六招讓孩子成為社交小達人
六招讓孩子成為「社交小達人」
平時乖巧可愛的孩子,一旦到了人多或者陌生的環境里,就出現種種問題,如臉紅、口吃、緊張等等,這是怎麼回事?讓孩子不再害羞,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給孩子與人交往的機會,然後從中引導,讓孩子在實踐中,慢慢遠離「社交恐懼症」,變成「社交小達人」。
方法一:營造開放式環境
案例:迎迎自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三口之家,由保姆照顧著。由於工作繁忙的原因,父母根本沒有時間帶孩子外出參加各種活動,就連到小區散步也很少,而家中更是鮮少有親朋來訪,加上所請保姆也是性格比較內向之人,所以迎迎的生活力除了父母、保姆,基本沒有接觸他人的機會。上幼兒園沒幾天,老師就向父母反應,迎迎很膽小,根本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還經常哭。
分析:如果家長能在孩子社會交際處於萌芽階段時,不失時機地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體驗,就可以預防孩子出現社交性退縮。倘若孩子對社交已有了畏懼情緒,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去,與同伴交往,而不能遷就他,把孩子禁錮在家裡。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參加各種競賽,並適時地給兒童以表揚和獎勵,將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自信,激發他們的社交信心和興趣,克服「社交敏感」。
方法二:參與集體活動
案例:思思的父母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時不時還要加個班,陪思思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平時思思多是由爺爺奶奶帶著,爸爸媽媽一直都叮囑爺爺奶奶每天帶思思出去走走,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周末也必定會抽出時間帶思思去公園等公共場合玩耍,還經常邀請有小孩的朋友帶著孩子來串門,或給小朋友們舉辦聚會,聽到哪裡有親子活動也會積極帶思思去湊個熱鬧。現在思思4歲了,一點也不怯生,到了哪裡都能玩得如魚得水,讓父母很是放心。
分析: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之後就開始有交往的願望,這也預示著他們交往心理的萌芽。他們強烈希望與同齡人交流溝通,僅僅和成年人特別是單單與父母交往,已經不能滿足此階段交往的社會需求了。此時,就要讓孩子儘早參與集體生活,而且要盡量創造這種環境。如果將孩子及時送入幼兒園,在集體生活中滿足他們交往的願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際能力獲得良好發展。
方法三:父母多關注孩子
案例:玲玲在幼兒園從不主動和同學說話,也不和他們一起玩,同學們都說她「不合群」。上課時,玲玲不敢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她聲音小得像蚊子在哼;課間一個人縮在課桌前不出聲,與同學格格不入。玲玲的爸爸長年出差在外,很少照顧家裡。玲玲的媽媽常忙著上班,使得她總是一個人呆在家裡,根本得不到父母的關注,見到陌生人時很害羞,不敢說話。
分析:據分析,導致兒童社交性退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屬於氣質性社交障礙,生性靦腆,膽小,好獨處;有的屬於挫折性社交障礙,由於某次社交情境中不愉快的經歷。例如,被人喝斥、搶白而產生自卑,因為尋求自我保護而不願與人交往;還有些孩子則是由於家庭教養方法不當造成了封閉性格,特別是孩子幼年時處於相對封閉環境,缺乏與同伴交往的實踐,而不知如何與人交往。研究表明,社交性退縮多發生在獨生子女身上,而家庭教養不當則是其主要原因。
方法四:榜樣的力量
案例:澄兒是個害羞的小女孩,看見不太熟悉的人總會羞紅了臉躲在父母的身後。趁著假期,爸爸媽媽邀請朋友帶上孩子來家裡玩,其中一個跟澄兒差不多大的女孩特別活潑開朗。媽媽抱著澄兒說:「澄兒,你看小姐姐玩得多開心,你向她那樣去和別人打招呼,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在一起很好玩的哦,澄兒可以的,去玩好不好?」澄兒猶豫了一會,點了點頭,媽媽把她送到小朋友的圈子裡去,馬上就有小朋友拉著她一起玩,澄兒漸漸不再拘束,學著小姐姐的樣子,和大家越玩越開心。
分析:對不擅交際的孩子,要經常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樣。有研究者做了這樣的實驗,讓一名善於交際的孩子充當模特,向那些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的孩子演示各種社會技能,如對別人微笑、分享行為、發起積極的身體接觸、給以口頭讚許等,結果,這種方法有效地增加了模特所演示的各種行為。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看電視、孩子跟別人一起玩等機會,發現這種榜樣,向孩子作解釋。
方法五:經常性的訓練
案例:媽媽經常帶著小慶在小區玩耍,看見有鄰居和認識的經過,媽媽都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還讓小慶一起:「小慶,這是我們對面的王阿姨,打個招呼吧。」「小慶,你看一樓的張奶奶過來了,張奶奶昨天還誇小慶可愛了,向奶奶問個好。」「隔壁的小明也下來玩了,小慶正好去和明明一起玩球,兩個人更好玩的。」在媽媽的「鼓動」下,小慶很自然地給大家打招呼問好,得到了很多誇獎,小慶玩得更加開心了。
分析:有些社會交往技能是必須「教給」的,如怎樣參與到別人的遊戲活動中去,怎樣對同伴的友善行為作出回報,怎樣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樣給予同伴關心、幫助和同情,在這些時候應該說什麼話,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關於家庭教育方式的許多研究發現,如果家長熱情而態度鮮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會禮節所要求的各種規則,他們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規矩、善於和別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縱容孩子的家長,培養出的孩子往往是攻擊性強、不受同伴歡迎的孩子,他們對別人提出的要求常採取對抗的態度。比口頭講述更好的一種方法是角色扮演。
方法六:讓孩子自己解決困難
案例:樂樂從幼兒園回來悶悶不樂,媽媽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樂樂傷心地說:「幼兒園來了新的小朋友,齊齊和他可好了。」原來平時樂樂和齊齊是最要好的朋友,估計小傢伙「吃醋」啦。媽媽笑著說:「這樣啊,齊齊可以和他玩,你也可以和他玩啊,好朋友不是越多越好嗎?」樂樂若有所思。第二天樂樂從幼兒園回來,開心地拉著媽媽說:「我把帶的小餅乾和齊齊、新來的佳佳一起吃了,我又多了個好朋友。」媽媽微笑著摸摸樂樂的頭說:「樂樂真厲害,又多了個好朋友,媽媽都羨慕了呢。」
分析: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挫折,或因為沒有經驗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出現的問題,這個時候,孩子很可能產生難受的情緒或者逃避,媽媽不要責怪孩子,也不要急著替孩子處理問題,可以試著引導孩子,或者告訴他方法,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樣他就能慢慢學習到經驗,面對「難題」也不會束手無策。漸漸地,孩子就能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熟練,自然不會對「涉世」心生恐懼。即使是對孩子長大之後,也有益無害呢。可以嘗試著先從身邊較為熟悉的環境中的陌生人開始,漸漸向外擴展,讓他體會與人交往的樂趣。(pcbaby)
推薦閱讀:
※孩子的起名
※怎麼正確給寶寶補鈣?這些營銷話術不要信!
※如何假裝成一個好孩子?
※如果遇到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被暴力你會怎麼做?
※怎樣提升孩子注意力(培養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