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棟: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經驗與前瞻
30多年來,我國的民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恢復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重要歷史時期。經過改革,選舉制度實行差額選舉;進一步健全人大的組織體系;加強人大的組織建設和工作制度建設。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黨的領導下,認真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在立法工作、監督工作、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樹立了應有的權威,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用加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982年憲法和1993年憲法為堅持這一政治制度提供了依據和保障。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與協商不斷加強。一是中共中央領導人邀請各民主黨派主要領導人和無黨派的民主代表人士舉行民主協商會,就國家的大政方針問題進行協商。二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依照選舉法和有關法律,當選為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並佔有一定比例。三是推薦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各級政府及司法機關擔任領導職務。四是人民政協的各項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
不斷健全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民族區域的地方自治力度不斷加大,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建設更加完善,有效地促進了民族自治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積極發展基層民主自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我國國情出發,我國積極在基層實行群眾自治,由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基層群眾自治,包括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兩種。截止到目前,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民自治。同時,城市裡的社區民主自治和企業職工民主管理程度不斷加強。近年來,鄉鎮一級和更高層面的幹部選拔的民主選舉力度加大,基層黨內民主有了很大進展。
健全國家領導體制,推進機構改革。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改革和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取消了實際上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為了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1982年到現在,我國先後進行了6次機構改革,特別是最新的行政體制改革主要是適應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需要。
法治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前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了極大的發展。加強立法工作,初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立法,完善民事商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強行政法制建設,推進依法行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依法行政逐漸成為行政機關的一項重要原則。
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基本經驗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中國的政黨制度同西方政黨制度產生的歷史過程存在巨大差異。西方國家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先建立了議會制度,後來由於政治發展的需要在議會活動基礎上產生了政黨。因此,西方的政黨要想獲得組建政府的機會,必須遵守議會規則,通過競爭獲得執政資格。而中國則情況完全不同。在中國,是先有了一個按照科學理論組織起來的先進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通過武裝鬥爭贏得政權,進而在新中國的人民政權中成為執政黨。因此,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執政地位是有著歷史合法性的。同時,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由56個民族組成的國家。在這樣一個歷史漫長悠久、現實情況錯綜複雜的國度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沒有一個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善於總攬全局、有效協調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為社會生活的中堅力量,社會的穩定發展和不斷進步是不可能的。維護中國共產黨這個政治核心,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生活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對於維護各民族的團結,保持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推動社會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堅持符合中國國情的政體和政黨制度。作為我國政體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在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最便利的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從中國國情出發發展民主,就必須堅持這些基本政治制度,不能簡單照抄照搬西方的政體模式。西方的「三權分立」和「多黨政治」是他們的歷史、文化和國情的產物,與中國國情有著區別。如果簡單地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實行立法、行政、司法平行設置,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政體就會改變,人民權力高於一切的現實就會發生變化。所以,在中國發展民主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堅持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體和政黨制度。
尋找適合自己國情的民主發展目標模式和實現道路。中國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社會生產力還沒有實現高度發展,受此影響,文化建設還不可能十分發達。因此,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不很發達的國度發展民主,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確定目標模式和實現道路。在當代中國,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和經濟結構不完善的制約,民主的發展進程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成熟直接影響民主的發展。人類民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表明,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著民主的成長。現階段市場經濟的不發達和不完善,影響著社會成員民主意識的增強和民主機制的健全。在這種情況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只能從國情出發,在實際中探索中國民主發展的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地制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目標模式,從實際出發通過政治體制改革開拓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道路。
實事求是地吸收西方民主的合理作法。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道路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民主作為一種與封建專制相對立的政治制度,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這些要素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共同具有的。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一般都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發達階段,同在經濟上應當學習資本主義某些合理經驗一樣,在政治上我們也應當學習資本主義民主中某些具有全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從政體的層面看,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西方的議會民主制在性質、內容上有很大不同,但它們都是代議制,因而,代議制中的某些作法,譬如選舉制度中某些行之有效的作法,權力設置和權力監督中的某些有益成果,就是可以互相借鑒的。
政治體制改革必須以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基礎,始終注意維護政治穩定。我國新時期的改革實踐昭示,要順利推進社會主義全面改革,必須遵循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於經濟的發展規律,先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有大的突破,再不失時機地展開政治體制改革;在進行各項政治體制改革的時候,必須繼續加大經濟體制改革的力度,並使之與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創造堅實的基礎。同時,在發展民主過程中應當注意維護穩定。一般地說,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民主最終有利於社會穩定。但是,民主作為政治上層建築,它總是涉及一些敏感的問題。如果在推進民主的過程中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這是因為政治民主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政治參與的擴大,而政治參與擴大的不適當也會引發不穩定因素。譬如,與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和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它分配形式作補充的分配製度相聯繫的經濟多樣化必然產生政治上的多元要求。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還沒有高度發展,政治組織系統和政治溝通渠道還不可能十分完善情況下,人們多元化的利益要求不可能都得到實現,這就容易使我們陷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政治不穩定」的兩難境地。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況,要求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膽突破;又要實事求是,謹慎從事,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循序漸進進行。
今後十年,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將會有一個較大的進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這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和堅定不移地領導人民發展民主政治的決心。我們將在202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展望今後十年,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將會有一個較大的進展。
第一,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將進一步適應民主法治的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這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作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關鍵在於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今後十多年,通過不斷探索和努力,一定會實現「黨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目標和原則。黨同國家權力機關、國家權力執行機關之間的關係將進一步理順,黨的政治領導將會上升到新的水平,黨的執政方式將會更加科學、合理。
第二,社會主義民主將不斷擴大。黨的十七大指出,「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未來十年,通過一連串的政治體制改革,這個目標將會得到充分實現。通過改革,一方面,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根本體現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其選舉制度將逐漸完備,人民的選舉權利能夠得到切實維護;另一方面,黨和人民能夠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民主形式,切實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實現。
第三,黨內民主將會不斷擴大。黨的十七大提出,「要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在未來十年中,黨內民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將會上升到新的水平。黨內民主政治生活公開化、透明化將進一步增強,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權利和地位將得到充分體現和保障。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黨員大會制度、黨代表常任制和黨委會制度將會在實踐中形成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規範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具體運作機制。黨內民主作為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切入點能夠真正得到體現,從而有力地推動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民主建設。(作者為中央黨校政法部主任、教授)
延伸閱讀: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政治體制改革論述摘錄
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
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1986年6月28日「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164頁)
政治體制改革涉及的問題很多,比經濟體制改革複雜得多,難度也大得多。每一個措施都牽動成百萬成千萬人,所以每一個措施都要慎重、穩妥。要加深改革,步子要放快,但也要一步一步地走。(1987年鄧小平會見日本二階堂進一行時談到)
江澤民: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
同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緊密結合的要求,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絕不是搞西方的多黨制和議會制。……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1992年10月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
頑固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誣衊我們「不要民主」,實際上他們要的是資產階級民主,是「多黨輪流執政」、「三權鼎立」、「西方議會」那一套,目的是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把廣大人民群眾排斥在民主之外,而由他們少數「精英」來統治。我們批判他們這些謬論,絕不是不要民主,而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1990年3月江澤民同志在參加全國人大、政協兩會的黨員負責同志會議上指出)
胡錦濤: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2007年10月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
如果把28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僅僅歸因於中國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這顯然是不全面的,也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事實是,從1978年以來,中國進行了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在內的全面改革。凡是對中國有比較深入了解的人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還是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中國都取得了重要成果。2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事實也表明,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基本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的。(2006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耶魯大學斯普拉格禮堂發表重要演講時提出)
溫家寶: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一個政黨取得政權後,應當把黨的意志通過法定程序變為憲法和法律,依照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這是黨在奪取政權與執政時期的最大區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從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變化,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2010年8月溫家寶在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指出)
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艱巨性,要求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2010年8月溫家寶在深圳考察時強調)
推薦閱讀:
※為什麼澳門人對中國的認同感高於香港?
※作為兩個亞洲新興大國,你認為中印關係將以一種怎樣的基本態勢向前發展?
※第22章 楊志:脾氣不好的難做領袖
※從概念到規則:「政治正確」及其對民族議題的影響
※911紀念日使用的美國國旗為什麼是爛掉的國旗,此國旗出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