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雜語87——古人的鞋靴
漢魏以前沒有「鞋」字。周秦時鞋稱作屨(ju),秦漢以後稱履或鞵(xie)。《釋名.卷五》:「鞵,解也。著時縮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則舒解也。」此條說明古代的鞋有「鞋帶兒」,可縮可解。「鞋」字最早見諸正史是《北史.西域傳》:「人皆披髮,以皮為鞋。」後世鞵、鞋混用。
鞋
屨、履都是鞋的類稱。《釋名》云:「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屨,拘也,所以拘足也。」上三代及周,古人穿鞋已經從保暖等原始功能上升為禮。光腳跣足不合禮法,所以要穿鞋把腳裝飾一下,拘束其以合乎禮。履、屨二者區別在於,屨作名詞用,即鞋。履有動詞屬性,意為踩踏、踐行。比如「如履薄冰」不能換成「如屨薄冰」。還有個比較典型的例句是《詩經.魏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葛屨就是藤草鞋,履霜即踏霜。還有一種說法,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卷三》云:「古者,草謂之屨,皮謂之履。」
按材質劃分古時的鞋分兩大類。一是草、藤、麻等,這類鞋稱屝(fei)、屩(jue),即草鞋。漢代時,草鞋又稱「不借」。緣於草鞋便宜,人人都有,不需要跟別人借而得名「不借」。《釋名》云:「屩,蹺也。出行著之,蹺蹺輕便。」唐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上》云:「不借,草履也,以其輕賤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也。漢文帝履『不借』以視朝是也。」草鞋大概始自商朝名相伊尹,及後周文王以麻為之,名曰「麻鞋」。草鞋沒有等級之分。凡夏季,天子庶人皆穿草鞋,惟以顏色別。所以漢文帝穿「不借」視朝。
二是皮質鞋,稱鞮(di)、靸(sa)、鞜(ta)等。這類鞋從革,革者,皮也。上古時的鞋都是生皮子。《說文》云:「鞵,生革,鞮也。」隨著熟皮匠人出現,皮鞋逐漸柔軟精緻。
至秦代始有絲質鞋。當時只許宮人侍從穿絲鞋,庶人不可。至東晉絲鞋更加講究,公主貴人皆穿絲鞋。凡娶親之家下聘禮都先送一雙絲麻鞋,取其「和鞋」之意。
按功能劃分也有兩類。一是雙底鞋,稱舄(xi)、屐等。《釋名》云:「復其(屨)下曰舄。舄,臘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復其下使干臘也。」舄,古字為鵲,是鞋的裝飾之象形。舄就是鞋底下面加一層木頭,防止地上的濕泥。「屐,榰也。為雨足榰以踐泥也」。榰(zhi),鞋底下的木支子,防泥水,與舄一樣。《事物紀原》雲,雙底鞋如舄等,為祭祀時穿用。
《周禮.天官.屨人》:「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繶、黃繶,青句,素屨、葛屨。」繶(yi)是鞋幫兒與鞋底之間的絲絛子。句當作絇(qu),指鞋頭上的裝飾。周代時的鞋,樣式、材質已頗講究,而且有屨人專門負責打理。君主、王后都穿舄。南朝梁太學博士殷芸《殷芸小說.卷二》載:「介子推不出,晉文公焚林求之,終抱木而死。公撫木哀嗟,伐樹制屐。」晉文公重耳系「春秋五霸」之一,那時舄、屐已普及。至東漢末,京師婦人以著木屐為時髦兒。日本人的木屐源頭在中國。
二是類似拖鞋,稱靸、屣(xi)等。《釋名》云:「靸,韋履深頭者之名也。靸,襲也,以其深襲覆足也。」韋,熟皮子。屣,穿鞋足不著鞋跟兒。這兩類也可算是穿鞋的方式,意指拖著鞋走路,大致類似現在的拖鞋。《中華古今注.卷中》:「秦始皇常靸望山鞋,衣叢雲短褐,以對隱逸求神仙。」
先秦時期的鞋,鞋幫兒絛子和鞋頭裝飾皆畫五色。至漢代有「伏虎頭」,始用布包蒙鞋幫與鞋底之間(類似於「軋邊兒」),並以彩錦為裝飾,為彩綉鴛鴦履。至東晉,以草木編織飾品,有鳳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南朝宋有重台履,梁有笏頭履、分捎履、五色雲霞履等。
靴
靴子非中原漢族之物,其源自北裔胡人。先秦趙國武靈王伐匈奴,喜好胡服,平時即穿胡人短靿兒黃皮靴子。魏晉以後,靴子始流行中原。《晉書.毛寶傳》:「(毛)寶中箭,貫髀徹鞍,使人踏鞍拔箭,血流滿靴。」至北齊時,靴子已是北方百姓常服。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云:「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蹀躞是飾物名。
《北齊書.高湝傳》載有一則搶劫靴子事。高湝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的兄弟,封任城王,拜并州刺史。某日,一婦人在汾水邊浣衣,有一乘馬人將她的新靴子換走馳騁而去。該婦人持這人的舊靴子告至官府。高湝便召集城外婦女,舉起那雙舊靴子說:「有一騎馬人在途中被人殺害,留下此靴子,有他的親屬認識這雙靴子嗎?」一老婦出來摸著靴子哭道:「我兒昨日穿此靴回妻家。」高湝當即派人捉拿他兒子,案件即破。時人稱高湝明察。
唐代以前,穿胡人靴子不許進宮上殿。唐初宰相馬周改制高靿兒靴並加氈條兒等裝飾後,始得上朝穿用。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安西國進貢軟皮子短靿兒靴,太宗詔諭分給諸司職官。早期靴子多系牛皮,唐玄宗開元中,裴叔通以羊皮製作靴子。到了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宮人始穿錦飾短靿兒靴侍奉皇帝左右。(參《中華古今注.卷上》)
唐宋以後,鞋靴的材質、款式、功能、品質景象大觀,惟其中又多了一項女人弓足繡鞋。
推薦閱讀:
※道教主管文運的兩位神仙,古人考試前會拜他們
※古人到底有多懶?除夕,是老祖宗們拖延症 懶癌的結晶
※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殿, 古人對廣寒宮還有哪些想像?
※古人為何燒香只燒三支?多一支少一支不行嗎?
※為什麼古人把養子稱為「螟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