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 清華大學因為新開了這門課,引來一片怒贊,這才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樣子
5月19日,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宣布,今年開始,清華大學要給新生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2020年全校普及這門課程。
課程偏向邏輯性寫作或說理寫作,以期通過高挑戰度的小班訓練,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培養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評論很多:有人說,這是清華忍無可忍的選擇,因為學生的寫作水平太低;有人說,這是清華大學勵志成為世界級名校的覺悟,開始補名校應該有的基本功了。
網上一片怒贊聲,一個開始重視學生寫作水平的清華大學,更像世界一流大學了。更多人在瞧熱鬧:清華覺悟了,北大在哪裡,其他高校跟不跟?
一門寫作課,讓清華大學得到如此褒獎,不是沒有道理:會有邏輯地、明亮地說理,從來都是社會對精英群體的期待,更何況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本來就是中國學生的致命短板。
《藝術:讓人成為人》在序言中宣稱,人文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養成審慎的評論者,他們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
1
電影《天下無賊》中,賊首葛大爺有句砸腳的台詞:「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21世紀昂貴人才的武器庫里,最趁手的裝備應該有什麼?寫作,必須是其中之一。
寫作對個人到底有多重要?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史蒂芬·平克在他的《風格感覺》里回答:寫作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
我們的時代,信息爆炸、觀點泛濫,能理性地想清楚問題、說清楚話、寫清楚文章,是受過教育的人最低標準,現在成了高級要求。一個理性的國家,一定是建立在思維清晰、交流通暢的基礎之上。
2
清華開設「寫作與溝通」課,是幾十年來,國人集體忽視閱讀寫作價值的結果,值得表揚,也充滿無奈。
2017年,教育部評估專家對清華大學有一條評價:「學生思辨與交流表達能力需要提升。」這大概是清華開寫作課直接的原因之一,其實,這其中還有更深的尷尬:清華的學生都是中學教育的精英產品。有統計數據,清華新生的語文平均成績,都在120分以上。但是,開寫作課的消息傳出,記者採訪清華學生,還有人在撇嘴:都上大學了,還要我上語文課。
這種奇怪的邏輯,其實很有市場。語文課不受待見已經很久了,閱讀和寫作已經刷題化了,一個這樣長大的清華學生不能理解寫作和溝通的價值,好像很正常的。習慣標準答案的腦袋,遇到思辨、批判性思維這樣的詞,一定會有各種不適應和過敏反應。
清華大學站在中國高等教育序列最前列,如果他的學生「能力」需要提升,奈其他高校何!所以,清華的消息一出,幾個朋友都帶著戲謔的微笑看北大,你們剛剛讀過錯別字哦!
3
高曉松在《奇葩說》里調侃過清華才子梁植,說清華學子不該把找工作當作要務。這段秀到底在不在譜上,不好細究,高曉松當時有段話說到很多人心裡:
何謂名校?名校乃國之重器!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
有很多人把清華當技校來上的,這段話,無論初衷如何,確實提氣。
把這段話和清華要開的寫作課歸攏在一條邏輯線上:清華覺悟,開設「寫作與溝通」課,不應該只想著提升學生未來擇業時的競爭力。一所標誌性的高校,終於可以代表高等教育重新認識寫作的價值,讓人們相信閱讀和寫作對這個國家的意義。
4
這件事早就該有人想明白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從來都是把閱讀、寫作當作核心能力培養的。
前些年紅透網路的一則新聞:北大女生謝娟在哈佛讀書,講到自己的壓力,說「我在這裡一周的閱讀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
出身北大的作家薛涌馬上現身說法。薛涌的閱讀寫作訓練,都是在耶魯讀歷史的時候完成的。優越如北大,並沒有提供這些訓練。「應該說,我在耶魯讀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寫作。」大量閱讀、討論,然後把心得寫成文章。這還不算完,為達到老師的要求,讓自己真正掌握寫作的本領,薛涌還會自掏腰包,請高手幫忙潤色、修改文章。
高強度的訓練,成就的是真正強悍的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這些能力,是世界一流高校訓練世界一流學生的基本手法。
薛涌在他的《北大批判》里提到這樣一個觀點:良好的寫作溝通能力,被認為是未來在企業界成功的關鍵。現代社會由各種文獻組織串聯,有效地閱讀文獻、理解文獻,迅速掌握觀點和邏輯,形成自己的觀點並用文獻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社會精英階層的基本工作,也是為何美國社會認同寫作能力是個人職業成功的基本能力。
真正的教育,從來都不會讓寫作訓練缺席。如果讓薛涌這位北大校友評價清華開課這件事,他最應該說的是:終於,你想明白了。
5
細究清華大學這門「寫作溝通課」,裡面其實有不少門道:
是非文學性的寫作課。訓練的是理性、樸實、有邏輯地表達的能力。簡言之,就是理性地說人話的能力。歷史學家奧利弗·霍爾姆斯有句兇狠的論斷:都鐸時代輕浮的文風,釀成了斯圖加特時代的暴亂。
強調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是中國學生最大的缺陷之一,它的危害不止不會寫議論文那麼簡單,一個民族不會瞬間陷入一種類宗教性的迷狂,首先要從這裡開始培養。
小班討論的教學方法。正經在向世界一流學校學習,先讀,再討論,然後把思想變成得體的寫作。學生不再執著於記筆記,終於可以拿出自己的腦子來用。
由文學和歷史學科的兩位教授共同負責這門課,給學生提供邏輯、思辨最上乘的材料。可以想像,這門課的教材不會枯燥,文學和歷史應該會成為核心的素材。這一點,是清華大學真的在靠近人文學教育的精神。
不清楚清華的寫作課,會不會借鑒我們正在讀的這本偉大的哈佛人文課教材《藝術:讓人成為人》,從文學、歷史一路到舞蹈和音樂,甚至還有電影,寫作課的學生會接觸每個領域的素材,把它們當作自己理解這個世界的材料,人性幽微、歷史紛擾,文字碎屑之下,掩藏的是人類對世界理性的認知。
最重要的,它是一門寫作課,中國的學生在學校里終於要認真寫作了。
在很小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要求爸爸給自己講故事,這是人文學教育的開端。就像《藝術:讓人成為人》這本書上講的那樣,「某個時刻,我們所有人都會成為文學創作者」,人在成長,只有很少的人留在這條路上,但對故事、對想像力、對世界的思考不會停止。
那些聽過的、記下的故事,都在悄悄改變人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一個孩子最幸運的是,兒時,我們能一起聽著故事長大;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能回味這些故事,然後,把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變成文字。這不是矯情,這是人類精神世界成長的過程,雖然緩慢,從來沒停止過。
- end -
推薦閱讀:
※大學為什麼需要外部協作單位?
※賀衛方:提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虛榮心作怪
※大學 VS. 工業部門的優勢與劣勢有哪些?
※什麼時候中國會有世界一流大學?
※大學科研崗老師做些什麼,不需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