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豪:經濟「世界第一」,西方要捧殺中國?

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中國在2014年9月29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隨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中國從2014年開始,中國的GDP將達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經過世界銀行和IMF的一「估算」,西方媒體的一報道,全世界都將目光聚焦到了中國,知道了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超過了美國,成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美兩國佔世界GDP的份額分別為16.5%和16.3%。

那麼,這兩個國際機構的估算準確嗎?說服力怎樣?西方媒體為何如此高調炒作?有什麼目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所謂的經濟「世界第一」呢?

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IMF,它們這個數據對中國GDP的估算都是採用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而在平時,官方的數據都是採用匯率價格計算GDP。那麼,到底是匯率價格計算科學還是購買力平價科學呢?

事實上,兩者都有一定局限性。譬如,若按匯率價格計算,中國的GDP現在距美國還有一段距離,2014年中國GDP大約為10.4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則達到17.4萬億美元。若按當前匯率價格計算,中國大約到2020年左右才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當然,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現在的確應和美國基本相當,不相伯仲。

匯率價格和購買力平價兩者中,前者局限在於,如果只考慮匯率價格的GDP,就會忽略相等貨幣量在不同國家經濟體內所擁有的購買能力的不同,那麼以匯率價格計算出的GDP就和實際的GDP存在誤差。後者的局限在於,如果只考慮購買力平價來計算GDP,就會忽略不同貨幣在國際上可以購買商品的能力,當然相應的GDP也還是無法準確表達,特別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更是如此。

打個簡單的比方,同樣一件商品,在美國購買花費若是1美元,而在中國購買則只需4人民幣,那麼在這件商品上,中美的實際匯率就是1:4。兩國貨幣對所有商品購買力的加權平均之比,就應該是實際匯率。但是,由於商品價格受商品本身供求和貨幣供求兩個變數的影響,而兩國貨幣供應量和商品供應量都是變化的和不一致的,商品的價格波動自然也是不一致的。如此一來,就給兩國國際匯率帶來了一個價格波動因素。但是,匯率波動還受另外一個因素影響,那就是國際市場貨幣供求情況。當前,國際匯率是自由浮動匯率,考慮到多重浮動因素的作用,特別是國際貨幣市場供求的影響,一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並不一定能夠充分體現購買力指數,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幣值也可能存在差異。那麼,這個購買力平價指數計算GDP的方式,自然就缺乏準確性。

回到上述例子,如果在那件商品上人民幣和美元的實際匯率是1:4,但在國際市場上美元對人民幣要1:6以上,那麼在這件商品上人民幣的價值就是被低估的。兩個機構的所謂購買力平價指數,就是經過對兩國所有商品的一個估算。如按照兩個機構的邏輯,那麼這一數據其含義就是人民幣的匯率被低估了。

基於上述,購買力平價指數也就只能作為參考數據,它根本無法做到準確評估一國的GDP,特別不適合兩國進行對比。當然,如果僅僅以匯率價格來計算GDP,就又忽略了相關貨幣在國內的實際購買力。因此,按匯率價格計算的GDP,客觀上也是一個參考值,並不能充分體現實際GDP的規模。

綜合來看,我們可以將購買力平價和匯率價格理解為計算GDP的不同單位刻度的尺子,這兩把尺子都有衡量GDP的功能,但都無法絕對準確地體現實際GDP,特別是不適合兩國準確對比。因此,這也說明,簡單對比各國GDP實際上也是一個參考。當然,我們是無法絕對說哪個正確或哪個錯誤的,也不能說哪個更能代表實際GDP,這是由兩個數據本身的缺陷決定的。譬如,我國在改革開放後進行匯率改革,人民幣1979年1美元兌1.555元貶至1994年的8.619元(年度均價),貶值幅度達4.5倍。這一時期,如果完全以美元來衡量GDP的增長,顯然就是不準確的。不過,在當前世界經濟越來越一體化的今天,我們大多數情況下以匯率價格來計算GDP,也已匯率價格作為統計數據進行對比。

基於此,對IMF和世界銀行根據購買力平價估算出的GDP數據,個人認為可以作為一個數據參考,因為購買力平價也是衡量GDP的一個參考視角,其實際意義與匯率價格差不多,都有參考性。當然,考慮到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考慮到世界貿易絕大部分還是以美元計價,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中國GDP超過了美國。或者說,單單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得出的中國經濟總規模超過美國,也是不準確的。當然,這個不準確和當前以匯率價格計算也沒什麼本質區別。甚至,購買力平價比匯率價格更接近真實。

數據在那擺著,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數據本身,而在於西方為什麼這個時候熱炒這一問題。占豪認為,西方熱炒這一問題根本原因有三:

一、重彈「中國威脅論」。

中國GDP都超過美國了,威脅當然更大了!西方借所謂中國GDP超過美國炒作中國威脅論幾乎是必然的,屬於老調重彈。

二、作為督促中國承擔更多責任的依據。

西方國家近些年一直督促中國承擔「更多責任」。所謂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就是要中國多負擔一些世界上的問題開支,更多地「幫助」世界解決問題。更直白點說,就是多幫西方人解決問題,多幫西方人承擔責任,多維護西方的實際利益。當然,西方說的那些責任,絕大部分都是不該中國承擔的責任。譬如,所謂伊拉克的責任,那是美國一手造下的孽,憑什麼中國承擔相應責任?

三、給人民幣匯率施加壓力,在美元升值時避免人民幣貶值。

所謂購買力平價超過美國,潛台詞就是人民幣被低估了。在美元升值周期中,人民幣不但不該對美元貶值,還應更快升值。更直白點說,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中國匯率更快升值,人民幣匯率價格高了,就可避免在美元升值期間,國際資本向估值更低的中國流動,西方就能受益。

所以,西方這麼做,確確實實是想「捧殺」中國,是想從中國身上揩油,是想要求中國承擔更大責任,是想破壞國際資本向中國流動的大趨勢。

對中國人來說,一方面不要過於看重這個數據,要盡量看淡。相比美國,中國人均GDP還有巨大差距,這種差距還是個「鴻溝」,不是十年八年可以填平的。甚至,我們至少還得埋頭髮展30年以上,才有可能達到和美國基本差不多的水平。更何況,就經濟發展質量而言,中國和美國也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國家的實力和持續發展能力,不要妄自菲薄,不能因為我們與美國今天的差距就喪失追趕的信心;恰恰相反,相比美國當前的暮氣,中國的今天則是朝氣蓬勃,追上美國並非不可能的事。甚至,就綜合國力而言,我們距離美國已不再遙遠。在人均GDP上,只要再努力發展,以中國的發展潛力,終究也還是追得上的。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認識到新中國以來我們國家取得的進步,從這些進步中我們應看到信心,我們國家的未來和前途是光明的;從和西方國家的對比中,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們國家的不足,認識到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我們要繼續發展,我們的路還有很長······


推薦閱讀:

單身「貴」族 : 一個人的經濟·杭州日報
你覺得中國可以在哪些非傳統優勢項目上取得突破?
社會主義吼
阿根廷的金融危機
芮成鋼代表誰圍觀駱家輝坐經濟艙

TAG:中國 | 經濟 | 世界 | 西方 | 捧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