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葉紹翁《遊園不值》賞析

葉紹翁(生卒年不祥)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建寧浦城(今屬福建)人,徙居處州龍泉(今屬浙江)。其學出於葉商之,與真德秀交厚,屬江湖派詩人。他曾長期隱居於錢塘西湖之濱,常與葛天民相互酬唱。著有《靖逸小集》、《四朝見聞錄》等.其中一首七言絕句《遊園不值》歷來為世人所傳誦。

游 園 不 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這首小詩,可以說是人見人愛啦!因為她構思新穎別緻,韻味雋永含蓄。既清秀俊麗,又富有理趣。這是葉紹翁最有名的一首詩了,被長年選作小學課文。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有必要認真地、慎重地來對待她,以免誤導學生、誤人子弟啊!

一般地,後面兩句是沒有什麼異議的了,人們的異議主要集中在前兩句。前面兩句按照常規的解釋是這樣說的:園主人大概是怕遊人的屐齒踩壞了院內的蒼苔吧!為什麼敲了許久、等了許久,仍不見有人來開門?這樣的解釋初聽起來還挺風趣幽默的,然而卻經不起人們深入細緻地揣摩和推敲。因為這種解釋的所謂風趣幽默遠遠阻擋不了讀者對該詩作者內心世界的刻薄尖酸、自私無聊的推測及想像!它總讓讀者感覺到詩人葉紹翁幽默得過了頭兒,很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這種解釋頗適合該詩的另一種版本:「應嫌屐齒印蒼苔,十扣柴扉九不開。」而這種版本是很不多見的,並且最終是被淘汰掉了的。對此,我有一個這樣的推測:此種版本可能是作者的初稿或者說草稿吧。作者一時興緻,只想著說笑、調侃,竟有點忘乎所以了!等冷靜下來仔細琢磨一番,才覺得不太對勁,因為過於刻薄尖酸地猜度他人時,難免會引火燒身、招惹來眾人的非議的!所以便及時修訂成今天流行的這種版本作為定稿。作者思想認識上的這種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再不然,就是當時或後世的某些淺薄者多事,企圖按照自己想當然的錯誤理解,欲把這首詩修改得更「淺顯易懂」一些。殊不知愈改愈亂,早已不是詩人葉紹翁睿智豁達、風雅脫俗的本意了!

那麼,這首小詩究竟怎樣去理解才能讓人們覺得更加合情合理、更加真實可信一些呢?這得先談談解詩的一般原則。我認為,解詩和解文章一樣,必須得遵循兩個統一:即內部的統一和外部的統一。內部的統一是指一篇文章或一首詩的整個篇章的每一個段落甚至每一句話,包括題目在內,都應做到統一、一致、和諧、兼顧;外部的統一是指一篇文章或一首詩的整篇結構在理解上要與它的外部因素相融洽、相匹配、相統一,此處的外部因素包括作者本人的生活閱歷、文化根基、個人偏好等,還包括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風土人情、文化氛圍、用語習慣等等諸多因素。

這首小詩的題目《遊園不值》怎麼解釋呢?關鍵在這一個「值」字。「值」字的本意就是「在」,存在、處於某個位置的意思。「價值」是它的引申義。而以往把「不值」解釋成「不遇」時,僅僅是一種比較含糊的意譯。「不值」直接的解釋就是「不在」。「不在」時有人來訪,當然要「不遇」了!雖然說「不遇」是「不值」的必然結果,但把「不值」解釋成「不遇」則不可取,因為它容易誤導學生,混淆視聽。人們往往會順水推舟地想,既然「不值」就是「不遇」,那「值」就是「遇」了!這樣一來,很不利於文字本義的講解與推廣。因而,這裡的「不值」就只有兩種可能了:一、不在;二、不值得。

暫且撇開有著爭議的前兩句,來看看該詩的後兩句吧——「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人獨具慧眼地發現了露出牆頭的一枝紅杏,滿懷激情、滿懷希望地想像著牆內應該是滿園的春色啦!不禁讓讀者也跟著有些浮想聯翩了。這意外的收穫所帶來的驚喜早已沖淡了沒能進園一游的些許不快!詩人此時心滿意足的喜悅心情,細心的您是不難感覺到的啊!詩人哪裡還會有「不值得」的失意和抱怨呀!至此,詩的題目《遊園不值》的意思就很明確地確定下來了,就是「詩人來遊園卻偏逢主人不值」。它是這整個事件的客觀陳述,本詩的主調是歡快喜悅的!是積極向上的!

再回過頭來看看詩的前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把「應」理解為「大概」,已很有點兒勉強了,在「應憐」前面憑空加上「園主」,更須推敲驗證!一廂情願地設想為:大概是園主怕踩壞院里的青苔!不僅不讓稍有文化常識的人感到幽默,倒使他們覺得非常地滑稽,並且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這裡我想反問一下:您莫非不知道「苔」是什麼嗎?「蒼苔」怕踩嗎?我們知道:「苔」就是今天常說的「苔蘚」,它們是最低等的野生植被,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從來就沒有人專門種植過,更不用說怕不怕踩了!這種理解倒頗像是豬八戒摟耙子——哪裡還有章法呀!

我已經在前面提到過詩文的兩個統一的原則,它並不是由誰可以憑空捏造出來的!那是因為任何人行文作詩都必須遵循這兩個原則,因而我們在理解領會詩文的時候才必須也得遵循這兩個原則,必須得做到內部的和外部的兩個方面的統一。

我們對「苔」在當時社會中或此前歷史上的比較常見的用語習慣做一番簡略的考察吧!

唐朝詩人常建的五言古詩《宿王昌齡隱居》中有「茅亭宿花影,葯院滋苔紋」,是說王昌齡隱居處清靜獨僻、人跡罕至,而院子里滋生出苔紋了。

劉長卿的《尋南溪常道士》中有「一路行經處,莓苔見屐痕」,也是說人跡罕至的地方,一路上行經所過,莓苔之上只留下自己長長的屐痕。

劉禹錫的《再游玄都觀》中有「百畝庭中半是苔」,是說諾大的一個庭院,由於人跡稀少,已冷落荒涼得「半是苔」了。

王維《鹿柴》中的「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是說人跡罕至的深林中到處是青苔。

李白《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有「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是說由於人煙稀少、人跡罕至,蒼苔堙沒了「謝公行處」。

李白《長干行》中的「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是說門前沒有了行跡,漸漸長出了綠苔了。

韓愈《榴花》中的「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是說由於「此地無車馬」,不僅長出了蒼苔,還顛三倒四、橫七豎八地落滿了榴花……

上面這幾個都是唐詩中的例子,再看看宋朝的——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中的「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蹊手自栽」,是說湖陰先生手腳勤快、時常打掃,使得院子里清凈整潔、乾淨無苔。

劉攽《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夢余。惟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同樣是說因為所處居所「無人」走動,才使得「青苔滿地」了。

詩人葉紹翁本人也有幾處用到過「苔」的——

《聞頂山徐道人改卜》中有「坐諳苔石穩,醉忘木橋危。」是借用「石已生苔」來暗示此地荒涼靜僻、了無人跡。

《題孫端甫別墅》中有「凈掃綠苔斟濁酒,鄰家吹過野棠梨。」是說孫端甫別墅遠離鬧市、訪客稀少,長出了綠苔。來了客人忙凈掃,斟上濁酒敬客人!

《苔錢》:「家貧地上卻流錢,朽貫年深不可收。若使用之堪買爵,等閑門巷亦封侯。」之所以地上生滿苔錢,是因為清貧之家無人問,門庭冷落可羅雀!

特別是《登謝屐亭贈謝行之》中有「秦人稱帝魯連恥,寧向蒼苔留屐痕。」更是說:情願去找蒼苔踩!也就是說:遠離塵囂鬧市,尋找世外桃源,去過隱居生活……

假如說您有閑暇的話,類似的例子還可以找到很多。

歸納以上所述,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苔」在古詩詞中,常常是用來判斷「蹤跡」的。至此,聰明而理智的讀者您不會再執拗地去附和原來那種漏洞百出的解釋了吧!它現在看上去是多麼的天真幼稚、荒唐可笑啊!詩人葉紹翁哪裡是在猜測園主怕踩壞蒼苔呀!簡直是郢書燕說、煮鶴焚琴啊!

很明顯,詩人在這裡仍然是依據「屐痕」來判斷「蹤跡」的。我們在前面明確了詩題《遊園不值》就是「詩人來遊園時偏逢主人不值」,那詩人是怎樣判斷出「主人不在」的呢?就是通過無意間發現了來時小路上自己留下的「屐痕」,才幡然醒悟:此院已荒落許久,哪裡還有人在啊!進而不由地自責起來:你看我還在傻傻地、痴痴地敲啊、等啊!我是多麼的蠢笨呀!要是早一點注意到自己的「屐齒」清清晰晰地印在那「蒼苔」之上,也不會茫然地在此「耽誤青春放光芒」了!這才是詩句中真正「應憐」的內容啊!是詩人的自責、自嘲、自憐、自嘆……

智者無須叨叨語,心有靈犀一點通!

如此一來,人們的心目中應該豁然開朗了吧!詩的前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是緊扣著題目《遊園不值》的,是正面的陳述說明;後兩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本詩的題眼兒,是詩人機巧地從側面去扣題的匠心獨運!是詩人的此次遊園,在精神上、思想上的延伸和升華!可以說是遊園不值卻也「值」了!

讓我們一起來展開我們靈動的智慧的翅膀去盡情地想像吧——

詩人葉紹翁在乍暖還寒的初春,興緻沖沖地來到了一座孤零偏僻的小院前,輕巧溫雅地扣著柴扉,一遍、兩遍、……,等待著園主來開門。

他敲敲等等、等等敲敲,卻始終不見有人來開門!詩人不免有了疑慮:不會是主人不在家吧?詩人不由地左顧右盼、四處張望起來。這一看不當緊,詩人竟然喟然輕嘆起來:你看我有多傻啊!還在敲啊敲、等啊等!這院子里哪還有人呀!原來,詩人無意間看到了來時小路上,自己留下了的彎彎延延的長長的屐痕,才幡然醒悟過來:院外的小路上都長滿青苔了,這不明擺著此院已荒落許久了嗎?

然而,詩人的心情就像那孩子的臉一樣多變!剛剛還喟然輕嘆,現在又滋滋地喜不自禁了!噢!原來咱們的大詩人又發現了一枝偷春般的紅杏欲露還羞地悄然伸出了牆頭。詩人的思緒波動著、翻滾著、醞釀著、想像著,一首構思奇巧、極富理趣的絕世小詩,就這樣誕生了!

我們這樣內外兼顧地來欣賞這首歷代傳誦的精妙絕倫的小詩,不是更讓她錦上添花了嗎?!可愛的讀者朋友!您說呢?


推薦閱讀:

楹聯賞析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賞析
《春夜喜雨》賞析
賞析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春江花月夜》賞析

TAG: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