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德才: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在那裡?
06-20
廈門 尤德才 首先,改革開放是國家強盛之道的必由之路沒有變。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實生物,同而不繼」。民族的「復興」不是民族的「復古」。中國的漢唐盛世,都是開放的朝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活躍。漢代通西域,帶來了中亞和西亞的文明。唐代更是如此!絲綢之路開通,形成雙向交融的文化格局,對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唐太宗設立的十部樂,其中四部來自唐朝境內少數民族,四部來自國外。 事實也如此,1979年國門一開,國家強大了,改革開放只需幾年時間,就解決改革前閉關自守27年,中國人始終處在飢餓,物資極度匱乏狀態,結束憑票過日子的生活。改革開放30年多年了,中國不是以前貧窮積弱,任人宰割、欺負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今天我們更需要一個與中國國力相稱的大國心理,用成熟公民的心態來理性地看待他國,或他國對中國的看法。應自信、包容、開放和胸襟,繼續改革開放使國家更加強盛。 世界近代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民族在崛起過程中,必須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與時俱進,革新內政當自強。近代150多年來,相繼出現了九個世界性大國最顯著特徵,就是具有很強自我反思,強烈憂患意識,不分敵友,吸收全人類,各民族、各個國家的文明成果,『海納百川』。一個缺乏反思,不敢正視自身弱點,只看他人弱點的民族註定會墮落的;只有發現和學習他人優點,同時又敢於正視自己弱點的人,才會不但自我完善,才能得以超越成為強大民族和國家。 美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把世界文化當成自己的文化。日本也是向打敗他們「西方敵人」學習,長期的「脫亞入歐」並沒有讓他們成為新的西方人,反而把東方的傳統文化傳播給了西方。在富裕文明的同時,仍然保留了最深厚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常被西方人譽為「最正宗的中國人」。沒有哪個日本人把「學習敵人」、接受「中華儒家思想文化」誤讀成「崇洋媚外」。這才是我們最需要反思的地方。 中日兩國的近現代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日本不僅迅速完成了近代化的歷程,成為一個世界性現代化的發達國家。中國則不僅在近代化的過程中飽經滄桑,而且,時至今日也依然還在現代化的途程之中蹣跚蹌踉。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近代中國抱殘守缺、閉關鎖國。明朝海禁、清朝閉關、近代深挖洞。日本則不同,很善於吸收、接受、同化外來文化 ,如先後吸收了儒家(唐代)、西方民主憲政和科學技術(近代),日本一百年的大國之路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去反思。 譬如,甲午戰敗並非偶然。日本對甲午戰爭是場蓄謀已久的戰爭,戰前七年就有戰爭方案。派間諜到中國搜集情報,研究中國民情、軍情和國情。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最後完成了《征討清國策案》。 在《征討清國策案》指出,「今日清國之人民,只知有本國而不知有外國,沿襲自尊自大之舊習,且疏於天下之形勢,乃無智愚昧之人民。」 清朝政府自尊自大,抱殘守缺、盲於世界、聾於周邊,閉關自守,即使學習了外面的東西,也學點「技器」上皮毛,學不到思想和制度層面的精髓。做不到知己知彼,不吃敗仗幾無可能。泱泱五千年中華大地第一次也只有在清朝時與世界差距如此之大、如此落後、如此受到屈辱,逃不過喪權辱國的命運。 其次,今後的中國發展仍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時間越長越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崛起不可能沒有阻力也不怕阻力,關鍵要有民族自信心和智慧,做一個理性的、包容的、謙遜的、自信的中國人,融入世界而非四處樹敵。力避舊有矛盾激化,防止新舊矛盾層出的疊加、共振的局面。反對極端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堅持改革開放、低調崛起、融入現代文明世界,應該和其它國家多合作,避免用武力解決問題。中國外交主線的不擴張、不稱霸、不結盟,「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仍具現實意義。 譬如,南海問題、或釣魚島、或黃岩島問題、或遏制日本、印度等周邊有領土糾紛的國家,中國戰略最佳的武器並不是軍事,而是時間。也就是,今天的中國,最有價值意義、最緊迫的事情就是革新內政,奮發圖強,勵精圖治,跟上世界文明發展的步伐。讓軟硬體實力的逐漸增強,最終達到不戰而勝。當年西漢忍了80年才積蓄足夠強大的國家實力反擊匈奴,漢武帝討伐匈奴,也是前幾代皇帝韜光養晦的政策才打下了基礎。 現在中國如果背離韜光養晦是不明智的。韜光養晦的意思,是隱藏鋒芒,修養心性,低調發展,待時而發。改革開放初期, 遵守「韜光養晦」,同時說了「有所作為」,這「有所作為」也是指的「備戰」,「生意歸生意,政治歸政治」!中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80年代、90年代歷史事件:回收香港,回收澳門,這個時期,有哪個國家敢明目張胆說「圍堵」、「遏制」、要來侵略中國? 為而不爭,夫天下莫與能爭!善爭者不談爭,不爭者乃大爭。中國今天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如此輝煌的成就,是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結果,也是三十年韜光養晦的結果。韜光養晦不是「出世」「避世」,它是一種遠見、一種韜略、一種智慧!韜光養晦是常人無法理解的智慧。「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策。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韜光養晦之伐謀伐交,到了「伐兵,攻城」已是不得已的事。" 領土領海問題的爭執,往往有複雜的歷史因素,牽涉複雜聯動的國際關係,涉及周邊的一些國家的利益,關係到亞洲,乃至世界和平穩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日本「購島」鬧劇,反而使日本更阻止不了中國海監船、漁政船時斷時續地去釣魚島領海執法。更喪失侵佔控制釣魚島的能力。日本安倍晉山解禁集體自衛權,是一種政客行為,給日本種下災難禍根,「好戰必亡」是人類顛撲不破的真理!玩火者必自焚。更何況,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理應對亞洲乃至世界和平和政治經濟發展負起責任。 今天,大多數國人仍迷信「國家的強大是打出來的,而不是和出來的」叢林法則的理念不僅不明智,也是危險的。大凡領土主權糾紛,不是軍事手段、或者外交手段等短期可以解決的。只有通過長期、全面博弈,才可能解決。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的爭端,儘管兩國發生三次大規模的戰爭,迄今未解決。 如果按照「生存競爭優勝劣汰、勝者王敗者寇」叢林法則的達爾文的進化思想。凡是強有力的,都應生存。但從事實看來,常常是強有力的被消滅。號稱山中之王的虎獅豹幾乎絕跡。二次大戰的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軍閥勢力最大,幾乎稱雄世界,何以反遭夫敗;被稱中東強人的伊拉克薩達姆,因迷信相爭進化而侵佔科威特,結果又如何;如果利比亞卡扎菲不是獨裁狂人,令利比亞人民憤怒已久,「外部勢力」能聯合利比亞反對派擊垮他嗎?如果以強權為公理,就會防害他人他國,種下戰爭、混亂和內耗之禍根。 從世界歷史上看,武力稱霸如赫梯帝國、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奧古斯都古羅馬帝國、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十六世紀後用堅船利炮在海上稱霸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均已相繼衰落,武力霸權是不能持久的。 企圖靠戰爭來征服、壓迫和掠奪其他國家的大國,其結局總是和他們的願望相反。西班牙試過、法國試過,拿破崙試圖創立世界帝國,也都失敗了。日本軍國主義國家主義和希特勒的戰爭主義的錯誤思想、錯誤的觀念,必導致錯誤的行為,導致失敗、甚至是巨大的災難。 中國復興崛起不僅需要硬實力,更需要軟實力,中國文化也講求注重內斂而自省,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外關係中我們必須力求務實和穩重,才能得到尊重,而這就需要溝通和交流。整天喊打喊殺,露肌肉,「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中國的「經濟救世主」心態要不得。結果世界原本不是敵人,你卻有可能成為這個世界的敵人。結果不僅沒有收回一分一毫的土地,讓本來舉步維艱的外交更是內外受氣、腹背受敵,也招來美國宣布「重返亞洲」,反被人家形成弧形包圍圈,遏制中國,弄到世界都快要「對中國說不」,或「畏而不敬」。跟隨各式各樣威脅論的對策也隨之而來,「接觸」、「平衡」、「圍堵」、「遏制」等等,反而不利於中國的崛起。 若不覺醒、不革新內政當自強,盲目自大和仇恨,極端仇日反美,抵制這,抵制哪,會讓人們喪失理智、智慧和良知。特別想用軍事武力解決只能兩敗俱傷。放棄韜光養晦策略,勢必四面樹敵,最後內鬥,外憂,難與世界共處,四面楚歌,促成了美日及周邊國家進一步的聯合,也會因不能知己知彼而在政治上、外交上、經濟上、甚至在軍事上一敗塗地並非危言聳聽。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僅要看這個國家的經濟、科技、軍事發展的硬實力,更需要公民素質、文化、民主、法治發展的軟實力予以支撐。只有不斷強化軟實力,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國。日本、德國戰後百業待興,短時間能在世界崛起已證明了這一點。沒有硬實力,會被打敗。沒有軟實力,不打自敗。 最後,中華文化肩負重建普世價值與維護世界和平重任。 中國要在世界有話語權,中華民族要偉大復興和崛起,實現中國夢,消除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中國未來的崛起之路靠硬實力是辦不到的,甚至會招致國際社會的反感、恐懼,以至對抗。而且,沒有軟實力,硬實力也不會長久,甚至不打自敗。唯有靠強大的、無堅不摧的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和諧」軟實力,才是解決民族分裂、文化衝突、戰亂衝突,金融核恐、恐怖主義、誠信危機、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和平等人類生存危機的救世良方,最具有普世價值。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成為超級大國主要取決於其文化價值觀是否最具有普世價值。因為文化的影響不同於政治與軍事,通過武力與強制的手段來迫使人就範,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且影響總是有限的,它只能作用於某一個地區,某一個時期。被黑格爾稱讚是騎在馬背上的「世界靈魂」的拿破崙,在臨死前說:「我曾經統領百萬雄師,現在卻空無一人;我曾經橫掃三大洲,如今卻無立足之地。耶穌遠勝於我,他沒有一兵一卒,未佔領過尺寸之地,他的國卻建立在萬人心中。世間有兩種武器:精神和劍。從長遠看,精神必將打敗利劍。」 特別是,精神文化的傳播不受國界、民族、語言以及時間的限制,它可以影響到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思想信仰和價值取向。當然,它要求該文化的思想信仰和價值具備讓人信服的合理內核,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西方民主憲政越來越成為整個世界能接受的文化價值觀念就是最好的例證。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民主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存,逆之者亡!世界越來越多國家實行民主憲政,如火如荼。 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老文明。中華文化為什麼如此長壽、歷經幾千年繁盛不衰,它的奧妙在於「和諧」是中華文化價值核心,「道法自然,和生萬物,諧得自然,萬物萬象之根本也。」和諧是宇宙萬物的本然狀態和最佳狀態,最具有普世價值。中華文化已到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的時候了。 中華「和諧」文化價值觀綿延幾千年,中國人創造出來的與「和」字相連的辭彙不勝枚舉,如:和諧、和平、和睦、和美、和善、和氣、和悅、和樂、和順、和好、和暢、和藹、和緩、和解、平和、溫和、祥和、和為貴、協和萬邦等等。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和中國人的國民性,影響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思維、內政外交等。在人與自然關係上講「天人合一」;在人與社會關係上講「禮之用,和為貴」;在國家、民族關係上講和親善鄰,協和萬邦」;各文明之間關係上講「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在家庭關係上講「家和萬事興」;在商業上講「和氣生財」等等,和諧已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其「和生萬物,諧得自然,萬物萬象之根本也。」、「天人合一」、「沖和」、「和而不同」、事物的對立統一,和諧共處等人類智慧文明等在中華文化中處處可見。「仇必和而解」 更反映中華民族「和諧」智慧,包含著對立中求和諧的哲學思想。其內涵價值遠遠高出「自由、平等、博愛、人權、民主法治」觀。最具有普世價值,是天下普遍適用的道理。 因為,事物沒有完美,事物都有「好和壞」兩面,事物發展過程利弊共生,全盤否定或肯定都是不科學。盲目追求民主,自由,人權、公平就可能造成國窮民富;公平和正義都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制度,對公平和正義的理解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歷史上著名的十字軍東征為了實現上帝的意願,殺死異教徒時毫無愧疚之心,反而認為是在維護人類的正義;希特勒也認為自己是正義;即使是民主、法制、人權、公平,因時因地也有差別的;高福利可能造成國民超前消費、長期養尊處優,缺乏勤勞精神等,容易造成像希臘和歐債危機的經濟低增長;自由市場經濟可能造成貧富加劇而激化社會矛盾等等;由於權力是選民給的,為討好滿足選民需要和解決內部矛盾,容易造成民主是對內的文明,對外不文明,強權霸權對外擴張,影響世界的穩定。種下戰爭、民族分裂、戰亂衝突、金融核恐的禍根。 民主法治、自由、公正 、博愛、人權也沒錯,因為它是構成 「和諧」文明現代社會要素,是為「和諧」服務,也要靠「和諧」這個標尺來判定,是否激進,適當、適宜。尤其,在缺乏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缺乏寬容、博愛精神的公民素質社會,可能會出現國家主義、或民粹思想泛濫,從而導致分裂分子、民族分裂、文化衝突、給野心家們執政奪權提供了合法的外衣。也會成為麥迪遜所說:「民主是由欺騙、動亂和爭鬥組成的,通常在暴亂中短命。」因此,「和諧」才是真正的判斷標準,最具有的普世價值。 由此可見,「和諧」是中華文化價值核心。中華政治文明的精髓是「和而不同」。把握了「和諧」與「和而不同」的精神實質,就是把握了中華文化價值核心和政治文明精髓。它是解決人類生存危機,處理當代國際複雜問題、人類社會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世界的救世良方,最具有普世價值,是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中華文化肩負著建立普世價值與維護世界和平重任。也是中華民族復興崛起,成為受尊敬大國的根本保證。 譬如,「和而不同」是和諧的精髓之一。捨棄了各要素的具體個性、特徵,而抽取其普遍共性升華為和合概念。指兩個不同要素以上的諸多要素的調和、協調、恰到好處等義,才能充分事物的潛能。 所以「和諧」的本質是人盡所能,物盡其用,建立長治久安社會、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和而不同」的「和諧」文化是人類社會與各種文明得以延續與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治家、治國、治世的良方,最具有普世價值。 地球上200多個國家,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種宗教。正是這些不同文明的「和而不同」,相互依存、才構成今天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每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上的多樣性是沒有辦法消滅的,不同文明間的矛盾和衝突可能會比歷史上的任何時代來得更加彰顯和激烈。文明衝突的消解只有在尊重文明的多樣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既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也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因此,倡導「和而不同」,接受不同、相互借鑒、和諧相處是最好的辦法。因此,中華文化價值核心「和諧」觀就顯得十分重要。 看一下,當今世界宗教之間的衝突,影響世界和平,社會和諧,造成多少人間悲劇。最為激烈的宗教衝突發生在中東。宗教本是引導人們向善的力量,為何人們卻走向暴力了呢?問題在於這些宗教自認為只有本教信仰的神才是唯一的真神,唯一的上帝。具有排他性,缺乏「和諧」理念。造成有人根據信仰把人類分成了朋友和敵人,相同信仰的人才是朋友,異教徒則是敵人,種下戰爭、內耗之禍根。 在人類歷史上,很少像中華文化沒有排他性的文化,講究「和諧共處」、 「和而不同」、「仇必和而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立中求和諧的價值觀。中華文化有容乃大,什麼都容,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拜火教、薩滿教........並講入鄉隨俗。中華文化沒有受什麼這個理論和思想、那個宗教和主義的束縛,堅持著堅持那,充滿著意識形態,畫地為牢不利於事物的和諧發展,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信奉儒家思想的人既可以成為佛教徒,基督教徒,也可以成為伊斯蘭教徒。我們難以想像上帝和真主能同處一座教堂。但在中國,孔子,太上老君和觀音菩薩卻可以共處一室。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在中國都存在了幾百年以上,而且擁有廣泛的信徒,基本上他們都能和諧相處。 在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的問題上,還是在地區之間、組織之間、家庭之間、個人之間的問題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和而不同」等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和諧」理念,化爭鬥為和解、轉怒目為和顏、變相殘為相攜,相容並蓄、包容共濟。人與人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各種矛盾就會逐步化解,家庭幸福、民族和睦、社會安定、萬教和諧相處,實現世界和平。 在一個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和諧理念包容和凝聚各種人類智慧思想。一個世界應是多種制度,多元文化長期並存,和諧相容。矛盾雙方應取長補短,在競爭中互學借鑒,磨合碰撞適應認同,應擯棄「零和博弈」走「和諧共贏」之路。東西方文明的融合,才有可能建立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和諧」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一以貫之的文化核心價值觀,最具有普世價值。也應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形象,是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王道讓人心悅誠服,霸道不可避免到處樹敵。王道與霸道較量中,王道必勝霸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而不同」等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和諧」精髓及王道理念和行為,終會取代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霸權、霸氣、話語霸權、價值霸權等霸道行為。也是面對世界性的環境危機、恐怖主義、誠信危機、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和平的救世良方,最具有普世價值。也應成為世界發展主旋律。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人類社會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做出新的歷史貢獻,中華文化肩負重建普世價值與維護世界和平重任,也是中華民族復興崛起之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