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行不參與零售外匯市場 這是為啥?

(原標題:為啥大銀行不參與零售外匯市場?)

中金社2016年9月29日消息,外匯市場是分層級的,而外匯交易產生的源頭來自於銀行與銀行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所謂外匯市場的流動性也最終是由大型銀行(Tier 1 bank)提供的,銀行能夠直接給客戶提供頂級流動性、優質的點差和銀行的信用背書,那麼為什麼這些大型銀行自己不做零售外匯交易商呢?

其實國外的大型銀行涉足外匯零售業務早有嘗試,這些大型銀行包括:

德意志銀行旗下的dbFX (福匯的白標)

巴克萊銀行的Barclays Margin FX (先後是Integral福匯的白標)

花旗銀行旗下的CitiFX Pro (Saxo的白標)

滙豐銀行的Fex(Oanda的白標)

高盛進行股權投資的LMAX,持股CMCmarket

而這些公司的零售外匯品牌卻命運多舛,與大銀行自己蒸蒸日上的發展大不相同,我們自上到下,跟大家聊一聊這些品牌的故事。

德意志銀行的dbFX

早在2006年,德意志銀行看準了零售外匯市場的機遇與前景,成立了零售外匯品牌dbFX並以美國市場為中心為客戶提供服務,而隨後每年的成交量都在增加,但是德意志銀行在2011年4月份宣布關閉dbFX的運營,並且將其所有客戶賣給了嘉盛,當時市場的解讀認為因為美國監管的日趨嚴格造成dbFX若想要繼續運營必須取得CFTC的相關資質與NFA的註冊,這將會導致德意志銀行美國公司的結構性調整,而德意志銀行在評估調整的支出與回報之後決定出售dbFX的所有客戶給嘉盛,報價1000萬美元。

巴克萊銀行的Barclays Margin FX

巴克萊銀行的外匯零售業務起始於2012年,而在僅僅運營兩年之後的2014年就被巴克萊銀行自己叫停,並將所有賬戶賣給了福匯,在福匯的收購聲明中透露了巴克萊外匯零售業務掛靠於巴克萊銀行的股票交易券商公司,該公司因註冊在歐洲,受到新的歐洲監管法案EMIR(European Market Infrastructure Regulation)約束,繼續運營的成本過高而決定整體出售給福匯。

花旗銀行旗下的CitiFX Pro

CitiFX Pro則是大銀行里接受全球客戶的外匯零售品牌中最後一個倒下的,在2007年花旗銀行與盛寶銀行合作成立了零售外匯品牌,主營美國市場,但是其發展並不順利,在2012年CFTC公布的統計數據中,當年Oanda名下的交易客戶有23000人,福匯名下的客戶有19000人,而花旗銀行名下則僅有634人。經過了掙扎之後,花旗銀行與2015年將名下的外匯零售客戶出售給了SNB之後的福匯。

滙豐銀行的Fex

滙豐銀行的Fex業務成立於2012年,作為Oanda的白標之一HSBC Fex成立伊始便著力於香港市場,到現在為止也僅為合格的香港投資者提供服務,值得一提的是Fex是少數外匯交易商中提供人民幣基準賬戶的之一。

(https://www.personal.hsbc.com.hk/1/2/simplified/hk/banking/fex)

高盛投資LMAX與持股CMC markets

高盛是LMAX的最早期投資人之一,入股與2010年並持股12.5%,但是在兩年之後的2012年高盛將其投資的股份虧損賣給了Betfair,至今為止高盛仍然是英國另一家交易商CMC markets的持股股東。

為什麼這些大型銀行都做不好外匯零售業務呢?

大型銀行中鮮有銀行業務與券商業務能同時兼顧的很好的,上文中的一些案例提到了因為銀行的設立結構與監管要求更嚴格,導致銀行從運營成本、風險控制的角度而言參與零售外匯市場得不償失;而與此同時零售外匯市場的市場仍然處於發展期,對於公司運營和產品設計的靈活性有更高的要求,此時銀行的龐大「體積」與臃腫的結構反而成為了劣勢。

還是那句話: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大家存款還是找銀行,交易還是找靠譜交易商吧。

微信公眾號:zjs-cngold (長按複製),或搜索【中金社】,獲得更多免費信息實時推送!


推薦閱讀:

藝人經紀市場達千億規模!果然娛樂瞄準網劇、網大,開啟95後新市場
品牌意識與生俱來
世界上最大的海鮮市場:東京築地海鮮市場
花招奇出讓老年人受騙 怎樣讓保健品市場遠離「忽悠」
情緒控制是市場中最重要的因素

TAG:銀行 | 市場 | 外匯 | 外匯市場 | 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