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才子談——曹植

才子談——曹植 2016-03-13 18:02閱讀:2,303

X曹植,字子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著名大才子。三國時期是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亂世出英雄,多少好漢名垂青史,曹操劉備孫仲謀,關羽張飛趙子龍,這是個適合提刀上馬衝鋒陷陣的年代,並不適合花前月下吟詩作對,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一批才子在遍地狼煙中熠熠生輝,以三曹及「建安七子」為代表,尤以曹植為其中的佼佼者、弄潮兒,他是建安文學的旗幟性人物,地位猶在曹操之上。提到曹植,就不能不提到「建安文學」,所謂「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之一,始於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還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終於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為帝,以魏代漢,前後共計25年,建安文學以其慷慨悲涼、質樸剛健的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以三曹及孔融、陳琳、王粲等「建安七子」為代表人物。曹植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七步成詩的故事,這讓他得以在群雄璀璨的三國時代佔據一席之地,也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大才子。但是曹植之才絕非僅僅如此,他的文章文采飛揚、卓然不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尊為文章的典範,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李白的偶像之一)稱讚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來,此評價高到逆天了,曹植才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詩品》的作者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古人才是真的會夸人啊!並且把他作為《詩品》全書中品級最高的詩人、中國詩歌抒情品格的確立者,在詩史上具有「一代詩宗」的歷史地位。清朝文學家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而已,能與李白、蘇軾平起平坐也沒誰了。曹植的代表作《洛神賦》絕對可以稱得上千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古名篇,寫女人之美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中無出其右者,以後五千年我看也不會有,僅一句「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就足以光耀古今,更不用提「翩若驚鴻」、「明眸善睞」、「凌波微步」、「吐氣如蘭」、「秀色可餐」等眾所共知的絕妙好詞了。無需再多的溢美之詞,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曹植怎麼描寫女神的吧:「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不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如果穿越到現代,代寫情書一定可以發財吧,不過現在的姑娘大多不會看情書了,我很憂傷。三國時期是有名的亂世,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成名的英雄背後都有成千上萬無名的勇士,有今朝沒明日,不是殺了別人,就是被別人殺。從這點看生在帝王家,曹植是幸運的,他有曹操這樣一棵大樹可以依靠,不用經歷外面的血雨腥風,衣食無憂,享盡富貴,可以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但身在帝王家,曹植也是不幸的,他沒有屬於自己真正的自由,不能像李白那樣來去自由,縱情山水;他甚至也不能像柳永那樣隨意偎紅倚翠,愛其所愛,就連他的結髮妻子竟被曹操以「衣裝過於華麗」賜死了。另外由於世子曹昂早逝,他從小就陷入奪嫡大戰中,其中的暗流涌動、血雨腥風一點也不比戰場上少,我猜這也許他嗜酒的重要原因,只有靠酒精的麻醉才能安心地睡去,正因如此,曹植41歲就鬱鬱而終,可謂英年早逝。曹植應該是李白之前最著名的嗜酒才子,他多次因酒誤了大事,他還專門寫了一首《酒賦》,其中一句「諒千鍾之可慕,何百觚之足雲?」,可見其酒量還是很大的。他26歲以前是無酒不歡,26歲以後借酒消愁,因為曹植26歲那年,曹丕被立為魏王世子,這註定讓他以後的日子不會好過了。我們很熟悉的「魏晉風度」雖然是以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為代表,洒脫不羈、清俊通脫、特立獨行、不拘小節,喜歡飲酒、服藥、清談、縱情山水。但可以說是曹植首開了「魏晉風度」的先河,史載曹植「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說明他性格洒脫,不拘小節,他還收留了很多文人雅士,經常在一起飲酒縱歌,吟詩作對,不愧為當世「風流之首」。他還在《酒賦》中專門描寫了宴會酒醉後情形:「於是飲者並醉,縱橫喧嘩。或揚袂屢舞,或扣劍清歌;或顰蹴辭觴,或奮爵橫飛;或嘆驪駒既駕,或稱朝露未晞。」文采斐然。曹植生於公元192年,此時曹操已38歲,還在賣力地消滅黃巾軍呢,當年冬天,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此為其日後開疆拓土的主力軍。曹植排行第三,比親大哥曹丕小5歲,還有個二哥曹彰,勇猛過人,是一員悍將,有個小弟曹熊,早逝。他們還有個大哥曹昂,本是曹操的正牌接班人,但在公元197年為保護曹操光榮犧牲,同時犧牲的還有大將典韋,那次著名的事件是曹操好色的代表作,曹操喜歡有夫之婦是眾所共知的。那年曹昂隨曹操出征張綉,張綉投降,曹操趁機納了張綉叔叔張濟的遺孀,張綉因此懷恨曹操。曹操聽說張綉不高興,就秘密準備殺掉張綉,但計劃泄漏,張綉偷襲曹操,曹操的座騎身亡,曹昂主動將自己的座騎讓給他逃脫,而近身侍衛典韋為了堵住寨門讓曹操脫險負責斷後阻敵,最終曹昂與典韋一同戰死。曹昂死時曹丕11歲,曹植6歲,也許在那時候,兩兄弟的明爭暗鬥就開始了。顯然曹植要比曹丕有才,從小就非常聰慧,才思敏捷,博覽群書,熟讀經史,十多歲就寫得一手漂亮的文章,史載曹操看到他的文章,非常驚喜,問他是不是找人代寫的,曹植一點也不謙虛,答道:「我言出為論,下筆成章,可以當面考試,還用得著找人代筆嗎?」曹操是極好文才的人,因此很寵愛曹植。公元200年,曹植9歲,著名的官渡之戰開打,曹操以少勝多,一舉擊敗袁紹,奠定了消滅袁紹、一統北方的堅實基礎。公元204年,曹植13歲,18歲的曹丕隨曹操攻破袁氏的首都河北鄴城,並發生了一件著名的風流事,曹丕帶兵殺進袁紹府,見到兩個女人,一個是袁紹的老婆劉夫人,另一個是他的兒媳婦甄氏,三國時期著名的大美女。甄氏很害怕,把頭伏在劉夫人膝上,曹丕讓甄氏抬起頭來,曹丕一看,果然美貌非凡,傾國之色,我想此時曹丕的心一定砰砰狂跳,所謂「怦然心動」、「一見鍾情」是也,而且還是姐弟戀,甄氏大曹丕4歲,後來就被納為曹丕之妾。關於這一段,野史的記載可要精彩得多,據說甄氏美貌名揚天下,曹操早就有所耳聞,曹操好色天下聞名,尤好有夫之婦,所以曹操很想得到甄氏,甚至在《世說新語》里記載曹操說:「打這次仗,就是為了甄氏啊!」可惜沒想到讓曹丕搶了先,讓曹操懊惱不已。這顯然是扯淡,因為曹操一直被視為曹賊,所以後世文人藉此羞辱曹操,類似的說法還有曹操打東吳是為了大喬、小喬。但故事並沒有結束,反而更加狗血了起來,據說曹操跟甄氏的關係一直曖昧不清。有一次,曹丕在家宴請賓客,喝到高興時,命夫人甄氏出拜,座中諸人都匍伏於地,不敢仰視,唯獨「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平視不避,可能他想看清楚絕代佳人的風姿吧。曹丕對此並未介意,但曹操聽說後,要以大不敬之罪殺了劉禎,後經過說情,才罰為苦役。老公都不介意,老丈人卻激動得不行,後世文人由此展開豐富的想像力,認為曹操一定和甄氏有一腿。後事的發展更有力地證明了這種關係:曹操在世的時候,曹丕對甄氏恩愛有加,你儂我儂,但曹操一死,曹丕立馬變臉,極度冷落甄氏,他去洛陽登基為帝的時候竟然沒帶上甄氏,把她單獨留在鄴城,更關鍵是不到一年,由於甄氏對曹丕有怨言,曹丕竟然賜死了甄氏,終年僅39歲。這確實不太合常理,甄氏是曹丕第一個老婆,陪伴了他18年,而且是長子曹叡的生母,曹叡後繼位為魏明帝,不可能因為幾句怨言就殺了她,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曹丕的寵妃郭女王(這名字真霸氣!)誣陷甄氏扎小人詛咒曹丕,曹丕一怒之下賜死甄氏,這也有點兒過分,起碼要調查清楚吧,怎麼能隨隨便便就殺了一個恩愛十多年而且是太子生母的女人呢?據說甄氏下葬時也很慘,頭髮遮面,嘴裡塞糠,意思讓她死後無臉見人、有口難言,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讓曹丕下如此狠手?於是給了後世文人巨大的想像空間,而且據傳曹丕將曹操年輕的侍妾盡歸自己所用,讓卞太后很生氣,罵他「狗鼠不食汝余,死故應爾!」所以大家都猜測曹丕此舉是為了報復曹操與甄氏有染。一方面曹操在古代聲名一直不佳,後世文人藉此事羞辱曹氏父子;另一方面,人民群眾最喜歡聽這些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此事正好符合大眾的重口味,由此盛傳不息。故事並未就此結束,更精彩的還在後頭,有佳人怎能沒有才子呢?所以曹植被加了進來,這錯綜複雜的三角戀更加虐心,曹植比甄氏小9歲,這在古代可不算個小差距,但故事才不管這些,這姐弟戀談得越轟轟烈烈才越帶勁呢!甄氏不僅是美女,而且是才女,有詩《塘上行》傳世,而曹植是有名的大才子,所謂「英雄惜英雄,才子戀才女」,兩人早就互生愛慕之情,由於曹丕經常隨曹操到處征戰,甄氏獨守閨房,於是就有機會和曹植情愫繾綣了。這絕對是扯淡中的扯淡,扯淡中的戰鬥機啊!曹植和曹丕為世子之位斗得你死我活,曹植居然還能有閑情雅緻去勾搭比自己大9歲的大嫂,古人這腦洞不比現在腦殘劇的編劇的腦洞小啊!更絕的還在後面:他們認為曹植的代表作《洛神賦》寫的就是甄氏,偏偏《洛神賦》原名《感甄賦》,文章里的洛神叫宓妃,而《三國志》記載了甄氏兄弟甚至姐妹的名字,獨獨沒有甄氏的名字,這又是一個不合常理的地方,於是很多人都認為甄氏的名字就是甄宓,這又與宓妃暗合。而偏偏曹叡又來插了一手,他繼位為帝後,認為《感甄賦》與自己母親的名諱相衝,遂改名《洛神賦》,這更讓好事者抓到了把柄,認為曹植與甄氏定有姦情,甚至還編了一個凄美浪漫的故事: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曹丕,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留作紀念(還能更扯淡一點嗎?)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驚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提筆寫下了《感甄賦》。真真佩服死此故事的作者了,不穿越到現在做編劇真是太可惜了!曹植和曹丕因為奪位差點兒拚命,曹丕竟對曹植勾搭自己老婆不以為意,甚至還把甄氏睡覺用的枕頭送給曹植做紀念,這心已經不能稱是寬了,是寬得可以跨越銀河連接牛郎織女了,既然如此心寬,為何要賜死甄氏呢?曹植也是色膽包天,竟敢堂而皇之懷念大嫂,指名道姓,就差稱呼「大嫂」了,給皇上戴綠帽戴到這種程度也真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按這麼一推理,可以顯而易見地看出曹植與甄氏的所謂浪漫愛情故事純屬後人的捕風捉影、無稽之談。其實《感甄賦》的「甄」應該是「鄄城」的「鄄」,因為曹植寫《洛神賦》的時候正被封為鄄城王,而古代「鄄」和「甄」是通用的。曹植通過此文描摹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徵,寄託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徵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熱烈地追求;最後通過戀愛失敗的描寫,以此表現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歸於破滅。寫作此文的時候,曹丕即位剛兩年,對曹植的提防並沒有絲毫鬆懈,曹植想在朝廷擔任肱股之臣,為國效力,但曹丕根本不同意,所以曹植借寫向女神求愛不成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鬱悶。雖然這種說法合情合理,但民間仍以曹植和甄氏的浪漫愛情故事為主流說法,沒辦法,這才符合大眾的重口味嘛!所謂「文人的筆是殺人的刀,而且殺人於無形」,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再加上古代是包辦婚姻,浪漫愛情故事太稀缺了,才子佳人配成雙,又在帝王之家,兼具悲情色彩,實在是一出引人入勝的好戲,難免就以假亂真了。16歲,曹植隨父北征柳城(今遼寧朝陽),寫了一首著名的詩《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該詩氣勢雄偉,慷慨激昂,堪稱建安風骨的代表之作,「視死如歸」一詞就是來自本詩,寄託了詩人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說明曹植年輕時並不是個只愛喝酒作詩的文人騷客,也是想建立雄圖霸業、不世之功的。17歲,曹植隨曹操南征劉表,後又參與了赤壁大戰,雖然他沒有寫關於那場大戰的文字,但我猜想那場大敗一定給年輕的曹植很大的刺激,號稱八十萬的魏軍一日就「灰飛煙滅」了,在他眼中不可一世、戰無不勝的父王像喪家之犬一樣逃命,一定在他仍顯稚嫩的心裡留下了巨大的陰影,甚至影響了他的世界觀,讓他明白看似一手遮天的權勢有時候脆弱得不堪一擊。同年,他聰明的會稱象的弟弟曹沖因病去世,年僅13歲。曹沖很受曹操的寵愛,他的死對於曹操來說不亞於赤壁之敗的打擊。但對於曹丕、曹植來說,則是少了一個很強勁的競爭對手,有很多野史說是曹丕偷偷害死了曹沖。《魏略》記載曹丕登基為帝後,曾當眾朝臣面感嘆說:「曹昂長兄,自然應當繼承這個位置。如果曹沖還在的話,我也當不了這個皇帝。」由此可見曹沖在曹操心目中的重要地位。19歲,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曹植表現其驚人才華的機會來了。《三國演義》里曹丕早早探知所出題目提前準備好了兩篇文章,而曹植明明可以提前知道題目卻拒絕了,因為他對自己的才華很有信心。果不其然,在眾人之中,唯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不僅寫得快而且寫得好,甚合曹操的心意,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以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有意將他立為世子,此時曹植靠才華在與曹丕的爭鬥中佔據了上風。20歲,進行過冠禮後,曹植算是真正的長大成人,可以為曹操分擔國事了,他被封為平原侯,暫時告別了在鄴城宴飲遊樂、吟詩作賦的優遊生活,慨然請纓,隨父西征,而曹丕則留守國都。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戰鬥,曹操打敗了西涼的馬超、韓遂,平定關中地區。大軍凱旋迴來後,23歲的曹植被封為臨淄侯,地位更進一步。同年曹操南征孫權,帶上了曹丕,讓曹植留守鄴城,並告誡他:「當年我擔任頓邱令的時候二十三歲,回想起那時候的所作所為,至今都不曾後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歲,怎能不發奮圖強呢!」看來曹操輪番讓曹丕、曹植留守國都,是有意考察他們的監國能力。這本是曹植好好表現的機會,而他因才華也很受曹操的寵愛,曹操好幾次幾乎要立曹植為世子。可惜曹植恃才放曠、放蕩不羈,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約束自己,飲起酒來也毫無節制,酒醉後做出了一些讓曹操很失望的事。特別是在公元217年,曹植26歲,他在曹操外出期間,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的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曹操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官員,並從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漸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就在同年十月,曹操立曹丕為世子,曹植在與曹丕的爭鬥中徹底敗下陣來,從此,曹植告別了昂揚奮發的人生階段,陷入難以自拔的苦悶和濃濃的悲愁中。我想這不能完全怪曹植貪杯誤事,曹植的結髮妻子崔氏就在前一年被曹操因「衣裝過於華麗,有違制令」而賜死。才子皆多情,曹植一定因為此事大受打擊,之後很多年,曹植都沒續正室,估計也沒幾個妾室,因為他只有兩兒兩女,而且三個都早夭,只活了一個,這可以從側面說明曹植對男女之事因崔氏的死而有些心灰意冷。還有種說法是《洛神賦》是懷念崔氏而寫的。所以曹植有時候借酒消愁也是情有可原的。衣服穿得太華麗,教訓一下就好了,為何要賜死這麼嚴重呢?曹操不愧為一代奸雄,殺人自有道理:崔氏的叔父崔琰曾任尚書,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後來在公元216年因「辭色不遜」而下獄被殺,成為歷史公認的冤案,後世一般認為這是曹操為曹丕繼位清除障礙的做法。不久崔氏就因「衣綉違制」被曹操賜死,故很可能崔氏的死是由於受到崔琰冤案的牽連。曹植雖有才,但在政治手腕和心狠手辣方面,他的確沒法和曹丕相比,從曹丕賜死甄氏的無情就可見一斑,曹丕才是深得曹操的真傳,所以曹丕贏得最後的勝利是理所當然的。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曹丕身邊的謀士都是如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等老奸巨猾之輩,而曹植身邊則多是些吟詩作賦的文人騷客,在政治鬥爭中顯然不是司馬懿之輩的對手。比如說曹丕在文才上無法與曹植抗衡,於是就讓他在做人方面下功夫,曹操每次出征前,曹植一般都是作詩賦歡送,而曹丕則哭泣,擔心曹操的安危,讓曹操感覺曹丕甚是誠心,為人忠厚寬仁;曹操從赤壁大敗而回時,只有曹丕和曹沖日日在城門迎接曹操的車駕。在這一年還爆發了一場大瘟疫,「建安七子」中的陳琳、徐幹、應瑒、劉楨俱死於這場瘟疫中,而王粲也病死在曹操的軍中,加上早前去世的阮瑀和被曹操殺掉的孔融,建安七子盡逝矣!建安文學也告別了巔峰時刻。除孔融、陳琳終年超過50歲以外,其餘人皆為三、四十多歲而已。亂世早夭是司空見慣的事,曹丕終年不過40歲,曹植也堪堪41歲。所以諸葛亮能在日理萬機、鞠躬盡瘁的情況下活到54歲,也不算太虧。公元219年,曹植28歲,曹植身邊最重要的謀士楊修被曹操殺了,讓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楊修系名門之後,少即有才,學問淵博,聰慧能幹,年輕時很得曹操的重用。《三國演義》將他塑造成一個只會耍小聰明的人,實乃大謬,楊修是名副其實的才子,當眾大罵曹操的狂人禰衡曾說過他只看得起兩個人,一個是孔融,另一個就是楊修,可見楊修之才絕非是「雞肋」的小聰明。而且楊修之死也並非如《三國演義》上所寫是因為「雞肋」而死,《三國志》里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說明曹操還是很忌憚楊修的才能的,再加上楊修是老對頭袁術的外甥,而且輔佐的是曹植,此時曹丕已早被立為世子,曹操覺得留他是個禍患,於是就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殺了,這個罪名就是與諸侯即曹植結黨營私的意思,楊修嘆息道:「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我本來就知道自己早晚會被殺的。曹操確實是個狠角色,寧可錯殺也絕不放過。此時曹植本來早已沒有了和曹丕抗衡的實力,楊修之死更讓他勢單力孤,於是他只能更加放縱,以酒為樂。同年,曹仁在樊城被關羽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命令發布後,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無法受命,野史記載在曹植出征前,曹丕以為弟踐行的名目將曹植故意灌醉,即便屬實,曹植自己也應負最大的責任:大事當前,不懂節制,能全怪曹丕心黑嗎?這件事讓曹操很失望,從此不再重用他,曹植也徹底失去了翻盤的機會。公元220年,曹植29歲,一代梟雄曹操去世,他失去了最後的依靠,也失去了最後的希望。但《魏略》記載:他二哥掌握兵權的曹彰在弔喪之際對曹植說:「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曹彰的意思是曹操臨死前改變了主意,想立曹植為世子,但曹植拒絕了,並以袁紹死後三個兒子為奪位自相殘殺舉例。首先這個事情不太可能是真的,曹丕已經當世子三年,曹操不可能在臨死前改變主意;如果此事屬實,則是曹彰假借曹操遺命拉攏曹植一起推翻曹丕,但曹植並非酒囊飯袋之徒,而是深明大義的無雙國士,豈能犯上作亂、毀自家基業?同年年底,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登基為帝,是為魏文帝。《三國演義》上寫漢獻帝悲憤異常,沉船自盡,其實只是為了渲染四百多年的漢朝滅亡時的悲情色彩,而事實上漢獻帝活得好著呢,被封為山陽公,又活了14年,比曹植還多活了2年。曹丕稱帝之後,並沒有放鬆對曹植的防範,並殺了曹植的兩個最重要的謀臣丁儀、丁廙,以及丁家的全部男人,因為丁氏兄弟與曹丕有宿怨,且一直和曹丕作對,曹丕早就想殺他們了。由此曹植變得更加勢單力孤,獨木難支。這期間他寫了一首詩《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詩中曹植含蓄地描寫了環境的險惡,通過黃雀投入羅網的比喻,抒寫朋友遇到災難而自己無能為力、無法援救的苦悶心情。後半首則是曹植希望有個手持利劍的「少年」來把羅網砍掉,使羅網中的黃雀獲救,此時曹植權勢全無,除了幻想以外又能如何呢?正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能等死。公元221年,曹植30歲,曹丕安插在曹植身邊的眼線,上奏說曹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這事在《三國演義》里也有表現:曹植和友人喝酒大醉,對曹丕派來的使臣大聲責罵,而且不聽詔令。《三國演義》肯定是有藝術誇張的成分,估計是曹植因為醉酒怠慢了使臣,所以招致大禍,曹丕正等著機會收拾他呢。曹植被押到洛陽等候曹丕的發落,有大臣建議削其爵位、貶為庶人,有野史說曹丕想殺他。但曹丕和曹植的生母卞太后極力為曹植求情,而且曹植罪不至死,且文人一個,對曹丕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威脅,最後把曹植貶為安鄉侯。就是在此時發生了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由於這個故事在《三國志》及其他正史里並未記錄,而是記錄在《世說新語》中,《世說新語》是有名的筆記野史,記載了很多扯淡的故事,所以此事很可能為後世杜撰,但經過《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此事幾已成了曹植的代名詞,成了他「才高八斗」的代表作,也算歪打正著吧。曹植躲過一劫,自然是更加小心謹慎,他寫了一篇長文《責躬》,就是自我批評的意思,在詩里他把自己大罵一通,且順便拍了一下曹丕的馬屁,沒辦法,生死掌握在別人的手上,只能委曲求全。「臣自抱亹歸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晝分而食,夜分而寢。誠以天網不可重罹,聖恩難可再恃」、「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暢春風,澤如時雨」、「臣植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篤生我皇,奕世載聰,武則肅烈,文則時雍,受禪於漢,君少萬邦」,這馬屁拍得也沒誰了,曹丕也是懂文之人,看到此文一定笑了:曹植這次是真的慫了。當年七月曹植又改封鄄城侯(今山東鄄城縣),公元222年,曹植31歲,被封為鄄城王,看來曹丕並未將曹植趕盡殺絕,也許是曹植拍的馬屁起了作用,就是此年曹植寫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賦》,也即《感甄賦》,以文表情,希望能得到曹丕的重新啟用,可惜曹丕絕不會給他東山再起的機會。在這段時期曹植寫了一篇懷念屈原的《九愁賦》,表達了自己如屈原般鬱郁不得志的心情。「嗟離思之難忘,心慘毒而含哀」、「恨時王之謬聽,受奸枉之虛辭。揚天威以臨下,忽放臣而不疑。登高陵而反顧,心懷愁而荒悴」、「傷時俗之趨險,獨惆悵而長愁。感龍鸞而匿跡,如吾身之不留」、「以忠言而見黜,信無負於時王。俗參差而不齊,豈毀譽之可同?」、「驂盤桓而思服,仰御驤以悲鳴。紓予袂而收涕,僕夫感以失聲」、「寧作清水之沉泥,不為濁路之飛塵」、「懷憤激以切痛,若回刃之在心」。此文情深意切,悲涼滄桑,讓人讀來不勝唏噓,文采斐然,不下於《洛神賦》。公元223年,32歲的曹植徙封雍丘王,三年換三個封地,顯然曹丕仍未對曹植完全放心,不讓其在一地久待,避免其培養自己的勢力。曹丕這疑心重的毛病顯然深得曹操的真傳。不過曹植還算幸運的,他的二哥曹彰就沒那麼幸運了,史載曹彰進京朝覲,其間得急病,很快就暴斃於府邸中,終年不到35歲。很多野史都說是曹丕暗地裡除掉了曹彰,曹彰與曹植不同,乃是武將出身,是三國時期有名的猛將,立下過很多大功,且據《魏志·賈逵傳》記載:當年曹操去世時,曹彰第一個到達洛陽,「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可見曹彰可能是有點兒不臣之心的,實乃曹丕的心腹大患,以曹丕的心狠手辣,藉機除掉曹彰也是很有可能的。偉大的筆記野史《世說新語》此時又要出場了!它很生動地記述了曹丕殺曹彰的過程:曹彰雖是猛將,卻頗喜下圍棋,曹丕於是投其所好,約其下棋。棋至中盤,曹丕已見下風,此時他向丫鬟吩咐道:「還不快將棗兒端來。」於是,二人一邊下棋,一邊吃棗,表面看兄弟情義融融,其實,狠毒的曹丕早已在一些棗子中下了毒藥,並做了記號,自己專揀未帶毒的吃。曹彰被蒙在鼓裡,不多一會兒,曹彰只覺頭重腳輕,眼睛發直,還沒來得及說出一句話,便一頭栽倒在地。早有人通報卞太后,可是卞太后來遲了,沒能挽救曹彰的性命,棋盤上濺滿了曹彰鮮紅的血跡。不愧是史上第一的野史筆記,寫得果然精彩。當年曹植也同時入京朝覲,臨走時與白馬王曹彪同路,但負責監視諸侯王的官吏讓二人在歸途上的住宿起居都要分開,令曹植感到非常憂憤,於寫了一首《贈白馬王彪詩》,以抒己情。詩里開始抒發了對故土的眷戀:「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接著描寫了路途的艱難:「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崗。」然後寫了被奸臣、小人陷害的憤慨和無奈:「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以及自己的凄清孤寂之情:「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詩里還悼念了曹彰,慨嘆生命短暫:「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存者忽復過,亡歿身自衰。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最後以豪言壯語和白馬王曹彪互相慰勉,並抒發兄弟離別之情:「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髪期。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全詩氣魄宏偉,感情沉痛凄婉,結構嚴謹,文采飛揚,也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公元225年,曹植34歲,曹丕南征東吳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增其封邑五百戶,看來曹丕也顧念兄弟之情,安慰一下曹植。公元226年,曹植35歲,曹丕病逝,終年40歲,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以為侄子會給自己報效朝廷的機會,「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於是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請求得到重用,「無功而爵厚,無德而祿重,或人以為榮,而壯夫以為恥」,曹植的拳拳報國之心日月可鑒。但冷靜理智的曹叡對於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請求,並未理睬,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顯然曹植的處境並沒有太多的改善。《魏略》記載:有一次曹叡御駕親征東吳,被陸遜打敗,社會上傳言說曹叡已駕崩,群臣準備迎立雍丘王曹植,卞太后和朝臣聽說後很害怕。等到曹叡返回京師,他們都暗暗觀察曹叡的表情變化,幸好曹叡沒有追究此事,卞太后又悲又喜,想推斷並捉拿始言者。曹叡說:「天下皆言,將何所推!」由此可見曹植的影響力猶在,雖然他沒有權勢,但他的才名天下共知,所以曹叡防範著他也情有可原。公元227年,曹植36歲,徙封河南浚儀。公元229年,曹植38歲,徙封山東東阿。曹植的封地越來越偏僻,生活也越來越艱苦,在他寫的《遷都賦》里說自己「連遇瘠土,衣食不繼」,可憐帝王之後、分封諸侯竟淪落至此,實在讓人唏噓不已。公元230年,曹植39歲,他的生母卞太后去世,他失去了最後僅有的依賴。此時,曹植已經對出仕為官徹底失去了希望,《魏略》記載他「精意著作,食飲損減,得反胃病」。說明他已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著書立說、研究學問上,但心情難免壓抑,吃不下飯,得了胃病,身體也越來越差了。公元231年,曹植40歲,曹叡有皇子誕生,曹植作《皇太子生頌》,當年曹叡召各諸侯王入朝覲見。北宋的《太平御覽》一書中記載:魏明帝手詔曹植:「王顏色瘦弱,何意耶?腹中調和否?今者食幾許米,又啖肉多少?見王瘦,吾驚甚,宜節水加餐。」顯然此時曹植的身體狀況已經非常差了。公元232年,曹植改封為陳王,所以後世多以此稱呼曹植,同年11月曹植在鬱鬱寡歡中因病去世,終年41歲。曹植的一生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26歲前,一個是26歲後,以曹丕被立為世子為界限,26歲以前他恃才放曠、洒脫不羈、鮮衣怒馬、春風得意;26歲後則日益頹唐、借酒消愁、壯志難酬、鬱鬱而終。如果曹植安心地做一個瀟洒快樂的小王爺結局會不會好一點呢?但現實沒有如果,如果那樣,很可能我們就看不到那麼文采飛揚的《洛神賦》了。福禍相依,命中注定,也許,這才是人生的本質。才高八斗曹子建,七步成詩美名揚。光耀千古洛神賦,蹉跎半生怨帝王。請關注我的微博:老不死的王朔http://weibo.com/why781 恭喜您:獲得1次免費診股機會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2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風花雪月—— 宋詞里緩緩而吟的才子佳人(四)作者:脂硯齋生
    我不是花心, 我對你們都是認真的
    唐寅:狂士標格,才子聲名
    風流才子李文古墳塋實解
    風花雪月——宋詞里緩緩而吟的才子佳人(二十二)

    TAG:才子 | 曹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