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場場誦讀會為上海書展留下精彩

  

  「相約星期二」誦讀會讓讀者聽得津津有味。均蔣迪雯攝

  昨晚,一場「相約星期二」誦讀會為2016上海書展留下精彩記憶。表演藝術家朱琳、六小齡童,配音藝術家喬榛、劉廣寧等一一登台,帶來一場流動的聲音盛宴。而在書展期間,「上海詩歌之夜」中外詩人的集體亮嗓、詩歌截句沙龍中伴隨巴金故居鋼琴聲流淌而出的短句、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經典作品誦讀會上孩子們稚嫩的童音,都讓人們重新發現誦讀之美。事實上,網路電台誦讀節目的復興、民間讀書會的活躍,已經讓誦讀回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現代忙碌的都市生活增添了詩意。

  兒童文學作品誦讀尤其必要

  記者發現,在大大小小的誦讀活動中,兒童文學、詩歌、劇本等很受青睞,作品短小、情感豐沛、互動性強,適合誦讀表演。在前不久舉行的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經典作品誦讀展演中,20多個孩子登上舞台,朗誦了《四季歌》《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讀者秦女士說,兒童文學的誦讀尤其必要,因為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不識字,無法自己享受閱讀。家長郁先生說:「孩子很難靜下心看書,我讀給他聽,同時也陪著他,就能讓他集中注意力進入書中。同時,給孩子讀睡前故事,是親子之間很好的交流互動。」

  實際上,類似的親子誦讀會近年來廣受追捧。靜安區少年兒童圖書館的河畔故事會已舉行了80多期,老師、醫生、警察、檢察官、設計師、收藏家、歌劇院演員等組成志願者團隊,一起策劃不同主題的親子誦讀活動。常常是先朗讀繪本,再分享知識,配以遊戲,孩子們都樂在其中。

  12歲的高怡娜時常參加誦讀表演,她說:「閱讀是一個人的事,但誦讀是一群人在一起。這樣我可以跟更多人分享,在舞台上朗誦讓我感到很快樂。」著名配音演員狄菲菲說,這種分享,不僅是分享作品內容,更是分享一種對於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今年恰逢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在許多劇本朗誦會上,人們不約而同捧起莎翁經典。上海還有許多民間詩社,各式各樣的詩歌朗誦會也成為業餘詩人們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松江華亭詩社社長徐俊國告訴記者,業餘詩人們常帶著自己的詩歌進校園、社區,用誦讀的方式和更多市民分享這座城市的詩意。

  用聲音詮釋文字是種再創作

  配音演員狄菲菲喜歡把自己稱作「用聲音來表演的演員」。她說,誦讀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就像唱歌一樣。不要把誦讀的形式想像得過於單調,缺乏變化。其實,在「聲音演繹」的藝術天地中,誦讀有著廣闊的空間,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表達不同的情感。「我覺得用聲音去重新詮釋文字,是一種美妙的再創作。」

  在上周四舉行的首屆上海國際詩歌節「上海詩歌之夜」中,很早就讀過西川作品的大學生張敏潔第一次聽到詩人的聲音:「西川的《西川省紀行》自帶節奏感,像在唱民歌,又像在說快板書,很有意思。」美國詩人莎朗·奧茲、古巴詩人維克托·羅德里格斯·努涅斯、德國詩人楊·瓦格納等也一一登場,雖然有語言的隔閡,但張敏潔讚歎道:「非常美,在停頓和語氣中體會到一種更真實、直接的情感表露。」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自2012年起舉辦「詩歌來到美術館」系列公共教育項目,每次請來一位詩人,誦讀自己的詩歌作品,現場聽眾也有機會讀上一段。今年7月,海上人文沙龍舉辦王小龍詩歌朗誦會,主題是「每一首都是情歌」。許多三十年前的校園詩壇風雲人物匯聚一堂。雖然很多人放棄了詩歌的寫作,但一場誦讀會讓他們回歸屬於詩歌的上世紀80年代,詩情重新被點燃。

  這幾年,詩歌誦讀正藉助網路電台重新回歸。自從2013年微信公眾號「讀首詩再睡覺」「為你讀詩」火了以後,越來越多詩歌誦讀類自媒體接踵而來。藉助這些平台,許多人開始在網路上發布自己朗誦的詩歌作品。這些朗誦經過剪輯、配上音樂,在網路上流傳,成為文藝青年熱衷的自我表達途徑。不知道是詩歌的復興讓誦讀重新流行,還是誦讀的回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詩意。

 

推薦閱讀:

「港獨」密謀攪亂香港書展 妄圖藉此成為輿論焦點
第23屆台北國際書展開幕 馬英九現場購11本書

TAG:上海 | 書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