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華宗旨 與《內經圖》解-王力平
王力平,道號王永生,1949年六月初六出生,龍門派十八代傳人。
簡介
王力平居士師承於隱居中國山東嶗山的龍門派十六代傳人張合道和十七代傳人賈教義。王力平現居中國大陸。近些年,他作為現代道家漸漸為人們了解。王力平先生向人們講述他親身修鍊的經歷,《大道行》一書是記述他修鍊的過程。王力平先生用現代語言講解古代道家修鍊的《靈寶畢法》的部分內容,人們稱之為「靈寶通智能內功術」。 中國大陸出版的《行大道》一書總結記述了他多年傳功授法的理論和實踐。
相關報道
據報道,中國國家元首江澤民曾推薦中國道士王力平給葉利欽治病(參考文獻1)。王力平曾於1998年在陝西樓觀台對道教功法愛好者講授道家養生術(參考文獻6)。王力平於2007年在海南玉蟾宮舉辦「道教丹道養生講座」(參考文獻7)。
2007年,王力平居士教授8個歐洲人依《太乙金華宗旨》的原理和方法集中訓練。《太乙金華宗旨》是南宋時期王重陽所著,用以闡述傳承自唐朝的呂洞賓的內丹大道修鍊和驗證的思路和技術的書. 德國傳教士衛禮賢將此書翻譯為德文,名為《金花的秘密》( The Secrect of The Golden Flower),著名心理學創始人卡爾·榮格為此書作序。衛禮賢德文版本里,性功修鍊有成者練功時能看見眼前出現一幅幅奇妙的、閃光的圖案,衛禮賢將這個奇妙的光圖稱為曼陀羅。,在王力平訓練這8個歐洲人的8天過程中,從第六天開始有人見到曼陀羅,到第八天結束時八個人中有六人都見到了曼陀羅。這幾個歐洲人的訓練結果還很初步,屬於《太乙金華宗旨》所說的「金華乍吐」階段,距離真正的內丹修鍊還相差甚遠。有關報道參見《現代學術研究雜誌》2008年一月期。 在這篇文中,作者給出了這六人所見到的並畫下曼陀羅圖案。
參考文獻
1。 莫斯科華人報 "中國醫生使葉利欽煥發青春"
2。 中國氣功在線 "雪濤點評當代流行氣功"
3。 《大道行》陳開國 鄭順朝 著 ISBN
4。 《Opening the Dragon Gate: The Making of a Modern Taoist〉translate by Thomas Cleary Turttle Publisher ISBN 0-8048-3185-8
5。 《行大道》劉亞丕 沈志剛 著 ISBN
6。 陝西樓觀台道家養生術學習班。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王力平講授 ,西安晚報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九日報道.
7。 玉蟾宮簡介。海南玉蟾宮二零零七年"道教丹道養生講座".
8。 《現代學術研究雜誌》([1])2008年一月,王霆鈞 著「《太乙金華宗旨》修證實踐研究 ..
《內經圖》解-王力平「內經圖」解決的秘訣是關和竅。背後闖三關過九到竅為暗中之竅。一旦氣串動到這些部位時,就要注意了。三關為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尾閭關在脊背的盡頭之處,有七個骨節,七個穴位。們練的就是這七個穴位的通道,其內關通內腎,一男一女。內腎為藏精孵卵之地。上行一條髓道,髓道過去叫河車、黃河,也叫漕渓,上通到泥丸,此陽氣上升之路。直到第七節與內腎相對之處,謂之夾脊關。一旦氣到夾脊關,一旦氣在兩腎中間停留不動,這時要用急火燒。要看看時辰,什麼時候要吸長,什麼時候要呼短,什麼時候腹腔要往裡去,要進風,要想辦法鼓風,現在叫巽風。夾脊關再往上,上到腦後靈風之穴,就到玉枕關。煉丹的第一個過程就是將這三關把握住。把握住三關後,才能通過三關到泥九,再往下降,變玉液還丹為金液還丹。把「智能法」和「三仙功」結合起來練就比較方便了,前面拉動的三條線,正好是身後的三個關。人的前身有三田。上田叫泥丸,也叫華池,第一個華他、上華池,方園一寸二,虛間一穴,乃藏神之所。從眉心往裡,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泥丸。洞房內坐一位白頭老人把關,看你能不能進去。練到進氣二寸時,人頭上戴一個箍,箍叫羅台,這時人很難受。如果不練功,也不想它,就會功棄重來,沒有了,又下去了。這時一定要把握住玉枕和天目穴兩點力的平衡,即想辦法犁出中田。一定要閉眼做,肝開竅於目,睜眼就是陽神之漏,桌就不能從腎升到肝上來。眉心往下向口行,有兩穴,是暗竅,就是一個人兩手托住的兩個穴,在齶上,即鼻子上。過去把鼻樑上的兩穴叫金橋,也叫上鵲橋。封上鵲橋必須用鼻夾。舌下兩穴要開開,開開後下通氣管喉嚨喉為十二節,叫重樓,可進食進氣,又可通向胃腸。氣管之下到肺,肺的暗竅比較多。肺竅一般都叫金,液體氣體都從這裡出來,可以出現一些氣體,醫生說還可以出現一點液體。液體怎麼出來的,還沒弄清。心上有一竅,就是圖上坐的一個小人,小人上有一竅,也是暗竅,名回絳宮,是金公、黃婆約會、龍虎交會的地方。 CW66~再直下三寸六,叫土釜黃庭宮,為中田,方圓一寸二,是藏炁之所,煉丹之鼎,外與臍門相對,約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寸六,地下三寸六,(這就轉到靈寶畢法上了)自天至地八萬四千里,自心到腎是八寸四分。臍門內有一個生門,內有七竅下通外腎,外腎乃精氣行走之處。這時男女要分開練,女同志沒有外腎,氣門有一竅通到卵巢。男的要提腎,女的要收腹。臍後腎前有一穴叫炁海(它不是穴位的氣海),方園一寸二,裡面有華池,古人稱為下田,是藏精之所,採藥之處。這裡是爐,爐是倒放的,鼎在上,爐在下,放日:逆行成仙,順行成人。再往下有兩竅,向上一竅通內腎,向下一竅通尾閭,尾閭的中間為玄關(玄關不是一個竅),此為無中生有之處。玄關也要火燒,火不燒玄關不開,練功練到精滿炁足時它就自然產生一種炁了,玄關自開,就可以煉成金丹三穴。這時要注意流量的變化和下鵲橋的變化。下鵲橋的下竅、整個小腹部叫坎宮:為腎位,外腎外陰而內陽,中藏元氣,為命、鉛、虎、吞穴是也。坤爐就設在臍後尾閭前。下鵲橋尾閭處有幾個穴位,有穀道,是陰竅,是虛的,可以出氣出食的穴位。前面有前陰穴,是內陰外陽。這兩個穴位必須搭通,搭一個橋,就是靠會陰穴。所以告訴大家一定要封住底三陰。底穴封住,人可以養生長壽。現在練功想辦法做到六根不漏:一、抵住穀道,封住下三陰,即生死之根,叫身根不漏;二、用鼻夾夾住鼻竅,夾住上鵲橋之穴,叫鼻根不漏;三、耳不聽外物,叫耳根不漏;四、吻齒相合,舌頂上齶,舌根不漏;五、閉目,回光返眼,自然不動,眼根不漏;六、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塵不染,意根不漏,這是最難練的。六根不漏才能採藥、煉丹。煉丹實際上就是一種靜坐。老年人體弱多病,最好不要煉丹。六根不漏自然有六根震動之景。有人感到震動就屬六根震動之例,有三十六動,三十六個真人,三部八景。六根震動現象摘自「靈寶經」:神主氣,用神控制自己的氣路;氣育神,氣養育著神,氣足了神才能旺,神旺才能自己支配自己真養至神炁真皈大定,混為一體,結成金丹大葯。一震,臍下至外陰上,小腹發熱,會引起全身發燒,震動得厲害。這時一定要封住下三竅,搭住下鵲橋,不使熱感緩解了,一變涼,馬上把意念轉入到舌下兩竅;二震,兩腎燙,急熱,意念要轉到臍下;三震,兩眼內吐光,流淚;四震,耳後生風,要注意兩個***的變化,女的注意卵巢的變化,做到雌龍退回陰府;男的注意外腎的變化,做到龜頭回縮,縮到腹腔里去,這時開始練丹;五震,腦中鷲鳴,震動,身體發抖,受不了。這時要運行卯酉周天,高不出心,低過臍下。卯酉周天就是腎、肝、心、胃、肺相轉;六震,鼻根震動,流的不是鼻涕,根似水,要讓它流空,流空以後上鼻夾。上鵲橋有兩穴,要看到鼻孔內的兩穴。六震正符合咱們的練功過程,已經開始有小葯了。從內經圖和修真圖裡可以看出一個人有什麼病,練功之前有什麼病,練功之後病情有什麼變化。還可看出一個人練功練到什麼程度,練得好壞。道家講看問題應當跳出界外,要客觀地對待事物,從旁觀來觀察事物,聰明難,糊塗更難。修鍊「引仙法」應當難得糊塗,少管閑事,要跳出私利因子,處理好家庭事物,方能練好功。經絡總則:手之三明,從藏走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到足;足之三明,從足走到腹。 J此為大周天走向,從藏開始,從肺經~大腸經~胃經~牌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做功時哪個經絡抖動,哪個經絡就開了,看看與哪個臟腑有關係。第一個開通的都是肺經。十二經絡轉後一閉死,大周天才算走完,任督二脈才開通,小周天這才開始運行。十二經絡閉死後,練功是熱在轉,將會是另一個景象。實際上,內經圖即為北宗氣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築基之秘要。其要求在氣發丹田,使任督兩脈,連接周流運行,循環不息,以維人體陰陽平衡,使氣經常環繞各大穴道,周流全身,布滿腦、神經、血管、內分泌等各系統,以產生按摩作用。故有袪病強身,延年益壽的效果。願我同門參酌領悟,共登壽域,倘能更進一步修練,自能達成道果本刊於己已年六月六日第一期,載有「內經圖」一則,同門閱讀,不甚了解,因而本刊總編輯索稿於予,乃不揣淺陋,對「內經圖」作粗淺之解釋,以供參考。 ))依據摹圖人素雲道人記述,此圖向無傳本,緣丹道廣大精微,鈍根入無從領悟,是以罕傳於世。道人偶於高松山齋中,檢觀書畫,此圖適懸壁上,繪法工細,始悟一身之呼吸吐納,即天地之盈虛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過半矣。不敢獨得,爰急付梓,以廣流傳云云。練丹者應知經絡,按「內經圖」依照人體經絡穴位繪成,來自「內經」,亦名「黃帝內經」,為我國醫籍之最古者。分素問、靈樞兩種,素問二十四卷,記黃帝與歧伯問答之語,多為養生之道。唐王冰注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內經十八篇,無素問之名。東漢張機傷寒論引之,始稱素問、故隔書經籍志,始著錄之。靈樞計十二篇,其中所論多詳於緘刺,均與人體經穴位有關。所謂氣走經絡,乃維持人類生命的氣血經絡,就在經絡構成精密的網路中運行。內溫五臟六腑,外潤皮膚筋骨。因此經絡學說,在歐美醫界造成莫大之震憾。這是一種我國固有文化不可思議的智慧,所以人體經絡學說,和氣功修練有密切關係,倘能熟研經絡,更有助於氣功的修練,經穴便是負交流調節重任的閘門,切勿忽視。抱朴子內篇金丹云:「老子之訣言云:『子不得還丹金液,虛自苦耳。』夫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有練不消。服此二物,練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又云:『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還矣,故能令人長生。』依據此金,即黃金液,丹即由丹砂煉成之還丹也。又有內丹外丹之別。道家以烹煉金石為外丹;龍虎胎息,吐故納新為內丹,乃修練己身丹田內之精氣神而成。 宋史藝文志:「梁丘子註:(黃庭內景玉經一卷),六一題跋:「黃庭經,今道藏別有三十七章回黃庭內景。所謂內景者,乃此經之義疏也。」雲笈七籤:「陽為外景,為外神也。陰為內景,為內神也。」本圖以人體經絡穴位內景繪成,自頭頂泥丸宮,又稱上丹田,經中丹田,下丹田,至陰蹻,再並行經督脈上行,經尾閭,夾脊、玉枕三關,而達百會穴,故有坎水逆流之說。茲更分別說明如下:一、本圖左方為任脈,右方為督脈,其穴位可參考第一期來靜師寫的「坐功中之注意事項」,所附二圖,即可明了。上圖即為任脈經過諸穴之圖;下圖即為督脈經過諸穴之圖,茲不贅述其穴名。李時珍說:「任督兩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離水火交媾之鄉。」故任督二脈通,其餘六脈,十二經,亦應可逐步打通。二、頭部即為上丹田,百會穴所在,亦稱泥丸宮、昇陽府、崑崙頂、靈台等,別名甚多。又在兩眼,及兩眉牽直,而額骨到鼻骨之中間,正在十字中心,即玄關一竅,亦稱祖竅,道家稱成金丹之穴,此竅至寶至貴。玄關者,大道之正門,故曰天地靈根,原始祖氣,至善之地,玄牝之鄉。玄關藏性,性是神,神屬陽,陽中有陰,為其陰。是以在圖中載有:「白頭老子眉垂地,若向此玄玄會得,此系(玄字)之外更無系。」至「碧眼胡僧手托天」,似為舌頂上顎之意,亦即上鵲橋所在之處。三、中丹田所在之處,自承漿下十二層樓(喉管)到黃庭,即為膻中穴。周圍環有「心神丹元字守靈」,以牛郎代表為陽性,此外有肝、膽、脾、腎、均各有專職。共同耕種心田,故有:「我家端種自家田,內有靈苗活萬年,花似黃金色不易,子如玉粒果皆圓,栽培全賴中宮土,灌溉須憑上谷泉,(指津液)功課一朝成大道,逍遙陸地作蓬仙。四、下丹田位於膝下三寸,亦有稱一寸三分,即圖中正丹田所在,下丹田為藏命之所,命是氣,氣屬陰,以織女為代表陰性,但陰中有陽,曰真陽,故真陰與配其陽。老子謂:「穀神不死,是為玄牝。」河上公註:「以玄為天,於人為鼻;牝為地也,於人為口。鼻口之門,為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金丹家則謂坎為玄門,離為牝戶。坎離交媾,即將丹田旋轉一點真陽,采還於離位,與真陰相合,謂之抽坎填離。為將玄關一點真陰,復還坎宮與真陽相合,謂之降離歸坎。如此往後,現出本來真性,此其之門一開,則為超生了死,可為仙佛。故圖中有「鐵牛耕地種金錢,刻石兒童把貫串。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若向此系(玄)玄會得,此玄玄之外更無系。」之說明。五、圖之右方為督脈,有三關;最重要者為尾閭關,亦稱下鵲橋,故有「坎水逆流」而上;經第二關為夾脊關,在命門之上,亦稱轤轆關;第三關為玉枕關,即玉真上關,靈峰之穴。此三關必須長久修練,打通後,則任督兩脈循環周流,即能增強本身氣的能量,並增強抗力,小病不易近身,而延年益壽。倘能三才台一,就可長生不老成為金仙。最後圖中「延壽仙佛」(此佛字不甚清楚)指神仙也。所謂「一粒粟中藏世界」,言煉成全丹,如同一粟,與宇宙景象相同,須經過苦練後,方能九轉還丹成仙,誠不易也。正需要有耐心、信心、恆心、和愛心,方能達成正果。抱朴子金丹謂:「一轉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轉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轉之丹,服之一年得仙;四轉之丹,服之半年得仙;五轉之丹,服之百日得仙;八轉之丹,服之十日得仙;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按抱朴子謂九轉丹,即太清神丹,出太清觀天經。
太乙金華宗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太乙金華宗旨》是一本中國古代道家寫的關於內丹(西方人也認為內丹近似於冥想 meditation)的書。 最初由德國傳教士,漢學家衛禮賢 (Richard Wilhelm)翻譯成德文,名為《金花的秘密》介紹給西方世界。衛禮賢 也是最早翻譯《易經》的西方人, 同是也是著名的心理學鼻祖卡爾·容格的好友。容格為德文版《太乙金華宗旨》作序。榮格對中國道教的《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易經》,及佛教的《西藏度亡經》、禪宗皆深入研究。榮格在《太乙金華宗旨》及西方鍊金術找到與他個性化觀念相同之處。
目錄 [隱藏] |
編輯] 《太乙金華宗旨》在古代中國
中國道家認為《太乙金華宗旨》是全真派道家修鍊的內典,被收錄在《道藏輯要》和《道藏續篇》中。此書共十三章,它直接闡述金丹大道修證的思路和技術而不是著重論述玄理。本書的全名為《呂祖先天一氣太乙金華宗旨》, 世人多傳為呂洞賓所著,可是書中每一章的開頭都有「呂祖曰,或呂帝曰」這樣的話。 另外書的第一章有一段描述《太乙金華宗旨》法脈傳承的話「自太上化現,東華遞傳岩,以及南北二宗,全真可為極盛」。翻譯成現代的語言既是:「道教的鼻祖老子傳道於東華帝君(漢朝的王玄輔),王玄輔將此法傳至唐朝的呂洞賓(呂岩),呂洞賓傳至宋朝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全真派現在極興盛」。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派形成於南宋時代,這比呂洞賓生活的時代晚三百多年,呂洞賓不可能在書上寫下自己身後三百多年以後的事。另外,有的版本在最後一章有一句話「子輩各益勉力行去,錯過光陰真可惜也,七子(指全真派北七真)勉之」。所以,《太乙金華宗旨》被認為應是全真派的創始人王重陽所著。
編輯] 《太乙金華宗旨》的翻譯出版
近代中文版《太乙金華宗旨》由著名的養生學家王魁溥教授編譯註釋,1990年《太乙金華宗旨今譯》由台北市氣功文化出版社出版;1993年《太乙金華—慧目養成生功》由北京氣功學院出版發行。依據《太乙金華—慧目養成生功》,王魁溥教授還編譯過日文的《慧目養神功》連載於1992年8月至10月日本東京《氣功雜誌》。
1899年,基督教傳教士衛禮賢 來到中國,在他住中國的21年間,他在嶗山有機會接觸到了正宗的全真道教家龍門派的經典,學到了一些正宗修鍊方法。回國後,他將全真派的重要經典《太乙金華宗旨》翻譯成德文,取名為《金花的秘密》。 德文版的出版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關注。《金花的秘密》又被翻譯成英文、法文、義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種文字。 卡爾。榮格的自傳(<記憶,夢境與映射>,373-377頁 ),其中一段關於他的朋友衛禮賢的內容, 「在中國,他有幸遇到一個舊式學院派的聖人,這個聖人的內里修鍊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這個聖人的名字是勞乃宣,他向衛禮賢介紹中國瑜伽中的哲學和易經中的心理學」。因有這兩個人的合作,我們才有了在翻譯的<易經>一書中絕妙的註解」。 可以推測,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金花的秘密》這本關於中國瑜伽哲學的書中。 雖然衛禮賢的德文版最初於1929年秋天面世,也就是他死前的幾個月(根據Baynes的英文版序文),榮格在他給《金花的秘密》寫的序文中指出衛禮賢早先就將此書的手稿送給了他,並指出將此書付諸出版是榮格的最先的主意。
編輯] 《太乙金華宗旨》的英文版本
英文版現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早期由Cary F. Baynes依據衛禮賢的德文版翻譯的,另一個是1991年由Thomas Cleary翻譯出版。 這兩個版本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衛禮賢依據的是他中國老師勞乃宣 (Lau Nai Suan)所教授的內容,而Thomas Cleary是作為一個成就卓著的學者依據他自己的理解翻譯的。
"Gathering the light" -- an illustration of the first stage of meditation
中國哲學具有「前-現代科學」的色彩,它起淵於哲學和科學還不太明確區分的時代。他們訓練的基礎往往和現代科學不一致,然而,這種訓練的效果非常有效,它能達到一種很高的意識境界,這種境界依舊是現代社會未知的,並試圖想了解和給予合理解釋的一種境界(參見冥想Meditation)。 使用中國的術語表達,這種哲學包含陰陽思想,也反映了直覺和理性感覺。直覺可以靠修鍊積累和提高。理性感覺則來自於強烈而深刻的直覺體驗。 衛禮賢的翻譯來自於他在中國老師的傳授,在那裡,他從一個中國聖人那裡學到了經典的中國哲學。 基於他從他的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衛禮賢更注重描述《金花的秘密》中的陰性思想。而Cleary的翻譯更注重學院派的陽性思想。榮格為衛禮賢的兩本主要中國哲學書籍《金花的秘密》和《易經》作的序中都提到了中國哲學的這種性質。但是Cleary幾次批評衛禮賢的翻譯版本的真實性。 如同盲人摸象的故事,似乎詩歌般的中國哲學根據他們自身的喜好向修鍊者描述和證實了那些意象。這種詩歌般的意象更適合傳遞一種意念和想像的感覺,而不是傳遞一種理性的知覺。希望在現代社會中,對意象和理性的傳遞會以一種有益的形式發生。
編輯] 西方人對《太乙金華宗旨》的解釋
雖然衛禮賢,榮格,Cleary的觀點有所不同, 《金花的秘密》一書對冥想的技術的闡述是公認一致的。這種入靜的技術在禪宗中也有詳細的描述。此書以詩歌般的語言細述冥想的技術,並簡化為「靜坐,呼吸,念想」三者組成的方程式。靜坐基本與一個正直的姿勢相關。對呼吸的詳盡描述基本上為行話里的真氣或稱為能量的路線。與呼吸相關的能量路線被描述為好像一個和脊柱並行的一個豎直的車輪。當呼吸平穩後,車輪向前行,同時呼吸的能量從背後升起並在前面下降。 不正確的呼吸習慣,姿勢或壞念頭會引起車輪不轉動或者倒轉,從而抑制真氣的循環。當定神沉思時,你會體察到真氣的升降。
"Origin of a new being in the place of power" -- an illustration of the second stage of meditation
推薦至少每日15分鐘冥想修鍊。 經過100天後,你就會開始對這個方法有一點感覺。 這種冥想的技術 會被每日修鍊出現的現象來證實,觀察到的現象指出你可能達到了某個階段,比如一個現象是感覺到光明在向上浮動。 這種現象歸因於內在功力的提高和相應的真氣循環的暢通以及以前積存的障礙的消減。此書用一些圖畫描述修鍊者自身的提高,有些圖畫和圖本身純粹的意義易被混淆。在最初100天的訓練階段出現的現象被稱為「光明初聚」。第二段是冥想意識的關鍵步驟。第三段的冥想意識仍然停留在凡塵世界裡。第四段是各種意識已經分明的較高的冥想境界。 從第四段之後,各種情況被加以分別描述,但是它們仍然是整體意識的一部分。
編輯] 中國道家對《太乙金華宗旨》的解釋
《太乙金華宗旨》是南宋時期王重陽所著,用以闡述傳承自唐朝的呂洞賓的內丹大道修鍊和驗證的思路和技術書,而不是一本著重論述內丹大道哲理的書。
在衛禮賢的德文版本里,中國老師傳授給他的內容之一是:性功修鍊有成者練功時能看見眼前出現一幅幅奇妙的、閃光的圖案,衛禮賢將這個奇妙的光圖稱為曼陀羅。歐洲人首先是從佛教經典中知道曼陀羅(Mandela)的。一些佛經,如《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等借用這個詞以比喻性功修鍊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現象。
中國道家認為這種現象是修鍊人的眼前天目穴處會出現一個明亮的、奇妙的圖案。把這種修鍊中看到的圖案畫了下來,被稱為丹青曼陀羅,世人所見過的只是一些丹青曼陀羅,惟有性功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見到自己的曼陀羅,這才是真實的曼陀羅,這一圖案能反映自己與宇宙及生命的信息感應的情況。在《金花的秘密》書中衛禮賢給出了一些他收集到的曼陀羅圖案。
修鍊中所見的曼陀羅與元神、金華、回光這些《太乙金華宗旨》所說的概念有重要的關係。 修鍊人所見曼陀羅就是人的性光或稱元神之光,煉出了曼陀羅意味著人開始見到了自己的性光,書中稱之為「光之始回」。 性光由發散轉為回歸是這一修鍊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有意義的現象,是入了門的證明。 書中稱回光有「金華乍吐」、「金華正放」、「金華大凝」的不同層次,到了「金華大凝」的境界那一直如如不動的元神就要動了,元神一動人就可窺見到生命的實相了。
與衛禮賢遇到他的中國老師並傳於《太乙金華宗旨》時隔百餘年,2007年在中國北方,道家全真龍門派第十八代傳人王力平居士教授8個歐洲人依《太乙金華宗旨》的原理和方法集中訓練八天,從第六天開始有人見到曼陀羅,到第八天結束時八個人中有六人都見到了曼陀羅。這幾個歐洲人的訓練結果還很初步,屬於《太乙金華宗旨》所說的「金華乍吐」階段,距離真正的內丹修鍊還相差甚遠。有關報道參見《現代學術研究雜誌》2008年一月期。 在這篇文中作者給出了這六人所見到的並畫下曼陀羅圖案。
標籤:太己金華宗旨道家功法修真修道法門健康 |
序文
金華宗旨這本書是經過翻譯白話文的修道精華,原文不再刊登,畢竟原文一般人讀起來枯燥無味,為避免修道讀者浪費時間在文字上鑽牛角針,所以只刊載白話文。
後段的性命還源篇,原書已經有批註說明,雖不完全是白話文,一般修道人還可以理解。
最後一段是長春祖師語錄是達道居士翻譯而成的。配合前面兩本修行要領。
本書是達道居士有鑒於很多道友對大道正法不太了解,為使各位道友能在簡短時間內貫通道法精義,特別撥空整理出來。
由於經費有限,故暫時印一千本。待以後再加印。
達道居士 二00一年元月筆
天心第一
呂祖說:自然,就是道。道沒有名義,沒有形像;僅僅是一個性和一個元神而已。性命是看不見,也摸不著,只寄托在天光上,天光也是看不見,摸不著,只寄托在兩眼上。
自古以來仙真傳道,都是口口相傳,傳授一代,成功一代,自從太上點化東華,一直遞傳到我呂某,以及南北兩宗的徒眾,全真道教可稱謂極盛了;不過說是盛,盛在人數眾多;其實是衰,衰在心傳斷絕,直致今日,真是泛濫到極點,凌替到了極點,物極必反。於是凈明派的許祖站出來慈悲普渡,提出教外別傳的原則,來接納根器不凡的人,聽道者可算是千載難逢,學道者可算一時機遇,大家都要體會許祖度人的苦心,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和待人處世方面立定腳跟,然後才能談到修真悟性。我現在榮幸的擔任度師,先講解一下「太乙金華宗旨」,以後再逐章細為介紹。
所謂「太乙」者就是無上的代名詞之稱,一般煉功的法訣雖有很多種法,但都要借有為之術,以達無為之境,所以並不是一步登天的功法。而這裡所傳授的宗旨有些不同,一開頭就直接提出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更為玄妙。
所謂「金華」也就是光。那光有什麼顏色?不過取像於金質的華采。用這個名詞,內涵包藏著一個「光」字在內,這就是先天太乙的真氣。入葯鏡所說:「水鄉鉛,只一味」者,就是說這個。
回光的功夫,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是位居於日和月(左右眼)的中間。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的話,那尺宅,指的是人的面部;面部有塊一寸見方的田,那不是指天心,又是指什麼?這一方寸的地方,居然有森羅蕭台之勝景,玉京丹闕之奇觀,它是最虛最靈的神居住之處,儒家稱它為「虛中」;釋家稱它為「靈台」;道家的稱乎更多有「祖土」、「黃庭」、「玄關」、「先天竅」等等。原來那天心就像一家宅院一樣;那光是這家宅院的主人翁,所以只要一回光,則周身之氣都要上朝頭頂,就像聖王定都建朝,萬邦都持有玉帛前來朝賀;又像主人精明,奴婢自然俯首聽命,各司其職。
各位只要實行回光,就是無上妙諦。不過要注意,那光易動而難定,回光一久,那光就會漸漸凝結成自然法身,最終能夠凝神於九霄之上。心印經所講的「默朝上帝,一紀飛升」者就是指此也。
實行宗旨,別無更進一步的功法,只在純想天心。楞嚴經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那天,並不是指藍藍的天,而是隱喻法身在干宮(頭頂)生成是也。干為天,日久天長,自然就會身外有身。
金華也就是金丹,它的神明變化,隨各人的心而不同。這裡面的妙訣,雖然沒有絲毫差池,然而這功法卻十分靈活。全靠聰明,又要沉靜。故不是最聰明的人不能實行,不是最沉靜的人不能堅持。
元神識神第二
呂祖說:天地看人,好像朝生暮死的蜉蝣;而大道看天地,也像水中的泡影;它們存在的時間十分短暫。惟有人類的元神真性,能夠超越悠久的元會年代,更長期的存在著。但人們的精和氣,卻隨著天地而腐朽敗壞,仍然不能持久[1231] 。好在還有元神存在,它就是所謂「無極」;天地都是從那裡產生出來的。因此,學道的人只要把元神守護住,就可以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之中。不過,這必須要見到真性才行,而真性就是所謂本來面目。
人類從投胎時期起,那元神就安住在那一寸見方的地方,而識神卻安住在下面的心臟里,下面那顆血肉之心,形狀像一隻大桃子,有肺協覆蓋著它,肝協依傍著它,大小腸承接著它。假如人們一日不吃食物,心上就覺得老大不自在。那顆心聽到可驚的信息,就蹦蹦的跳;聽到憤怒的信息,就沉沉的悶;見死亡的情景,就感到切切傷悲;見到絕色的美女,就飄飄然昏眩起來。可是頭上何嘗有一丁半點的閃動?
如果要問:天心難道不能動嗎?
答覆是:方寸處的真意,怎樣能動呢?如果它真動了,事情就不妙了,但卻也是最妙。一般人死的時後天心才動,所以叫做不妙;而最妙,是指那神光已凝結成了法身,漸漸靈通,它就躍躍欲動。這些話可是千古不傳之秘語啊。
人類的下識心,就像專橫跋扈的諸侯和軍閥,欺負上面君主孤立,在外邊遙執朝綱;久而久之,君臣的地位就會顛倒過來,發生篡權奪位的事。現在如果凝聚神光照定元宮(天心),好比英明的君主,有了伊尹周公那樣的賢臣輔佐;兩眼回光,好比左右大臣盡心參正,結果政治清明,這時,自然一切奸臣亂賊,無不倒戈乞命了。
養生大道是把精(屬水)、神(屬火)、意(屬土)這三件,當作無上之寶。精水是什麼?乃是先天真一之氣。神火就是光。意土就是中宮天心。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
人身是由「意」產生出來的,這裡所說的「身」不僅是七尺血肉之軀,因為身中還有魂和魄,魄附在「識」上而產生作用;識依在魄上得以生存。魄是陰性的,是識的具體。如果識不斷絕,那麼隨便你生死輪迴多少次,魄一直存在著,只是跟著變個形,般個家而已。惟有魂是藏神的場所,魂在白天安住在眼睛裡,夜晚睡眠,就安住在肝里,在眼裡時,使人能看;在肝里時,使人做夢,夢就是神在遊盪。那怕九天九地,一剎那間也可以走遍,但醒來之後卻昏昏然什麼也不記得了。那是受到形體的拘束,也就是受到魄的制約。所以回光就是為了煉魂,為了保神,為了制魄,為了斷識。古人修道,主張煉盡陰性的渣滓,返回純陽的境界,其實不過是消魄保魂而已。
我們提出的回光功法,正是消陰制魄的訣竅;裡面雖無返還干陽之功,卻有札札實實的回光口訣。所謂光就是干陽;所謂回就是返還。只要堅持這一功法精水自然充足,神火自然發生,意土自然凝定,最後可以結成聖胎。請看蜣螂不斷搓滾那泥團丸,而泥丸里居然產生一種白色物質,這可說是一種神注的純功。連糞團丸里都可以產卵、結胎、孵化、出殼;那麼我們天心這一塊元神休息的寶地,如果能集中意念,哪能不產生出法身來呢?
人們那種靈妙的真性,在頭部干宮落腳之後,便分出了魂和魄。魂住在天心,屬陽性,是一種輕清之氣,來自浩瀚的太空,與「元始」是同一類型。而魄屬陰性,是一種沉濁之氣,附著在有形的凡心上。魂讓人求生,魄卻讓人找死。一切好色、動氣的壞習性,都是魄所操縱的,那也就是「識神」。魄在人死之後能享受血食,但人活著的時候它卻很苦。其所以死後更樂,是因為從陰性返回到陰界,正是物以類聚。學道的人如果能煉盡這種陰魄,當然就成為純陽之體了。
回光守中第三
呂祖說:回光這個名詞,始於何人?始於文始真人(關尹子)。回光的時候,則天地間陰陽之氣無不凝聚,所謂「精思」,所謂「純氣」講的都是這回事。開始實行這一個功訣時,是「有中似無」;日久功成,達到身外有身的地步,那就是「無中生有」。要專心煉功一百天,那光才達到真的地步,那才是真正的神火。在一百日之後,光自然會凝聚;人身中的一點真陽,忽然產生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婦交合會懷胎一樣,此時必須平靜地去等待。光的回法,以及回的程度,就是人們常說的「火侯」。
在廣袤的造化之中,有陽性的光在作為主宰。有形體的就是太陽;在人身中就是兩眼,通過眼光走漏神識出去,那就是最順當。所以金華功法,就不能讓它順當,而是採用一種逆法。
要知道回光不僅是返回一身的精華,而且是返回造化中的真氣;不僅是制止一時之妄想,也是解脫了千劫之輪迴。所以說把一呼一吸的時間當作一年,就是人間的時刻;把一呼一吸的時間當作百年,那就是九泉之下的漫漫長夜。
人自從娘胎中叻地一聲誕生出世,從此就順著環境生活,一直到老,從來不曾逆視過。陽性的氣逐漸衰微,逐步走進那陰性的九幽之界。所以楞嚴經云:「純想即飛,純情即墮」,你們學道的人原是「想」少「情」多,因而沉淪在下道之中,只有內觀於息靜,才能成為正覺,這裡用的正是那種逆法。在鍛煉中眼睛最為重要。陰符經云:「機在目。」黃帝素問也云:「人身精華,皆上注於空竅。」都在強調這個。你們懂得了這一章所講的道理,長生之方就依靠它,飛升之術也是依靠它。這是貫通了儒、釋、道三教的功夫原理。
光並不在身中,但也不在身外。請看山河大地,日月光華照耀著它們,所以光不獨在身中。[1231] 聰明才智,一切事物的正常運轉,亦無一不依靠此光,所以它也並不在身外。天地的光華,布滿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華也可說是鋪天蓋地。因此只要你一回光,那山河大地,一切事物也跟著回光了。
人的精華是向上凝集在眼睛中的,這可是人身上一大關鍵。你們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靜坐,那光隨視覺而流轉,能有個完嗎?如果能抽出一會兒的時間來靜坐,即使是萬劫千生,在其中也能了徹。萬法終歸於靜,這一條是真不可思議呵!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然而著手煉功,還是由淺入深,由粗入細,最重要的一條是要不間斷的煉為妙。功夫始終是一貫的,不過在煉功過程中,卻冷暖自知,只能由個人去體會了,總之要達到海闊天空,萬法如如這種境界,才算是入門得手。
自古以來,聖師代代相傳,從未離開「反照」這一說。孔子云:「致知」,釋迦號:「觀心」,老子云:「內觀」,皆是指此一法也。但是「反照」這二個字,人人都會說,卻大都不能做到入門得手;其主要原因是還不懂這二字的真正函義。「反」者,就是從有知有覺的心,返回到自己身體和精神還未形成的那種階段去;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軀當中,反求那個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體,是個什麼樣子。現在學道的人,只知道每天靜坐一二小時,反思一下自己種種的行為,便說做到了「返照」,那怎能叫徹底呢?
佛道二教的教祖,叫人靜坐時觀看鼻尖,這並不是讓你把意念集中在那鼻端那裡;也不是讓你把眼觀盯著鼻端,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黃部位。因為眼睛所到之處,心意也跟著到此處;心所到之處,氣也跟著到了。這怎麼能一上又一下?又怎麼能忽上忽下?照這種理解法,正應了楞嚴經里所說的「認指為月」的妙諭了,什麼是「認指為月」,就是說有人用手指指著月亮給人看,那人沒看月亮,只看著他的手指。回歸正傳,那麼究竟要怎麼辦才好?我說就是這「鼻端」二字最妙!這只不過是借鼻端來作眼睛的標準,本意並不是在鼻子上面,因為靜坐時,眼睛開得太大,就看得過遠,於是看不見鼻子了。眼睛閉得過頭,就等於合上了眼,於是更看不見鼻子了。太開的缺點,是眼睛外走,容易產生散亂現象;太閉的缺點,是眼光內馳,容易產生昏沉現象。惟有眼垂簾得適中,恰好能望見鼻尖端,最為恰當,所以取鼻端以為標準。這只是讓你垂簾的做到恰到好之處,使光自然透入,無需你主動注射或不注射。
眼睛看鼻端,只是在最初快要入靜時,舉目一視,定個準則,然後你就放下不去管他。好比泥水匠人砌牆掛線一般,他把線掛起來,便照著這線一直往上砌,並不需要一邊在砌,一邊老是注意去看線。
止觀的功法原是佛家的法,並沒有什麼秘密。那功法內容是以兩眼仔細觀看鼻尖,然後正身安坐,把心聯繫在「緣中」部位。佛家言「緣中」,就是道家所說的「中黃」同一道理。也不必把那裡稱作頭部之中。初學的人,只須於兩眼中間與眼珠齊平之處,聯繫意念就可以。光是活潑潑的東西,在兩眼齊平處聯繫意念,那光就會自然而然的透入,並不必要將意念集中在中黃部位。我這幾句話,已經括盡佛家功法的要領,其餘入靜、出靜前後應注意事項,大家可以參考隋代智顗大師所著的《小止觀書》印證。
緣中這二個字下得妙極了!無所不在是為「中」;整個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裡面,聊以指示造化之機,必須緣著這條路入門。所以「緣」字,就是「緣」著這一起點來開端,來萌芽,不是叫你定定地去攀緣著它,此二字的意義,真是太活了,太妙了!
「止」和「觀」這二個字,原是離不開的,那也就是「定」和「慧」也。以後大家在靜坐時,如果有染念出現時,不要仍舊死死的坐在那裡,可以找一找這個念頭出現在何處?從何而起?又從何而滅?反覆追究,一直追到追不出結果來,那就是念頭生起之處。但你決不要去硬找那念頭起處,最適合是達到所謂「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這種程度,像這樣才是正觀,若不是這樣,就不是正觀,叫做「邪觀」。尋找念頭而不可得,以後,還會有新的念頭生出來,那麼仍然綿綿地止住它,接著又去觀它,觀到合適的程度,就再去止住那觀的念頭,這種功法,是一種定慧雙修法的功法,也就是我前面所講的回光。回者就是止;光者就是觀。止而不觀,稱為有回無光;觀而不止,稱為有光無回。請大家務必記住這一點。
回光調息第四
呂祖說:「宗旨」只要專心實行去做,不求驗而效驗自來,大致說,初學靜坐的人,不外乎有昏沉和散亂二種毛病。要治療這種毛病的方法,無過於把心用在調息上面,「息」者這個字,由「自」「心」兩字組成,所以說「自心為息」的確,心一動,就有了氣息,氣息本是心所化出。我們心中的念頭來得很快,一霎那間就會產生一個妄念,相應的就有一次呼吸,念頭是內呼吸,氣息是外呼吸,就像聲波和音響一樣的相隨相應,一天之中有幾萬次呼吸,就有幾萬個妄念,像這樣下去,人的精神就會耗盡,最終成為槁木死灰。那麼乾脆就不產生念頭了吧?那不行,沒有念頭是做不到的,這好比說乾脆不要呼吸一樣,那明明是做不到的事。不如就這個病,下這個葯,將心和息緊緊依靠在一起。用這種方法來統一它們。所以在回光時,同時也要調息,調息功法全用耳光。回光是用眼睛,而調息則用耳光;眼光在外,相當於日月交光。耳光在內,想當於日月交精。那精就是光的凝定狀態,實際上是同出而異名。人的聰和明,總而言之只是一靈光而已。
靜坐時,先將兩眼垂簾後,定個準則,然後將萬慮放下。但就這樣放下,恐怕也做不到。那麼就存心於聽呼吸的聲音。使氣息的出入,不能讓耳朵聽到。聽是聽其無聲,一有了聲,那就說明氣息粗浮,還未入細;必須耐心的把呼吸再放輕微一些,靜細一些,照這樣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而久之,忽然連那微細的氣息也突然斷了。那時真息就來到你的面前,心的本來面目就能覺察到了。因為心一細,氣息也會跟著細;只要意念專一,就可以調動真氣,呼吸一細,心也會跟著細,只要氣息專一,就可以調動心神。古人主張在定心之前,先要養氣;也是對於心意無處著手;所以借調習作定心之開端,這就是所謂「純氣之守」。
各位還不明白調「動」的意義。動,拿線索牽動來做比喻,那就是「掣」字的別名。物體可以用線索拉著跑,使它動起來;心神難道就不可以用純靜來使它安定下來嗎!這是大聖人觀察到心和氣的交互關係,總結出來的簡便方法,用以惠賜後人。
養生書上說:「雞能抱卵心常聽,」這是一句妙訣。你看母雞孵蛋,用的是暖氣,但那暖氣只能去暖蛋殼,而不能貫入蛋中;只有用心來把暖氣引進去。母雞抱
蛋時專心的聽,一心專註,心進入蛋內,氣也隨著進入,蛋得到了暖氣,於是發育出小雞。母雞孵蛋時期,有時也出外走走,不過牠經常作側耳而聽的姿勢,心神還是專註在蛋上,一直沒有間斷,於是神就活了。神的活是由於心的先死。人如果先能死心,元神也就會活。但這裡所講的死心,不是使心枯槁而死,乃是使心專一不分。佛家常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容易走,就用氣來安定它;氣容易粗,就用心來微細它。照這樣辦,還會有心神不定的情況嗎。
大體上昏沉和散亂二種毛病,只要靜功功夫每天不間斷,自然會有很大的改善。如果不去靜坐,雖然一直存在著散亂,自己也不知道。現在知道有散亂這種毛病存在,那就是消除散亂的開端了。昏沉而不自覺,與昏沉而自己能發覺,兩種相比,何只相去千里!不被發覺的昏沉,才是真正的昏沉;知道自己在昏沉,還不是完全昏沉,因為其中還有清楚明白在裡邊。
散亂是神在遊動,昏沉是神不清楚。散亂易治,昏沉難醫。好比生病一樣,有痛的,有癢的,對症下藥就可以把它治好;而昏沉好比是麻木不仁的癥候,不大好治。散的可以收攏;亂的可以去整理;而昏沉則是蠢蠢然、冥冥然的,真不好下手。散亂還有個境界,而昏沉則全是魄在操縱。不像[1231] 散亂時尚有魂在,而昏沉時,則純是陰氣為主。
靜坐時昏昏欲睡,那就是昏沉的毛病來到了。消除昏沉的辦法是在調息,息就是口呼鼻吸,出入之氣,雖然不是真息,但真息的出入,卻寄托在這一呼一吸上面。靜坐時,先要靜心純氣。心怎樣靜?用在息上,息的出入,惟有心理明白,不能讓耳朵所聽見。聽不見,息就細,息一細,氣就清。聽得見,息就粗,息一粗,氣就濁。氣濁當然就會昏沉而想睡了,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過把心用在息上,又要善於運用,那是一種不用之用,不要過於認真,只要微微照聽一下就行了。
怎樣去照?是用眼光自照。兩眼只向內視而不向外視;眼睛不外視,當然就是內視。並非真正有一種內視方法。怎樣去聽?就是用耳光自聽,兩耳只向內聽而不向外聽,聽是聽其無聲,視是視其無形;僅僅是單純的眼不向外視,耳不向外聽,心神會因閉塞住了而想內馳;只有做到內視、內聽,於是心神既不能外走,又不能內馳;處在中間,那就不會昏沉了。這就是日月交精和交光的方法。
實在昏沉欲睡,就不要勉強去坐,應當起來散步一下,等神清之後再坐。清晨起來有空,靜坐一柱香的時間為最妙。過了中午,人事多擾,靜坐中容易發生昏沉,但也不必限定必須要坐一柱香的時間;只要把各種染念包袱放下,高質量的靜坐片刻,久而久之就會有所進步,再也不會產生昏沉欲睡的現象。
回光差謬第五
呂祖說:各位現在的功夫漸漸純熟了。不夠俗話說:「枯木岩前錯路多」,我還要細細的給大家闡述一下,這裡邊的消息,真是身到方知,但現在我可以對大家詳細講了。
我道家功法與禪學不同,那是一步有一步的效驗。請允許我先講差異之處,然後再談效驗。在將要實行「宗旨」功法的時候,預先要作好準備,不要多用心,使心神活活潑潑地,讓氣息和平,心神恬適,然後再靜坐。
入靜時,正要得機得竅,不可坐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硬殼裡,在放下一切感覺和思慮當中,心神依然要和平常一樣的清醒;但又不能興緻勃勃地放下萬念那就太過分了。在清醒而不胡塗之中,自自如如的放下萬念;然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墮入蘊界。所謂「蘊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覺)、想(意象)、行(意志)、識(意識),五種陰魔的活動。
有些學道者在入定的時候,槁木死灰的氣象多,大地陽春的氣象少,這就是落在陰界里去了,他的氣是冷的,他的息是沉的,裡面還有許多寒衰景象,照這樣修鍊下去,日久就成了木頭和石頭了。
既要扭轉這種死氣沉沉。但又不能追隨萬緣。如果在靜坐時,無緣無故地各種思緒紛紛來臨,消除它們又消除不掉;聽任它們來來往往,反而覺得順當舒適;這種情況叫做「主為奴役」。照這樣修鍊下去,日久就落入色慾界裡面去了。運氣好的還是做人,運氣不好的就下生做了哺乳動物,比如說成了狐仙。狐仙牠在名山之中,也還算是享福。那些風月花果,奇樹異草,三五百年盡牠享用,壽命長的可以到幾千年。但到頭來,還是要進入生死輪迴,回到煩惱的世界裡來。
以上說的幾種,都是差路也。知道了差路,然後就可以談到效驗了。
回光證驗第六
呂祖說:回光的證驗也多,這不能以小根、小器來對待,而要有渡盡眾生的襟懷;更不可以用輕心、慢心來對待,而要按照我所講的內容去實行。
入靜中間感覺到綿綿而不間斷,心情愉快,心神舒適,好像處在微醉之中,沐浴之後;這就是遍體陽和,金華初露的象徵。隨後又覺得萬籟無聲,一輪皓月升到中天,大地全都成為光明世界;這就是心體開明,金華正放的象徵。隨後又感覺到全身非常的充實,有不畏風霜的氣概,別人感到興未索然的事,我遇到了卻精神更旺;就像用黃金建屋,用白玉築台,世間上腐朽的東西,我用真氣來呵它,它立刻就恢復生機;紅血變成了乳汁。我這七尺血肉之軀,似乎全是金寶所構成的,有了這種象徵,就達到了金華大凝的階段。
第一段效驗,正如佛家《觀無量壽經》要求觀想的「日落」「大水」「行樹」等種種初期「法象」。日落景象,象徵著混沌之中,由無極打下基礎。大水景象,符合「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清潔無瑕,那就是由無極進化成的太極主宰,也就是易經說卦所謂的「帝出乎震」。震在八卦中屬木,所以又用「行樹」來作為表象。經中所說的「七重行樹」,象徵的七竅光明。
第二段效驗,是從第一段奠基而來的。觀想大地變成冰雪世界,化為琉璃寶地,光明逐漸凝聚;於是以後觀想的景象中,就出現了篷台,而繼之出現了諸佛。金性顯露,那不就是佛嗎?「佛」是譯音,本就是「大覺金仙」。上面所講的是整個功法修鍊中大段的效驗。
當前大家能夠印證的效驗,大致有三種:
一種是入靜之後,神進入谷中,聽到外邊有人說話,聲音就像隔了一里多路似的,但又清楚而明了;那聲音進入耳鼓,好像深山大谷中的回聲,未嘗聽不見;但又未嘗能聽得見。這種神入谷中的現象,大家隨時可以體驗到。
一種是在入靜之中,眼光騰騰散開,前面一片白色,就像在雲彩當中,即使睜開眼去看自己的身體,也無從看見,這種現象稱為「虛室生白」,那是內外通明,吉祥止止的徵象。
一種是在入靜之中,肉體溫暖和軟,又像棉花,又像碧玉,坐在那裡好像留不住似的,有騰騰上浮的感覺。那是因為神歸頭頂之天;久而久之,身體的升空是可以實現的。
這三種,都是現在可驗證的景象。然還有許多效驗是說不盡的,隨各人的素質不同,而產生各種不同妙景。正如《止觀書》所列舉的那種:「善根發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總之一句話,必須自己信得過,那才是真切。
先天一氣,可以在當現前這些效驗中去尋找。找到了先天一氣,丹也就可以煉成。這可是一粒真正的黍珠。正如張伯端《金丹四百字》所說「一粒復一粒,從微而至著。」先天,也有階段性的先天,就是上面所講的「一粒」;也有整體性的先天,就是從一粒乃至無窮粒。不過一粒有一粒的力量。最重要的第一義,是必須自己決心大。
回光活法第七
呂祖說:回光功法按步就班的去實行,也不要影響自己的正業。古人云:「事來要應過,物來要識破」。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念行事,那光就不會隨物而轉移。遇事以正確態度對待,光隨時可以返回,這叫做時時刻刻作無形無相的回光。
日常生活中,能夠時時處處做返照功夫,又不著人相,又不著我相,一絲一毫也不耿耿於懷,那就是等於隨時隨地在回光,這才是「宗旨」的第一妙用。
清晨起來,排除各種干擾,靜坐一二個小時,那就是最妙。不過,就在平常的一切待人接物活動中,練習返照法,能夠做到沒有一刻間斷;照此實行之兩月、三月,也會感動天上仙真,來與你印證了。
逍遙訣第八
玉清留下逍遙訣,四字凝神入氣穴;
六月俄看白雪飛,三更又見日輪赫;
水中吹起藉巽風,天上游歸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無何有鄉是真宅。
我這一首律詩,已經把功法的玄奧說盡了。大道的要領,不外乎「無為而為」四個字。惟有無為,才不凝滯在範疇和形象之上;惟有以無為而行有為,才不致墮入頑空死虛之中。其中的作用不外乎一個「中」字;而樞機全在兩眼。兩眼就好比那北斗星的斗柄一樣。造化的斡旋,陰陽的轉運,全都靠著它。而大葯,始終只是一「水中金」這一味。
前面所講的回光功法,是用來指點初學的人,從外部來控制內部,用臣佐來保證君王。這裡是為中下之士修下兩關,來透入上面那一關提出的功法。現在修行道路逐漸明朗,功法關鍵已逐步純熟。上天不愛惜那珍貴的道法,讓我直接透露出那至高無上的宗旨。你們各位要珍惜啊!勉力啊!
回光,是功法的總名稱。但功夫上進一層,則光華也盛大一番,回光方式也更妙一些。前面功法是由外部而控制內部,現在功法則是由中央而駕駛外圍;前面功法是用臣佐來保證君王,而現在功法則是奉君王聖旨來發號施令,面目完全是一大顛倒。
這一功法的內容是在欲入靜之前,首先要調身調心,使它自在安和,接著放下萬緣,絲毫沒有牽掛。讓天心正位於中央,然後兩眼垂簾,就象奉了聖旨去召喚大臣,誰敢不尊?接著就用兩眼的目光內照坎宮(丹田),光華所到之處,真陽就會出來應接。
八卦中的離(),外部是陽而內部是陰。它的本體原是乾卦(),一個陰爻進入內部,卻成為主人。於是隨物而生心,順出而流轉。現在回光內照,不隨物而生心,那陰氣就受到了控制;同時由於光華的注射,逐步變成了純陽。又因同類相親,會調動那坎卦()中間的陽爻向上升騰[林啟生1] 。這一陽爻原非坎陽,實際上也是干陽,所以,仍然屬於干陽應接干陽。這二件物體相遇,就是紐結不散,氤氳活動,忽來忽往,忽浮忽沉。這時自己元宮之中(指胸腹腔),猶如太空那樣無邊無際,全身輕妙無比,飄飄然好像要上升,這就是所謂「雲滿千山」。接著,那氣機來往無蹤,浮沉無跡,忽然脈也停住了,氣息也停了。這種狀態在養生書中稱為「坎離交媾」;這就是所謂「月涵萬水」。等到在那杳杳冥冥之中,忽然天心一動,這就是一陽來複,活子時出現了。但這裡面的消息還要細說。
一般人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那眼和耳一直是隨外物而動的,外物走了,看和聽的行為也結束了。這裡頭的動靜,就好比是下邊臣民辦事,而上面的天子反而隨著他們去服務一樣。這樣下去,無異是跟鬼住在一起了。現在我們煉功的人,一動一靜,不是跟鬼在一起,而是跟人在一起。那人,就是真人,就是自己身中的天子。天子一動,下面的臣民一齊跟著動;這種動就稱為「天根」。天子一靜,下面臣民也一齊跟著靜;這種靜就稱為「月窟」。天子動靜無端,臣民們也隨著動靜無端;天子休息上下,臣民們也跟著休息上下;這就是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
天心處在鎮靜之中,氣機動得過早,火侯就失之太嫩;天心已經在動,那氣機在後面才動,火侯就失之太老。正確的方式,是天心一動,立刻用真意導引氣機向干宮(頭頂)上升,兩眼的神光也注視頂部作為引導,這就是動得恰到時機。天子已經上升到干宮,正在游揚自得時,忽然那運動似乎要停止下來;這時應當趕快用真意引導他下降到黃庭部位(中丹田),而眼光內視那「心後關前」的中黃神室。接著,氣機運動又要停止,那是一念不生的結果。這時眼光向內注視的意念,也忽然淡忘了,身心來了一場大解放,萬感千念一時泯滅;自己神室中煉丹的爐鼎(鼎指著中丹田,爐指著下丹田),也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甚至連自己的身體在什麼地方,也找它不到。如果進入這種境界,就叫作「天入地中」,那就是眾妙歸根的時刻。到了這一階段,才是所謂「凝神入氣穴。」
按照回光功法次序來印證,在實行回光的時候,開始那光像一盤散沙,後來逐漸有了收斂的趨勢,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功能,好像都要停止運行了,這就是「涵養本源,添油接命」一節功法。接著收斂起來的光,自然而然的自在悠遊,不費絲毫氣力,這就是「安神祖竅,翕聚先天」一節功法。接著,一切影響逐漸消失,進入寂然大定的狀態,這就是「蟄藏氣穴,眾妙歸根」的一節功法。這裡是一節功法中具有三節,至於一節功法中具有九節,等到以後再向大家仔細解釋。
現在先談談一節功法中具有三節的問題,當處於「涵養」階段開始入靜時,「翕聚」就是「涵養」,「蟄藏」也是「涵養」,到了「翕聚」階段,「涵養」「蟄藏」都是「翕聚」,到了最後「涵養」、「翕聚」也就是「蟄藏」,中間一層還可以依此類推。不須要改變意念所守的部位(竅),而這部位自會分開;這就是所謂「無形之竅」,那怕部位有千處萬處,也只是一處。不須要改變功法所立的階段(時),而階段自會分開,這就是所謂「無候之時」,那怕階段分成元會運世(一世,為三十年;一運為十二世;一會為三十運;一元為十二會。),也只是一刻而已。
一般來說,心神不到極靜階段,它就是不能動;即使動,也是一種妄動,而不是本體的動。所以說:「心神因對事物有所感受而動,那是人性的慾望所驅使;而不因對事物有所感受而動的心,那才是天地之動。不要用天的『動』來對應天的『性』,這句話說的是個『欲』字。」慾望就在於有「物」。這就是《易經艮卦,象詞》所反對的「出位」之思,是一種有「動」的動。如果能做到一念不起,於是正念就會產生;正念也就是「真意」。在這寂然大定之中,天機忽動,那不就是無念的動嗎?所謂「無為而為」,指的正是這個意思。
我那首律詩的頭二句,已經全部概括了金華的作用。下面二句,意思是「日月互體」的意義,「六月」指離卦的火;「白雪飛」是指離卦中間一爻的真陰,將返歸於坤()也。「三更」指坎卦的水;「日輪」指坎卦中間一爻的陽,將要赫然返歸於干()。所謂「取坎填離」就包含在這兩句詩當中。再下面二句,說的是斗柄作用,能夠升降整個氣機,「水中」豈不是坎卦嗎?「巽風」指的就是眼睛,眼光照入坎宮(下丹田),吸引那太陽之精。「天上」指的就是干宮(頭頂),「游歸食坤德」,指神入氣中,天入地中,須要溫養神火。最後二句是指出訣中之訣,那訣中之訣,始終離不開所謂「洗心滌慮為沐浴」這句名言,請看孔學的精髓是從《大學》所講的「知止」開始,到「止於至善」歸結;也就是開始於無極,終歸結於無極之義;佛學的精髓是以《金剛經》所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一大藏教旨;我們道學,則以老子所講的「致虛極」來完成性命全功。總而言之儒釋道三教不過是用一句話,來作為出死護生的神丹。那神丹又是什麼呢?就是「一切要處無心」罷了,雖然我們道家功法中,最奧秘的就是這個「沐浴」,可是整個一部功法,不過用「心空」兩個字就足以全部概括了之。現在我用這句簡單的話點破玄機,省掉你們各位再費幾十年功夫去參訪了!
各位還不明白前面所講的「一節中具有三節」的意義,現在我再以佛家的「空、假、中」三觀作為例證,這三觀當中,頭一個是「空觀」,就是叫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空虛的;第二個就是「假觀」,雖然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了空虛,但又不能把萬物都毀掉,還要在這名為空虛的世界裡建立一切事物;只是把它們看成虛假的而已。第三個就是「中觀」,既不能把萬物毀掉,又不對萬物執著,保持若即若離的中路。當你在修頭一個「空觀」的時後,雖然已將萬物看成空虛,但也知道它們不能毀掉,也知道不應當對它們執著,其實你是兼修「假觀」和「中觀」了。不過你畢竟還是以「看得空」為著力點。所以說,在修空觀時,空當然是空觀,假也是空觀,中也是空觀。依此類推,修假觀時是在用字上下的力量居多,假當然是假觀,但空也是假觀,中也是假觀。同理,在修中觀時也把萬物想成是空的,但不叫它空,而叫它中;也把萬物看成是假的,但不叫它假,而叫它中;至於中,就更不用說,必然叫它中了。
我雖有時單獨說離卦,有時也兼說離坎二卦,但中心意思究竟沒有變動。我開口就提示過「樞機全在兩眼」。所謂「樞機」指的是用。用這個來斡旋造化,不是說造化只有這一點點。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耳、口、鼻七竅,全都是光明寶藏;難道我只知道取兩個眼睛,而其它就一概不聞不問嗎?不是,請看上面所講的,用坎卦的一陽,還要用離卦的光去照攝,就可以明白。朱玄育先生曾經講過:「瞎子不好修道,但聾子不礙事」。這與我說的有什麼兩樣?我只不過特彆強調一下誰是主,誰是輔,誰輕,誰重而已。
日和月原是一種物質,日中含真陰,其實日中之暗處,實際上是月的精華,所以「月窟」並不在月上,而在日上,所謂月之窟,應當叫月留的窟。不然的話,直接說月就行了,何必說「月窟」。月中含有真陽,其實月中之白處,就是日的光華;日光反照在月上,這叫作天給的根;不然的話,直接說天就行了,何必說「天根」。一個日,一個月,分開了只能看成是半邊,合起來才是一個全體;這好比一夫一婦,個人獨居,就不成家室;只在有夫有婦的情況下,那一家才算是完全。但是,用人間事物來比喻大道,是不完全妥貼的。因為夫婦二人分開,仍然是兩個人體;而功法中的日月兩者分開了,就不成全體了。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明白了眼和耳也是一個整體。我說,瞎子已沒有耳朵,聾子已沒有眼睛了。這樣看來,說甚麼一件東西?兩件東西?說甚麼六根?六根其實就是一根。說甚麼七竅?七竅其實就是一竅!我說的這些話,只是透露它們相通的地方,所以看不出有什麼兩樣,你們各位卻專門抓住那些間隔的地方,所以隨時會掉換看法。
百日立基第九
呂祖說:心印經有說:「迴風混合,百日功靈。」說明煉功要有一百天,才奠定基礎,才有真光出現。比如說,各位回的光,目前還是一種眼光,不能說是神火,不能說是性光,更不能說是智慧之燭光。等到回光一百天之後,精氣自然充足,真陽自然生成,水中自然會產生真火,照這樣實行下去,坎離自然會交媾,聖胎自然會凝結。我還在不識不知之中,那嬰兒卻已經發育生成了,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然的;如果稍稍用意志來促進的話,那就不是正道,而是外道!
百日立基,不是硬性規定非一百天不可也;那就好比說:一日立基,並不是指一天;一息立基,也不是指一次呼吸。「息」這個字,是「自」、「心」兩字組成的。自心為息,元神、元氣、元精的升降離合,全由心來操縱;沒有什麼實和虛,全部都依靠意念。所謂「一念一生持」,何止是一百天?即使是一百天,也不過是一念而已。立基的一百天中,關鍵是要得力。白天得力,晚上受益;夜間得力,白天受益。「百日立基」本是玉皇的旨意。天上仙真說的話,沒有一句不與人身相應;世上真師說的話,沒有一句不與學道的人相應。這真是玄中之玄,很不容易理解的。只有到了見性階段,你才會明白!所以學道的人必須求真師傳授,儘管他是想到哪裡,便說到哪裡,但一句一句都有它的效驗。
性光識回第十
呂祖說:回光功法,不論行住坐卧,都能夠實行,並不拘於形式;但只要自己得機得竅。我在前面曾經提示過:「虛室生白」那句話,那光不就是白色嗎?
但有句話要提醒大家,開始煉功,從未出現過光的時後,忽然虛室生白了,那就是煉功的效驗。如果出現了光,而你的心意卻去追隨它,於是就落在意識界里去了,那光就不是本性之光了。所以你決不要去管它有光無光,只要無念生念。什麼叫「無念」?就是佛家常說的「千修千處得。」什麼叫「生念」?就是佛家常講的「一念一生持」,這裡指所生的意念,是一種正念,與平時的念頭不同。「念」這個字是「今」「心」兩字組成的念,今心為念,念,就是現在的心。這心也就是光,就是用來作煉丹的葯。
一般人看外界的事物,隨便舉目用眼光一看,還來不及區別事物的特徵和屬性,這時的眼光還屬於「性光」。就像鏡子和靜水一樣,映照出各種影像,本是無心無意。過了一會兒,那眼光就成為識光了,因為它已經在區別事物的特徵和屬性了。鏡子里有了影像,已經不是鏡子了;靜水裡有了影像,已經不是靜水了;光裡面帶有意識,還叫什麼光呢?
各位在回光時,開始時是一種「性光」,轉念之後就變成「識光」,因為意識一生起,光也就杳無蹤影,無從尋覓。這並不是說沒有了光,而是光已經轉化成了識。黃帝說過:「聲動不生聲,而生響」,就是這個意思。《楞岩推勘入門》說:「不在塵,不在識,惟還根。」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塵」指的是外物,佛家稱之為「器界」,與自我毫不相干。心如果去追逐外物,那就是把外物當作了自我。外物的屬性,總歸要返還給外物。比如說,通氣是門窗的屬性,但通氣要還給門窗;明亮是日月的屬性,但明亮要還給日月,硬要把它當作我,始終都不會為我所有。按照這個道理來推論,直到有一個屬性不能返還給人了,這東西不是你的自我,又是什麼呢?將明亮還給日月,但日月被你所看見過的那部分明亮,卻不能返還。天空看不見日月的時候,人卻沒有見不到日月的感想。如果是這樣,那麼區別日月的屬性,還可以為我所有嗎?不知道根據明暗來區別的屬性,當明和暗都忘掉的時候,那區別又何在?這裡面也有著返還,那就是所謂「內塵」。只有達到「[1231] 見性」的階段,那才是沒有返還。不過,在見性的階段,「見」並不是真正的見,所以連「見性」也還給人家了。這裡所返還的,是那種隨意識念慮而流轉的「見性」,也就是《楞嚴經》上釋迦向弟子阿難所說的「使汝流轉,心目為咎」。他闡述「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加上傳送識和阿賴耶識)、「八還」時,前面七種識,都一一論證他們存在返還,但到了第八識,姑且留下這個「見性」不談,當作阿難的柱杖。我們追究一下見性這回事,即然它帶有「八識」,那就不是真的沒有返還。如果連這個也給破掉了,那才是真正的見性,真正的沒有返還了。
各位回光,正要回那最初沒有返還的那種性光,所以一絲一毫意識念慮也用不著。牽引你意識念慮在流轉的,就是那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但能使你成就菩提(正覺)的,也只有這六根,一切塵和識都用不上。這裡,不是講利用那六根本身,而是利用那六根中的屬性。現在你如不想陷墮入識的困境,那麼在回光時,必須利用那六根中本原之性;如果帶著識去回光,那就是利用那六根中的識性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就在這個地方。
總而言之,用心用意就是識光,放下意念就是性光;這裡頭有毫釐千里之差,不可不去仔細地分辨。要知道識不斷,神就不生;心不空,丹就不結。心靜就成了丹,心空就成了葯。不執著任何事物,叫作心靜;不留戀任何事物,叫作心空。空,如果是能夠發現的空,那空就不能算空;直到空得忘掉了空,這才算做是真空。
坎離交媾第十一
呂祖說:如果用卦象來解釋功理,那麼凡是漏泄精神,流動而接觸外物的,都屬於離卦;凡是收轉神識,靜定而涵養中心的,都屬於坎卦。七竅中外走的是離卦;七竅內返的是坎卦。
離卦中間那一陰爻,以追逐顏色和聲音為本職;坎卦中間那一陽爻,以收回聽覺和視覺為本職。廣義言之,坎離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身心,身心就是神氣。
學道的人,一開始收斂氣息,他的精神就不再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流轉。廣義言之,就是已經真正的坎離相交了。何況沉默安靜下來打坐,那當然更高一等了。
周天第十二
呂祖說:所謂周天,並不是以氣為主體,而是以心到為妙訣。如果要問究竟怎樣來實行周天,那就等於揠苗助長了。無心而守,無意而行,這就是周天的要領。
請大家仰望天空,那半球的天穹被人們劃分為三百六十五度,日月星辰無時無刻,不在天球上變換位置,可是北極星這個斗樞,卻終古不移。我們的心也是這樣。那心好比斗樞,氣好比群星,繞著斗樞在轉。
我們身上的氣,在四肢百骸當中,原是貫通著的,煉功時也不要十分用力。只要利用這血肉之軀,鍛煉好識神,斷除了妄見,煉丹的葯於是就會產生。那葯,並不是什麼有形之物,而是性光;也就是先天的真氣。他必須在寂然大定以後才會出現。這種葯並沒有什麼采法,侈談什麼采法的人,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持久也出現了真氣,心地一片光明,自然會達到心空塵漏的境界,於是就能從塵海中解脫出來。如果你今天大談「龍虎」,明天大談「水火」,把功理掛在嘴裡,不去實踐,最終只能成為妄想,我從前親受火龍真人(鄭思遠)的口訣,講的就是這樣。不知現在的養生丹書上是怎麼說?
一天有一次周天,一刻也有一次周天。坎離相交之處,就是一周。我身中的坎離相交,也相當於天穹的不停迴旋。但是有相交之時,也就有不交之時。而天穹的迴旋,卻沒有一刻停止過。如果能做到那樣的陰陽交泰,達到大地陽和;這時,我的中宮居於正位,萬物隨著一時暢遂,這就是養生經典中所提的「沐浴法」。那不是大周天又是什麼?
這裡頭的火候,實實在在有大小的不同;但認真說來,卻又沒有大小之分別。等到你功夫純熟自然,也不知到坎離是什麼東西!天地是什麼類別!什麼叫相交?什麼叫一周叫兩周?又從何處去找那大與小的分別呢。
總之,身中的迴旋運行,很難達到「真」的地步,不真,雖然看起來很大,實際上還是很小;而真,身內一迴旋,天地萬物一齊跟著迴旋;即使在一方寸的地方運行,當然是很小了,實際上卻是極大。所以,金丹的火候,全要尊循「自然」二字;不自然,天地還是那個天地,萬物還是各自的萬物,如果想硬行讓它們揉合在一起,卻始終也合不起來。比如天氣乾旱,陰陽不合,但天穹中的乾坤運行,未嘗不按周天規律在運轉;不過始終覺得有許多不自然的地方。如果我們能轉運陰陽,調和自然,雲滿天空,甘霖下降,草木都得到了充分濕潤,山河也隨之運行流暢,這時,即使有些不對頭的地方,也就覺得很快煙消雲散,這就是大周天的原理。
有人問:活子時本來很妙。可是你說必須先認定正子時,這不是著相了嗎?
答覆是:不著相,如果不指明正子時,又怎樣來認識活子時?既然認識了活子時,畢竟還有那正子時的存在,它們是一是二,非正非活,總歸要人們看得真切才行,看得真,就沒有不正,沒有不活了。如果看得不真,能弄清楚哪個是活?哪個是正嗎?提到活子時,那是時時都可能出現的,但在半夜那個正子時里,人的意氣畢竟清明一些,活子時就顯得更加容易出現。如果沒有發現過活子時,暫且可以在正的時候去等待、去求取;當正子時顯到來時,那活子時也無不顯其神妙了。
勸世歌第十三
呂祖《勸世歌》(釋文)是:
我因度世心腸熱,不惜苦口婆心在饒舌。
如來佛也為了大因緣,直指生死真是可惜;
老君說懮患由於有身,傳示穀神但人不識。
我現在講講求真之路,《易經》上有句「黃中通理」,「正位居體」就是玄關,子午中間可以定息。
光回到祖竅萬神安,葯產在川原一氣出;
透過幃幕度化出金光,一輪紅日經常耀日。
世人把它錯認為坎離精,搬運心腎反而違隔;
不如用人道來合天心,天若符合道自符合。
放下萬緣絲毫不起,這是先天的真正無極;
太虛穆穆沒有徵兆,性命關頭忘了意識。
意識忘後見了本真,水清珠現玄妙難測。
無始的煩惱一旦空,玉清宮降下九龍冊。
升上雲霄漢登上天闕,掌握風雲驅趕霹靂。
總之,凝神定息是起點,退藏到密地達到常寂。
我從前引度張珍奴時,曾給她寫過兩首詞,其中含有功法宗旨。
「道無巧妙,與妳方兒一個;子後午前定息坐,夾脊雙觀崑崙過。這時得氣力,思量我。」
「坎離震兌分子午,須認取自家宗祖。地雷震動山頭雨,帶洗濯黃芽出土。捉得金精牢閉固,煉甲庚要生龍虎。待他問汝甚人傳?但說道先生姓呂。」
詞里的「子後午前」,不是指時間,而是指坎離。「定息」,就是息息歸根於中黃部位。「坐」,指的是心不動。「夾脊」,不僅是指背上輪子,而且是直通玉京的大道。「雙關」,這裡不大好解釋。煉功時要避免忘神而守,而要注重虛極和無所守。按這樣的原則去守,液於是會轉化,血於是會生成,最後就會返歸於先天,達到氣歸於神,神還於虛,虛合於道,道圓於志,志滿於願。口訣真是說不完的,這裡就是個例子。至於「地雷震動山頭雨」,說的是真氣生成。「黃芽出土」,說著是真葯生成,而它們的基礎,都建築在神守雙關上。短短兩首詞,已經把修行的大路概括完了。讀懂了它,對於別人隨便侈談的理論,你就不致被他迷惑了。
從前孔子和顏回一同登上泰山頂峰,望見山下東吳地界有一匹賓士的白馬。顏回說:「看見那白馬奔跑的軌跡,就好像一匹白布」。唉!他也太浪費眼力啦!結果走落了神光,所以他會過早的夭折。大家練習回光功法,可要注意啊!
回光全在專心一志去實行。只須將真息凝照於中宮,久而久之,自然通靈達變。總之,要以心靜氣定為基礎,心忘氣凝為效驗,氣靜心空為丹成,心氣合一為溫養,明心見性為了道。
各位最好分頭去認真實行,錯過了光陰,那就太可惜了。一天的時間不回光,那一天就做了鬼,一息的功夫能回光,那一息就成了仙,悟道參禪,脫胎換骨,就從這裡開始,各位要勉力啊!
1. 《太乙金華宗旨》在中國
《太乙金華宗旨》是一部道家內丹典籍.它闡述金丹大道修證的思路和技術而不是著重論述玄理。書的全名為《呂祖先天一氣太乙金華宗旨》, 故世人多傳為呂洞賓所著,但此書其實不可能為呂洞賓所著,因為書中每一章的開頭都有「呂祖曰,或呂帝曰」這樣的話. 《太乙金華宗旨》應該是呂祖所傳,文本應該是呂祖之後三百多年的南宋時代全真派的王重陽所著.
近代中文版《太乙金華宗旨》由著名的養生學家王魁溥教授編譯註釋,1990年《太乙金華宗旨今譯》由台北市氣功文化出版社出版;1993年《太乙金華—慧目養成生功》由北京氣功學院出版發行。
2. 《太乙金華宗旨》在其他國家的翻譯出版
《太乙金華宗旨》一書是道家修鍊的經典,一向秘傳,直到近代才由一個叫Richard Wilhelm (1873--1930), 中文名字為衛禮賢或理查德.威廉姆的德國人傳到歐洲。1899年,作為基督教傳教士的威廉姆來到中國,他在全真道家龍門派的祖庭勝地嶗山接觸到了正宗的全真道教。實事求是的威廉姆被道教那深奧的玄理和真實的修證所著迷,他在中國21年,學到了道家全真派的正宗修鍊方法。回德國後,他將《太乙金華宗旨》翻譯成德文,取名為《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golden flower」〉。理查德.威廉姆是著名心理學鼻祖卡爾?榮格的好友, 卡爾.榮格為德文版的《the secret of golden flower》作序。
這部道家經典被翻成德文後,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關注。《金花的秘密》又被翻譯成英文、法文、義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種文字。英文版現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早期由Cary F. Baynes翻譯的,另一個是1991年由Thomas Cleary翻譯出版。依據《太乙金華—慧目養成生功》,王魁溥教授還編譯過日文的《慧目養神功》連載於1992年8月至10月日本東京《氣功雜誌》。
3.《太乙金華宗旨》所講的原理和方法
在衛禮賢的《金花的秘密》書中提到修鍊有成者能看見眼前出現一幅幅奇妙的、閃光的圖案,他說這個奇妙的光圖就是曼陀羅。這種現象是,修鍊人的眼前天目穴處會出現一個明亮的、奇妙的圖案,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見到自己的曼陀羅,這能反映自己與宇宙及生命的信息感應的情況.
後來有人把這種修鍊中看到的曼陀羅畫了下來,稱為丹青曼陀羅,一般世人所見過的只是一些丹青曼陀羅,在《金花的秘密》書中威廉姆給出了一些他收集到的曼陀羅圖案。煉出了曼陀羅意味著人開始見到了自己的性光,是入了門的證明,《宗旨》說回光有「金華乍吐」、「金華正放」、「金華大凝」的不同層次.
4.《太乙金華宗旨》實修過程觀察記錄(初步)
與衛禮賢在中國青島嶗山時遇到道士傳於《太乙金華宗旨》時隔百餘年,2007年9月,在中國北方,道家全真龍門派第十八代傳人王力平居士教授8個歐洲人依《太乙金華宗旨》的原理和方法集中訓練八天,從第六天開始有人見到曼陀羅,到第八天結束時八個人中有六人都見到了曼陀羅。有關報道參見《現代學術研究雜誌》2008年一月發表的「《太乙金華宗旨》修證實踐研究 。這幾個歐洲人的訓練結果還很初步,屬於《宗旨》所說的「金華乍吐」階段,距離真正的內丹修鍊還相差甚遠。
- 擴展閱讀:
- 1.《現代學術研究雜誌》2008年一月,王霆鈞 著「《太乙金華宗旨》修證實踐研究" 。
- 2.《Opening the Dragon Gate: The Making of a Modern Taoist〉translate by Thomas Cleary [http://www.amazon.com/Opening-Dragon-Gate-Making-Modern/dp/0804831858/ref=si3_rdr_bb_product Turttle Publisher] ISBN 0-8048-3185-8
- 3.《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Lü Dongbin]], translate by [[Thomas Cleary]]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062501933/ref=sip_pdp_dp_0]。 ISBN 0-06-250193-3
- 4.《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A Chinese Book of Life》by Richard Wilhelm (Author), [[CarlJung]] (Commentary),translate by [[Cary F. Baynes]]。[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156799804/ref=cm_cmu_pg__header]。ISBN 0-15-679980-4 。
編輯] 參考文獻
http://www.daodechina.com/bbs/index.php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