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戲骨《紅樓夢》火了,小孩子演大人戲,你怎麼看?
一開始不少觀眾擔心小戲骨們無法準確理解《紅樓夢》的精髓,表演上可能會不準確,但看完該劇後,觀眾們瘋狂為小演員的演技打call。
不過在一片褒揚聲中,也有人提出異議和表示擔憂。小孩子可以演大人戲嗎?讓孩子去表現複雜情感,會否催熟了他們?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小戲骨版《紅樓夢》火爆背後,小孩可以演大人戲嗎?《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劇照。(豆瓣/圖)
最近,一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在網路上火了,這部只有9集、每集只有30分鐘的劇集,主演都是小戲骨,她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0歲左右。該劇在網路上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3分。該劇是由潘禮平團隊打造,有些觀眾對他並不陌生,因為去年該團隊打造的一部《小戲骨白蛇傳》,讓小戲骨這個詞火遍全國。
從2015年籌拍開始,小戲骨系列劇目也已經上映了10部。而這次挑戰超級IP《紅樓夢》則是正好借了87版開播30周年這個契機:以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為主線,保留了原著中的共讀西廂、黛玉葬花、黛玉焚稿、寶釵撲蝶等精彩情節。
一開始不少觀眾還擔心小戲骨們無法準確理解《紅樓夢》的精髓,表演上可能會不準確,但看完該劇後,不少觀眾紛紛表示看哭了,瘋狂為小演員的演技打call。小演員傳神地傳達出了林黛玉的柔弱和心思的謹慎,寶釵的「大家閨秀」、不慍不火,鳳姐的八面玲瓏……甚至有觀眾認為,這演技跟87年經典版的對比毫不遜色。在當下演藝圈,多少「小鮮肉」「小花旦」有的只是一張面癱臉,演技直接被小戲骨們秒殺,觀眾給予小戲骨版《紅樓夢》好評,多少也有點「借小諷大」的意味。
不過在一片褒揚聲中,也有人提出異議和表示擔憂。小孩子可以演大人戲嗎?一群小孩一本正經演大人戲,孩子還是孩子嗎?這麼做是否會扼殺孩子的童真?他們甚至拋出了波茲曼《兒童的消逝》, 認為這是娛樂至死,讓孩子去表現複雜情感,會否催熟了他們?
我們該如何回應這樣的擔憂呢?
《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劇照。(豆瓣/圖)
這稱不上大人戲不少家長之所以將《紅樓夢》定義為成人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了87年經典版的影響。雖然學界對《紅樓夢》主人公的年齡存在爭議,但普遍認為,賈寶玉和林黛玉初次見面時,寶玉七歲,黛玉六歲,寶釵進賈府時,寶黛分別是十二歲、十一歲,寶釵是十四歲。因此,小戲骨版《紅樓夢》並不能稱為成人戲,反倒有觀眾認為,該劇「彌補了87版以大飾小的缺憾的那種情懷」。
家長的另外一個擔心是,小孩子不能過早接觸愛恨情仇這樣複雜的情感。這一點上,主創團隊也做了精心的刪減。小戲骨版《紅樓夢》只能算是精簡+縮減版,主要是以劉姥姥為主線拍攝了部分情節,類似於「王熙鳳毒設相思局」「金釧投井」之類的情節當然不在考慮的範圍以內,同時也剔除了寶黛愛情、秦可卿等相關故事。主創團隊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選取以「劉姥姥的視角,帶觀眾一覽榮國府的興衰」這一敘述角度,同時傳達出兩層重要的教育意義:一要看得見窮人,二要看得起窮人。
主創者還表示,之所以翻拍經典,另一個目的是「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小戲骨版《紅樓夢》不僅受成人觀眾喜歡,像筆者十一歲的侄女也非常喜歡。因為同齡人扮演對小朋友有更強大的吸引力,這也有助於激發起她們對《紅樓夢》等傳統文學名著的興趣。
總之,以成人戲為由否定小戲骨版《紅樓夢》,並不太站得住腳。
《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劇照。(豆瓣/圖)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家長的另外一個擔憂是,即便小戲骨版《紅樓夢》剔除了愛情,但無論是寶玉黛玉之間懵懂情愫,還是賈府中錯綜複雜的等級關係,還是可能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的。而且,讓10來歲的小孩刻板地模仿87年版進行表演,會否扼殺了孩子的天真?簡言之,家長反對孩子「表演」這一舉動。
不過,如果小孩不在影視中表演,他們是否就遠離了「表演」呢?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7-12歲為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求知慾強,好勝心好奇心強烈,抽象思維逐步形成,需要具體的觀察所及的事物來支持他們的心理運算。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自我意識對成人世界進行模仿。
模仿其實是兒童的天性,兒童正是通過觀察、模仿成人而學習的。就像一個嬰兒從不懂得說話到牙牙學語,這是語言的模仿;小孩子從不懂得自主吃飯到懂得,這種技能也是從成人那裡習得的。但在具體運算階段之前,兒童的模仿是不自知的;但到了具體運算階段,他們不僅有自我意識,並且模仿也偏向於「抽象」概念,比如對成人情感的模仿。將這種模仿表現出來,其實就是一種「表演」。
很多成年人在兒童時期,都扮演過過家家的遊戲,有人飾演爸爸,有人飾演媽媽,有是飾演孩子,這種「表演」就是對成人情感的模仿。一個兒童對成人世界情感、邏輯、思維、關係的理解,並不是在一瞬間完成的,而是在無數次類似的模仿和「表演」中,逐漸形成的。在模仿和「表演」時,他們其實仍舊是蒙昧的,只是影影綽綽理解了什麼。但這樣的模仿,卻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劇照。(豆瓣/圖)
保護兒童並非隔絕兒童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在中國有深厚的影響力,但事實上該書最精闢的論述並非關於兒童消逝的末世論,而是對兒童這一概念從無到有的觀察。不過,不少家長對這種兒童消逝的末世論倒是心有餘悸,他們希望給孩子一個快樂純真的童年。這樣的初衷當然是好的,為此他們竭盡全力將孩子與成人世界隔開。
問題的尷尬之處就在於這裡,將孩子與成人世界隔開,是否孩子就能夠在真空中生長?絕非如此。波茲曼時代還只是電視時代,現在的互聯網尤其是手機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無孔不入,家長防不勝防。有的家長本身就是手機控,一回家微信王者榮耀,卻指望自己的小孩與網路世界隔絕,這根本就不可能。孩子的模仿天性你阻擋不了,你屏蔽了這一信息渠道,他們仍舊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取。很典型的就是家長對性教育的諱莫如深。壓抑下去的東西並非消失了,它只是在更陰暗的角落裡生長。孩子們一切都懂,他們只是在你面前裝不懂而已。
因此,保護兒童並非隔絕兒童,與其壓抑,不如引導和疏導。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屋頂告白大會,引起那麼多國人的共鳴。
《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劇照。(豆瓣/圖)
避免童星產業化回到小戲骨版《紅樓夢》。筆者翻看了許多拍攝的花絮,這些小戲骨脫掉戲服後,跟我們周邊的孩子一樣,她們玩著孩子們的拍手遊戲,有說有笑,天真盎然,並沒有家長所擔憂的,演了戲就「世故」了。她們之所以選擇表演,只不過是因為熱愛,為此她們大熱天幾個小時穿著戲服等戲,也可以不厭其煩地跟著禮儀老師學習走路的姿勢、講話的語調。這種表演的熱愛,就跟有的小朋友熱愛足球、小提琴或書法,本質上是一樣的。不過很多家長潛意識裡還是將表演視為「戲子」,認為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愛好,他們以種種理由反對,不過是因為自己的偏見。
不過有一點倒是應該警惕的,就是避免小孩子童星化,童星產業化。畢竟演藝圈是名利圈,最怕的是成人因為自己的利益訴求,將孩子們當做賺錢的工具,讓他們放棄學業,過早地浸染演藝圈的種種規則或潛規則,讓兒童早逝。從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培訓機構可以發現,這樣失心瘋的家長不在少數。對此,主創團隊也表示,「不會為了培養童星去量身打造」,因此這次小戲骨版《紅樓夢》中,主角幾乎都是新人,而「老戲骨」都成了配角。
總而言之,我們不妨以放水養魚的心態看待小戲骨版《紅樓夢》。孩子們的心性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脆弱,與其擔心一部劇集會影響他們身上,家長們還不如從自己的言傳身教做起。畢竟,孩子們無時不刻在模仿著他們。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倖存者偏差」,即提到童星時人們想到的就是楊冪、楊紫、吳磊等少數的成功者,並由此得出錯誤結論「童星以後一定會大紅大紫」;卻沒有看到,這些少數的成功者背後,是更多的籍籍無名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