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30年育人經:父母做好這8點,孩子一定不會差
編者按:
都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個好學校,作為北京四中這一北京市頂級中學的校長,劉長銘校長2010年獲得「中國最具魅力校長」稱號,從事教育工作三十餘年,其教育理念一定有值得每位家長學習的地方,小編整理了劉校長的部分教育金句。
01
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
多半是悲劇
夫妻關係永遠第一重要,千萬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悲劇,所以在構建自己的家庭教育環境的時候,首先想到夫妻之間要和諧的相處;
我目睹了許多「錯位家庭」的生活,絕大多數都是悲劇。原因很簡單:
首先,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錯位很可能導致孩子在社交生活中的錯位——自我中心、目無他人、缺乏互助意識、不會換位思考、缺乏合作精神,等等,這可能導致孩子變得孤僻、自私、少友、缺乏幸福感等,因為愉快的交往是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而孩子的異樣又常是家長產生焦慮的根源,這種焦慮又會成為破壞家庭氣氛的禍因。
其次,當一個家庭以孩子為中心的時候,夫妻關係被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家庭紐帶的牢固性受到威脅,家庭的基礎就可能會遭到破壞,而這則是產生悲劇的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母以子貴」,這種傳統觀念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身邊的許多家長。但是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極其要不得的腐朽觀念。如果家長總希望讓孩子給自己掙面子的話,那麼等待著這個家庭的很可能是不幸。
02
教育始於家庭
教育始於家庭,孩子從家庭這所學校「畢業」後才進入小學和中學。
在家庭這所學校中,最重要的教師就是父母,最重要的課程就是培養習慣和態度,最重要的教材就是父母的言行。
這裡所說的態度,是指孩子最初形成的對待他人的態度和對待學習的態度——樂於和朋友相處、對事物感興趣、有好奇心、樂於接受知識、渴望學習,等等。
至於在學前認識了多少漢字和外文單詞,背了多少唐詩宋詞,做了多少算術題,學過多少門藝術,這些雖說都很重要,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或她對學習有主觀願望,那麼這些在後續的學校學習中甚至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可習得。
習慣和態度是孩子初期人格的外在表現。習慣和態度如何,也就是家庭學校的畢業成績,對孩子日後的學習生活狀況影響巨大。家庭教育決定孩子在學校是否優秀,孩子在學校所表現出的差異,則反映出了前期家庭教育的成果。
孩子的任何優點和缺點都可從家長身上找到痕迹。父母對後代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這是家族文化基因複製和傳遞的結果。我們通常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意思是說,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帶有家長或家庭甚至可以說是家族的文化基因。
在北京四中,我們通過調查了解到, 80%的學生認為他們的道德品質決定於家長的影響, 70%的學生認為他們對社會現實的觀點來自於家長的影響, 60%左右的學生認為家長的文化修養、性格及工作、生活態度對他們影響甚大,只有 20%左右的學生認為家長的社會地位家庭的經濟收入對他們有影響。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家庭的教育及影響是學校和社會不可替代的。
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指社會通過家庭或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因此家庭是抵禦社會不良影響的重要防線。
家長優秀決定了孩子的優秀。
這裡所說的家長的優秀,並不是說家長具有多麼高的學歷,或畢業於多麼著名的學府,或具有多麼顯赫的社會地位,而是說優秀的家長身上要具有的優秀品格——誠實、善良、寬容、樸實、勤奮、節儉、勇敢、堅毅、頑強、熱情、敬業、熱愛學習、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精益求精、熱心助人等。
03
今天培養的學生缺少直接經驗
儘管互聯網有著無限的發展前景,但是我們也不要過分高估互聯網的作用。比如中國的教育有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學生的學習在很多情況下始於間接經驗。
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或者認知過程應該從觀察到理解再到對問題進行分類,逐漸地去學習相關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可以積累知識和完成能力提升。
但是在傳統上的中國的教育尤其是現在,學生很少有直接經驗,比如中國家長習慣把上學,把去學校叫做「念書」,中國家長認為念書是學習,他認為學生觀察小動物、觀察自然現象是浪費時間,今天很多的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所以我們今天培養的學生缺少這種直接經驗、缺少生活經驗,這是限制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種很大的障礙。
在擁有了互聯網學習方式以後,從網上得到的仍然是間接經驗,所以我們不要過分地高估書本和互聯網的作用,還是應該在學校的課程中,包括家庭的教育中,有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實際的生活,去獲得直接的經驗。
04
培養珍貴的「傻氣」
我見到過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有學術領域的,有商業領域的,有創業者,也有做管理工作的成功者,他們身上都是帶有這樣的傻氣。
只有傻人才能真正懂得這樣簡單的成功要訣:
不論你做什麼,哪怕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都要把它當作事業,當作信仰,甚至當作生命,堅持和堅定地做下去,自始至終不動搖,不放棄,把它做到極致,做到完美,做到世上獨一無二,做到世上無與倫比,這就是成功。
簡單地說,成功的要訣就是堅持,就是始終堅持。
在我看來,只有傻人才會這樣做,只有傻人才天生懂得這個要訣,也只有這樣的傻人才能取得成功。
05
不要過早給孩子壓力
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我有一次去美國,登機口的檢票員是個大胖子,帽子上的繩子都快掛不住他的脖子了,整個人看上去很滑稽,但他不在乎這些反而把孩子們逗得哈哈大笑,骨子裡透著幸福感。
有一次在北京的一個超市,我買東西問服務員一些問題。他滿臉不高興,把話含在嘴裡說,我問了三遍都沒聽清他說啥。
我說小夥子,你這樣工作能開心嗎?
人的生活態度特別重要。所以,我當校長以後,把「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寫進了學生的培養目標中。
現在的培訓機構很喜歡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當做宣傳語,不知是何時造出來的一句話,真的是誤了很多人。
家長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怕輸在起跑線上。
起跑線上哪有輸贏?終點才論輸贏呢。
至於社會壓力是否存在,要看你怎麼理解,你非要處處競爭,能沒有壓力嗎?
06
不要過分焦慮
接受普通的幸福
回想起來我們30多年來靠搶跑培養了這麼多尖子學生、競賽的獲獎者、金牌得主,可我們並沒有看到當初我們期望的從他們之中產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在還沒有。
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孩子都有這樣的過程,開始出生的時候有很多夢想,希望孩子上一個好學校、有一個好成績,慢慢我們的期望逐漸降溫:我們期望這個孩子能夠正常畢業、升學、就業、將來能夠成家、生兒育女、生活穩定、工作穩定、別下崗;能夠在三、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家庭和諧、進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順;最後你不能動的時候,所有最初的夢想都沒有了,那時候的夢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邊給我倒一杯水。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路都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最開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後當我們已經垂老的時候,才真正明白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的培養都是不正確的。
我們把現在的社會看得過於競爭化,社會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殘酷,每個人都可以開闢新的領域。中國人太喜歡把同一個性質的東西做比較。
很多教育者為了高出一個百分點的升學率,失掉了老師的時間和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比較的過程中,我們把生活窄化了,失去了很多幸福。
07
教育最終是關注「人的生活」
教育不應當僅僅是生存技能的訓練,它的宗旨和使命應當是引導和教會人們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高貴的生活,追求有質量的生活,追求有價值的生活,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這裡所談的生活,包括個人生活、家庭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等。這就決定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將人訓練成為工具或機器。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教育的價值是指向人的生活。如果教育背離了這樣的目的、宗旨和使命,就意味著教育的價值發生了扭曲。
一位美國的中學校長曾給每一位新老師寫過這樣一封信:「親愛的老師,我是一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我親眼看到了人類不應當見到的情境: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到高中或大學教育的士兵槍殺。看到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決不應當被用於創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
08
寬容對待孩子
做到「眼裡能揉進沙子」
在很多時候,家長小題大作,兒子接到了一個女孩子的電話,媽媽可能會拿起電話在旁屋監聽,或者一個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電話,很多家長立刻跟老師反映,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這個孩子電話、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實這都是過於敏感。
我們學校的老師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我把這當成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育原則。他說:「校長,我現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時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我覺得這是教育的一種寬容,我們要相信孩子能把這個事情想明白,能從這個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經讀過一個台灣作家寫過的一個很生動的故事。在他當老師的時候,有一次帶孩子們到海邊玩兒,孩子們希望下水,考慮到安全,他開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麼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
但是,他讓老師們在遠處布置一條防線,讓孩子們不能超過這個防線。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上來以後渾身濕漉漉的。
孩子們說笑著,一個小女孩把衣服脫下來了。顯然,她的衣服脫的太多了,這個老師特別驚訝,想著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剋制住了。後來,他看到這個小女孩把衣服擰了擰,然後把衣服穿上了,旁邊的男孩女孩沒有什麼異常。
因為孩子們的興奮點不在這兒,但是我們成年人大喊一聲,這個孩子可能一輩子就毀掉了。所以,這就是我們眼睛裡要揉的沙子。
推薦閱讀:
※男方父母不同意在一起,大家能給我點建議嗎?
※五種「個性」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知道父母出軌卻無能為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從孩子八字看出父母離婚之實例
※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