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氾|老子——道的詩(三十四)

《老子》——道的詩

原作老子

述者芃瀾

老子顯然是一位詩人,他的《道德經》是用詩的語言寫成的。

詩的語言是長於意向的,讀詩的語言,在於感悟,而不在於說破;在於意,而不在於言;在於境,而不在於辯;在於傾吐,撩撥思緒,而不在於用,嚇唬小孩子。

三十四、道氾

道泛濫開了,

哪裡都能去。

它成功遂事,

自身卻不在有之境。

天下萬物都依歸它,

它卻不稱為主。

所以聖人呀,

之所以能夠成大事,

全在於他不自以為大,

所以能成大。

原文:

1、這裡的原文全部根據馬王堆帛書本《老子》甲乙本而定,與今本文字不同,應留意。

道氾兮,

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

則恆無欲也,

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

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為大也,

故能成大。

2、這一章帛書本到今本變化很大,我們列個表看看。

帛書乙本

河本、王本

想本

傅本

道渢呵,

其可左右也。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王本作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成功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為主。

則恆無欲也,

可名於小。

常無欲,

可名於小。

常無欲,

可名於小。

常無欲,

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

可命於大。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

可名於大。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

可名於大。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

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

故能成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王本作: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從列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帛書本到諸家本,對經文的修正過程。我們逐一看看,並試著探討一下修經的一般做法。

道渢呵,

其可左右也。

3、渢、汎、氾、泛。是一個漢字的演化歷史。從句式上來講,帛書本最古。諸本在「道」前加「大」字,句尾去「也」,皆因追求句式的工整。「大道氾兮,其可左右」。成四四字的結構。

王弼解釋說,「言道泛濫,無所不適,過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是。我們還可以結合前後章來看,第三十二章,講「道恆無名,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說的是朴未散,故道小。本章開頭則言「道氾」,即朴散,其可左右,即是對「朴散為器」這一過程的生動描寫。也就是王弼說的「萬物皆由道而生」的過程。

大體之上,問題還不大。但後面問題就來了。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

4、其實這兩句是很工整的。

但是為什麼諸本要改動呢?今本為「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諸本大同小異。是因著什麼因由,要把一句原本很工整的話,變成繁複且不對仗的一句呢?

原因很簡單,因著帛書本後面有這樣的句子。

則恆無欲也,

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

可名於大。

且因著,「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出現了兩次。這就使得上下文都變得不順暢起來。

一般的,在斷句時,「則恆無欲也」,斷連在了上一句,變成了「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於是,這一句「萬物歸焉而弗為主」一會兒「可名為小」,一會兒又「可名為大」了,到底是大還是小呢。是不是有些彆扭?

如果將這句換成「衣養萬物而不為主」,是不是要好一些呢?

但還有「則恆無欲也」,也有些突兀,的確就有本子乾脆刪了它。比如我們這裡沒有列舉的顧歡本、李榮本、敦煌丁本就是這麼作的。一改變成了「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真是順眼了很多呢。至於「成功遂事而弗名有」,已換成了「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有。」那便自然地和這裡改動順暢起來。

可是呀,原本里確確然有著「則恆無欲也」一句的,這麼便刪了,終究不是很說得過去,因此,王弼他們就不去改動。便留著「常無欲」三個字,我們說過,「恆」改「常」是漢文帝後的事情。突兀便突兀吧,也且留著,雖然只剩下了三個字。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為大也,

故能成大。

5、這一句也改了的。

王弼動的大一點,改成了「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直接接了前面「可名為大」,兩個為大,都是改後的,但也好看了很多。至於聖人給扔了,也就不考慮了。但其他諸家似乎很不同意,仍然留著聖人。

按照老子其他章的習慣,的確是要歸到聖人行上,這道才有了著落的。似這般不要聖人,怕也不是老子本來的想法。

5、你定然要問呢,這麼就改了,他們有依據嗎?難道古人對於經文是這樣的不負責任嗎?

當然不是。古人考究起來,做這些功夫是講究一定有所本的。在句式上增個「大」字刪個「也」字,把「渢」校正為「氾」,把「命」校正為「名」,將「名於」為了對仗,重複的下句改成「名為」,將「恆」字避諱改成「常」,這些都很說的過去。

但是平白無故的加上一句長長的句子,則是無論如何也要有個出處的。

所以《老子》的我們今天未看到某個版本中,「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成功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定然是有這麼一句的,否則,便沒有加入的理由。

然而帛書本里確確然是沒有這麼一句的。也就是在帛書本後,便生了這麼一句出來,然後才有王弼他們的依據。

後人們弄不清楚了,他們乾脆不提。

但作為述者,我卻不能不提。這裡的糊塗處,不在別的,就在於我前面已經指出來了,《老子》傳播的歷史上,是經傳並傳的,就連帛書本也是一個經傳併合的本子。

不理解這一點,這一疑案便沒法說個清楚。

我們先看帛書本:

道氾兮,

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

則恆無欲也,

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

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為大也,

故能成大。

只要將文字中屬於傳的內容標示出來,上下文的問題,就解決了。

道氾兮,

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

(則恆無欲也,

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

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為大也,

故能成大。

其中,將「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從原文中拿去,上下文便立即順暢了起來。

意思也是曉暢的。道生萬物,因此能成功遂事。但道,也的確是名為無的呀,因此,叫「弗名有」,道生萬物便是從無到有的。而萬物都歸於它,但道是「弗為主」的。這話老子之前就說過。第二章里「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第九章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說「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第十七章說「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第三十二章,「道恆無名,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

然後直接就可以到聖人了,「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這就是說聖人的行為是效法於道的。已經很暢達了對不對?

然後,傳來了。引用了第一章「故恆無欲也」,對這段做一個解釋,重點在於對「小」和「大」做一個說明。於是就有了帛書中的這兩句,「恆無欲」,因此可以「名於小」,而「萬物歸焉而弗為主」,既是「名於大」。就此對應了聖人行為中的「不為大」即「小」,「能成大」,即「大」。

解決了帛書的問題,我們在來看諸本增添的兩句,也就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成功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這句是什麼?對應上帛書里的經文「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這兩句再清楚不過了,也是對於這句經文的解讀呀,仍然是傳。因了,有這句傳,便如帛書將傳抄入了經文一樣,諸家不明白,就又翻出某個增添了新的傳的本子,於是發現新大陸般的,找到了順暢起來的依據。

於是由於經與傳並傳,後人整理時,又將傳當成了新的經文,再加上,對仗等的需要,對個別字句的修正,於是新經文就借著訓詁的方法產生了。

而我們要明白這裡的關竅,就必須真正理解塑經的歷史不可,否則就只能糊塗下去。事實上,所有的稱為經的文字,都包含著這樣的過程。中醫的經典比如《內經》也不例外。

回看前文:

恆一|《老子》——道的詩(一)

恆二|《老子》——道的詩(二)

不上賢|《老子》——道的詩(三)

象帝之先|《老子——道的詩》(四)

天地不仁|《老子——道的詩》(五)

穀神不死|《老子——道的詩》(六)

天長地久|《老子——道的詩》(七)

上善若水|《老子——道的詩》(八)

功遂身退|《老子——道的詩》(九)

玄德|《老子——道的詩》(十)

有無|《老子——道的詩》(十一)

五色|《老子——道的詩》(十二)

寵辱若驚|《老子——道的詩》(十三)

道紀|《老子——道的詩》(十四)

善為道者|《老子——道的詩》(十五)

知常容|《老子——道的詩》(十六)

信不足|《老子——道的詩》(十七)

大道廢|《老子——道的詩》(十八)

見素抱樸|《老子》——道的詩(十九)

絕學無憂|《老子》——道的詩(二十)

孔德之容|《老子》——道的詩(二十一)

炊者不立|《老子》——道的詩(二十二)

曲則全|老子--道的詩(二十三)

希言自然|老子——道的詩(二十四)

道法自然|老子——道的詩(二十五)

重為輕根|老子——道的詩(二十六)

聖人恆善?|老子——道的詩(二十七)

朴散為器|老子——道的詩(二十八)

天下神器|老子——道的詩(二十九)

善者果而已|老子——道的詩(三十)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道的詩(三十一)

死而不忘|老子——道的詩(三十三)


推薦閱讀:

<老子>中的功法與潛能開發
「孔子的故事」之三  孔子問禮於老子
老子一氣化三清:三清信仰的源流、衍變與圖像
李健:被誤傳的老子
帛書《老子》通釋之「古之善為道者」章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