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療頸椎病98例臨床經驗總結

推拿治療頸椎病98例臨床經驗總結 作者:陳建宇 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470次 更新:2007-11-25 21:17:46 〖字體:小 大〗 〖我要投稿〗 推拿是一種非手術型的治療方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的治療,其特點是療程短、見效快、無副作用。本人經過15年的臨床工作,對本院於2005/06至2006/06收治的98例頸椎病患者,加以歸納總結.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多發生於40歲以上中老年人,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本病由於頸椎椎體增生或頸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刺激,從而引起頸神經根、或頸部脊髓、或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受壓迫而產生綜合症候群。 病因與病機   外因:各種急、慢性外傷可造成頸椎間盤、韌帶、後關節囊等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使脊柱穩定性下降,促使頸椎發生代償性增生,直接或間接壓迫神經、血管,然後產生頭暈、肩臂麻木酸痛,甚至下肢癱瘓等癥狀。 內因:椎間盤退變是本病普遍的內因。頸椎間盤一般從30歲後開始退變,頸椎間盤的退變從軟盤板開始,軟骨板逐漸鈣化,髓核逐漸脫水,以至纖維化,椎間盤厚度減少,椎間隙變窄,脊柱穩定性下降,後關節囊松馳,關節腔減小,關節面易發生摩損傷而產生增生;同時,勾椎關節面也因間隙變小而易發生磨損造成關節增生;因椎間盤厚度下降,使椎間孔上下徑變窄,使各增生部位更易壓迫神經血管而產生癥狀。由於增生部位的不同可發生各種不同癥狀。椎體前緣增生一般無特殊癥狀。椎體後緣增生使椎管前後徑變窄,出現壓迫癥狀,稱作脊髓型頸椎病;椎關節側方增生使椎動脈受到壓迫,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椎體側後方後關節前緣或勾椎關節後方增生,使椎間孔變小,可產生頸叢或臂叢神經根癥狀。 祖國醫學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早有精譬論述。《靈書精脈》:「小腸小太陽之脈,是動則病,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 臨床表現   神經根型:病變在頸5以上者可見頸肩或頸枕痛,枕部感覺障礙等;在頸5以下者可顯頸僵,活動受限,有一側或兩側頸肩臂放射痛,有電擊感,並伴有手指麻木,上肢發沉,受寒冷刺激酸痛加劇,在溫暖的條件下,酸痛減輕,無力持物等癥狀。 椎動脈型:可表現為頸肩痛、頭暈、噁心、嘔吐等臨床表現。 混合型:混合型頸椎病在臨床上各型很少單獨出現,最為常見的是同時存在,兩型或兩型以上同時出現。 臨床檢查    多數患者的生理弧度消失或變直,後伸受限。當患者頸後伸或向病側彎曲時,上肢和手部出現放射性麻木和疼痛,臂叢牽拉試驗為陽性,扣頂試驗陽性,血管試驗(又稱愛迪森氏試驗)為陽性;在相當頸椎4-5、5-6、6-7平面,頸椎棘突病側可找到明確的壓痛點,並出現上肢放射痛;對比兩側上肢,病側握力下降,及上肢腱反射減弱,受壓神經支配區域皮膚感覺減退。在臨床診斷時,必須與脊髓神經腫瘤、脊髓空洞症、頸椎結核、類風濕性脊柱炎、原發或轉移型腫瘤、前斜角肌綜合症、鎖骨上窩腫瘤等病相鑒別,才能適用推拿治療。 治療方法 舒筋活血,理氣通絡。 手法:推、滾、揉、拿、按、拔伸法、旋轉複位法、搓法、抖法和拍法。 操作:患者取坐位,醫者立於患者後方,做輕揉緩和的一指禪推法,由風府推向大椎,由風池推向肩中。在頸肩,臂部做滾法,進行放鬆法治療,按揉風池、天頂、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禹、曲池、手三里、合谷、小海、內關、外關、神門等穴。手揉頸項部並配合推橋弓、椎肩部。上肢做交替手揉拿揉法,然後做拔伸法,若有頸椎間盤突出症者,可用坐位不固定的頸椎旋轉複位法,搓抖臂部時再用切打法作為結束手法,速度由慢到快。1次/30分鐘/日,10次/療程,宜治2-3個療程。 以上諸法合用,可共奏舒筋活絡、調節營衛、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肉韌帶彈性、整復關節正常功能之效果,使患者癥狀減輕或消失而臨床治癒。 討論  推拿是一種非手術型的治療方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的治療,其特點是療程短、見效快、無副作用。本人經過15年的臨床工作,對本院於2005/06至2006/06收治的98例頸椎病患者,加以歸納總結,推拿治療頸椎病的總有效率達90%以上,治癒率達78%,認為許多病人,尤其病症不是很嚴重的病人,手術治療很不情願,服用藥物又效果不明顯,自我鍛煉或卧床休息也罔效,而認真仔細地給與推拿治療,患者的病痛改善得非常明顯,所以治療頸椎病,推拿是一種很好的治療手段。
推薦閱讀:

頸椎病的癥狀
頸椎病頭暈頭疼後該如何調理?
敬業談疼痛:頸椎病的分期與分型(十六) Ⅱ
得了頸椎病+富貴包是怎麼一種要死的人生
肩胛骨疼痛是否有頸椎病?

TAG:經驗 | 頸椎 | 頸椎病 | 治療 | 推拿 | 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