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申遺顯示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風水申遺顯示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風水文化的興起絕非無因

一、 易文化簡介

《易經》是宇宙、人類、物質以及空間的、時間的、微觀的、宏觀的一切運動變化的象、數。「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地涵蓋著這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道」。因為「我們的語言、概念和構築的存在模式都是適用性極其有限的一種權宜之計。一個單獨的概念其自身也許十分完善和「科學」,但它實際上仍然只是現實中的一個模式。我們的語言、科學和數學,也僅僅只能限定現實,從來不能把握現實。」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一書中就指出,能夠用語言來規範的真實不是永恆的真實,語言只能表示相關的事務,所有的描述都是一種比較。「《易經》是表達我們觀念知識相關的理想工具,並使我們從狹窄相關的框架中解放出來」([英]克里斯托夫-巴克特)。《易經》的傳遞方式是卦畫所顯示的卦象。4700年前伏羲氏以來只有卦畫,至3100年前,周文王姬昌定了卦名與卦辭,周公姬旦加了爻辭,孔子(丘)又作了卦傳,宋代朱熹加註,歷代先哲也只是對卦形填辭加註。因此,《易經》這部「天書」實際上堪稱無語之書,是一部高度抽象概括的圖解書。它所揭示的是天、地、人及宇宙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包羅萬象的存在和運動的規則和信息。人與天、地是共存的,天人一體。是其主旨。《易經》是宇宙萬物的副本、圖解、縮影、顯微。對其深入研究,只可靈悟,不可死學;只能意會,難以言傳。也許這就是它「神秘主義」之處。這就是它的「象學」特徵。《易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地所顯示著這些微觀、宏觀世界的大小事務,具有「全息」性。而這些信息是不斷變化的。《易經》的本義也是變易學,特別是自身的內在變化。愛因斯坦的場論同《易經》這種觀點完全一致。場論認為自然的法則不是由外部強加在事物之上的,而是一種內在的存在。同樣,《易經》中的卦、爻所象徵的事物,也正是由於內在邏輯關係之變而變化的。《易經》的八純卦共有64種組合,所形成的64卦叫做本卦,其卦象可對應萬事萬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正如「琴、棋、書、畫」那樣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圖畫經過取捨、提煉、誇張等技法,用色反映現實;書法用輕重緩急、飛走布白等抽象手法反應意韻;棋在咫尺案盤之上運兵布陣,叱吒千里,進一步抽象概括;而琴為最高度概括,用絲竹金木發出的不可見的聲波反應內在外在古往今來的情操。這是人們最常見的抽象源於具象又高於具象的四品。《易經》的卦象是源於宇宙(上下左右謂之宇——空間;古往今來謂之宙——時間),又高度抽象概括宇宙(萬物!)。本卦之外又有「之卦」,各種變卦均屬之卦。一個卦之內,上下二卦相易,則呈「易象」卦。若將本卦倒置解析,又稱「綜卦」或「倒象」。一卦之內,二、三、四爻,三、四、五爻獨構為卦,則成「互卦」。一個卦之內,若各爻均反變(陰、陽互變),則呈「相錯」卦,等等。一卦在前,其象須綜合分析,這反映了世界事務的交錯複雜性,矛盾的普遍性。也反映了事物內部的絕對變化性。

風水文化絕非無本之木

二、 易經與風水

風水學(或叫堪輿、地理、陰陽學等)始於漢代(一說始於晉代,待考),是在後天八卦出一千年後形成的,也是在先天八卦出現兩千六百年後形成的。是華夏智慧的結晶。風水學的精髓、要旨完全寓於《易經》,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精神要旨源於《易經》。它上應天星二十八宿,下察地脈七十二龍,吉凶藏於八卦,禍福寓於干支。其象,要查地脈形勢:龍、穴、砂、水,要趨吉避煞,要負陰抱陽,要形、勢均美,要以有的感知和尺度尋求形象的優選。這形、象是抽象而概括的。龍非真龍,山形似是、象徵而已。穴也非穴,胚胎子宮是而非則已。砂、砂山、左輔右弼環繞纏護的小山丘,在平原地上也可辨尋,所謂「平洋之地,高一寸為砂」,有兩個相對比高即可尋認,也是象徵。水法則要稍加分辨,要彎轉、有情、平靜、清澈,還要關注走勢。其陰陽兩儀之分,山南、水北、水右(流向)為陽,山北、水南、水左為陰。與《易經》脈絡息息相關。《易經》之象在此昭然若揭。《易經》之變(易),在風水學中主要體現在「向」上。風水學的五個要素龍、穴、砂、水、向,其「向」也叫向法,泛指選擇朝向。曾在歷史上自成一派,叫「理氣宗」,高度重視天地之氣以及納氣的朝向和時間的選擇。所謂「萬里江山一向間」,是強調一切地形地勢均具備條件。但若在向法上一個失誤即可前功盡棄。這向,是朝向,但又不是一般概念的朝向。如果只是按照一些城市規劃的一般膚淺概念,以坐北朝南為好(北半球),那就不必論證、立說、成派了。這向,是《易經》的向,是時間、空間的選擇。不僅朝向要好,而且背靠、側輔前照(對應)也要好。不僅這些周邊關係好,而且時間選擇也要好。這就是《易經》的變化、動態的基本思想。《易經》是宇宙、地球、人類,即天地人綜合反應的一門學科。對於朝向,太陽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這就比西方和我們現在的城市規劃原理要高深的多!),它要綜合天體運行的諸多因素,這就必須要有時間選擇。在年份上有流年之別,在月、日上有沖、破之差。地球繞日運行的黃道及月繞地的白道,與各行星軌道縱橫交錯,在「交通」上有衝突點、交織點、相會點,有沖、合、順、逆、留之分。流年不可能同一。如果誤選沖、破時間,宇宙氣場不順,並把行為結果以「全息」形式存錄下來,那就是不明智的,科學證明,太陽、太陰(月球)在天體中與地球最近,影響力也就較大。對海潮造太陽潮、太陰潮。而二者合力(與地球位於一線)則成大潮。太陰雖小於太陽,但對地球的起潮力是太陽的2.17倍。(起潮力與引力不同,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起潮力與距離立方成反比,距離因素加大!)此外,也有大氣潮,日月及行星合力所致的大氣潮長期不退,而形成雨雲,定位暴雨,附近地區因而又乾旱異常。行星有規律,災害也有規律,這就是風水學理氣派所說的「五運六氣」。同時也有地潮,現代科學證明,由於星球引力而產生的地潮,可使地殼起伏50厘米。對生物也有影響,婦女的月經,動物情緒,生物鐘等都起作用。一切表現在時間。而時間是可計算的。只是西方現代科學仔細地研究了「樹木」,而中國古代科學粗糙地研究了「森林」。中國用了「∑」,西方用「X,Y」(注意比較的時位:現代與古代)。

風水學離不開《易經》,離不開「理氣」,具體運用可以根據所具條件有所側重,但在理論認識上,形勢與理氣必須整體研究。風水學應是堪天輿地之學,是「堪輿學」。我們不能分割、肢解堪輿學,生硬剪裁堪輿學,把「形勢」拆為唯物,把「理氣」列為唯心。也不能把風水學拘泥於地面營建範疇。應正確認識它的本義,在天、地、生整體共構的基礎上加以研究,研究適宜生存的生物地理環境和有規則變化的時空環境。我們不能驅魚上嶺,逐獸入水,拂詭其性,使其失之所宜。對人亦然!要了解人、了解地,也要了解天。「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人應更好地稟受宇宙能量,稟受天氣。「稟天氣多,故能則天,稟氣薄少,不尊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王充《論衡》自然篇)我們用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研究風水學,應用風水學,使古老的沉睡的理論瑰寶枯木逢春。而不是用現代科學掩埋它,使之進一步蒙塵。可以設想,把干支、紀年、沖、合等氣、數、理等不可見因素編程軟體,則較傳統、古老的心算、指算要準確、迅捷得多,從而解決了風水學較複雜的一大問題。同時,在相關的大專院校中增益人才成長。特別是建築、規劃工作,應研究並應用這一理論,使之「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在科學文化上,中西合璧,古今融通,將會出現一場真正的「文化科技大革命」。

風水文化與科學相互促進

三、易經與科學

《易經》不僅是象學,而且又是數學,或稱象數學。《易經》的數,是二進位制數。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茲在長期研究中國《易經》後,於1701年4月提出了「八卦圖像與二進位制的關係」。隨後另一位數學家鮑威特也發現了這一關係,從而給現代微積分和計算機奠定了基礎。計算機是二進位制的,其0即陰(- -)爻,1即陽(—)爻。宇宙萬物生滅、變化都是陰陽數之間的消長結果。因此,「萬物有數」是《易經》的命題。人的思維、判斷也都是」「是」與「否」的二位數的運算結果。這種運算是快速完成的。二位數是窮通天地的宇宙語的基礎。如果說《易經》中所揭示的陰陽兩儀代表的是線,那所生的四象即22的數則是面。而「四象生八卦」,這八卦即23,則是三維空間。宋代後有人試圖研究24,即十六卦,四維空間,也有研究25,即三十二卦五維的,也不了了之。《易經》中的八卦是六十四卦,即[(1+1)3]2=64,是周文王姬昌被殷紂囚於羑里在氣功狀態下所演的《周易》,至今無人突破。它至尚難以偷悟深識,是26,六維世界,人類知識尚處在四維之中,「還很幼稚」。它崢嶸偶露,人們半信半疑,又抿棄不掉,是因為它永遠接近真理。正如英國克里斯托夫-巴克特所說:「我們發現傳統的西方關於現實的模式在很大方面不符合科學事實。而同時,我們的幾位科學巨匠認識到,古老的《易經》令人驚異地接近了真理。更令人驚奇的是所有地球生命的秘訣同《周易》的教導十分相似,64個卦象嚴格地對應著遺傳密碼中的64個DNA密碼子,這一點在馬丁-斯科諾伯傑的《生命的奧秘》一書中有清楚的敘述。」我國著名天文學界泰斗劉子華先生在1899—1945年法國留學期間用法文著有《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一書,創立太極中心說,用八卦象、數原理精確預測出太陽系存在第十顆行星(木王星),直至時隔42年後的1981年美國天文學家方發現這顆星辰,其物質、半徑數據與劉子華先生預測完全一致,而轟動全球(《易經——第一號成功預測》)。此外,在化學上,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也嚴格地與64卦相對應。諾貝爾物理學與《易經》之間存在的永遠平行的關係,並把《易經》的陰陽太極圖印在自己的衣服上。這些物理、化學、生物學家們並非盲目恭維,而是以科學的態度進行的科學研究得出的嚴肅的科學結論。他們至少比我們的某些不求甚解或一無所知就斷論「封建迷信」的人要嚴肅百倍!何以如此觸動西方科學?原因在於易數學準確的揭示著萬物變化過程的底蘊。易數學將物質世界劃為氣、數、理三部分。氣是能量,數是指令信息,理是人類所感知的能量存在形式,稱構象或稱能場。

中國現代科學,基本是西學東傳的結果,與中國傳統科學理論多無直系也無嫁接親緣。在理論思想構架上的悖逆,促使認識論上的極端觀點「非此即彼」的產生。一些有「學問」(或可稱「洋學問」)的人覺得華夏祖宗的理論落後,甚至認為只有「迷信」,沒有科學。漢字落後,它不符合西方開發的計算機程序語言,不如字母拼音;儒家、道家思想理論「落後」,它也不如西方的先進,因此,什麼「五行」,金木水火土比起今天的元素、粒子似乎粗糙、膚淺很多。祖宗的理論桎梏了華夏科學發展。然而,用西方傳統的實證科學無法解釋中國醫藥學的獨到之處;用實證科學也無法解釋氣功現象、特異功能;牛頓力學定律F=ma證明不了意念制動,遙感。因此,對中醫、氣功、易學等一律斥之為「迷信」,「偽科學」。甚至對某些事實的存在也閉目塞聽,不屑一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堪輿學(風水學)時運也如此。懷疑有加,詰難四起,視為「巫術」,「迷信」。其理由,一是難以實證,難以定性、定量;二是「偽劣假冒」太多等等。事實也是如此,一些圖財騙人的庸師巫醫確有人在。但在邏輯上,「假劣多」並不能得出真優不存在的必然。在辨證邏輯上反倒可以得出「假劣」是相伴「真優」而生的形與影的結果。無真也就無假,沒有真茅台(酒),何故出產假茅台!以假亂真,證明世上有「真」的存在。

用實證科學、有限數學視之風水,只是頑石,這也是事實。但用理論科學、無限數學觀點視之,中國風水恰似和氏之璧,是國寶。所謂實證,是以人類感官(含借用儀器)所能感知的事實為基礎。然而遺憾的是人類感官有限,至今藉助儀器人類只能看到30億光年的深度距離,而僅河漢星系就有40億光年之遠,這對浩瀚宇宙,茫茫時空來講實在微不足道。宇宙生成150億年中,由基本粒子到元素、有機物、生物,發展到人類,也都不過是此宇宙年齡1017秒這一層次上的產物,而人類產生不到150萬年,這不足這1017秒的萬分之一!宏觀能力有限,而微觀所及,對於粒子、微粒子、超微粒子的物質細度的感知深度,還只在量子層次,即只在10-13厘米的層次。至於直覺感知更是可憐,可見光、色只是光譜系列的一小段;可聽聲波也只是聲波系統的一小節。認識力渺小,何以自我尊大!

現代高能物理學已初步感知到物質與能量的互變性(以前只肯定能量轉換,物質不滅原理),進而在實驗中看到的物質微化的終極竟是「無」,是隨意認定物,有人名之謂「靈子」!「子」,反應了物質實證科學的思想構架基礎的不科學性。構架高度受到限制,路入「死胡同」。西方理論面對科學發展發現已經無能為力,無法自圓,轉而求救於一向被現代科學排斥的東方「神秘主義」的玄學。玄學理論卻早有解釋。

玄學認為整個世界、宇宙、微觀、宏觀的本質是無,信息、能量、態勢、是道。玄又稱作元、道、精、一、水。信息形態,視不可見,因而玄虛。信息至而生變,故而玄妙。玄學,用現代語言就是信息學。信息指導能量按一定態勢存在,能量是基礎,信息是指令,依據指令而形成一定的能量態。而物質,是從這些「無」中而生,「無中生有」的命題,即由此而來。「有」,指有形質的被人感知、領悟到的特定能量形式。是「道」的特化形式。《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是可形容可感知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信息先天地而生,獨立而不改變,是宇宙天地形質之母,為天地所本。「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宇宙在4.7336×1017秒(150億年)前,以爆炸形式生成。今仍在膨脹。最初由能量按信息產生基本粒子。蓋莫夫和阿爾弗指出,宇宙年齡在頭三分鐘內,中子打到自由質子上,形成氚核子,繼而生成更複雜的穩定的原子核。宇宙至3.16×1017秒,溫度降至30000K,平均密度也只有10-20 g/cm2。宇宙才進入有形質的物質時代。因此,物質只是能量存在的一種形式而已,而且是一種特定形式(「非常道」)。《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亦即此意。現代科學觀察,信息能場早於物質實體,大於宇宙,小至萬物。在植物觀察中也如此。在氣功狀態下拍攝盆花,提前攝出尚待發的枝葉(中國人體科學會學術交流會)。國外也有此類現象。皮爾瑞克斯(pierrakos)觀察到,樹葉的生長過程,是首先生成肉眼看不見的按信息充填的能場基質,再長成可見的樹葉。將新樹葉切除十分之一後,在基利安照片(kirliansphotograph)上仍能看到被切部分。信息流布,能量充填,導致物質生成。沒有能量按信息凝聚、構形,也不會有形質的實體。

人,生物,與天地是一統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也是所謂「東方神秘主義」的主要觀點。風水工具羅盤(羅經)的外盤、內盤、中盤也示喻天、地、人。中國傳統建築的規劃設計,也離不開這種信念。在北京由錢學森教授主持召開的「中國天地生研討會」,以及歷屆各地人體科學學術研討會,也都涉及這一觀點。中國人在傳統上把天、地、人認作是「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道從虛無生一氣,一氣生三才」(《道德經》)。「審思後末,當慮其先,人所稟軀,體本一無,無精流布,因氣托初。」(《周易參同契》)人體可反應始先,不僅反映父母,而且反應天地,反應生物之先期。(達爾文有「人體胚胎返祖」的論斷)。人的元精與宇宙之精同源,而且人的生成要重走宇宙之精的工作程序,所以特異功能是普遍存在的。認識和訓練特異功能已成為可能。宇宙間的一切功能,人人都有。這些功能是在壓縮的時空內重演的。人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體。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也沒有本質區別。現代科學觀察到,即使在晶體的形成和成長過程中,也可看到它的求生掙扎,和一切生物的生存競爭一樣激烈。彗星過後,地面農戶出現有「天文蛋」(1758年德國馬爾堡,1834年希臘科扎尼,1910年法國,1986年義大利博爾戈等均有發現),彗星成為天文信息的使者和載體。人體有穴位,有「子午流經」,最近也有揭示地球有經絡穴位的,揭示地球與人體的對應。人體有禁穴、死穴,隨著生物鐘的變動而又有開閉時間,而地球也如此。百慕大「魔鬼三角區」就屬於這種穴位。自從195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爾文-卡爾文用光輻射衝擊二氧化碳和水,得到了有機分子蟻酸乙醛和蟻酸以後,1953年芝加哥大學的丹萊。勞易.密勒用人工閃電衝擊氮、甲烷、氫和水蒸氣而得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世人才真正認識到由非生物轉化為生命的可信性。現今認識到,宇宙誕生100億年後,到宇宙年齡3.66×1017秒,地球才出現原核生命。到4.26×1017秒才出現真細胞真核生命。到4.544×1017秒才出現後口動物。再從後口動物進化到帶脊椎的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直至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地球人類產生於300萬年前,即9×1013秒。對於1017秒這一時間層次還不足萬分之一,是短暫的「一瞬」。人必須按宇宙的信息程序發生,每個人並重演宇宙進化全程、生物進化全程。用40周的時間在母體內重演這一程序。在胚胎髮育過程中,起初是單一的卵細胞(猶如原生動物),然後變成細胞群(如海綿動物),12天時為兩胚層階段(如腔腸動物),第14天為三胚層(如索脊動物),第16天產生體節,第20天胚體捲成筒狀……以後按物種進化的程序繼續增加其複雜性。既有鰓囊,也曾有尾,有體毛。心臟也由一耳一室(魚),變成兩耳一室(兩棲),再變為心室間融(爬行),直到兩房兩室(鳥類及哺乳類)。這些現象,在解剖學是用實證科學早已認定。但其所以然卻無法用實證科學加以解答。而中國的玄學卻在兩千年前就加以揭示了。不僅如此,對人體的揭示更深刻的還提出了「全息」理論。人體總廓如此,人體的個部分也如此,都反映了這種過程。中國的命相學、手相學、耳相學(用於針灸)、腳相學(用於診病)、行為學(「字觸」,拆字,抽籤)等,都基於這種理論。中國的「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自有一乾坤」。《易經》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都早已明確的講出了全息的概念。就在中國人自我懷疑祖先這一理論時,1987年法國人卻獲得了「耳朵是個倒置的胎兒」的理論專利。儘管中醫按「耳朵是個倒置的胎兒」的理論進行「耳針療法」已經實踐了二千年!痛哉!自我菲薄。1976年,蘇聯科學家B-H-雷德尼克在他的專著《場》中,結尾說「越來越深邃的離子內層反映著越來越廣闊的宇宙範圍!我們世界中的每個離子都同整個宇宙緊密地聯繫著,在自己的結構上帶有宇宙的宏大形象的烙印。而反過來,整個宇宙的形質也是那麼牢不可破地同它的結構或離子的性狀和結構聯繫著」。同時,對這種事物的神秘性的不可思議,也躍然紙上:「理解這種小中見大和大中見小——世界辨證性質的一個方面——的本質,也帶來巨大的思維上的困難。」西人又發現,雪花百態,微觀之,各自都有由大而小的多層次形狀,層層為更趨小的自我縮影,也是「全息」的生成。技術手段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視域,微觀,宏觀。西方終於看到了這些「樹木」,但卻茫然於這片「森林」。實證科學思想的地基,已經無法荷載日愈加高的科學寶塔。何所去從?是另闢蹊徑,重覓地基,如晚年的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那樣,走向「神學」研究?抑或是修補地基,矯正寶塔,用東方玄學之鉛灌注「比薩斜塔」之基?(也巧,玄學又稱元、道、精、一、水,八卦符號水為「 」,坎,外陰黑,內陽白,丹家恰稱「鉛」!)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並不都是可以計量的,用定量審度事務的科學性,確定其存在的真偽,未免有失偏頗。數學有多種分支,一般算術(泛指計量之術)為十進位數。合於人的十指。計算機的二進位制的數合於宇宙信息,也合於易數學的陰陽二爻。從日常的度、量、衡,到天文數量單位,如光年(距離)、K(低溫度數)、億、兆等,也只是一般度量位制的濃縮,未脫十進位的樊籬。中國的易學則不同,它不以數推,而以象顯,象數互寓,也稱易數學。「天地陰陽,不以數推,以象之謂」(《素問-五運行大論》)易數是對世界高度概括而成的,它準確的反映能量(包括物質)及其質量信息的形態(象)和趨勢(變)。這與人腦結構關聯密切,適於人類感官能力和運算速度,宜于思維。不僅可以用易數定量地研究自然,揭示自然,而且可以用易數定量地研究並揭示人類社會。宇宙萬物,皆按一個原始信息的指令運動。該信息在其不同的程序階段,表現不同的運動態。原始信息以外的信息,都靠「轉錄」生成。新信息重複原信息程序,但不能進入轉錄未及的程序。宇宙的信息都是二進位數的形式記錄的。是位數極多的二進位數。人的肉眼無法目窮這個大數,這個既往複來的大數。而只能到這種大數的運動程序所示的象。所謂「易以象顯」,即易數以「象」來顯示這種數。這種數才是最真實,也最精闢確切的,也是最科學的。易數是信息程序態的模擬形式。茫茫宇宙,層次萬千,難以數喻,卻可象顯。模擬成象,賢愚可鑒。易數所用,是二進位。與宇宙信息別無二致。0為陰,1為陽。以――(斷,陰爻)、——(連,陽爻)為象符。取態於雌雄二性的性象(精闢至符號也象形!)。「爻」為效,效法之意,「效天下之動也」(《周易-繫辭》)。自下而上,陰陽爻疊加成卦,卦象是三位(八卦)或六位(六十四卦)二進位數組成的數陣。象自數中出。八卦有28個模式,六十四卦有264個模式。加上分層次取象(稱「比類取象」),則足以處理各種含量的信息。這種對於宏觀世界,微觀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無疑是最科學的。無形、難計的數,一旦形成徵象就易於認識。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象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大唐三藏聖教續》)。風水,也叫地理、陰陽、堪輿。堪輿乃「堪天輿地」之簡稱,亦即「窺天鑒地」。合宇宙的信息、能量和態勢,用陰陽二進位數理方法,優選生態環境,求取天、地、人和合安康。在空間上,優選地理位置,各物相安關係;在時間上,審時度勢,選擇吉日良辰。這種時空選擇,也是宇宙運動的選擇。如果在各行星及太陽均與地球「分庭抗禮」於另一側,並與地球距離最近時的「沖」日選擇營建行為,則此時的天文破壞力最大的信息模式、能量、態勢將永久地以「全息」形式留在人們行為的結果中,那怎麼能不忌諱呢!通常稱為「犯沖」。山川地勢,地理環境不佳,固不可取;但是形勢條件雖好,而住宅取向不佳,也前功盡棄。事必有因,無因之果如同無源之水,是不存在的。在於人們感知它。目前人類的感知能力還是幼稚,而有限的,並未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即使「登峰造極」了,面對無極的宇宙,也還是有限的。而這種物質化的世界僅是宇宙能量運動變化過程的一種特化形式,不過是宇宙1017秒層次上的特化態,或稱特化道。人們只能相對感知,不能洞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像人們知道了太陽系內各行星自己的四季,知道了地球30km/秒速度以平均1.5億km的半徑繞日運動。但是地球的大冰期、洪水期如何而來?至今未認識。這是因為太陽率自己的行星家族又以5000km/秒的速度繞銀河星系運動,平均半徑10萬光年,一個「太陽年」需時1.85億「地球年」,人類文明尚難察知。正所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用實證科學地質考古、生態考古,將永遠難以實證。但從易學觀點宇宙全息察知,則可以認定宇宙的四季、太陽的四季,以及作用於地球的冰、洪期規律,冰、洪期間隔是4625萬年!

http://www.86fs.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68

文化主權是國際軟實力的競爭

中國傳統文化蒙塵百年,鴉片戰爭後,西學開始,始者尚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繼則體用雜糅,中西相苞,厚非難辨。150年的淤積,光輝難以脫穎。爾今國人存櫝棄珠之際,西人反而越俎代庖,拂塵發掘,登記「專利」「申遺」!國寶外流,人才可以延攬,文物可以保護,獨此更重的千年文化缺乏正確認識而自我揚棄,自我菲薄!令人痛惜無奈。為此,風水申遺,迫在眉睫,要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支持,以志在必得、只爭朝夕的精神,全力推動申遺工作。就如中國民間風水申遺第一推手徐韶杉所說:「風水申遺,不簡單是申遺的問題,它的背後是國家文化主權的問題」。東、西文化本是地球人類的共同文明,應共同珍視。珍視來自正確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易經、風水應有正確認識,它不是封建迷信的頑石,而是令人矚目的國寶。倘能用現代科學知識加以剖析、加工,定會光輝璀璨。中西文明合璧,地球文明將會有更大進步。


推薦閱讀:

中國各少數民族喪葬習俗
zimin的首頁--中國世界遺產
純樸的家 -- - 80%中國男人不敢主動和女人搭訕 - Qzone
若中國有愛情之花,那一定是桃花
當代中國的頭等大事指導下的頭等任務

TAG:中國 | 民族 | 文化 | 中國人 | 自信 | 風水 | 民族文化 | 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