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醫學堂丨人類養生核心思想
第二節 十養論述
道家體悟的自然,本是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往複聯想的一種宇宙、天地及人類社會的一種全息觀念。最初對宇宙的聯想,是來源於上古人類祖先的巢穴居住而走向群居的一個階段。當時展現祖先智者眼前的是人類的兩種(男女)分別,進而使得我們祖先由好奇走向思辨的過程,正如《易經》里講,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發明了陰陽卦爻。於是,巫出現了。我們認為這一階段為伏羲時代。在這一蒙昧階段的開始,人類祖先智者便從人類之間的男女,進而對宇宙、天地及萬物的聯想,並運用了各種的數理方法進行著試探性的搛索,更是由於人類對族人群體保生與繁衍,發現疾病與其他災禍的威脅,必須更有一種共同制約及共同遵守的凝結點,從而出現了初期的智慧。這種智慧的出現即是原始宗教的形成初期概念。這時人類有了神靈的信仰,以及對神靈的熱衷與崇拜,而正是這一有別於其他動物的現象,促進了人類向智慧發展的又一進步期。為了養生,人類要了解自然、宇宙及天地的變化,怎麼順應自然、利用自然,進而使得於自然相應相合,是人類繁衍發展的必須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人類便進行了世世代代的探索,並在各個歷程階段時時地閃爍著智慧的光輝,而引導著後人。
一、自然養生1遵循自然規律
自然養生,其核心即是尊重宇宙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變化,不違背自然常態,應四時之變。說得簡單些即是:天有晝夜之分,人就應遵循「晝行夜寢」的自然規律。天有四季之變,人就應遵循「春萌、夏長、秋儲、冬藏」的時節變化。自然養生其中包括四季和環境,而環境又包括:磁場、水源、空氣、雜訊、綠化植被、晚間的避光等。
現在的人,白天不醒,晚上不睡,黑白顛倒,違背了最基本的生物節律,而年青一代夜生活居多,年輕人是國家的棟樑,是家庭的希望,身體健康不顧,貪求會錢玩樂,長此以往,令人堪憂。
1宇宙起源於無
《道德經》認為,宇宙萬物是從無到有的發生髮展過程。《道德經》第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而老子所說的「道」即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道炁」,古人在當時已經認識到了呼吸之氣非純單一物質,而應包含著宇宙之中多種物質的組合,用現代人類語言來形容,它即包含著「磁、波、場、電、氣」,又包含著看不見的「金、木、水、火、土」,它是宇宙萬物生成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類本身生、長、壯、老的基本物質,只因為某種原因,這種物質不能被全部利用於自身健康養生上,所以人們才會衰老,才會生病。其功能原理還有待我們現代人類繼續開發、利用。
2觀天而知道
《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宇宙的起源是發生在遙遠的時空階段的。如何才能破譯宇宙發生與發展的奧秘呢?唯有憑藉觀察與推測。觀察和推測天地自然運轉的規律,掌握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那麼,宇宙的奧秘也就可以為我們所掌握了。觀宇宙運行的天象,察陰陽的變化,信息的消長,日往月來,晝夜、年月、寒暑的變更,風雲、雷雨、霜雪、冰凍之象的生滅,吉凶、祝福、萬事萬物的興衰成敗,盡融入於天道之中。人能盡悉此理,執天道而行,則完備盡善矣。
3觀人而知道道家宇宙觀不是孤立的,而是與道家生命觀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道德經》第25章說:「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陰符繹》也說:「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宇宙在乎手,是說,宇宙陰陽運化而生萬物的信息密碼不在別處,正是在於人類的手中。古人云:「為君掌上排九官,縱橫十五在其中。若要了達陰陽理,天地都在一掌中。」人身雖小,暗合天道。
4效法自然之道
自然,是素樸、是生成、是延續、是規律、是天律的母愛,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母愛,是簡約、無為的代名詞。自然的美是永恆的標準,自然的生活態度是人類永恆的追求。物有美醜、人有善惡、事有是非對錯,但是衡量的標準是人心,人心是多變的,人的意識也喜歡多變。世上有牡丹花也有丁香花,只有花花綻放,才形成大幹世界,才顯得絢麗多彩。人這一輩子肯定會經歷人生的嚴冬,倘若你能了悟自然之道,便可適時調整,正確地泰然處之。人要適應社會,就要效法自然界的生存規則,你看那向日葵,永遠面朝陽光,背對黑暗。人若能明自然之道,心性修為定有大的提高,才能時刻感到生活的幸福。
黃帝和老子,都是道家的祖師。所謂「黃老學派」,就是宣揚黃老思想的學派的總稱。將老子同黃帝聯繫起來,始自「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戰國時代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稷門地區的一個學術團體。他們尊黃帝和老子為該派的創始人,把黃帝和老子相提並論,發展了道家的基本學說,同時又融合了儒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內容。主要著述有《伊尹·九主》、《黃帝四經》等。在這些著作中,老子《道德經》的對「道」的論述,進一步落實到人的活動與大自然天地四時的聯繫,以及「君無為而臣有為」的政治主張。到了兩漢初年,因為長期戰亂,全國經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為了恢復經濟,讓百姓修養生息,張良、曹參等一批政治家都極力主張以黃老思想治理國家。陸賈在他的著作《新語》中認為,「道」的最大特點是黃老所主張的無為。
他總結歷史教訓說:上古時代的虞舜和周代初年的周公治理國家表面上看似乎是無所作為,但實際上能使「天下治」;秦代的秦始皇以暴政和強兵威震天下,到頭來卻失去了天下。據《史記》記載,曹參在齊國做宰相,把熟知黃老之學的蓋公尊為上賓,以黃老思想來治理齊國,使齊國安寧富強,被稱為「賢相」。
文帝、景帝(前179 -前141)時代,都以黃帝、老子所倡導的清靜無為精神治理國家,生產力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因此,漢景帝時,竇太后對黃老思想特別推崇,景帝、太子和皇親國戚都經常閱讀黃老思想的著作,可見黃老思想在當時社會上之盛行。黃老思想成為神仙信仰的理論根據,則是從景帝的兒子武帝繼位以後開始的。漢武帝(前140 -前87年在位)崇尚儒學,同時篤信神仙之說。宣揚神仙之說的神仙家們為了同儒學相抗衡,需要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於是很自然地找到了黃老思想,一方面當時黃老思想十分盛行,為人們所推崇,而其中又有許多同神仙之說有相似的詞句,如《道德經》中所說的「長生久視」等可以變通使用;另一方面,也只有黃帝和老子生活的年代和歷史地位,才能與儒學所推崇的堯舜、孔子相媲美。由此,黃老思想逐漸被利用來作為神仙之說的主要理論根據,兩者不斷被神仙家們糅合成一體,並進一步發展和系統化,道家哲學思想日漸豐滿,且呈現出向宗教思想體系演變的趨勢,身為古代先哲的老了也因此被神仙家們供奉為神仙,成為道的化身,一位創造宇宙並與宇宙共存的、至高無上的天神。
東漢(25-220)時,老子已經同傳入中國不久的佛祖釋迦牟尼一起為人們所供養。但是,在公元2世紀之前,人們對於神仙只是停留在思想信仰上,雖然有崇拜的對象,卻還沒有形成特定的宗教組織;雖然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宗教思想體系,卻只是作為全民族信仰的一種內容與中國其他古老文化混在一起,同本民族其它思想文化的界限並沒有劃分得十分明顯。因此,還不能產生足夠的影響力。漢代(前206-220)以後,老子和莊周的學說廣為社會所認同並成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形成道家這一哲學派別。道家學派從它開始產生的那一天起,就把「道」的智慧應用於社會,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史的一條引人注目的主線。
2從環境談養生1地球養生拯救地球之道只有讓地球休養生息,不要再繼續破壞地球生態。地球養生就是養道。道就是地球運動變化的總樞紐。不明了這一點,就不要討論拯救地球這件事情。而地球的樞紐是什麼呢?
「五」即是上述所說的「樞機」,它是人類的樞機,又是萬物的樞機,更是宇宙的樞機,同時又是地球的樞機。這個樞機無所不在、無所不適、無所不有,它入物出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而《陰符經》給地球的解決方案是:「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推而變化順矣。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萬物都是天地所生的,而天地又是「道」所生的,這個「道」即是人們所說的自然之道,它高深莫測,寂然無聲,一動不動,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至靜」和「無為」。只由於它至靜無為,所以無所不包。凡屬有形有氣的物質,都從此誕生。整個天地之問,都為道所充塞。道生出天地之後,它也就寄託於天地之中。它運行於天地之間,只不過是陰陽二氣罷了。陰陽二氣在天地之間,從古到今,從沒出現過平衡的現象,也沒有死絕崩壞的時候,而是更替著互為消長這樣,一年四季就形成了。陰陽二氣消長之法,不是驟盛驟衰,而是由微而著,逐漸增積,到達極盛時便又走向衰退,衰退到極點時,卻又一陽復甦,這就叫陰陽相推。由於這段緣故,於是出現了四季,生長了萬物,這種變化是很有次序的。
古代所謂被稱為「聖人」的人,就是思維、智慧與天地宇宙同步和諧的人。正因為他們與天地宇宙同步和諧,所以他們不會違犯天地自然之道,因而總能化險為夷,共享天地自然之樂而並沒有危險的憂患。這是為什麼呢?借用《道德經》的思維,球可球,非常球。天地未生之前,哪裡來的地球?本來地球既非球,又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有無兼該,虛實並應。現在的人,尤其是某些迷信現代自然科學的國家,為物質科學所迷惑,不能明了地球生命之本質規律,一方面在城市化的大潮中瘋狂地破壞地球生態,另一方面深深地為嚴峻的生態問題所困擾,憂患世界的壽命意識即將來臨。而在我們看來,這種憂患,應該轉化為對地球本質規律的回歸和對地球生態的保護,使其能夠產生新的、茁壯的生命力。
2保護動物人與動物之間在於生態的平衡。從某種意義來講,動物之間本能地充當著人類的公僕職責。在人類工具不發達時期,動物是人類的使用工具。在食物鏈巾,它們又起到清潔工作用。在休閑中,它們又是人類的寵物。在孤獨中,它們又充當著人類的夥伴。
而如今,動物正用它們的生命,充填著我們人類餐桌上的菜肴。可誰曾想』那些原有的生態破壞了,使得千年古樹害蟲災而沒有鳥兒來消除,只好用人類製造的毒藥,刺進古樹的軀幹,注射毒素而去滅蟲。現時人類眾多病毒,原本棲息在動物身上。以前動物給我們人類帶來的美好祥和的快樂,如今已不復再見。而今天所見的,正是所謂征服一切的心靈扭曲。
現時我們人類,不得不立法去保護這剩餘半殘的人類夥伴動物,並盼望著能一同上戰場去降伏那讓人炎每年要付出上億的金錢,去對付那讓人類頭痛的常殺不滅的病毒的戰爭。
3自然界的災難《陰符經》認為,天、地、人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災難:「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發了殺機,星宿就要移位可隕落;地發了殺機,江海中的龍蛇就爬上岸來;人動了殺機,就會弄得天翻地覆。
天發殺機,是指一些反常的自然現象。如冬季變暖,或年成久旱久澇,就會出現災情。又反映,星際間本來有自己的運行軌道,可脫離了它自身的軌道,就會造成星際之間的碰撞,而出現了另外一種跡象。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是說,大地如要發生了反常的現象,如地震、山崩、海嘯等,這樣就會造成災害,就連水裡的龍魚也會被卷上岸來,地下蛇在冬天也會出來,就這兩者也沒有人動殺機造成的災害為大。
人發殺機,滅地反覆。如果把人類的武器全用在一時的白己毀滅自己戰爭中,就會造成面目全非、地覆天翻的場面。
那麼,如何看待如今地球可能遭受的災難呢?地球真的會毀滅嗎?不是這樣的。一處冒岩漿是很正常的。多處此起彼伏地冒岩漿,地球上的水暴漲幾千米,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超出了地球自身的生態環境。
4陰陽的變化
天地的變化,具體表現為陰陽的變化。
老子《道德經》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謂陰陽,指的就是宇宙的這個周流不息、循環往複的流變過程。
在《易經》中,陰陽觀念被廣泛引申到萬事萬物中,凡是一種事物的兩性,則都以陰陽稱呼。如天地、男女、公母、雄雌。更進一步,事物呈現的不同狀態,也以陰陽稱之:如動物的少壯稱為陽,而衰老為陰,植物生長繁榮為陽,而斂藏枯亡為陰;將一個事物的上升階段稱為陽,而衰退稱為陰;在社會中:民心向、背稱為陽與陰;物產豐富的狀態叫陽,而缺損貧瘠稱為陰;人的精神飽滿稱為陽,而精神不足稱為陰。這些觀念的產生,是陰陽觀念的表面化、陰陽作用的表面化造成的結果。
陰陽進一步發展,就構成了四象。四象是動態的、是一刻不停的,它代表著事物由生→壯→衰→亡的整體過程,也就是由太陰(生)→少陰(長)→少陽(成)→太陽(壯),然後再由太陽(壯)→少陽(減)→少陰(衰)→太陰(亡)的過程。
5身國同構葛洪說:「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明確指出了醫道兩家具有親緣性。又說:「形神相衛,莫能傷也。」(同上)可見,養生的關鍵在於養神,神全則形全。「夫道者,內以治身,外以為國,能令七政遵度,二氣告和,四時不失寒燠之節,風雨不為暴物之災,玉燭表昇平之徵,澄醴彰德洽之符,……疫癘不流,禍亂不作,塹壘不設,干戈不用,不議而當,不約而信,不結而固,不謀而成,不賞而勸,不罰而肅,不求而得,不禁而止,處上而入不以為重,居前而人不以為患,號未發而風移,令未施而俗易,此蓋道之治世也。」(《抱朴子內篇·明本》,頁53)明確提出了「身國同治」的觀點。
孫思邈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在道醫看來,治身與治國的模式完全是一樣的,都出自於道。醫國是上醫所為,是道醫崇高的理想。
宋代張君房在《雲笈七籤》中說:「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而猶民也。能知治身,則知治國矣。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而在葛洪看來,國君好比人的精神,而臣民好比血肉,治國如能像養生那樣心身俱妙,則君民同樂,天下太平。如身無病,則國無禍。這「身國互喻」的法式,成為道醫的重要思維方式。
6符籙方術
禁法是以咒語產生的能量、次聲波來限制疾病的發生髮展,抑制病灶,使病灶逐漸縮小,直至消失。如同現代醫學的抗生素,不是直接殺死細菌,而是抑制病菌生長,久而久之病菌就會死亡。
咒法就是詛咒,是祝由術中最神秘的部分,用咒語詛咒病魔,將病魔趕出人體。咒語不是一般人會念就有效果,而是有功力的人所發出的一種特定聲音,是一種次聲波,常人的耳朵根本聽不見,它能夠對人體器官發生共振.產生能量。上述能量的產生在其個人,其施術者,只是給予患者暗示和導引,進而產生了符號效應,其作用等同於現代四方醫學的「心理醫生」的語言疏導。
「伏羲氏……畫八卦……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帝王世紀》為西晉時皇甫謐所著)伏羲對日月星辰、季節氣候、草木興衰等等,有一番深入的觀察。不過,這些觀察並未為他理出所以然來。一天,黃河中忽然幫出了「龍馬」,也就是這一刻,他突然發現自己正處於一種強烈的精神震撼之中,深切地感到了自身與所膜拜的自然之間,出現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和諧一致。他發現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一直觀察萬物白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這樣,伏羲通過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的觀察,畫出了「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伏羲八卦源於陰陽概念一分為二,文王八卦源於天文曆法,但它的「根」是《河圖》。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為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黃帝內經》三者反覆印證,證實了《黃帝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決於河洛。
7房室養生房中術又名「房術」、「房中」、「房內」、「黃赤之術」、「男女合氣之術」,是中國古代醫家和道家關於如何在男女性生活中獲得樂趣、保健、胎教、優生、延年益壽的學問。基於道家的陰陽思想,把性作為一種修身養生的方法。房中術的這一性質,在歷史上更多地被人用作淫穢之術,因此也經常遭到政府的封禁,其本身的內容反而被大多數人不了解。
房中術又名玄素之道,古仙人素女、采女、彭祖、容成公皆明此道。東漢正一祖天師張道陵亦曾說是法。
房中派是道教早期修持煉養方術流派之一,肇始於戰國,以秦國為顯著,宗稱容成、彭祖。考古發現,馬王堆帛書有《養生方》兩卷,言房中事。是古代方士、道士房中節慾、養生保氣之道。《漢書·藝文志》著錄黃帝、容成等八家,謂「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後漢書·方術列傳》有冷壽光、甘始等。張陵、張衡、張魯行教吸收該術,稱男女合氣之術,或黃赤之道。道教認為男女交合,是陰陽和合之常,陰陽不交,則坐致罐閼之病,無益人壽;但恣情縱慾,必損人壽命,乃至速死。故房事需要講求交合方法,注意房中節慾,實行房中禁忌等。東晉葛洪亦重視房中,認為不行房中,「雖服西藥,猶不得長生也」。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力斥此術;隋唐以降,改謂「陰丹」;後世南宗業已吸收此術;此後轉衰。
道教黃赤之道:即房中術,來源於古代巫覡。《漢書·藝文志》中房中家著錄百八十卷。晉葛洪在《抱朴子》亦論述和倡導此術。《隨書經籍志》載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南宋鄭樵《通志·文藝略》載房中九部十八卷,宋以後,論及房中的書便頻於絕跡了。房中家依託黃帝、玄女、龔子、容成公、三張施行此術,所謂「黃老赤篆,以修長生」。陶洪景《真誥》稱為黃赤之道。房中術本是講房中禁忌及祛病之術,《漢書·藝文志》中說:「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費顧,以生宗而損性命。」道教重養生之道,也主張廣嗣,所以道教倡導此術。認為可以愛精氣,求得「還精補腦」,至於後來誤解為猥褻之術,乃妖妄欺誑。北魏寇謙之曾反對「男女合氣之術」,他說:「大道清虛,豈有斯事!」晉葛洪也說:「單行房中不能致神仙,也不能去禍致福」。後世道教信徒中,也沒有房中術的流派,道救全真派系出家道士,主張禁慾,更是反對此術。房中術的精華思想徹底被淹沒。
8內外丹修鍊春秋戰國時期,仙道活動興起,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對長生的渴求,促使了人類文化的先驅者開始對生命延續的探索。重生惡死,是方士對生命的思考。他們相信,世間會有仙方、仙藥及各種秘術,能讓人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他們對長生不死的執著追求,引領人們將成仙長生變為現實的渴望。方仙信仰是道教的重要源頭之一。方士們的理論和實踐,對道教最終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神仙信仰的價值為道教形成長生不老、肉身成仙的生命觀奠定了基礎。神的來源和選神方法。給道教以啟發。方十們創造的神仙也為道教吸收,成了道教的神。道教在此基礎上,終於創造出一個龐大的、完備的神仙譜系。戰國時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鳳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如《山海經》《列子》「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篇」,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得美妙,而神秘的仙人亦被捕繪成外生死,至虛極,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
伴隨著神仙之說而出現了尋求仙境、仙人,傳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三神山成了道教創立仙境的起點。道教以此創造了從天上、人間、海上到地下的仙境系統,諸如三十六天,十州三島,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等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聖境。尋仙藥衍化成道教的煉製外丹、修鍊內丹,形成了影響較大的丹鼎派。
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道教吸取了神仙家修鍊的各種方術,經過一代代高道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得道成仙的系統化的修鍊方法。
《老子》第十六章云:「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沒身不殆。」這就是說,使內心虛寂、清凈之狀達到極點,才能反觀體悟到萬物生長、活動,循環往複的情形,才能透過複雜紛紜的現象,看到萬物回到它們的根源——「靜」,也即復歸本性。復歸本性就是自然的常道,懂得這種自然的常道就可以稱作明智。懂得這種常道的人則能通達事理,立於不敗之地。
《老子》認識到,「道」有著自身的運動規律,並將其概括為「反者道之動」。這裡的「反」,有著對立轉化和返本復初這兩個方面的含義。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相反相成的方面:「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老子》第二章)這就說,有無、難易、高下、前後等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各自以對方為其存在的基礎;事物對立的雙方是相生相滲,各向其相反的方而轉化,這是「道」的永久不變的運動規律。
由於深諳物極必反這一事物普遍的運動規律,為了防止事物向著不利的一方發展,作者又提出貴和守中的思想,「和」即和諧之意,「中」即是適度。《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說:「知和日常,知常曰明。」就是說,懂得保持和諧這一道理就懂得了天地萬物運變的永恆規律,懂得了這一永恆規律就可稱之為清明。老子強調要「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即去除極端、奢侈和過分的行為,以保持事物內部的動態平衡,才能防患於未然。朽中別出心裁地將這一原理運用於實際生活中,注重從反面思考問題,制定策略。他告誡人們自覺地從反面人手,就能促使事物向著有利的方向轉化。這一充滿著辯證思想的智慧指導著中國人適中有度地處理著人際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保持與社會與自然等各個層面的和諧。
推薦閱讀:
※揉腹養生—延年九轉法(上)
※十二時辰養生法 (續)
※釀酒設備-低度酒比高度酒健康嗎?
※各星座特質以及養生之道
※任萬勝的文件夾【養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