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就在一念之間 為何不把冷漠變成愛?
心痛,但是無能為力;咒罵,然後旋即忘卻;指責別人,卻放過自己——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對這種事情的心態,我們表現出的痛苦相當可疑,我們的咒罵缺乏內在的力量,我們的正義感從一開始就搖晃不已。所以說,與其譴責那18名路人的「冷漠無情」,不如向救人的拾荒者學習,回歸最樸素的人類良知。
善惡就在一念之間 為何不把冷漠變成愛?
社會學家孫立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道,將審丑麻木視作一種「輕度罪惡」。正是冷漠、歧視等庸常之惡,衍生出信任割裂。消解沉痾,需要人性規約的拾級而上:道德令,被人們視作底線性的信仰。「人們一切不幸的根源,不是饑荒,不是火災,也不止是那些作惡者,而在於他們各自為生」,托爾斯泰如是說。打破「流沙格局」,構築人際關懷,需要價值秩序的重新梳理——在社會儲藏室里,多放置些「人本關懷」。
具體到小悅悅慘案中,無論是18名路人,還是拾荒阿姨,做出救或不救的決定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基督教中有一首歌曲名字叫做《把冷漠變成愛》,歌頌的是信仰的力量和主的偉大。也許,救起小悅悅的拾荒者不是一個基督徒,但正是她一個看似簡單的舉動結束了18名路人的冷漠,讓這罪惡的人間充滿了一絲溫情。事後,被碾女童父親在接受採訪時更是明確表示,「無奈,憤怒,但不再仇恨」,而這竟與那首歌中「我們應愛近人,甚至我們的仇人」的歌詞不謀而合,可見在人性的深處某些良善的品質是相通的。
改變社會從「我」做起 救人心就是救自己
在不得不一次次的談論道德時,也許我們應避免在道德前面加上「國人」、「社會」這樣的前綴,因為這種表達恐怕是大而無當和粗暴的。但此起彼伏的非道德醜聞,也的確讓我們看到了在我們的語境中,不僅「道德」本身危如累卵,而且那種可以稱之為「道德感」的東西也在隨風而逝。我們很多人對「道德」失去了想像力,我們開始頭也不回地走向人性的反面,以道德為恥,以道德為禍。當我們終於練就了心麻如木、眼如枯井的本事,我們終於獲得了內心的平靜。
雖死猶生,雖生猶死。我們每天活著,活得像一個陌生人。無可否認,一定是什麼東西出了致命的錯誤,才導致了目前這種局面,這或許已經與「道德」無關了。現在的問題是,當我們迫不及待地發表道德演說之後,我們是否真正願意追隨這種信念,為「社會道德」的改變和提升,盡出綿薄卻尊貴的力量?
不妨設想,我們每一個人,讓自己的精神,在每一個深夜,走向10月13日的那個下午,走向佛山的廣佛五金城,走到被汽車碾壓的悅悅身邊,彎下腰,伸出手——這不僅是救她,更是救我們自己猶太作家威塞爾先生曾說:「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異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