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私家藏書文化

中國古代的私家藏書文化(附照片)——周少川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的講演

浙江紹興古越藏書樓外景 資料圖片核心觀點私家藏書是公家藏書的補給庫,政府往往是依靠民間藏書來恢復和重建公藏的。此外,宋朝以後,很多藏書家都利用自己的藏書來刻書印書,增加了圖書的流傳,挽救了很多瀕臨滅絕的孤本和珍稀本。在藏書整理的過程中,還形成一門特殊學科叫古文獻學,包括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輯佚學,這些都是私家藏書文化的功勞。古代私家藏書的發展中國古代私家藏書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稱為成長期,始於春秋末期,到東漢結束。雖然古代最早的藏書可以追溯至殷商時期,但它實際上是公家藏書。因為在那時,學術內容尚處於萌芽階段,都掌控在官府手裡,私人是沒有能力藏書的,且那時候的制書工藝很複雜,私人沒有生產力來製造圖書。這也是「學術官守、學在官府」的一個現象。到了春秋後期,周王室勢微,諸侯紛起,爭權奪霸,出現「諸子學說」。孔子這位當時著名的學問家和教育家,要整理六經、教授門生,就需要有一些圖書的收藏,所以孔子可以說是我們在文獻上能看到的第一個私人藏書家。《莊子》的《天道篇》對孔子的藏書有一些記載,更準確的記載是在《史記·孔子世家》里。除孔子之外,還有一些諸子的藏書也是比較突出的,如墨家創始人墨子和名家創始人惠施,以及縱橫家蘇秦。西漢建國以後,文化建設逐漸興起,中央藏書機構去民間大力搜羅圖書,但私人藏書還是比較薄弱。私人藏書主要集中在兩類人手中,一是有權勢的諸侯王,一是有學問的士大夫和官員。諸侯宗室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河間獻王劉德,他的私人藏書是當時最有名的,還有一位是淮南王劉安,他的藏書主要是一些文學類的,所以史書上記載他的藏書不如劉德好。當時有一批學問家也是官員,像賈誼、司馬相如、朱買臣、揚雄,都有一定的藏書,數量也不少。到了西漢後期,由於私人藏書的需求,開始出現一些圖書的買賣市場,叫作「書肆」。東漢時期有一批有名的藏書家,是經學家杜林、史學家班固、醫學家華佗、文學家蔡邕。第二個時期是發展期,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這個時期有一個大事件促進了私家藏書的發展,即紙的普及。東漢蔡倫造紙最大的功勞就是把紙做成可以寫字的、比較精細的紙張,紙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逐漸普及開來。這促進了圖書生產,進而給藏書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這一時期私人藏書的收集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藏書家靠抄書來收集自己的圖書。發展期的私人藏書,藏書家的人數越來越多,藏書這種文化現象已經推廣到官僚士大夫階層。此外,古代私家藏書的一些保護手段和方法,包括藏書的意識,都發生在這一時期,如藏書樓、藏書印的出現。藏書家知道藏書要分等級,把書按照書品的好壞分為上、中、下三等。另外,出現了私人的藏書目錄,這說明藏書數量已積累到一定程度,若不編目就會查找困難了。現在從史書上能夠看到的最早的私人藏書目是南朝梁的任昉。到唐朝時,私人藏書目更多了,藏書的意識和觀念也出現了分化,或開放,或私密,這是兩種對立的圖書收藏觀念。第三個時期是古代私家藏書的興盛期,從宋朝到清朝末年。這個時期的一大變化是宋朝雕版印刷的普及與發展。以前圖書生產是靠手工抄寫,生產速度很慢,到了北宋以後,雕版印刷逐漸普及,流通數量大大增加,給私人藏書提供了很多資源。這個時期,私人藏書已成為社會上一個普遍的文化現象,藏書家人數大增。古代私家藏書的措理之術措理就是管理、保護。古代藏書家,經過長期的藏書實踐,積累了很多管理、保護圖書的經驗和方法,一些藏書家和文獻學家就把這些方法給記錄下來,形成一些專門的著作。比如南宋時期就有鄭樵的《通志·校讎略》;明朝時期有祁承爜的《澹生堂藏書約》,澹生堂是他的藏書樓號;到了清朝又有兩部專著,一是清前期的孫從添的《藏書紀要》,一是清後期湖南藏書家葉德輝的《藏書十約》。這些書都是介紹古代藏書家藏書經驗的專著,當然還有一些分散在其他著作里的論述。藏書家的措理之術首先是要收聚圖書,也就是怎麼去訪求這些書。有些書很寶貴,不是隨便就能找到的,而是藏書人辛辛苦苦找到之後,才給它收入囊中。如南宋鄭樵提出「求書八法」,根據圖書的內容去找相關部門或相關職業,或根據這本書產生的地方、記載的地方,到某個地區去找書,總共有八個方法。清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里則講了購書的「六難」,從相反方面給大家提供一種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以便訪書購書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收集圖書除了要會找,還要會鑒別。古代藏書家特別講究在收書過程中鑒別圖書,現在很普遍的造假現象,古時候也有,特別是偽造古書。到了明清時,這種事情就經常出現了。比如拿新書到爐火上,微微烤一烤,讓書頁變黃,變得稍微脆一點,顯得好像是一部古書;還有一些人拿鐵絲燒紅了以後在書冊上刺好多洞,再把這些洞磨平,看上去好像是蟲蛀一樣,說這是一部舊書。總之作偽的圖書很多,所以在買書時就需要鑒別。另外,宋版書和清版書價錢差距很大,現在一頁宋版書就可以賣三萬塊錢,當然在清朝的時候宋版書也是價值不菲的,所以要判斷這是宋版書還是清版書,要有慧眼來識破它。清朝就有很多藏書家下功夫來鑽研鑒定版本的方法和技術,在清朝藏書家的很多藏書志、藏書題跋里,他們都會記載鑒別圖書的經驗。如清代中期的大藏書家黃丕烈,就是當時非常有名的版本鑒定專家,他的《士禮居藏書題跋記》里記載了很多如何鑒定宋版書、元版書、道藏書、銅版書等等的一些經驗,比如如何運用避諱、版式、書口、紙質、字體、木記這些辦法來鑒定古籍。避諱是中國古代的習俗,外國不大有,像宋朝出版的書肯定不敢提宋朝皇帝的名字,因此如果它有避宋朝皇帝名諱,就有可能是宋版書。還可以看書的版式,以及紙張,很多書紙的質量不一樣,有用麻紙做的、有用竹紙做的、有用棉紙做的。還有從字體上來鑒別的,比如宋版書喜歡用歐體,也有用柳體的,但是元版書一般就用趙孟的趙體字,到明朝初年的書也比較多的用趙體字,清朝的書則較多是宋體字。還有一種就是看木記。這些都是版本學的知識,所以鑒定、鑒別是收聚的一個重要環節。措理之術第二點,是私藏家怎麼保藏圖書。我們現在大概能夠統計出來從古流傳到今的古籍有十幾萬種,很多古代典籍是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散佚了。這裡面有很多原因,有些原因是藏書家自己無法避免的,比如朝廷的禁書、戰爭中兵火的損壞。藏書家能夠避免的主要就是一些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有三大害,分別是火、水、蟲,他們在藏書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這方面的經驗。首先,是如何防水。清代葉德輝在《藏書十約》中記載了防水的四個辦法,一是蓋高樓,二是遠宅居,三是注意排水、排濕,四是經常開窗通風。第二個方面是如何防火。史書上記載,漢代藏書家曹曾蓋了一個石頭屋子叫「石倉藏書」,把書擱到石頭屋裡;明朝藏書家虞守愚則是在一個湖中央的小島上蓋一個藏書樓;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通過嚴格的禁令來控制火災的危害,這就是明朝寧波天一閣的方法。第三個方面就是如何防蟲蛀,這在歷代都有記載,如西漢劉向就有關於「殺青」的辦法,三國魚豢的《典略》、北魏賈思勰的科技著作《齊民要術》也都記載了一些防蟲防霉的辦法,如染紙避蠹,以及用藥物來避蠹。《典略》記載,在書庫里擱一些藥材,或擱上一些木炭、石灰,這樣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驅趕蛀蟲。《典略》還記載說,有一種草叫芸草,能夠驅蟲,因此藏書台常有芸草,古時候藏書台也稱為芸台。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在漿糊里調上一些葯,因為在裝訂古籍的時候,粘封面要用到漿糊,那麼在漿糊裡邊調上藥物也能起到驅蟲避蠹的作用。最後一種辦法就是曝書,也即定期來曬書。曝書的辦法最早可在《穆天子傳》中看到,雖然這個書帶有點神話色彩,但是它也提到周朝周穆王就曾經有曝書的舉動了。到了唐宋,曝書形成了一種制度,每年到固定的季節,公家都會舉行曝書會,把這個藏書拿出來晒晒太陽,一可以祛除濕氣,二可以曬死蟲卵。在開曝書會的時候,還會請一些士大夫、讀書人一起來鑒賞、討論圖書,形成一種制度。《齊民要術》也記載了曝書的方法,說北方大概在農曆五月到七月之間,在大屋檐下不見日的地方來晾曬典籍。而南方曬書的時節有所不同,葉德輝《藏書十約》記載說南方曬書應該在八九月間,秋高氣爽的時候。措理之術第三點,是私家藏書要怎麼管理。私家藏書的管理首先是要愛惜圖書。宋朝史學家司馬光同時也是一個藏書家,他講究圖書管理的第一原則就是要「寶惜圖書」,他說看書的時候要注意「几案潔凈」、「承以方版」,還有特別講究的是不能「以指爪撮起」。元朝書畫名家、藏書家趙孟,也說首先要對圖書懷有敬意,看書的時候要「凈幾焚香」,「勿卷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夾刺」,然後「隨損隨修,隨開隨掩」。這些要求中前面講究的是要防止看書時候的一些不良習慣,後面講的是要隨時保護。古時候的藏書家都會注意給書進行裝幀,裝幀也大有講究,如孫從添說「糊裱宜夏,折訂宜春」。另外藏書還要講究陳列,要有秩序地陳列,跟兵家一樣,排兵布陣有章有法,且最好給圖書編一個目錄,按照目錄來排列圖書,這樣找書就容易了。藏書的管理還涉及到一個究竟是封閉還是流通的問題,有不少藏書家是主張封閉式藏書的,天一閣能夠流傳四百多年,圖書都不會分散,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圖書私密,採取封閉式藏書——老祖宗范欽給子孫定下一個規定就是說「代不分書,書不出閣」。很多藏書家都有這個習慣,當然這個習慣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對圖書的保護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壞處就是圖書的利用率不高。因此,歷代都有藏書家力圖克服封閉式圖書的弊病,如清朝初年藏書家曹溶,就提倡一種圖書流通的辦法,他擬定了一個《流通古書約》,和一幫書友相約圖書「有無交易」,另外在有錢的時候,爭取能夠把古書刻印,「成就古人」為古書續命,因為有些珍稀古籍就剩一兩本的話,很快就滅絕了,如果能夠刻印成幾百本幾千本,它的壽命就延長了。圖書開放,做得最好的是清朝末年藏書家徐樹蘭,他在紹興蓋了一個藏書樓叫古越藏書樓,這個藏書樓的管理仿照近代圖書館的管理方法,完全開放,它藏書十幾萬卷,還專門制定了一個古越藏書樓的章程,所以古越藏書樓可以說是古代藏書樓向近代公共圖書館過渡的一個中間環節,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開放式藏書樓。古代私家藏書的文化意蘊我們不僅要研究藏書史,還要研究蘊藏在裡面的藏書文化,所謂文化實際上就是長期積累起來的一些禮儀、習俗和習慣。第一就是藏書樓和藏書章。古些時候藏書比較少,藏書樓就無從談起,慢慢積攢到一定數量以後,在北齊就出現了藏書樓,到了明清,藏書家數量眾多,且藏書規模越來越大,所以在江南一帶就曾經出現書樓林立的壯觀場面。關於藏書樓如何選址,結構是什麼樣,要蓋多大的規模,藏書家都有講究,其中特別帶有文化意味的就是藏書樓號的命取。藏書樓的名稱能夠反映出這個藏書家的藏書志向、興趣和愛好。有些藏書家稱呼他的藏書樓為「尊經閣」或「讀書堂」,反映出他愛讀書,或崇敬經典這樣的志向。有些藏書家給藏書樓起名字則比較喜歡「誇奇鬥富」,就是炫耀藏書特別厲害,如有人叫他的藏書樓「萬卷堂」,還有「十萬卷堂」,甚至有人就叫「五十萬卷堂」。還有一些書樓的名字是用來表示他藏書的精良的。如黃丕烈的藏書樓號叫「百宋一廛」,意思是一百部宋版書藏到一個屋子裡,實際上他曾經收藏過兩百多部宋版書,「百宋一廛」是一個書號。有一個和黃丕烈同時代的藏書家叫吳騫,他的藏書樓號叫「千元十駕」,典故出自荀子《勸學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表示一種鍥而不捨、趕超的心情。黃丕烈看了這個「千元十駕」以後也很高興,他寫了一首詩說「千元百宋競相誇,引得吳人道是娃」。藏書家藏書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就是藏書章,每一個藏書家都有幾方藏書章,甚至有些人有一兩百個藏書章。藏書章最早的作用是為了表示對這個圖書的所有權,但後來隨著藏書文化的發展,藏書章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經常用來表達藏書人的一種心態和志向,甚至宣洩一些情緒,所以藏書章就越來越多,而且內容越來越豐富。清朝後期有個藏書家叫楊繼振,喜歡在他的藏書上蓋滿藏書章,所以他的藏書是「鈐朱累累」。少量的藏書印可以達到一種美的效果,但如果你蓋得很多就會影響對書的內容的閱讀,所以葉德輝就批評楊繼振這種「鈐朱累累」的做法,認為這是「美人黥面」、「佛頭著糞」,煞風景的事情。葉德輝主張藏書章要「去閑文」,「尋隙處」。藏書章的印文也是反映藏書家思想和文化意蘊的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印文的內容分為:以姓名字型大小來入印,這是最簡單的。以印主的里爵來入印。還有一種辦法是比較有學術價值的,以鑒賞的標誌來入印,如明末清初藏書家、汲古閣主人毛晉,他把書鑒定為宋版書以後,會蓋上「宋本」二字,元版書他會蓋上「元本」二字,這就給後人鑒別版本提供了一種依據。比較多的一種形式是以箴言警句來入印,表達自己的一種志向和愛好。如毛晉有一個印叫「開卷一樂」,表示他讀書的心情;清代藏書家席鑒有一個印叫「學然後知不足」;清初學者黃宗羲的印文說「難不忘攜,貧不忘買,老不忘讀,子子孫孫,鑒此心曲」等。還有的是對子孫後代很嚴厲的教訓,如清代藏書家王昶有一章印,印文說「如不材,敢賣棄,是非人,犬豕類,屏出族,加鞭箠」,措辭非常嚴厲。古代藏書家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澱形成一些藏書的習俗,有些我們現在看來很古怪離奇,但反映了他們愛書惜書這種深厚的感情。這類習俗嗜好里,首先就是繪畫。古人得到一部稀見的書,經常要繪畫,好多藏書家有這個習慣,如毛晉和黃丕烈。第二就是征詩,得了好書以後招朋喚友,大家聚在一起作詩唱和,來吟誦這本書,或得書過程的艱辛、離奇。黃丕烈就有唱和詩,在他的《士禮居藏書題跋記》里有二十多首藏書的詩,記載他得書的艱辛。其實藏書征詩的這個習俗在宋朝就有了,南宋詩人陸遊,就有不少藏書和讀書的詩。第三個習慣就是有賽書會,溫汝遂在《劍光樓筆記》就記載了清朝時候廣州的一個賽書會。總的來說,古代私人藏書的藏書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愛書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很多藏書家自稱為「書痴」,如陸遊,還有黃丕烈自稱「書魔」,孫從添自稱「老蠹魚」,這都反映了藏書家用情於書、執著專註的感情。為什麼私家藏書人會捨生忘死,甚至拋家棄業來收藏圖書?我想一是出於文化認同的心理。中華民族歷來有熱愛歷史的優良傳統,所以很多學者和藏書家可以說是基於對民族文化的信仰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想法,把藏書事業推向高潮。其次就是以讀書為樂的意識,這是一種沒有功利色彩的心境,很多人在命運不濟的時候,都在讀書中尋求到了心靈的安靜和快樂。還有就是把書作為一種財產來留給後人,所謂「遺金滿籝,不如一經」的心態,與其留給子孫金銀財寶,讓他可能學壞,不如傳書給他,還能通過讀書增加修養,做一個高貴的人。不過也存在一些不好的心態,諸如「附庸風雅」、「藏書消閑」、「藏書防老」等。中國古代私家藏書有兩個重要的文化貢獻。一是保存和傳播文化遺產。私家藏書是公家藏書的補給庫,每一次改朝換代,中央政權的藏書遭到破壞後,都是到民間搜集藏書;而且當公家藏書流散四方的時候,民間藏書都是一個巨大的容納庫,把公家藏書收容進來。所以,政府往往是依靠民間藏書來恢復和重建公藏的。此外,宋朝以後,很多藏書家都利用自己的藏書來刻書印書,增加了圖書的流傳,挽救了很多瀕臨滅絕的孤本和珍稀本。二是促進了文獻整理研究和各門學術。很多學者都是通過藏書來成就學問的,特別是明清以後,在藏書整理的過程中,形成一門特殊學科叫古文獻學,包括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輯佚學,這些都是私家藏書文化的功勞。(本文節選自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2013年11月3日講座)周少川 廣東汕頭人。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垣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榮譽會長。研究方向為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史。出版《古籍目錄學》《藏書與文化》《陳垣年譜配圖長編》等專著。
推薦閱讀:

《陳子性藏書》
藏書是一種文雅的小病
翁氏藏書世家
原汁原味:藏書古鎮尋羊饌
明清著名藏書家——朱彝尊【潘筱鳳】

TAG:中國 | 文化 | 古代 | 藏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