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角逐的場所
在大國各自為了自身的戰略利益在中亞進行競爭,在俄羅斯逐步走上強國之路,在西方要解決伊朗問題的背景之下,阿富汗又一次成了大國爭奪的對象——
自2001年爆發阿富汗戰爭以來,已有八個年頭,美軍不但未撤出阿富汗,今年7月還增兵2.1萬人。美國和北約軍隊除了為8月20日阿富汗大選保駕護航外,更重要的還是要使奧巴馬政府上台後調整的美國針對阿富汗戰爭的策略能真正落實。那麼,美國在阿富汗駐軍是否還有其他用意?
近幾年,對阿富汗曾經有重要影響的俄羅斯的動向也格外引人關注。人們關注的是俄羅斯是否要重返阿富汗事務。6月15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總統與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和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舉行三邊會談時,呼籲建立三邊合作機制以解決反恐等共同問題。另據報道,俄羅斯已經同意駐阿富汗美軍飛越領空,涉及運送武器。
今年3月底,由俄羅斯與美國分別倡導的有關阿富汗國際會議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相繼在莫斯科和荷蘭的海牙召開。有評論認為,它凸顯了俄羅斯與美國及北約在阿富汗的利益交織和戰略競爭。
阿富汗,在1971年就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為何一再成為大國「青睞」的焦點?從地緣戰略角度講,地處歐亞大陸陸路交通要衝的阿富汗有怎樣的地緣戰略意義? 特殊的地緣與多舛的歷史命運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北與中亞的南端接壤,自西向東分別與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為鄰;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面積65.23萬平方公里。
阿富汗物產並不豐富,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自古以來歐亞大陸上人類遷移、征伐、商旅活動的重要通道,曾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之一,是多種文明的交匯處。同時這片土地上的居民也飽受戰亂之苦。18世紀前入侵阿富汗的有波斯人、希臘人、薩特人、匈奴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等。近代以來,一些大國為了鞏固自身的利益,希望把阿富汗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一個多世紀前英國和沙皇俄國就曾經在這裡展開一場「大角逐」。那個時候,沙皇俄國欲南下印度洋,奪取暖洋出海口,它佔領中亞的費爾干納,接近了英屬殖民地印度。當時俄羅斯在黑海地區擊敗了土耳其,但英國派艦隊幫助土耳其守衛海峽,致使英、俄矛盾激化。沙俄轉而計劃從中亞向英屬印度施加軍事壓力。阿富汗處於中亞和印度之間,是從中亞、黑海、歐洲進入印度的交通要道,俄羅斯要威脅印度,就要先奪取阿富汗。英國深知這一點,雙方在阿富汗展開了激烈的爭奪。20世紀初的阿富汗,就是在英、俄的爭奪中艱難度過的,直到1919年8月8日,阿富汗才獲得完全獨立。 蘇聯的入侵與美國的反恐 二戰後,在冷戰的鐵幕之下美國和蘇聯在全球爭奪勢力範圍,阿富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再次被卷人大國角逐的漩渦。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國力日漸虛弱,蘇聯開始變攻勢為守勢。伊朗1979年發生的伊斯蘭革命打破了西亞南亞的地緣政治平衡,新領袖霍梅尼堅決反美的政策使美國喪失了在伊朗苦心經營的成果,美國積極準備進行反擊。蘇聯判斷,美國會加強在阿富汗的滲透,以彌補在伊朗的損失,繼續威脅蘇聯的利益。恰好1979年9月在喀布爾也發生了令蘇聯深感憂慮和不安的突發事件,阿明發動政變推翻了親蘇的塔拉基。失去阿富汗,會直接威脅蘇聯中亞地區的安全,等於在剛剛形成的蘇聯、印度、伊朗戰略「三角」中鍥人釘子,動搖蘇聯在歐亞大陸腹地的優勢地位。地區形勢的複雜和來自美國的壓力,使蘇聯領導層作出錯誤的決斷,出兵阿富汗。結果不僅給阿富汗人民帶去了巨大的災難,也成為蘇聯這個超級大國走上窮途末路的誘因之一。
蘇聯解體後,阿富汗成了「國際棄兒」,內戰一發而不可收,直到1997年塔利班異軍突起,在戰場上橫掃各路軍閥,但建立的政權卻奉行伊斯蘭極端主義,自我封閉,阿富汗成了極端勢力和恐怖分子的天堂。本·拉登的「基地」組織在阿富汗如魚得水,中亞的恐怖組織在阿富汗找到「庇護所」,頻繁襲擾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使中亞成為「三股勢力」的重災區。由於威脅到了自身的安全利益,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積極推進地區安全合作,並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對阿富汗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9.11事件以後,美國對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採取軍事行動,並藉機實現了在中亞的軍事存在。美國對遠在萬里之遙的一個貧弱小國如此大動干戈似乎讓人費解,但一些戰略分析家和地緣政治家們卻道破了天機:美國之所以採取「大兵壓境」的方式進軍阿富汗,就是為了在中亞地區建立長期軍事存在,進而全面插手中亞事務,配合北約東擴進程,壓迫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防止其再度崛起,還可以牽制中國和伊朗。這樣一來,美軍一方面實施了所謂對國際恐怖勢力的打擊,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中亞地區找到立足點,「一箭雙鵰」。俄羅斯對此也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時任俄國防部長的伊萬諾夫強調,「由於中亞國家擁有集體安全條約體系,北約和美國沒有任何理由在屬於獨聯體的中亞國家境內部署軍事力量或採取軍事行動」。而打擊阿富汗則為美國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堂而皇之的借口。中亞國家的學者看得更加明白,美國要利用打擊阿富汗,進而控制戰略資源豐富的裏海地區;左右中國西北的穩定;限制甚至完全排擠俄羅斯、伊朗在中亞的存在;決定中亞國家的未來發展;在該地區形成親美聯盟,在阿富汗建立親美政權。 地緣政治角逐與阿富汗的作用 隨著阿富汗戰事的很快結束,美國的戰略目標逐步明朗,要借阿富汗把中亞國家從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中分裂出來。因此,儘管美國開始時表示在中亞駐軍不過是「臨時之舉」,但在完全打垮塔利班以後,美國仍在與中亞國家簽署協議,謀求建立長期軍事基地和取得重要機場的使用權。美國學者後來還提出了以阿富汗為中心的「大中亞計劃」,目的是讓中亞脫離俄羅斯的控制,與已經被美國「征服」的阿富汗合為一個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整體。這個戰略對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外交決策產生了很大影響。當然,美國的「進逼」也使俄羅斯倍加警惕,要使美軍從中亞撤走,阿富汗就是「必爭之地」,如果美國沒有繼續留在阿富汗的理由,也就失去了在中亞駐軍的依據。隨著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恢復,俄羅斯開始籌劃國家的崛起,首先是鞏固其在後蘇聯空間的優勢地位。中亞國家在俄羅斯的壓力下幾次想要「趕走」美軍,但結果是美國用更多的「經濟補償」換來了無限期的軍事存在。
美國、北約以在阿富汗「反恐」為名,布置重兵;日本、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也積极參与阿富汗重建,顯然不單純是要讓這個貧瘠國家恢復生機,除了應對阿富汗的毒品和恐怖威脅外,更看中的是其特殊的戰略價值。
首先,阿富汗可以作為中亞裏海地區能源外運的重要通道。裏海地區能源儲量豐富,被稱為「第二個波斯灣」,長期以來,俄羅斯壟斷了裏海石油天然氣外運的管線。西方一直致力於建設從裏海岸邊到黑海的「西線」管道,但因為要通過民族衝突頻發的高加索地區,不十分「安全」,如果能夠控制阿富汗,建設從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南線」,不僅距離海洋更近,西方也多了一個選擇。
其次,阿富汗對西方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阿富汗地理上介於中亞、西亞和南亞之間,甚至與東亞、歐洲也有聯繫,是軍事戰略的要地,對相鄰地區,特別是巴基斯坦、伊朗和中亞五國的安全可以起到關鍵的作用,還能影響到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大國。在美國和北約初步完成在中東歐和海灣地區的軍事部署以後,「東進」中亞,可以穩穩地控制住歐亞大陸這個國際戰略的中心,用無與倫比的軍事實力確保「單極」地位。
第三,阿富汗可以作為西方推行其「民主」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的工具。西方借「民主化」向勢力範圍之外的各國大舉滲透,在獨聯體地區鼓動「顏色革命」,希望在阿富汗建立親西方的「民主」政權能給中亞和西亞國家「傳經送寶」,取得某種示範作用。
在大國各自為了自身的戰略利益在中亞進行競爭,在俄羅斯逐步走上強國之路,在西方要解決伊朗問題的背景之下,阿富汗就又一次成了大國爭奪的對象。
(孫壯志)
歡迎加盟神州天地論壇
推薦閱讀:
※破偽《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命犯傷官又逢桃花,不是克害子女就是淪為風月場所之命
※中國多地公共場所禁煙令遇執行難 成一紙空文
※公共場所禁煙不妨學「熱爐法則」
TAG: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