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件事不要逼孩子做,孩子情商能高出同齡人3倍!
大家好,我是朵朵媽媽,為寫文章放棄減肥的職場媽媽。做及格的職場媽媽,帶娃、職場、婚姻、生活,關注我們,讓你每天都進步一點。
在我國,許多有孩子的家庭,尤其逢年過節的時候往往都有這樣一個「習慣」:家裡有客人的時候,都喜歡讓自家孩子表演「拿手」的節目,當做給客人的見面禮。
當然,孩子能大膽地表現,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但是有的孩子樂意表現自己的能力,也有的孩子卻不願意,我們不能逼孩子。
今天朵媽想和大家討論,有哪些事情不能逼孩子做?
場景一
逼孩子當眾表演,只為滿足虛榮?
「寶寶,幼兒園是不是教了舞蹈?」
「是的。」
「那你給叔叔阿姨們來一段。」
「……」
你家寶貝環視一周,發現很多陌生的面孔,因此,站在那裡無動於衷。
見狀,你靈機一動,輕聲細語的說:
「寶貝,你不想跳舞那我們不跳吧。」
孩子一聽,開心的點點頭。
「不跳舞的話,我們就拿話筒唱首歌。」
原本高興的孩子立馬嘟起小嘴,拿著話筒,一聲不出。
這時,你終於忍不住了,尷尬又微笑著噼里啪啦一頓說:
「我家孩子就是這麼害羞。」
「……」
怎麼樣?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每到年末,少不了各類聚會,幾個小家庭聚在一起,孩子難免成為焦點。
無論孩子願意與否,讓他們當眾表演成為了約定俗成的習慣。
只是這樣逼孩子的意義又何在?
到底是滿足了當媽的虛榮心?還是真給孩子一個舞台展示自己呢?
如果是後者,那孩子顯然很享受當眾表演的感覺,而不是被逼得不敢作聲。
因此逼迫孩子當眾表演就是滿足了當媽的虛榮心。
你覺得孩子不敢在外表演是因為膽小,不大方不活潑。
可換個角度:讓你在毫無準備毫不知情的前提下,上台表演節目。
你會不會心裡膽怯?想不想拒絕?
因此,孩子不願做的事就別逼著他去做,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成長的時間。
話說回來,如果孩子不排斥表演,你就鼓勵他,如果排斥,也不要指責。
教育孩子以鼓勵為主,而不是一味的讓他活成你想的樣子。
場景二
逼孩子叫人,有教養的體現?
如果讓孩子表演節目的場景讓你陌生,那接下來的這個場景可謂是每天無限量上演。
「寶寶,這是住樓下的叔叔,來,叫叔叔。」
「……」
「寶寶,這是隔壁的阿姨,來,叫阿姨。」
「……」
「寶寶,你看門衛爺爺正沖你招手,來,叫爺爺。」
「……」
無論你怎樣示範,寶寶就是不配合,別說禮貌叫人了,連聲音都不會發出。
為了不讓這所謂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難堪,你軟硬皆施的逼寶寶,讓寶寶也能禮貌的回應,但他就是不給面子。
最後你只能寵溺又埋怨的說到:這孩子就是這麼認生,膽小。
每當聽到這樣的結束語,我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什麼是認生?什麼叫做膽小?
寶寶不想禮貌回應的原因很多:
有可能對陌生人謹慎;
有可能被其它風景吸引;
有可能著急想去公園;
還有種讓你哭笑不得的理由:我就是不想叫你;
……
孩子像晴雨表。
高興就手舞足蹈,謹慎就默不作聲,陌生人稍微靠近就癟嘴以示抗議。
因此,我並不認為需要貼上如此的標籤。
相反,我覺得謹慎也挺好,這起碼證明孩子有了家裡人和陌生人的意識。
如果孩子不想叫人,你無需尷尬,更不要逼迫孩子。
你完全可以用孩子的口吻叫聲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這樣不就很容易化解了嗎?
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強,久而久之他們便會懂,見到熟悉的人要禮貌打招呼的道理。
爸爸媽媽做好示範就是最好的教育,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正是如此。
場景三
逼孩子不要哭,負面情緒怎麼釋放?
孩子的哭聲有時讓父母抓狂,這點我們當媽的都深有體會,因此接下來的這個場景一定是你再熟悉不過了。
在你一頭霧水、沒理清頭緒前,寶寶開始哭起來,這時,你搖身一變成了溫柔的媽媽:
「寶寶,你是肚子不舒服嗎?」
「寶寶,你是想尿尿嗎?」
「……」
詢問片刻後無果,寶寶仍然哭鬧,沒停下來的意思,你的火氣冒了出來。
「你這麼愛無理取鬧,可以不哭了嗎?」
「不許哭,再哭你就一個人在這裡待著。」
「……」
說實話,孩子剛開始哭時,所有的媽媽都很有耐性的充當消防隊員。
可是當孩子在沒生病的前提下哭鬧不止時,再好脾氣的人也會撐不住。
這點我能理解。
但為了平息哭鬧,逼孩子停止哭泣,還說些話來嚇唬孩子。
也真是夠夠了。
你說你圖一時嘴快,能解決什麼問題嗎?
孩子之所以哭,肯定有原因:餓了、拉了、疼了、衣服沒穿舒服等等。
總之不會是無理取鬧。
遺憾的是,在問題沒解決前,他並不會因為你嚇唬的話而停止哭鬧,相反哭得更凶。
這時你的火氣更大,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對於孩子來說,有需求不被了解,除了哭鬧又能怎樣呢?
他們需要被理解進而解決問題,而不是被逼著不能哭。
不被理解本身就難受,還要被嚴厲斥責,不哭更凶才怪。
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無理取鬧這四個字是怎麼拼湊到一起的,根本就不存在嘛。
你覺得孩子在無理取鬧只不過是因為孩子沒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而已。
場景四
逼孩子分享,不然就是小氣?
「寶寶,我們把這玩具拿去和鄰居哥哥分享下。」
「寶寶,我看你平時都不玩這個,鄰居妹妹想玩,我們一起分享吧。」
「寶寶,我們送一顆草莓給弟弟吃。」
……
尷尬的是,這些都被你家寶貝一一拒絕了,於是你換了種隱含有逼迫的口吻:
「寶寶,把這個拿過去分享。」
「我們不能做小氣寶寶。」
「……」
可孩子就是不願意,時常會因為你的逼迫而旁若無人的哭起來。
你納悶了,孩子這麼小氣到底隨了誰?
對於媽媽這樣的疑惑,我真是無語。
鄰居家孩子喜歡上你家孩子的玩具,你為了讓自家孩子懂得分享,為了鄰里關係相處融洽,而以成人的口吻去逼孩子分享。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玩具可能是自家孩子這幾天最喜歡的,他暫時不願和任何人分享。
不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而盲目的逼孩子,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我們從小受著孔融讓梨的熏陶長大,他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學會謙讓,懂分享。
在傳統教育里,無論孩子是否願意,分享都是理所當然的品質。
因此,孔融讓梨成了千百年來教育的典範。
可是,誰知道孔融是不是真的樂意?也許他的內心在吶喊:我喜歡吃大梨子。
教孩子學會分享,以防養成自私自利的個性,這成了社會所提倡的,我不否認它的正確性。
但一味的要求孩子分享,甚至帶著逼迫的口吻,是否有教育過當的嫌疑呢?
你不能替代孩子做分享的決定,更不能逼迫他必須要分享。
孩子當然有權做出自己的選擇,作為家長不僅需要引導,更需要尊重。
場景五
逼孩子交朋友,培養外交官嗎?
儘管二胎政策放開了,但很多家庭還是一個娃兒的狀態,因此會經出現以下的場景:
「寶寶,你和那個哥哥去玩會。」
「寶寶,你看那裡有個小朋友,你過去一起玩。」
「寶寶,遊樂場有很多小朋友,你和他們一起去玩滑滑梯吧。」
……
無論說好多次,寶寶就是站在你身邊,不願意往前多邁出一步,你看著干著急。
於是你開始使出媽媽的家長范兒:
「寶寶,媽媽帶你一起過去。」
「寶寶,你要先去和哥哥玩,我們才回家。」
「你怎麼這麼不合群啊,都不愛和小朋友玩。」
……
你的本意是讓孩子多和小朋友玩耍,這樣以後融入社會快點。
對孩子來說,在某些時間段他就喜歡一個人玩,並不喜歡他人介入。
儘管你的初衷是對的,但方法欠妥當,一樣事倍功半。
要知道教孩子交朋友和逼迫孩子交朋友,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前者注重引導,讓孩子耳濡目染知道朋友是生活中必備的。
你可以帶孩子和自己的朋友去玩,告訴他這是爸爸媽媽的朋友,爸爸媽媽有空時也和朋友玩。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腦海中會形成要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概念。
而後者有揠苗助長的嫌疑。
孩子可能會因此排斥與同齡人交往:看到小朋友過來就要走,不願到小朋友多的地方去,更別提一起做遊戲了。
物極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應該懂。
因此,你應該慢慢來,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段自然會和小朋友一起玩。
你真的不必太著急,給孩子一個慢慢成長的時間。
推薦閱讀:
※老校長忠告:家長常跟孩子說這7句話,孩子情商將高出同齡人3倍
※七年級作文訓練之九 –心繫災區,情系同齡人
※單車欲問邊
※與岳父母是同齡人7位男明星
※帥過99%的同齡人 All Black真的超好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