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分類——補氣葯
作者:鶴紜
【【【補氣葯綜述】】】補氣葯能治療氣虛病症,具有補肺氣、益脾氣的功效的藥物,適用於肺氣虛及脾氣虛等病症。祖國醫學認為,氣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於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人也不能例外,《黃帝內經》認為氣也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並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機體的各種生命現象。氣又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萬物賴氣而生化和存在。一、氣的分類
1、元氣。即先天之氣,它是人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種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故又稱為元氣。元氣主要
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有激發和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作用。若元氣充足,則臟腑功能強盛,抗病力強,身體
康強而少病;反之先天稟賦不足,或因久病勞損,則會出現元氣衰憊而諸種病變叢生。平時人們所常說的
「元氣傷了」,即說明病變的嚴重性,因為是人的根本之氣傷了。
2、宗氣。它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和由脾胃運化得來的水谷精氣,在胸中結合而成。人身的呼吸、聲音、
語言的強弱與宗氣的盛衰相關。又由於宗氣貫心脈,以行氣血,所以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等
也與宗氣有關。3、衛氣。是本於腎中的陽氣,但必須依賴於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才能發揮其作用,而衛氣的
敷布,又必須依靠肺氣的宣發。衛氣的主要功能是溫煦臟腑。潤澤皮毛;保衛肌表,抵禦外邪,可汗孔開
合、調節體溫。若衛氣虛,可見皮膚乾枯、毛髮失澤,或易感風寒,或表虛自汗、津液自泄。4、營氣。營有營運和營養兩個含義。營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氣中比較精瑩而富有營
養的物質。營在經脈之中,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運於全身而發揮其營養作用。5、五臟之氣,主要是概括了五髒的各自功能,如心氣有推動血液循環的作用,脾氣主管人體的吸收消化,肝能
貯藏血液、主疏泄等。此外,還有經絡之氣、六腑之氣等,它們又各具有自己的功能。
二、氣的主要功能:1、固攝體液,不使溢泄:脾氣可以統攝血液的流行,不使溢出脈管之外;衛氣主司汗孔的開合,根據人體的需要調節汗液;腎氣能節
制尿液或精液,使之有規則地排泄。若氣虛不固,可發生出血、多汗、遺尿等癥候。
2、溫煦人體,維持體溫:人體要維持正常的體溫,主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若氣的溫煦作用失於調節,則出現四未不溫、畏寒怕冷等
症。
3、保衛肌表、抗禦外邪:
《黃帝內經》里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思是只要正氣充實於體內,外來邪氣是不能侵犯於人體的。
《黃帝內經》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是說邪氣之所以侵犯人體,是因為人體的正氣虛弱了。這些
都說明了人體正氣盛,體健,則能抗拒外邪的入侵,若氣弱,外邪則易犯之。
4、激發推動、運行體液:人體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液的循環,津液的敷布,都得依靠氣的激發和推動,若氣虛推動無力,臟腑
經絡的功能就會減退,或者發生血流瘀阻,水液留滯等疾患。5、促進體內物質相互轉化的作用。如果因各種原因導至氣虛就會影響到以上的五個方面,而出現相應的癥狀。如影響到對生理功能的推動作
用,就會出現精神萎頓,四肢無力,倦怠癥狀;如影響到溫煦作用就會出現怕冷,畏寒;如影響到防衛作
用,可出現易於感冒,自汗等癥狀。應用補氣葯時,對兼有陰虛或陽虛者,可與補陰葯或補陽葯同用。服用補氣葯如產生氣滯,出現胸悶、
腹脹、食欲不振等症,可適當配伍理氣葯同用。補氣葯又常用於血虛的病症,因為氣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時,必須運用補氣葯,因為「有形之
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速固」。所以,臨床上有「血脫益氣」的治法。補氣葯如應用不當,有時也
會引起胸悶腹脹、食慾減退等症,需注意。
三、補氣藥性能特點
補氣葯的性味以甘溫或甘平為主。其中,少數兼能清火或燥濕者,可有苦味。能清火者,藥性偏寒。大多數葯能補益脾肺之氣,主要歸脾肺經。少數葯兼能補心氣者,可歸心經。補氣葯主要是針對氣虛癥狀而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激素、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有機或無機鹽類。其歸經大多屬脾肺兩經,所以特別適用於脾氣虛或肺氣虛的病症。四、補氣葯功效
具有補氣的功效,能補益臟氣以糾正人體臟氣虛衰的病理偏向。補氣又包括補脾氣、補肺
氣、補心氣、補元氣等,同時兼有養陰、生津、養血等不同功效。五、補氣葯作用原理補氣葯,具有增加五臟之氣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可使心縮力加強,以增加每博輸出量,以提高血壓;第二,可增加縮血管作用,使血液相對充盈,也提高血壓;第三,可通過加強脾氣的作用,利用運化,即消化吸收,使血中水谷精微(營養物質)增加,使血中膠體滲透壓
和晶體滲透壓都增加,從而使血容量增加,也使血壓升高。三種作用都可使血壓升高,於是脈象不再虛弱。前二種作用就是補陽,後一種作用就是補氣葯的生津作用。所以,陰陽都補。所謂人蔘大補元氣,就是既補陽,又補陰。但是,精氣分陰陽時,精為陰,氣為陽;氣血分陰陽時,氣為陽,血為陰。補氣葯的主要作用,就是補元氣,陰陽兩補。補元氣還是補五臟之氣,以某一髒的氣虛為主。
六、適應範圍
主要用於脾氣虛,症見食欲不振,脘腹虛脹,大便溏薄,體倦神疲,面色萎黃,消瘦或一身虛浮,甚或臟器
下垂,血失統攝等。肺氣虛,症見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咳嗽無力,少氣懶言,聲音低怯,甚或喘促,易出虛汗等。心氣虛,症見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劇等。元氣虛極欲脫,可見氣息短促,脈微欲絕。還可用治陰虛津虧證或血虛證,尤宜於氣陰(津)兩傷或氣血俱
虛之證。【【【常見藥物】】】1、人蔘:甘、微苦,溫,歸脾、肺、心經。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寧神益智,生津止渴。主治:(1)用於元氣虛脫、面色蒼白,心悸不安、虛汗不止。(2)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無力,嘔吐泄瀉,舌淡脈緩,肺氣不足,咳喘乏力,動則益甚,易感風
寒。(3)氣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常配養心安神葯。(4)津傷口渴,熱傷氣陰,身熱煩渴,汗出體倦,脈大無力,每與石膏,知母同用;內熱消渴,脈數無
力,屬內熱而氣陰不足者。常與養陰清熱葯同用。為虛勞內傷第一要葯,凡一切氣、血、津液不足
之症,皆可運用。註:不宜與藜蘆同用;不宜飲茶;不宜吃籮卜;
2、党參:甘,微溫,歸脾、肺經。功效:補氣益脾,生津養血。主治:(1)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或肺虛咳嗽、氣短倦怠及各種原因引起的氣虛體弱證。(2)用於血虛頭暈或面黃浮腫,久病失血,氣血兩虧。宜與補血藥同用;宜與麥冬、五味子等養陰生津
之品同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3、黃芪:甘,微溫,入肺、脾經。功效:補氣昇陽,固氣益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主治:(1)用於脾肺氣虛所致的倦怠乏力,久咳虛喘,自汗脈虛,氣短多汗,便溏腹瀉及中氣下陷、脫肛等。(2)用於虛汗證。(3)用於氣血不足,瘡癰膿成不潰或潰不收口。(4)用於氣虛脾弱,水腫,小便不利等。
4、白朮:甘,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安胎。主治:(1)用於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所致的納少、氣短、脘腹虛脹、脘腹冷痛、倦怠便溏等。(2)用於水濕內停,水腫,或泄瀉,小便不利,痰飲。(3)用於表虛自汗。(4)適於妊娠脾虛氣弱,胎動不安。
5、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功效:補肺止咳、補脾止瀉、補腎固精縮尿。主治:(1)用於肺氣不足,久咳虛喘,或肺腎二虛,納氣無力的虛喘。(2)脾氣不足,食少便溏,或婦女白帶過多屬脾虛濕注者。(3)補腎固精縮尿:可用治腎虛下元不固,遺精,小便頻數。
6、甘草:甘,平,歸脾、胃、心、肺經。功效: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主治:(1)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2)用於癰組瘡瘍、咽喉腫痛等。(3)用於氣喘咳嗽。(4)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5)用於緩和某些藥物的烈性或作為藥引使用。
7、大棗:甘,溫,歸脾、胃經。功效: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主治:(1)用治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所致諸證。(2)適於血虛面色萎黃及心失所養,血虛臟燥者。(3)與祛邪葯配伍,可緩其毒烈之性,以護正氣。
8、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功效:補益脾肺,益氣生津。主治:(1)用於脾虛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虛咳嗽,咽干痰粘。(2)胃陰不足,食少體倦,津虧口渴;
9、白扁豆:甘,微溫,歸脾、胃經。功效:健脾化濕,消暑。主治:(1)脾虛兼濕,食少便溏;濕濁下注,婦女帶下過多。(2)用於暑濕傷中,吐瀉轉筋。
10、西洋參:甘、苦,涼,歸肺、心、腎經。功效:補氣養陰, 清火生津、潤肺清熱。主治:(1)肺腎陰虛火旺,勞熱咳血,常和滋陰降火藥同用。(2)外感熱病,氣陰兩傷,煩倦口渴,配清熱生津葯。(3)用於津液不足,口乾舌燥。也治腸熱津虧便血。註:不宜與藜蘆同用。
11、靈芝:甘、微溫,入心、脾、肺經。功能:補脾益氣,鎮痛安神,扶正固本,滋養補虛,止咳平喘。主治:(1)對胃及十二脂腸潰瘍、慢性肝炎、食欲不振之脾胃虛弱症有效。(2)對神經衰弱,頭昏失眠,心悸煩燥等證有效。(3)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矽肺等。
【【補氣葯注意事項與功效比較】】1、人蔘、西洋參、黃芪、白朮、甘草的使用注意:人蔘:人蔘反藜蘆,與五靈脂屬十九畏所列的配伍禁忌,服人蔘時不宜吃蘿蔔或喝茶,否則會影響其補力。西洋參:本品性寒,能傷陽助濕,故中陽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忌鐵器火炒,反藜蘆。黃芪:凡表實邪盛,內有積滯,陰虛陽亢,瘡瘍陽證實證等,均不宜用。白朮:白朮燥濕傷陰,故只適用於中焦有濕之症,如屬陰虛內熱或津液虧耗燥渴者,均不宜服甘草:甘草味甘,能助濕壅氣,令人中滿,故濕盛而脹滿及嘔吐者忌服。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不宜大劑量久服。
2、人參與党參、均能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均可用於脾氣不足的體虛倦怠,食少便溏;肺氣虧虛的咳嗽氣促,語聲低微及氣虛血虛者。但人蔘能大補元氣,為治氣虛欲脫、脈微欲絕危重證候的要葯。人蔘還能益氣安神,益氣生血,益氣攝血和益氣壯陽,故又可用於氣津兩傷的口渴及消渴證,氣血虧虛、神志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證,血虛證,氣不攝血的出血證和陽痿證等。党參補脾肺之氣及生津、養血、扶正祛邪等功效與人蔘基本類似而力較弱,故古今方中以人蔘治療一般脾肺氣虛及津傷血虧而證候較輕者,現多以党參代之。但党參並無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之功,雖用大劑量,亦不能代替人蔘益氣固脫。3、人參與黃芪:兩者均為常用補氣要葯,同用還可相互增強補氣之功。所不同者,人蔘能補心、脾、肺之氣,且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安神增智,為治內傷氣虛第一要葯;黃芪則以補脾肺之氣為主,不如人蔘能大補元氣,但溫升之力強過人蔘,又能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善補肌表之氣,故表虛證常用黃芪。其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腫等功效,乃人蔘之所無或所不及。4、人參與西洋參:均能補益元氣、生津,人蔘溫補,力強,元氣虛弱者為宜;西洋參涼補,氣陰兩虛有火者為宜。
5、黃芪與白朮:兩者都能補氣、利水、止汗。所不同者:黃芪能脾、肺雙補,白朮僅補氣健脾;黃芪長於補氣昇陽,適用於中氣下陷,脫肛及臟氣下垂者白朮長於健脾除濕,脾虛失運,兼見水濕內停者多用;黃芪甘溫,補氣之力較強,主治氣虛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白朮治水濕內停之證,雖亦以氣虛證為主,但濕盛而正虛不明顯者,亦可應用;黃芪益衛固表,止汗之力優於白朮。6、蒼朮與白朮:兩者皆味苦性溫,均為脾胃要葯,都能燥濕健脾,同治脾虛有濕證。但白朮兼有甘味而性和緩,以補脾益氣為主,多用於脾失健運而兼濕阻之虛證;且有利水、止汗、安胎的作用,用治脾虛水腫、氣虛自汗及脾虛氣弱之胎動不安等證。蒼朮兼有辛味而性燥烈,以燥濕運脾為主,多用於濕阻中焦之實證;且能祛風濕、發汗解表、明目,用治風寒濕痹、外感風寒表證、夜盲證。7、西洋參與太子參均能補益氣陰,生津止渴。西洋參力強,清熱。適合於氣陰兩傷而火較盛者;太子參力弱、健脾。氣陰不足之輕者、火不盛者及小兒患者宜用太子參。
推薦閱讀:
※什麼是用神?八字用神的查法和分類
※1、明堂及明堂分類
※白茶的分類、工藝及老白茶做假揭秘,全是乾貨
※【病例問答】如何借用排卵障礙分類治療月經相關疾病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