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孝順思想的現代詮釋?[行願]
06-20
佛教孝順思想的現代詮釋[行願][ 作者: 行願來自:隴原佛學網站已閱:21時間:2010-12-17錄入:yangsihan2010年12月17日 佛學研究網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佛教教義中所蘊含的孝順思想應結合時代和社會環境進行既忠於原童又富有創新意義的詮釋和弘揚,以發揮它們在構建人類和諧社會,促進世界和平中的積極作用。筆者嘗試進行以下的詮釋和發揮。一、佛教的孝順思想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為了適應中國孝道文化的強勢,而推行佛教孝順的思想觀念,使佛教在中國紮根,並成為中國文化源流之一,那麼,佛教的孝順思想是什麼?佛教依緣起的法則,提出「眾生平等」的觀念,由此而說世間孝順之道、出世間孝順之道。佛教孝順的主要觀念:(一) 四恩《心地觀經·報恩品》卷二提出:佛教徒要報四恩——父母思、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1)父母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佛子應勤加修習,章養父母,其福與供佛功德,等同無異。又如: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見慈母在餓鬼中受苦,涕泣稟佛,佛告以施盂蘭盆供,乃母遂得脫苦、上生天宮。(2)眾生恩:謂無始以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干劫,於多生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過去生中有大恩故,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3)國王恩:國王福德最勝,雖生人間能得自在,盡國界山河大地悉屬其所有。王若以正法教化.能使眾生安樂。王若失正治,人民無所依。以其能行正化之故,八大恐怖不入其國,而能成就以智慧眼照世間、以大福智莊嚴國土、以大安樂與人民等十德。(4)三寶恩:即佛、法、僧三寶之恩。下面簡略分別說明:1.佛寶中具足六種微妙功德: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三者無足二足以及多足眾生中尊;四者極難值遇如優曇華;五者獨一出現三千大幹世界;六者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具如是等六種功德,常能利樂—切眾生,是名佛寶不思議恩。2.法寶中有四: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聲名句文名為教法;有為諸法名為理法;戒定慧行名為行法;為無為果名為果法。如是四法引導眾生出生死誨到於彼岸,是名法寶不思議恩。3.僧寶有菩薩僧、聲聞僧、凡夫僧。此三者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但供養者獲福無量,是名憎寶不思議恩。以上四恩是佛法在人間的世蹄流布,是佛弟子應做的本分事。(二)一切眾生為父母那麼,佛教聽說大孝是什麼?佛教認為真正的大孝不只 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能孝順天下父母———切眾生。佛教提出:「一切眾生為父母」的觀念.正是基於無始劫以來我們輪迴生死,在生生死死小,曾經有無數的眾 生做過我們的父母,與我們接下善綠、惡緣,因而,佛教說:「一切男子為我父,~切女人為我母,我生生世世從之而受生。」這是佛教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一切眾 生、普渡—切眾生的山來,也是大乘菩薩道精神的理論依據《盂蘭盆經》中說:「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供養,年年七月十五常以 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做盂蘭盆會,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就是說佛弟子盡孝道要時常憶念自己過去世的父母,並常常為過去的的父 母供養三寶,做布施功德,希望過去的父母離苦得樂。既然.一切眾生為父母,由此把人性狹隘的私心擴大到無量心。例如:一切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如果將心量放大,以天下人的父母為白區父母,以天下人的兒女為自己兒女,這個世間爭執就會少很多,和平美好得多。(三)佛教孝順思想的應用如今是商品經濟的時代,由於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過分追求而忽略內在的精神生活,導致社會道德的逐步淪喪;多少家門支離破碎,有多少老人兒孫滿堂卻流落街頭,人們呼喚道德的迷失,期盼道德的同歸,提倡孝道勢在必行。我們知道,中國的孝道文化有幾千年歷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那麼,這種孝道文化從什麼地方來?就是從民族的宗族社會來。孝道是古代維繫社會的中心力量。孔子的學生曾子寫了一部重要的書叫《孝經》,為孝道的典範;此處就佛教孝順思想的應用予以簡單說明。佛教孝順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順思想是不—樣的。 佛教孝道分為「世間的孝」和「出世間的孝」、通常世俗社會的人們對孝順父母的是世間的孝,大多以物質如飲食、衣服、湯藥、卧具、金錢等,盡自己的能力供養 父母身體所需.使生活安隱,精神順暢,冬夏晨昏,誠心照顧;每逢過節、生辰以禮慶賀、使父母歡喜。這就包括了贍養父母,給父母吃好穿暖,經常陪著父母。享 受人間天倫之樂等等,這些都是為人類羨慕的世間孝順。孝順方法於佛教看來就是「小孝」,真正令人欽佩的世間孝子.其行止是「大孝於天下」。這種精神同佛教 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行願,正好不謀而合。孝與忠也是同樣一回事,國家危難時.顧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個忠臣而為國犧牲,一點都不後悔。這也是孝道——孝 自己的國家、孝自己的民族。這種孝道意義就擴大了!而佛教所說的孝順是出世間的孝——解脫生死輪迴:佛 教認為孝順父母最究竟的方法就呈讓父母離苦得樂,脫離生死輪迴,這是最徹底的出世間孝順方法。我們以佛陀的孝順為例,可以清楚的知道佛教孝順思想觀念是如 何落實於現實生活小,並把世出世間的孝順融為一體.達成究竟圓滿。據那拉達法師《佛陀與佛法》中說:佛陀成道後,特別 應自己的父親——凈飯王迎請回到迦毗羅衛,並為父王說法,凈飯王聞法後證得三果阿那含。 當凈飯王病重時,佛陀為他做人生最後一次開示,使他證得阿羅漢果,並親自體會了解脫之樂。七天以後。凈飯王入滅.永遠脫離輪迴之苦,這就是佛教最大的孝順 了。佛陀的父親示寂後。佛陀回來舉喪,親自把自己父親的 遺體放入棺木中入礆,然後和他的兒子羅侯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將父親的棺木抬上他自已經常講經說法的地方靈山安葬。像佛陀這樣,合情合理的孝順做法,人 們怎麼能說釋迦牟尼佛不孝呢?因為佛陀是世間最大的孝子,真正把出世間的孝順徹底落實在教導自己的父母,修習佛法,離苦得樂。所以古德讚歎說:「大孝釋迦 尊,歷劫報親思。」又如大乘佛教的《地藏經》被稱為孝經。經文一開始就 是佛陀到忉利天說法,報答親恩。接著是地藏菩薩前生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救拔慈母於地獄、餓鬼諸道中……再如蓮池大師《七筆勾》中說:「恩重山邱,五鼎三 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意思是說父母恩重比山丘更高,父母生我、哺我、育我、教我、令我長大,立足社會,縱然用世間最好之物質,如皇帝的五 鼎三牲這樣珍貴的物品,豐富飲食去供養父母,也難以報恩於萬一。唯有學佛辦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行菩薩道,將此功德迴向父母,使令父母脫離生死煩惱, 方算圓滿為人子女之責任。這就是佛教所講的出世間孝道,讓父母離苦得樂,趨向解脫。佛教孝順思想涵蓋了世出世間的孝順之道,在世風日下的今天,道德淪喪,很多人不孝順父母,為此,提倡佛教的孝順思想,利益一切眾生的俗世生活或出家修道生涯,都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和價值。(信息來源:隴原佛學網站)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記得做一個孝順的子女
※[不是子女應該孝順父母,而是父母應該「孝順」子女]
※強調孝順,是在下一局很大的棋
※幼年失母,他卻成為父親的小棉襖,官至太守——《二十四孝系列》之十四:扇枕溫衾(qīn)
※把老婆當娘孝順的男人沒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