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徵入手欣賞詩歌

2002高考語文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詩詞鑒賞題由客觀選擇題變為主觀表述題,難度增大了。在四個選項中選出錯誤的一項,相對要容易一些,因為其中總有三個是正確的,學生藉助提示,比較容易從整體的角度把握全詩。現在改為主觀題了,則增大了難度。人們常說,「詩無達詁」,而且中國古典詩詞流派眾多、風格多樣,學生應該如何入手進行詩歌鑒賞?教師應該怎樣來進行能力訓練呢?

引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詩歌語言的特徵,即要懂得「詩家語」,懂得詩歌對語言的變形。這是詩詞鑒賞的基礎。

詩歌藝術分析的依據首先就是語言。嚴羽說「詩有別材」,其實,詩也有「別語」。詩歌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鍊性、跳躍性。中國詩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詩,一首詩裡面的詞語數量並不多,蘊含的意象卻非常豐富。要藉助非常儉省的語言外殼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不僅要符合音韻的需要,而且要對詩歌的語言作出變形。實際上,沒有人用平常說話的語言來做詩,如果有的話,也是可笑的打油詩。

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想像和再創造的空間。教師可以舉一些例子,注意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了解詩歌語言的組織規律,使之能迅速進入詩歌的語境。

一、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鍊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詳加分辨。例如:

何遜「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

王維「下馬飲君酒」、「日色冷青松」

常建「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王昌齡「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

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飲」、「冷」、「悅」、「空」、「淡」、「綠」、「紅」、「綠」、「老」、「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感染力。

二、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筆下之景之意之情,特別是詩人的情感側重點。

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在教學中,讓學生將己學過的含有倒辭的詩詞,回顧出來,重新排序。如毛澤東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學生可以很快重排為「寒秋,(我)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更為典型的、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生亦能很快重排為「欲目窮千里」,並能感知倒辭是為了對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鳥藏」、「雲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內分金帶赤,恩與荔枝青」,可以重新組合為:「夕鳥藏(於)梨花」、「小樹花傳香」、「內分赤金帶,恩與青荔枝」。將這些詩句重新還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詩人特定環境中的思索,美麗景象中的情趣。

三、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像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吳世昌先生也說,讀詞須有想像。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像,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節。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對話,作者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在詩歌的鑒賞中,就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問答,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和聯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補充出來。這就有如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積累的經驗、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

其實,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藉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例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又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部是名詞的連綴,「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卻有一種內在的深沉的聯繫,似離實合,似斷實連,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和再創造的可能。杜牧《過華清宮》後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騎紅塵」和「妃子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詞,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說是「一騎紅塵」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說是妃子在「一騎紅塵」之中露出了笑臉,好像兩個鏡頭的疊印。兩種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確切。詩人只是把兩個具有對比性的意象擺在讀者面前,意象之間的聯繫既要你去想像、補充,又不許將它凝固起來。一旦凝固下來,就失去了詩味;而詩歌的魅力,正在於詩的多義。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繫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於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於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婦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四、通過體會詩中字詞的色彩,理解詩人有意構築的畫意與詩情。

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或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就是抓住單一色彩表現的詞也能讓讀者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

五、抓住詩詞中能粘合情與景的實詞、虛詞,以「融合」詩歌的情與景,體會詩歌的意境。

詩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於景,或緣情布景。對於借景言情和緣情布景的詩歌則需要尋找一個情景交融的「融合」點,如: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江漢》詩中,詩人用「共」、「同」、「猶」、「欲」四字將客觀景物與詩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與天共遠,與月同孤,心視落日而猶壯,病遇秋風而欲蘇,老驥伏櫪的情懷溢於筆端。而寓情於景的詩歌則需要抓住詩中附著情感的「景語」,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悵然若失的征夫情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蕭蕭」「寒」滿載的是壯士報國的悲壯情愫。

總之,由於詩歌語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鍊性、跳躍性的特點,往往不好把握。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欣賞指導時,就必須抓住其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亦實亦虛,從最基礎的部分做起,以逐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推薦閱讀:

寫詞人方文山: 我的創作養分 來自 古典詩詞
詩詞里的故事《如夢令》
我喜歡的古典詩詞 / 陽台一隅 / 第1頁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想像—《中國古典詩詞的美感與表達》之十二

TAG:中國 | 詩歌 | 語言 | 詩詞 | 詞語 | 古典 | 古典詩詞 | 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