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幫傳奇 杜月笙和他的通商銀行

「當甲午戰後,海禁大開,洋商群來我國貿易,莫不藉其祖國之實力為後盾,並恃不平等條約為護符,一面在通商口岸,分設銀行,採用金融集體力量,壟斷我國市場,俾為推展其本國貿易之臂助。」

  

  上述寥寥數語,出自1947年民國「小四行」之一的中國通商銀行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文集的開篇文章。單看這段文字,似是在介紹該行成立之初的經濟背景,無甚特殊。但其實不然,這段話的特別之處在於說這話的人,竟是近乎文盲的上海青幫大亨杜月笙。

  

  杜月笙時任中國通商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儘管在抗戰之前,杜本人就已經身兼上海灘70餘家各類金融機構的董事、監事,但只有中國通商銀行董事長的頭銜真正奠定了其「銀行大亨」的地位。

  

  原因何在?中國通商銀行雖然規模不大,但卻在中國銀行史上有著重要意義。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創立於上海,由「晚清第一官商」盛宣懷作為主發起人,李鴻章等洋務重臣先後入股。中國通商銀行不僅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近代銀行,也是上海地區設立的第一家華資銀行。

  

  這樣一家曾被晚清重臣寄予厚望的銀行,成立前後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在杜月笙治下,這家銀行又迎來了怎樣的命運巨變?

  

  「與洋人爭利」而創設

  

  自從1840年中國的大門被打開,外資銀行魚貫入華,中國人自辦銀行的主張就不斷提出。早在1859年太平天國提出的《資政新篇》中,就已經提出了「興銀行」的主張,但礙於當時的社會狀況,這一理想主義色彩濃厚的計劃沒能實現。

  

  而在清朝政府一方,李鴻章等洋務大臣們早已經認識到開辦銀行的重要性,李鴻章在1885年甚至提出了「糾合中外眾商之力」、合辦銀行的主張。但最後仍不了了之。

  

  此外,在改良主義者中,鄭觀應等人也曾大力鼓吹設立銀行。而其他不少學者都認識到自辦銀行與發展民族經濟的密切關聯。

  

  直到19世紀90年代初,自辦銀行的主張都還停留在理論階段。未能成事的原因一是清朝政府不夠重視,也與民族資本實力尚未壯大有關。

  

  國人自辦銀行的主張付諸實踐,與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衝擊不無關聯。甲午之役後,國內大批開明士紳、商人積極主張發展民族工業來挽救民族危亡,而朝廷這時也開始大幅放寬設廠限制。

  

  發展實業本是洋務大臣們早有的想法,但甲午戰爭的敗局讓昔日的洋務派士氣低落,無力變革。《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飽受國內輿論困擾,被朝廷革了官職,不得已閑居「幕後」。這時候,李鴻章的關鍵幕僚盛宣懷卻因為朝廷的需要,逐漸走到了「台前」。

  

  盛宣懷是江蘇常州人,其父曾任安徽廬州府知府,而李鴻章是廬州合肥人,兩家早有往來。1870年起,盛宣懷成為李鴻章的幕僚。在李鴻章的洋務事務中,盛宣懷或多或少參與其中,並成為不少官辦企業的直接經辦人。

  

  在李鴻章被朝廷革職後,其核心幕僚盛宣懷一度心灰意冷,向朝廷請求辭官歸鄉。但當時的清政府,面臨著內憂外患。國內要求變革的呼聲高漲,對外則需要跟列強周旋,盛宣懷跟隨李鴻章所積累下的洋務經驗,仍是清廷所迫切需要的。於此,朝廷不僅不容許其辭官,還要逐步委以重任。

  

  1896年,盛宣懷不僅從另一名洋務大員張之洞手中接過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的管理權。還獲得了全國鐵路的督辦權。這時,盛宣懷已經成為橫跨多個實業領域的重要人物。

  

  就在接手鐵廠、鐵路等事務後,盛宣懷遇到的第一個大麻煩是「融資」。很多情況下,為了融資他不得不求助於外商銀行。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其自辦銀行的想法愈發強烈。盛宣懷曾解釋:「今因鐵廠不能不辦鐵路,又因鐵路不能不辦銀行。」

  

  當時的中國,外商銀行「網羅所布」、「群雄環伺」。盛宣懷認為有必要通過自辦銀行,「通華商之氣脈,杜洋商之扶持」。在盛宣懷看來,日本之所以能夠取得明治維新的成功,在於「理財得法」,銀行在這其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1896年,盛宣懷不斷通過奏章向朝廷呼籲開設銀行,他在給光緒皇帝的奏章中明確闡明:「今天下之商力,以辦天下之銀行,但使華行多獲一分之利,既從洋行收回一分之權。」

  

  在面見光緒皇帝時,盛宣懷力陳興辦銀行之利。他不僅主張新設銀行應商辦、設總行於上海,還提出以滙豐銀行為模範,經辦存款、放貸,並且參與國債發行。聽聞盛宣懷的主張之後,有心變革的光緒皇帝大喜,急切詢問要如何才能徵集商股。

  

  盛宣懷籌辦銀行的計划起初在朝廷內部遇到較大阻力,守舊貴族生怕漢族商人做大,動搖了「國本」,而張之洞也因為新辦銀行可能會對其鑄幣業務不利而對此頗有微詞。然而,在一致對外的考慮下,盛宣懷最終取得了成功,朝廷內部也有了初步共識。

  

  1896年11月12日,清廷下旨,責成盛宣懷召集商股、合辦銀行。此後較短時間內,盛宣懷就利用各種關係募集到商股300萬兩。但這距離原定資本尚有一定差距。這時,他開始寫信給李鴻章,「如能再借官本二百萬兩,即可照所擬章程趕緊開辦。」對此,李鴻章積極響應。

  

  1897年5月27日,這家銀行終於在上海外灘成立,並最終定名為「中國通商銀行」,以期「通商興邦」。

  

  不過,中國通商銀行表面上為商辦,但實際上卻近乎官商合辦。從中國通商銀行自定的英文譯名「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也可看出,這家銀行與皇家的關係可不一般。

  

  實際上,在中國通商銀行成立之初,實收資本額僅為原先預計的一半,為250萬兩,其中招商局和電報局合計佔有2/5股本,這其中,又以盛宣懷和李鴻章的投資為巨。僅盛宣懷本人名下的股本,就高達73萬兩。

  

  發行首張紙幣

  

  張之洞曾評價盛宣懷道:「可聯南北、可聯中外、可聯官商」。中國通商銀行成立後,一度在外商夾擊、官商間隙下艱難經營。但盛宣懷利用職務之便以及與政府的特殊關係,逐漸穩定了中國通商銀行的業務。

  

  1897年7月,成立僅兩個月的中國通商銀行,就通過盛宣懷獲得了大清鐵路總公司從比利時80萬兩借款的存儲權。此後,凡涉及到中國鐵路的外國借款,盛宣懷無不優先攬入中國通商銀行存儲。

  

  此外,中國通商銀行也積極爭取官府存款,並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該行天津分行存有天津海關道署和海防捐局存款共20多萬兩,北京分行存儲軍餉31萬兩白銀。

  

  然而,由於當時各省均有銀號,中國通商銀行在吸納政府存款方面並無優勢。為此,盛宣懷又幾次上書朝廷,要求朝廷給予必要的扶助。

  

  不過,一向支持中國通商銀行創辦的光緒皇帝卻在此時表示,設立銀行並非為了壟斷利益,而是促進商業發展。這讓盛宣懷備感壓力。

  

  為了招攬更多業務,盛宣懷作出規定,中國通商銀行的匯款費用必須低於外資銀行。此外,他掌控的鐵路公司以及工礦企業,比如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等公司,無不與中國通商銀行發生了密切的業務往來。

  

  在業務拓展上,成立3年時間裡,中國通商銀行就在北京、漢口、天津、廣州、煙台、香港等地開設了分行。

  

  內部管理上,盛宣懷始終將滙豐銀行作為模仿的「藍本」。中國通商銀行不僅大量借鑒滙豐銀行的章程及管理制度,還聘請了不少洋「大班」。在中國通商銀行的上海總行,甚至就連賬簿也全部由英文書寫。

  

  這一時期,中國通商銀行在發行鈔票上也取得了突破。該行成立不久,就獲准發行銀圓券及銀兩券兩種類型的鈔票。這在中國近代華資銀行史上還是第一次。為了確保紙幣的印刷質量,盛宣懷打起了「中外合作」牌。這些紙幣全數在英國印製,連紙幣樣式都借鑒了滙豐銀行在香港發行的樣式。

  

  在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第一批紙幣票面上,正面印有「中國通商銀行鈔票永遠通用」、「只認票不認人」、「憑票即付」等字樣,反面則印有該行英文名稱「中國皇家銀行」。為了確保紙幣獲得在華外資銀行認可,這張紙幣幣面上還仿效外資銀行的做法,特別附上了洋人大班的英文簽名。

  

  中國通商銀行發行鈔票始於1898年,初時發行票面總額僅為29萬兩,此後幾年逐年上升,到1902年達到近100萬兩。不過,1903年發生的偽鈔案,卻差點讓中國通商銀行苦苦建立起來的商業信用毀於一旦。

  

  1903年初,發生了幾名日本人偽造中國通商銀行鈔票事件,導致中國通商銀行出現了擠兌現象。為了挽回銀行信譽,盛宣懷不得已將已經發行的鈔票全部收回,就連已經印製好尚未發行的鈔票也全數銷毀。這件事讓中國通商銀行的信用大受影響。

  

  當時,中國通商銀行內部管理上的弊端也逐漸顯現。遍布全國主要城市的各分行內部,由於員工官僚習氣濃厚,導致弊案頻發。僅1902年,天津分行華人大班梁景和經手放出的貸款竟然產生了62萬餘兩的呆賬,1903年,上海分行也出現數萬兩的騙案。

  

  重重壓力之下,中國通商銀行的業務被迫全面收縮。到1905年,中國通商銀行僅剩下北京、漢口兩家分行以及煙台一個支行。而隨著清朝政權的命運走向終結,中國通商銀行也不得不面臨再次轉型。

  

  轉型純商辦銀行

  

  清政府統治結束之後,中國通商銀行曾經擁有的特權不復存在,但仍保有發行鈔票的權利。民國政府甫一成立,中國通商銀行就將英文名稱由「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中國皇家銀行)變更為「Commercial Bank of China」,與中文名稱保持一致。

  

  在資本結構方面,中國通商銀行也和成立之初大為不同。此時,招商局以及電報局的股份早已逐步轉為商股,而清政府投入的一百萬元早在辛亥革命前也已經收回。中國通商銀行已經逐步轉型為一家純商辦銀行。

  

  1916年,盛宣懷去世。此後幾年,初創時期的幾位董事也陸續離世。中國通商銀行的核心人物不斷變化。先是華人大班陳笙郊,後又由大班謝綸輝主持局面。到了1919年,又轉到買辦出身的傅筱庵手中。

  

  傅筱庵,名宗耀,浙江鎮海人。曾在招商局所屬華興保險公司任職,後先後擔任招商局、漢冶萍公司、中國通商銀行的股權代表。1914年,傅筱庵獲得盛宣懷的提攜,開始擔任招商局經理,並擔任中國通商銀行董事。盛宣懷病逝後,傅開始擔任招商局董事。1919年,通過各種關係,傅筱庵最終掌握了中國通商銀行的控制權。

  

  傅筱庵慣於吹捧奉承,在政治上則是一個投機分子。北伐時期,傅筱庵與孫傳芳關係密切,北伐軍進入上海市後,宣布通緝傅筱庵,傅逃往大連,直到1931年才取消通緝,回到上海。

  

  在坐鎮中國通商銀行期間,傅筱庵一方面利用銀行資金四處結交權貴,在銀行業務上則完全倚重發行鈔票。濫發鈔票的票面金額到1934年已經達到2919萬餘元,而該行存款僅為2221萬餘元。相形之下,「北四行」、「南三行」等主要銀行的存款數額一般都在發鈔額的10倍以上。

  

  而呆賬也成為中國通商銀行的大問題。當時,僅招商局就欠下了184萬餘元,而北洋政府財政部也欠款100多萬。銀行為此陷入虧損,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傅筱庵仍力主按照每股8厘派發股息。

  

  1934年,傅筱庵又執意在上海江西路、福州路口興建高達17層的辦公大樓,耗資達到200多萬元。這時的中國通商銀行,早已資不抵債、搖搖欲墜。

  

  淪為官僚資本附庸

  

  20世紀30年代初,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上海的金融市場也受到波及。

  

  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新政,實行白銀政策,試圖通過高價收購白銀來轉嫁經濟危機。一時間,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上海銀行業的擠兌風潮一觸即發。

  

  1934年2月20日,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發了一封英文電報,電報內文稱:「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謹請貴大總統回憶,貴國貶低美金影響於物價水平線,將貴國貨幣之恐慌化險為夷之事實。反言之,銀價暴漲,設非有人信用放款於中國,勢必敝國銀子運漏他方,遂致信用緊逼與國內物價水平線一敗塗地。」

  

  這封電報發出後就沒有了下文。上海銀行業的恐慌依舊持續。1935年夏,擠兌風潮終究還是來臨,當年就有14家銀行因此停業。中國通商銀行也岌岌可危。

  

  當時,中國通商銀行存款準備金僅有900多萬元,與法令規定的數額相差1700多萬,這筆巨款是傅筱庵無論如何都難以籌集的。這時,無論是儲戶擠兌還是政府施壓,這家銀行都可能隨時倒閉。

  

  無奈之下,傅筱庵找到了當時國民政府財政部次長兼錢幣司司長徐堪,哀求政府的幫助。這其實正中了官僚資本的下懷。在「四大家族」及徐堪的屬意之下,政府決定「注資」,並請上海青幫大亨杜月笙「出面維持」。

  

  不過,杜月笙後來卻對外聲稱,此事系傅筱庵再三懇求之下,「辭不獲已」,最終同意出任中國通商銀行董事長。「當時為顧全大局著想,仍毅然前往接事,臨時商由中交等行撥款接濟,擠兌形勢,始告緩和。」杜月笙在中國通商銀行紀念文章中寫道。

  

  1936年,中國通商銀行正式進行改組,成為「官商合辦」銀行。改組之後,中國通商銀行原有股本350萬元按照15%的比例摺合成商股52.5萬元,而國民政府以復興公債收據作為官股,以347.5萬元佔全部股本超過85%。由於復興公債當時流通性較差,國民政府官僚資本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就控制了這家老牌民資銀行。

  

  就在同一時期,同樣陷入擠兌危機的中國實業銀行、四明商業儲蓄銀行也依照類似模式改組為官商合辦。後來,又加入中國國貨銀行,四家銀行合稱「小四行」。

  

  中國通商銀行改組後不久,抗戰爆發,銀行命運再次迎來轉折。

  

  在杜月笙的安排下,中國通商銀行將可以變現的流動資產全部變現,送到位於中國香港的大通銀行,專門用來進行外匯買賣等投資。1941年,杜月笙至重慶設立分行,隨後又在西北地區及四川等地廣泛開展業務。由於在香港的投資得利,並且運用存款得當,中國通商銀行在幾年之內獲得快速發展。

  

  由於利益問題,1944年中國通商銀行等官商合辦銀行還鬧出了「官股退出」事件。當時傳聞,孔、宋等家族希望「官股」退出「小三行」,從而為四大家族資本以「商股」名義入股掃清障礙,引起輿論一片嘩然。最後,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不得不出面回應:「留待抗戰以後三行財產可以清算時再行洽商退還官股辦法。」

  

  1947年,抗戰勝利兩年後,中國通商銀行迎來50周年慶,這年,中國通商銀行邀請杜月笙、章士釗等人撰寫紀念文章,隆重推出一本紀念文集,名為《五十年來之中國經濟》。

  

  在這本文集的顯要位置,附有蔣介石所贈「裕俗厚生」的題詞。同樣也在這本文集中,杜月笙指出,「五十年來中國通商銀行之進展,與夫五十年來中國政治之演變,息息相關,若為表裡。」他還提出,中國通商銀行要「繼往開來」、「靳求新生」。

  

  杜月笙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兩年之後,這家老字號銀行的命運就會因為政治而再臨波折。

  

  1949年之後,中國通商銀行得以繼續存在,其官股由人民政府接收作為「公股」,實行公私合營。1952年12月,中國通商銀行和上海其他59家金融機構實行金融業全行業公私合營,成為社會主義金融業的一部分。「中國通商銀行」之名隨之走入了歷史。

   來源:國際金融報 作者:胡世龍


推薦閱讀:

系統查無芶姓 8個銀行網點不辦卡(圖)
財經雜談:銀行為什麼不把員工當人
債轉股只是看上去很美
是什麼讓存款佔比一降再降?25家上市銀行有話說

TAG:銀行 | 杜月笙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