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原來是這樣死的,我們都被歷史騙了幾千年啊!
《滿江紅》
小時候對岳飛故事的理解其實特別簡單。岳飛所向披靡,秦檜大奸大惡,宋高宗趙構昏庸無能。就這麼簡單啊。
後來,稍大一點,發現不是這麼回事,秦檜其實不重要,別看他跪在岳王墳前是千古罪人,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高宗趙構。
宋高宗像
一、表面看,岳飛想迎回二聖,高宗無奈殺岳飛,其實不然。讀史書讀得深一點,可能是這樣的一個印象,因為高宗怕岳飛直搗黃龍府,迎二聖還朝。那倆皇帝回來了,他怎樣辦啊?他就自毀長城把岳飛殺掉,以保住自己的皇位。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二、事實上,迎「二聖」還朝,是高宗趙構自己提的。岳飛也不是愣頭青,真的想把「二聖」迎回來把高宗給替了,他沒那麼傻。岳飛在有一次出兵的時候,給高宗趙構上的奏表裡面就特地寫了這麼一筆叫「迎天眷還朝」,什麼意思啊?就是我只是把皇上的親戚給接回來,原來都說迎「二聖」,他特地改了一個詞叫天眷,這說明岳飛是有這個政治腦筋的。
就算欽宗回來了,對高宗趙構是不是就構成了地位上的威脅呢?如果你手裡沒有軍隊和朝臣的人事任免權的話,是威脅不到趙構的。難道宋高宗趙構不明白嗎?那為什麼他還是要堅持殺掉岳飛呢?
岳飛抗金
三、打仗打的是後勤糧草,當時財政艱困,能不能支持岳飛直搗黃龍府是個問題。北宋是很富強的,最富的時候是宋神宗時代,一年收入大概是6000多萬貫,可是到兩宋交替兵荒馬亂的時候,中央政府的稅收已經只有1000萬貫。一直到12世紀的中期南宋政府歲入才恢復到6000萬貫的水平。可是你知道當時岳飛一年的軍費要多少?光這一支軍隊一年就要700萬貫,所以皇帝基本上是在家裡掃倉庫給他。
宋高宗是一個非常勤儉的皇帝,營造宮室沒有想像的那麼壯麗豪華,據說他那個宮殿的主殿經常換牌子,幹什麼就換一個名字,因為沒有那麼多宮殿。
圖片來源於網路
四、岳飛的性格,導致皇帝猜忌,這是其必須死的原因之一。
既然知道打不贏,那高宗趙構最主要的敵人是誰呢?恰恰不是徽欽二帝,也不是金兀朮,而就是他岳飛本人。因為你那麼能打仗,你掌握了全國幾乎七分之五的兵馬,最後你要是還打贏了,你不當皇帝。誰當皇帝啊?
當然我們現在都覺得岳飛是忠臣啊,那背上刺了字的喲。高宗也寫了四個字「精忠岳飛」賜給他嘛。臨死的時候有人勸他反他都不反。他怎麼會是高宗最大的敵人?高宗也這麼想過,有一次高宗說,這個岳飛還是個忠臣啊。秦檜就在旁邊說,對,岳飛是忠臣,我們太祖皇帝趙匡胤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
岳飛造像
換句話講,就算你岳飛不反,你掌握了全國七分之五的兵馬,將來如果你又拿下了故地,甚至迎回來了徽欽二帝的屍骨,如果你是這麼一個聲名赫赫的人,你不反,你的弟兄都會讓你反。
大家又要說,岳飛不愛財,不近女色,深得名望,還能寫點詞,形象很好,士大夫階層也喜歡他。如果皇帝不信任,還可以奪兵權,何必要殺他呢?
很多當代的歷史學家在分析岳飛為什麼必須死的時候往往在強調岳飛的性格。岳飛這個人性格確實有點不好——特別倔。這種倔在皇上看來那就叫跋扈。下面具體講幾個例子。
還我河山
1、岳飛跟高宗趙構之間有過蜜月期的。剛開始趙構覺得這小夥子太能幹了,親自把岳飛從很低級的武官提拔上來,提拔成節度使的時候,岳飛還不到30歲。岳飛還逢人就講,整個宋朝就兩個人30歲不到封節度使的,一個人是太祖,一個是我。這話哪能講呢,對不對?他就私下瞎講。
2、岳飛跟宋高宗第一次翻臉是在紹興七年。那年發生了一個什麼事?就是南宋四大名將之一的劉光世實在不願意打仗了,想把他的那支軍隊交給朝廷回家養老。當時高宗趙構說這個軍隊就交給岳飛。這樣的話岳飛就擁有了天下七分之五的兵力。趙構後來反悔了,怕岳飛哪天造反,無法控制。而岳飛這邊高興啊,天天在那兒謀劃我擁有了這麼多軍隊,我應該怎麼收復故土,還我河山。
岳家軍
趙構反悔之後就跟他說:劉光世的軍隊不給你了,直屬中央了。岳飛就不高興了,要來要去要不到,於是一甩手不幹了。幹嘛去?直接回廬山,因為他老母親葬在廬山。到廬山閑住,管你朝廷怎麼喊我都不回去。趙構就給他寫了無數封激情四溢的信,一封一封飄向廬山,岳飛死活不搭理。後來趙構沒招了,就叫來了岳飛兩個老部下,一個叫李若虛,一個叫王貴,說你們倆到廬山去請他,請不下來,殺你們倆。這倆老部將就跑到廬山去見岳飛。岳飛剛開始還很強硬,李若虛最後跟他說了一句話:你真的以為能跟朝廷翻臉嗎?這一句話說完,岳飛大汗淋漓,立刻下山了。
下山之後向高宗承認錯誤,寫認錯書啊,說皇上您別生氣了。高宗說我沒生氣,我生啥氣,我要真生氣我就動你了。你知道我怎麼動你嗎?太祖皇帝有一句話叫「亂吾法者,唯有劍爾」。我不生氣,我要真生你氣就弄死你。這是兩個人第一次翻臉。
3、岳飛操心立太子,犯了擁兵者的大忌!另外一次翻臉也是岳飛的性格問題。他老替皇上操心立太子的事情。趙構在揚州逃跑躲避金兵的時候,據說受到驚嚇,落下了類似於陽痿這樣的毛病,所以沒有後代。後來他在宮裡養了宋太祖的兩個七世孫,一個叫趙伯琮,一個叫趙伯玖,作為備選的接班人,但很長時間也沒有冊立太子。
而岳飛就說你應該立那個趙伯琮為太子。岳飛還有點腦筋,不讓別人參與這個立太子的事。自己躲在船艙寫好了奏章,然後跑到那兒跟皇帝念。結果念的時候高宗就冷冷地看著他,突然一陣冷風刮來把那個奏章刮到地上,岳飛哆哆嗦嗦大汗淋漓。他也覺得這事做得太過分了。最後高宗就跟他說了,這種事哪是你這種掌兵權在外的武將該管的啊。如果你是文臣可能還是愛護國家,你一員武將說這話啥意思?
法控制。而岳飛這邊高興啊,天天在那兒謀劃我擁有了這麼多軍隊,我應該怎麼收復故土,還我河山。
岳飛傳海報
要知道立太子這件事情,在封建王朝的時候是天大的事情。說白了這叫炒期貨啊,你這個時候說立趙伯琮當太子,他當上皇帝之後,你就有擁立之功。所以過去在誰當太子這個問題上是宮禁當中最嚴肅、最碰不得的一個話題。
岳飛性格確實有問題,可是岳飛的性格問題真的又能導致他被殺嗎?還不至於!因為宋代畢竟是一個對士大夫很好的一個政權,為什麼還是要殺呢,把軍權剝奪不就可以了嗎?這就又得說到宋代的政治。
五、失去彈性的宋代政治—— 這是岳飛必須死的根本原因。
宋代政治在北宋仁宗時就完成了士大夫階層的覺醒。剛開始的時候,宋太宗也像唐太宗一樣,一看這麼多舉子來應試,他就感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都為我所用。可是再往後,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叫「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這個時候士大夫的力量就開始成為朝廷上的主導力量,但同時又暴露出了中國人的一個缺陷,就是士大夫凡事基於意氣,認死理,搞黨爭。最典型的就是王安石變法,兩派士大夫那真是有你沒我。咱倆不談是非,咱倆就談派系,你只要不是我這邊的你幹什麼都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司馬光上台第一天就把所有的新法盡廢。當時王安石在南京說有些法明顯是有功效的,為什麼也要廢掉呢?這已經不是什麼具體的政策之爭了。
王安石變法之後,宋朝翻過來掉過去就是搞黨爭,這派上台,那一派就徹底踩下,那一派上台,這一派就徹底踩倒。所以整個宋代的政治就是一個失去了彈性的政治。
精忠岳飛宣傳海報
那麼到了高宗趙構和岳飛的那個時候,這個彈性變得非常脆弱。當時朝廷上只有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戰。主和派一定是漢奸嗎?不一定,就是圍繞在秦檜路線周圍的那一群士大夫。至於主戰派是不是一定全是抗金名將,全是謀國的板蕩之臣呢?也不一定。
在中國古代政治當中,真正敢跳出來說我主和的人,不僅要有政治智慧,而且要有道德擔當。這個擔當往往皇帝本人都沒有。你像明代的崇禎皇帝,其實到最後也想跟後金談判,剛派人私下去談,結果風聲就漏掉了,他就只好把這個人殺掉。皇帝也不敢當主和派。
回到岳飛。既然國家的大計已定,我們要跟金國談和,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那就要讓主戰派閉嘴。只有殺岳飛,其他人就都老實了。當時韓世忠已經開始閉門思過了,殺他沒有用。主和還是不能成為國家的大政方針。「爭國是」成為當時宋代政治缺乏彈性的一個最終結果。所以岳飛必須死。
岳飛像白描
六、做人不僅要有智商,更要有情商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智商當然也佔一部分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情商,尤其在南宋的這個政治大環境下面,情商更顯得尤為重要。話說回來,歷史也總是驚人的相似,很多所謂的忠臣的下場都是躲得過「明騷」但沒躲過「暗賤」,不過也有歷史的倖存者,像唐朝的郭子儀等等,其實對於岳飛來講你只要學學人家郭子儀結局估計也不會是這樣了。(當然我們後來的評論者都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我們不在當時的環境下,所以也只能發表下感慨了)所以說岳飛並不是被別人害死的,真正的是自己把自己害死的。
推薦閱讀:
※滿江紅 憑弔岳飛 張子耀
※岳飛死後秦檜的下場,岳飛死後秦檜怎麼死的
※岳飛死後,因為這個人的存在,使得強大的岳家軍卻不敢為他報仇
※岳飛在漢7年被封鄂國公
※八飛說岳飛,血淚滿天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