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肝腎入手防治乳腺增生症_

關於乳房疾病,在西醫屬於外科範疇,而在中醫學上卻有另一番演繹。

乳腺小葉增生(簡稱乳腺增生)多見於25-40歲中青年女性,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而患者發現乳房內腫塊是就診的主要原因。腫塊常為多發性,可局限於一側乳房或兩側乳房內,彌散腫塊為顆粒狀結節,小的如芝麻綠豆,大的集合成塊,表面光滑,與皮膚和深部組織無粘連。隨著經前增大,經後縮小,常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脹痛,而與月經周期相關,經前脹痛較重,經後脹痛減輕。

現代醫學角度認為,乳腺增生症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是由於女性體內激素周期性變化所致,即乳腺組織在體內激素的影響下,發生周期性的生理性增生和復原。而當卵巢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的情況下,復原不全而引起乳腺導管、乳腺小葉或周圍結締組織的細胞過度增長,而形成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的病理變化屬於慢性炎症改變,所以現在西醫尚無特殊治療辦法。

中醫對乳腺增生症的認識:

乳腺增生症以其臨床特徵表現,在祖國醫學記載,歸屬於「乳癖」範疇。又名「乳痞」「乳中結核」「奶積」等相當。「癖」的意思是「內結於隱僻,外不可見也」。「乳癖」之名始見於華佗《中藏經》,到明清時期有關「乳癖」的論述漸趨詳細,據《瘍醫大全》記載,「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重墜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可隨喜怒消長......。」清楚地描述了乳腺增生的臨床表現。

乳腺增生症病因病機的理論基礎:

中醫的基本理論分析,乳腺增生症與臟腑、經絡、氣血的關係及五臟六腑中,肝主疏泄與藏血功能、脾胃的運化功能、腎的藏精功能等,對乳房的生理影響最大,同樣在乳腺增生症的發生髮展過程中也與肝、脾、腎三髒的病理生理變化相關,尤與肝、腎關係最為密切,主要涉及肝腎兩臟。它與肝腎這兩個重要的內臟器官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兩乳為肝之經絡所過,兩乳的證候首先與肝有關。由於郁怒傷肝、思慮傷脾、氣滯血淤、痰凝成核所致。臨床所見,情緒刺激主要影響肝臟的疏泄,使得胸骨、兩乳、小腹因肝淤氣滯而出現脹痛不適等癥狀。故《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女子以肝為先天。」說明肝與女子病理生理息息相關,在乳腺增生症的發生髮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治療肝鬱和腎虛所導致的各種病理變化,調節內分泌功能紊亂並使之恢復正常。本病初起階段僅用疏肝理氣的治療方法,如柴胡疏肝湯加減,就可以使臨床癥狀迅速消失。

其次,由於乳腺增生的臨床表現與月經周期有明顯的關係。因而涉及中醫理論中的腎的生理功能。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人體的生育能力,以及月經的正常與否,與腎臟有非常密切關係。臨床所見,當患者腎虛時,會直接影響生育能力和導致月經異常,因此,治療乳腺增生症的另一個治療方法就是補腎。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中醫補腎實質是調整人體的內分泌機能。由於乳腺增生症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腎虛證候,因此補腎治療對乳腺增生症有效,如中年女性患乳腺增生伴月經不調,及其他腎虛證候,臨床常用的二仙湯加減來調理效果甚佳。

乳腺增生症在中醫的舒肝和補腎治療之外,對於一些病程長的患者,可增加活血化淤和軟堅化痰的治療方法。活血化淤配合舒肝理氣,適宜一些病程長又有疼痛癥狀的病例,它們常用的藥物有丹參、赤芍、莪術、三棱、王不留行等藥物,可以提高療效。對於腫塊較大,病程較長者,也可適當使用化痰通絡、軟堅散結的藥物,如浙貝、牡蠣、海藻、昆布、白芥子、夏枯草、絲瓜絡、僵蠶等效果也頗佳。

總之,中醫對乳腺增生症的治療方法,以疏肝、補腎為主,結合患者不同情況,配合活血化淤和軟堅化痰治療,多數患者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因為情緒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在藥物治療同時心理疏導十分重要,消除患者恐懼心理,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女性的乳房組織和子宮內膜組織一樣,對女性荷爾蒙十分敏感,乳腺組織也出現類似子宮的變化-增加體內血液的流動,乳腺腺體的細胞增殖,是為預備女性懷孕時的生理需要,以產生母乳。但若月內沒有受孕,增加的腺體便會消失而復原,周而復始進行著。然而,由於各種原因,有些乳腺組織沒有消失或復舊,長期遺留在乳腺組織內,便成為增生組織,令乳房內出現了些硬塊,當摸到這些腫塊,往往會導致許多患者「乳癌的恐懼」心理。所以當你發現乳腺內有結節或腫塊,在不理解時應該及時看醫生,進行必要的檢查,確定診斷,避免產生「恐癌心結」,應保持心情愉快,樂觀情緒,並可找中醫生對於乳腺增生的進行辨證施治大有好處。

推薦閱讀:

乳腺增生自我保健三策略
女性患乳腺增生會有什麼徵兆
吃什麼可以治療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怎麼來的呢?

TAG:乳腺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