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魏晉、復古求新的追求——趙孟頫的書學思想

崇尚魏晉、復古求新的追求——趙孟頫的書學思想

文/雲志功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湖州人氏。趙氏為宋朝宗親,宋太祖十一世孫,曾任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後,以「江南遺逸」身分被召,入元為官。官至刑部主事,翰林學士,封魏國公,謚號文敏,著有《松雪齋集》存世。趙孟頫書畫兼善,書法精於楷書、行書,作品行於世者應為歷代書家中較多者。趙氏論書之語較為分散,常以詩、序、跋、書信等形式出現,但精鍊確切,實能反映趙氏對書法藝術深刻、獨到的認識。

整個元代書壇為時代所囿,基本上走的是一條崇尚二王、力圖回歸魏晉風尚的老路,趙孟頫無疑是眾書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趙孟頫 飲馬圖

南宋時,國家政權風雨飄搖,內憂外患,文人士吏仕途難料,心存絕望。此種社會心理對文化藝術影響巨大。書法也是一樣,書法家前望己絕,只能沉溺於吟風弄月之中,遊戲風塵。於是,書法風格日漸萎靡羸弱,嫵媚秀巧,全無北宋大家意氣風發之胸襟,使書法藝術陷入低潮。

趙氏入元以後,直面南宋書法弊端,力圖通過回歸魏晉的主張,恢復己經被破壞得瘡痍滿目的書法秩序。近代潘伯鷹先生認為,元人書法崇尚魏晉、力求回歸古意,居功至偉的當數趙孟頫。他認為「這一恢復的力量幾乎是趙孟頫一個人的力量」,而且開闢了一個書法新天地。

趙孟頫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碑額

趙孟頫崇尚魏晉,追求「古意」的觀念是有傳承的,它來源於中華民族的「尚古」意識,只要事物發展進入低潮期,「尚古」意識就會迅速佔據人們的思想。宋代蘇軾、米芾也都強調古法,以古法為標準,只不過,宋代以「意」來詮釋古法,元人只能以「法」來註解古法了。

其實, 趙孟頫崇尚魏晉,也不是想簡單地再現魏晉風尚,而是對魏晉,以及後代,甚至到宋代書法的多種意趣、法則的一種主現的篩選、陶淬和熔冶,是對古代書法精神的一種提煉。趙氏認為,「法度」是「古意」的靈魂。因此,魏晉風尚被他理解為法度的極則,這也就成為趙孟頫書法思想的關捩所在。

趙孟頫在審視了魏晉、唐宋書法的脈絡和統系以後,認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觀念和書法創作最能體現魏晉風尚,因此他給予二王父子極高的評價。

右將軍王羲之總百家之功,積眾體之妙,傳子獻之超軼特甚,故歷代稱善書者,必以王氏父子為稱首人士。(《論書》)

趙孟頫 膽巴碑(局部)

趙氏於此,讚頌了王羲之繼承古代書法的傳統 並勇於創新的精神,指出王氏書法在書法史上的集大成作用,再一次肯定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推尊二王書法應為百代楷則,這一觀點對元代書法的發展和審美取向起到了關鍵作用。

趙孟頫對王羲之繼承傳統、勇於創新精神的讚頌,其實也表現了他自己對書法傳統的態度,也就是「通變」的觀念。很多人認為趙孟頫屬於泥古不化,徒拘形相,特守家法 ,未敢逾古人半步之人,其實不然。我們從趙氏對王羲之、顏真卿變革書法的態度即可證明這一點。

右軍字勢,古法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論書》)

近世之隨俗者皆好學顏書,顏書以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與王子慶手札》)

趙孟頫從王羲之的「古」看到了其「新」,從中抓住了藝術發展的規律和本質,認識到繼承和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他一生鍾情《蘭亭》,反覆臨寫,得到的啟示遠非筆墨技巧一方面,更多的是他在領會王羲之改舊體、變古形的思路和創新意識。趙氏對顏真卿書法的變革精神也十分欽佩,因此,他的書法實踐也深受顏真卿的影響,「風華骨格,庄密挺秀,如端人正士,冠裳佩玉」,結構緊密而氣度舒張,頗見顏書《多寶塔》之遺韻。

趙孟頫有《論書》詩曰:

右軍瀟洒更清真,落筆奔騰思入雲。

裹鮓若能長住世,子鸞未必可驚人。

蒼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閑花幾日春。

書法不傳今已久,楮君毛穎向誰陳。

此詩表達了趙氏對王羲之書法的由衷讚美,他自己對於瀟洒清真的審美追求也溢於言表。趙孟頫的書法藝術實踐也充分體現這一點,他繼承了王羲之圓活流暢、自然流美、變化錯落、清和洒脫的筆法特點,形成了自己筆意流動、華麗蘊藉、溫潤清真的書風。

趙孟頫 趵突泉詩

歐陽玄在《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讚美趙孟頫道:「嗟乾之資,唯一清氣。人稟至清,乃精道氣。天朗日晶,一清所為。……清氣所萃,乃臻瑰奇。允矣魏公,玉壺秋冰……」。此語如頌趙孟頫其人,實為溢美之辭,但如果用來概括趙氏的書法追求卻恰當之至。

元代書法家大都不出趙孟頫門庭,因此在他的倡導下,元代書壇呈現出一種溫潤清爽、閑雅超逸的書風。後世書家也大都認為趙氏書法風格乃直承魏晉風尚,明代何良俊就極力讚美道:「至元時有趙集賢出,始盡右軍之妙,而得晉人之正脈。故世之評其書者,以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

趙孟頫 行草陶淵明五言詩頁

趙孟頫力求「瀟洒清真」的書法韻味,欲脫去世俗之氣,如明月在天,清風徐來。所以,他評價前人書法的標準也基於此點,在《鐵網珊瑚》中載有他《論宋十一家》一篇論書之語:

李西台書去唐未遠,猶有唐人遺風;

歐陽公書居然見文章之氣,

蔡端明書如周南后妃,德容兼備;

蘇子美書如古之任俠,氣直無前;

東坡書如老熊當道,百獸畏伏;

黃門書視伯氏不無小愧邪;

秦少游書如水邊游女,顧影自媚;

薛道祖書如王、謝家子弟,有風流之習;

黃長睿書如山澤之癯,骨體輕澈;

李博士書如五陵貴游,非不秀整,政自不免於俗;

黃太史書如高人勝士,望之令人敬嘆;

米老書如游龍躍淵,駿馬得御,矯然拔秀,誠不可攀也。

這裡的「餘風」、「文氣」、「風流」、「輕澈」及「高人勝士」、「矯然拔秀」等審美範疇和趙孟頫追求的「瀟洒清真」完全處於同格關係中,是他「欲使清風傳萬古,須如明月印千江」的精神祈尚的再現。

趙孟頫 題陸柬之文賦卷

趙孟頫在書法學習與創作活動中,以魏晉書法,尤其是二王書法為準繩,提出「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這千古不易的筆法自然就是指王羲之的筆法。作為深知書法傳統,稔熟歷代筆法變化的大師,趙孟頫提出這一觀點是有其深刻含義的:首先,他強調了書法表現工具毛筆的使用方法——筆法的重要性和穩定性,這是他對筆法千百年變化的規律性的總結。

其次,他認為,古人筆法即王羲之筆法,是通向書家應該追求的「古意」,即魏晉風尚的橋樑,筆法一變,古韻即失,書法的傳統就會斷裂。對於趙孟頫這一觀點,清人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詳細詮釋曰:「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謂筆鋒落紙,勢如破竹,分肌劈理,因勢利導。要在落筆之先,騰擲而起,飛行絕跡,不粘定紙上,講求生活。筆未到氣已吞,筆已到氣亦不盡。故能墨無旁沈,肥不剩肉,瘦不露骨,魄力、氣韻、風神皆於此出。

書法要旨不外是矣。集賢所說,只是渾而舉之,古人於此等處,不落言詮。」古人「不落言詮」之用筆之密,趙孟頫以簡言示人,所以,指摘趙孟 頫「用筆千古不易」為保守觀點,是否有些偏頗呢?

王羲之軼事帖(局部)

趙孟頫是極重書法技法的,他講求功夫要「精熟」,他認為:

學書方法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語書也。

既然筆法如此重要,那麼如何學習筆法呢?他接著介紹說: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用筆之意,乃為有益。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 亭 》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蘭亭》十三跋)

趙孟頫 蘭亭十三跋(局部)

學習書法,尤其是「千古不易」的筆法,自然是從古帖中,尤其是從王羲之的法帖中學習。這種學書觀念充分體現了趙孟 頫重「古意」、尊二王的書法主體思想。

當然,由於時代變遷和個人環境、能力、認識的局限性,趙孟頫力圖 在元代再現魏晉風尚的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再加上,元代距魏晉時間久遠,魏晉書家 的真跡遺留極少,故元人,包括趙孟 頫學習魏晉,參照最多的是閣帖,而非真跡,難得魏晉精髓。所以,元人書法實難達到魏晉高度。

不過,趙孟頫的書法理論與實踐,卻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對明丶清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趙孟頫 行書二贊二詩卷


推薦閱讀:

追求那麼多,你幸福了嗎?
3月下旬桃花運頂配來襲,追求者絡繹不絕的星座!
為了追求美,歐洲女人竟能忍受比裹腳更痛苦的「酷刑」!
男人越迫切追求女人,女人越不信任男人
宮田寂寞和小和尚

TAG:思想 | 復古 | 追求 | 趙孟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