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稿]這個6月,從廣東美術館同期三展 觸摸當代藝術的「在地」溫度

導言:6月的廣東美術館,三層展廳分別被三場當代藝術大展「各劃根據地」。首層展廳展出的「徵候與變革-中東歐當代藝術展」,主要展示不同時代、國家和媒介的藝術作品如何處理各自歷史特定問題,社會環境問題乃至全球性問題;二樓展廳則被一群青年藝術家作品「佔據」:「視態之問——青年藝術家的視野與在地經驗」切入點是藝術家被置於展覽關注的最中心,不同的個案之間亦產生著互文,它們將共同勾連出當代整體的創作面貌。三樓的「映像293分鐘:廣東美術館藏影像作品回顧展(2000—2010)」 是以「影像」這一媒介為切入點,對新世紀的當代藝術進行一次縱深的檢閱。三場展覽各有側重,令觀眾在不同的視覺享受與心理體驗中觸摸到當代藝術的「在地」溫度。

  

「徵候與變革——中東歐當代藝術展」開幕合影

  

策展人阿雷卡.格雷格里克(左一)、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左三)在展廳進行導覽

  

  

  

「徵候與變革——中東歐當代藝術展」展覽現場

不同歷史和政治背景的多元文化共存

5月底,「徵候與變革——中東歐當代藝術展」開幕,展覽由中國文化部、廣東省文化廳和廣東美術館主辦,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盧布爾雅那博物館協辦,是中國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東歐國家文化季」的斯洛維尼亞來華項目之一,主要探討當代社會不同層面的問題。

本次展覽主要展示不同時代、國家和媒介的藝術作品如何處理各自歷史特定問題,社會環境問題乃至全球性問題。為了促進不同時代的藝術家作品與媒介之間的對話,同時清晰地呈現地區當代藝術狀況,參展作品的選擇以不同主題為切入點。展覽的幾大主題分別探討當代社會不同層面的問題:城市及其都市化發展、國家歷史和藝術史、「共同」藝術體制和歷史、領土等等。大多數作品反映了當代社會現實問題,分析歷史,或者仔細研究了個人在快速變化的動蕩時期所處的狀態,同時這些作品也具有某種永恆性和普遍性。追問歷史以及探討個體角色和責任一直是東南歐藝術家的興趣所在,也是他們爭論和批評的核心。

  

Adrian Paci, 圓柱, 視頻2013

  

Ibro Hasanovi?,指針與時間研究(10點10分),噴墨列印,2016

  

Marina-Abramovic與Ulay (Frank Uwe Laysiepen),AAA-AAA,視頻,1978-2012

除了部分國際知名藝術家,如:瑪麗亞納·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弗蘭克·烏維·萊斯潘)Marina Abramovi? and Ulay (Frank Uwe Laysiepen)、羅莎·托德斯捷維奇Rasa Todosijevic、布拉措·迪米特里傑維奇BracoDimitrijevic外,本次展覽還推出過去15年來在國際藝術界嶄露頭角的新一代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在展覽中與老一輩藝術家的作品形成對話,在相互關聯的空間中,勾畫出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藝術語言表現上的傳承脈絡。顯然,年輕一代藝術家不僅涉獵一般(藝術)的歷史,而且還對他們(廣義上)當地的地理、歷史和藝術史非常著迷。

  

「映像293分鐘:廣東美術館藏影像作品回顧展(2000—2010)」海報

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在新世紀的首個10年

同樣在5月底開展的還有「映像293分鐘:廣東美術館藏影像作品回顧展(2000—2010)」。展覽通過「觀念映像」「多媒體實驗」和「紀錄單元」三個方面呈現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在新世紀第一個10年的發展,展出共29件/組作品,其中包括馮夢波、高世強、谷文達、蔣志、李一凡、莫毅、王功新、徐冰、楊福東、楊詰蒼、周浩、周嘯虎等影像作品。展廳採用迂迴的「時間長廊」對空間進行切割,使每件作品得到相對獨立的展示空間,同時增加觀者在行進過程中駐足的時間,展覽將在時間和空間的交織中不斷生長。

  

《新英文書法》 / 徐冰 / 單頻錄像 / 9』35「 / 2002

  

《舞蹈》 / 蕭昱 / 單頻錄像 / 6『42「 / 2003

  

《探查》 / 約翰·克利 / 影像裝置 / 2008

  

Tomislav Gotovac,擺姿勢, 30x40 cm,攝影

「映像293分鐘:廣東美術館藏影像作品回顧展(2000—2010)」以「影像」這一媒介為切入點,對新世紀的當代藝術進行一次縱深的檢閱。2000至2010年是本次展出館藏作品的時間跨度,「293分鐘」則是展出影片的時長總和,這份「時間」不但記錄了新世紀中國社會10年的變遷,當影像被再次激活的時候,作品與觀者產生時空交錯的碰撞,這些疊加在影像之上的時間使其獲得了更深厚的解讀和觀看經驗。

  

「視態之問——青年藝術家的視野與在地經驗」開幕式現場

  

  

  

「視態之問——青年藝術家的視野與在地經驗」展覽現場

個案與互文:青年藝術家的視野與在地經驗

2樓展廳的青年藝術家展尤為特別。「視態之問——青年藝術家的視野與在地經驗」遴選了包括劉詩園、許宏翔、石至瑩、楊牧石、宗寧、厲檳源、黑一烊等具有代表性的、已在國內外各種重要展覽中嶄露頭角的青年藝術家,通過給予每位藝術家最充分的展示,來回溯他們的個人歷史,呈現他們的創作環境與思維方式,梳理出他們的創作脈絡與隱含邏輯。

「本次展覽是國內首次在公立美術館內實現對青年藝術家個案的比較研究。策展切入點既不忽略藝術家個體的特殊性,也不過於強調策展人立場卻弱化了藝術家的價值取捨。藝術家被置於展覽關注的最中心,不同的個案之間亦產生著互文,它們將共同勾連出當代整體的創作面貌。策展人則退隱在其後。這並不意味著弱化策展,而是將策展工作的中心放在對藝術家的創作視野與在地經驗的梳理、討論之上。我們通過此種工作去重賦『當代』之意義,『當代性』意味著與時代同行,完整、及時、有效地、學術性地呈現青年藝術家們的創作面向,這亦與公立美術館的職責和功能相契合。」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如是說。

  

  

劉詩園,《迷失出口》截圖2,單頻視頻,2013-2015

劉詩園在各種媒介間切換得遊刃有餘。海外留學經歷使她作品有著國際化的視覺面貌,但她卻沒有在對異域文化的獵奇性觀察中淺嘗輒止。她創作所關注的核心是當下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深入其中製造出充滿思考的主觀現實。此種探討既直接指向圖像背後的觀念,又意在從文化生產與傳播的困境中突圍而出。

  

  

宗寧,《飛來鳳》,90cm×120cm,攝影,2010

針對讀圖時代的關鍵問題,許宏翔選擇了油畫作為其研究方式。他的創作基於以下三個面向展開:一、讀圖時代的實驗——基於對於現成圖像的反抗,這是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將日常圖像列印下來進行篡改;二、與我有關的一切——繪畫對現實的介入,許宏翔用繪畫的形式描繪他兒時的朋友以及關於家鄉的一切;三、王醫生的故事——與女兒的溝通方式,藝術家將自己用來哄女兒的故事作為繪畫主題,這是為本次展覽創作的新作。

  

  

石至瑩,《海No.4》,150cm×500cm,布面油畫,2014

石至瑩的創作基於對事物存在方式的認知之上。通過語言編碼的生成和組合,無形的信息轉換成為一個感性的具體物質形態,經驗被轉換成為其作品。她創作的微觀宇宙即是由視覺經驗出發,提取出廣義的文化方面的要素,在最後達成一種對自我與世界關係的思辨。

  

  

楊牧石,《粘連》(局部) ,建築廢料,黑色噴漆,277個球,尺寸不等;18 x 433 x 132 cm,尺寸可變, 2016

楊牧石通過純物質生產來質疑他所處時代所面臨的問題。「工業化的無效生產」是他定義自己作品的方式,也是他親自在工廠中監督並製作作品的工作模式。藝術家和產業工人之間的界限被刻意模糊,工業原料的物質屬性也被遮蔽。作品最終的極簡狀態詰問著生產所帶來的價值。

  

  

宗寧,《飛來鳳》,90cm×120cm,攝影,2010

宗寧的作品涵蓋攝影、壁畫、行為、相聲(與無人生還小組共同創作)等形式。其創作乍看之下充滿陰翳之神秘,彷彿是異教神話的情景,但其所創造出的那種氣氛場域則更像他所生活的那個現實,更接近於扭曲的現實邏輯。通過創作,他對現實進行著有力的凝視。

  

  

厲檳源 ,《綠燈》,行為記錄 單頻錄像,2013

厲檳源圍繞生活環境和其中的偶發事件來進行素材整理和即興創作。他對自我、身體以及其行為方式進行主動提煉和書寫,那些行動看似無厘頭,卻是將所謂常識作為了一種控制工具加以質疑,並邀請觀者重新思考所謂理性與非理性的邊界。

  

  

黑一烊,《我就喜歡花花世界——彩虹(大)》, 紙質全球貨幣拼貼, 2016

黑一烊的創作跨越商業、藝術、消費主義以及大眾傳播之間的界線,顛覆傳統的藝術觀念,探討錢與人、物質與人性、財富與社會現象間的種種關係,最終呈現為藝術家對當代社會和文化的分析。

推薦閱讀:

[養生精選]12生肖取這個名字一生好福氣
這個秘方厲害了,10個頸椎病9個好,治一個好一個,再不複發!
脾虛腹脹怎麼辦?這個方子你不妨一試?
這個絕色美人的悲凄故事 黑了趙匡胤一千多年
只是喜歡這個圖案

TAG:藝術 | 美術 | 美術館 | 當代藝術 | 溫度 | 雅昌 | 當代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