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哲學書不能幫你買房,但可能是你的人生藥方

流行語說: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哲學家蘇格拉底那句同樣被用濫、成了流行語的話: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如果說哲學有什麼作用的話,它恰恰就在於幫助我們「審視」。就像這個略顯誇張的微信標題:這本哲學書不能幫你買房,但可能是你的人生「藥方」。以下分享的或許就是我們常見的四種病例和相應藥方。

內容整合自理想國新近出版的《世界哲學史》。主頁菌略讀過幾本哲學史著作,其中最喜歡的是威爾·杜蘭特那本。恰有哲學史家評論這本《世界哲學史》:「這本書既可靠又精要,還通俗易懂,文筆優美,十分難得。它的可讀性和威爾·杜蘭特的不相上下,但比後者更全面,更加客觀。」

這本哲學書不能幫你買房

但可能是你的人生藥方

整理 | 莫小靖

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問題?對於現在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買房。

哲學似乎離我們很遠。要知道,誰會有事沒事,想起來要解決「什麼是人」「這個世界由什麼組成」這類問題?但是不是有那麼一個時刻,或有那麼一件事,讓你對一些理所當然的觀念產生懷疑。彷彿生活突然有了道「裂縫」,你看到了這裡面的不可靠和不確定。

其實,哲學與我們的人生再緊密不過。很多我們為之苦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早在哲學家那裡有就了答案。而自人類學會思考以來,關於何以為人、何為良好生活的追問就一直沒停止過。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問題。

以下即是我們平時可能會遇到的幾種思想「病症」,並附有診斷語和藥方,或許能給你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想法。(灰色字體摘自理想國新書《世界哲學史》)

【病症1:笛卡爾心身二元分裂症】

  • 病例:

  • 小旭最近頻頻失眠,心情十分低落,昏昏沉沉的。一開始他以為是生活上的糟糕事讓他感到如此沮喪,他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勸他看開點,以為這只是心病,只要寬慰一些,總歸能好起來。直到一天,小旭買來安眠藥,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很幸運的是,小旭被搶救了過來,醫院的大夫在仔細詢問和觀察了他的病情後,建議他去心理科看看。心理醫生幾乎很快就確定,小旭患的是抑鬱症,並給他開了葯。小旭遵照醫囑,按時服藥,身體漸漸有了起色,心情也不再抑鬱。

  • 診斷語:

  • 很多人會把所有心理疾病都當成心理問題,認為只要心結打開,似乎就能迎刃而解——精神的歸精神、肉體的歸肉體。這是典型的精神與物質二分思維。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比比皆是。而笛卡爾本人,就是始作俑者。

    經過對人的精神及其觀念進行仔細的考察,笛卡爾首先發現上帝的觀念,在這裡,上帝是一個無限的和非被創造的實體。接著,他又發現兩種被創造的實體的觀念:首先是精神,是思想,在笛卡爾那裡,精神和思想是完全非空間的和非物質的,因為如他所說,「我可以想像我的思想,而不必再去考慮它在空間中的廣延」。其次是物質世界,可是物質世界的存在並不像我們所感覺到的那樣,我們所感覺到的物質的質,如色彩、味道、溫熱、柔軟等,這些都不能滿足笛卡爾對「清晰明確」的標準的要求,和這個理性主義時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樣,他也鄙視人的感官經驗,認為那過於模糊不清。

    笛卡爾將精神(或思想)世界與物體世界(包括人的身體)徹底地割裂開來,這對後來西方思想的發展造成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非是有益的。

    笛卡爾認為精神與肉體是對立的,只有思想才是「我」的本性,因為即使我懷疑一切,我也無法否定「我在思考」。因此,相對於精神而言,肉體是次要乃至不重要的。

    對笛卡爾來說,人的身體就是一種機械裝置,可以把它比作一部機器。整個生物界也是一種機械裝置,不過在人身上還共存著一種(不朽的)靈魂。因為他不承認在動物身上也存在這樣一種靈魂——或許這是由於他堅定的宗教信仰,因此他認為,動物是純粹的自動機。一條因受虐待而哀鳴的狗就如同一架按下琴鍵就會奏響音樂的管風琴。

    笛卡爾

  • 推薦藥方1:達瑪西奧《笛卡爾的錯誤》

  • 書中首先講了菲尼亞斯·加格的故事。加格是美國的一個鐵路建設工程的工長,1848 年,他腦部嚴重受傷,在實施爆破的過程中,一根鐵條穿進了他的頭部。加格奇蹟般地保住了性命,他還能說話,而且還能繼續工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性格發生了變化。過去曾經是個可信賴的和友善的人,而今卻變成了一個情緒變化無常的和無法令人信賴的人,變成了一個喜歡吵鬧的人和酒鬼。在這件事情上,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腦部受傷並沒有造成某個機體功能(記憶和語言)的喪失,而是改變了他的人格,造成了他的道德墮落。

    根據這個事件以及其他的一些事件,達瑪希奧得出結論:不僅人的知覺、認識和意志行為,而且人的情感也會受到神經和化學藥物的控制。

    他的第二個主要思想是:我們的感官對周圍世界做出反應時,不僅僅是周圍世界對感官產生刺激後,它就做出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大腦中的個人身體的代表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一種化身的形式,精神或許就是不可想像的。」

    二元分裂症的深度患者,甚至會以為只有自己的意識——「我」——是唯一確定真實存在的,正如笛卡爾那句名言所說:「我思,故我在。」對於這種病患,我們推薦藥方2。

  • 推薦藥方2:福柯《物的秩序》(又稱《詞與物》)

  • 福柯的第一本著作《物的秩序》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作者自己將其視為中心議題,這就是主體。尤其通過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思想的主體佔據了哲學的中心位置,在福柯看來,這對於尋找確定性不是一種恰當的出發點,與其說主體是原因和根據,倒不如說它是結果。「主體」更多的是在「坦白的強迫下」產生的,這種強迫自中世紀以來就在歐洲成為一種主要的社會儀式,其表現形式就是在教會範圍內和在宗教法庭的審理程序中以及在刑事法庭上的懺悔聖禮和坦白供述(用以取代過去為了確定某人是否有罪而採用的方式,如發誓、辯論或上帝的審判)。「坦白」的範圍一直擴及性愛(人必須坦白他的愛情),擴及心理分析(他還要坦白他做的夢),而且也擴及文學(新的文學類型取代了過去的英雄傳說和聖徒故事,在其中要以自我省察、懺悔和供認的形式公開真實的自我)。

    【病症2:唯經驗主義症】

  • 病例:

  • 面對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小東對未來失去了信心。因為對哲學懷有崇敬之心,認為關於自由與平等、關於愛等偉大命題的解決,全系在哲學家身上,所以報大學志願時,小東不顧家裡人的反對,選擇了哲學系。可惜畢業後,他並沒有順利找到工作,也終於意識到,職業市場上最不討好的,就是哲學。好不容易找到校對員的工作,在出版社安頓下來,可是微薄的工資,卻遠遠趕不上飆漲的房價、物價,連帶戀愛、交際都走向了物質化、利益化。

    幾年下來,受夠了鄙薄眼光的小東,再也不相信什麼高尚的真理,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比金錢、比利益更重要的東西。他說,活了這麼多年,已有足夠的經驗告訴他什麼才是真實的,你看周遭,誰不是為著利益往上爬,你當真有見過自由、平等、善這些虛無的東西嗎?你能證明它們的存在嗎?

  • 診斷語:

  • 人的全部認識都來自經驗,所謂規律、觀念,無非是意識受到外在刺激後產生的一系列反應。這個思想來自18世紀的英國經驗主義哲學,洛克、貝克萊、休謨即為其代表者。他們試圖推翻此前形而上學的成果,認為這些概念不過是人類一手搭建的空中樓閣。

    洛克曾說:沒有感官經驗,理智中就一片空白。這是徹底的經驗主義。只有經驗(包括外在的感官經驗和內在的自我觀察的意識活動)才是我們的認識的源泉,而且也是認識的界限。對於這種經驗主義來說,因為經驗不為超驗提供任何根據,所以超驗科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則是不可能的。

    每個人都很容易陷進自己經歷過、目睹過、感受過的經歷中,以為那些在生活無法驗證的抽象事物,不過是臆想捏造的概念,並且以此作為自己逃避的借口。可是人的經驗,就能解答關於人的一切的問題嗎?

    約翰·洛克

  • 推薦藥方: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 康德承認經驗(感性)是認識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如果沒有先天的純粹概念或範疇(知性)起作用,我們是沒有辦法認識外面的世界的。

    人的一切認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康德將經驗主義者的這句話放在批判的開篇。如果沒有事物觸動我們的感官,並激發我們的理智活動,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事物呢?從時間上看,經驗先於一切認識。但這並不是說,一切認識都來源於經驗。也有可能,我們所說的經驗本身就是某種複合物,是外部印象和我們自己添加進去的某些東西的混合。

    比方說一朵玫瑰花,在我們分析自己的認識過程時,它是不可再被繼續分析的最終的東西了,但是,經過必要的考察後我們會發現,情況並非如此,我們有不同的感官知覺,在我們的認識過程中會有多種感官知覺參與進來。在上述例子中,我們的嗅覺會傳達花的芳香,視覺和觸覺會傳達花的形狀和顏色。感官知覺只向我們提供感覺,這些感覺則只是我們獲得「玫瑰花」這個表象的原材料。在我們身上還有另外一種東西,它會整理我們獲得的那些感覺,而且是通過特定的方式進行整理:在一種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性中。個別表象並不是原始的材料,而是已經經過加工了的材料。在我們的思維中被整理過的那些東西,它們自身並不再是來源於感覺經驗。

    感性和知性在認識過程中是相互影響的。就如同感性按照其先天的形式整理感覺一樣,知性現在也開始繼續整理感性所提供的材料。知性將這些材料提升為概念,並將這些概念結合為判斷。

    理性正是在知性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更高的判斷能力,這種能力會試圖將人類的認識統一起來,它渴望追求某種絕對之物——理念。因此,理性無法證明理念的存在,因為理念正是理性的產物。

    所謂的理念只在思想上是可能的,也就是它並不包含內在的矛盾,或者說在運用理性時我們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果。但是我們在這裡無論如何也不要把思維和認識相混淆,並且也不要以為一種可能的經驗會與它們相符合。

    因為上帝、自由等形而上學的理念無法由理性來證明,所以信仰是有可能的。

    那麼該如何對待形而上學所獲得的一切知識呢?康德自己就說:「因此我不得不懸置知識,以便給信仰騰出位置。」這就是說,康德為我們的(理論上的)理性規定了界限。這個界限正好就位於可能的經驗知識中止的地方。對於超出這個範圍之外的事情,理性就無能為力了。這有兩種含義:理性不能證明一般的形而上學的理念如上帝、自由和不朽——對康德來說,這一切正是他的研究的唯一目的,其他一切都只是達到此目的的手段而已——但是理性也不能反駁它。因此,這就為信仰留出了地盤。

    康德

    【病症3:叔本華人生即痛苦症】

    人生真苦啊,小馬深嘆一句。上了學,就得應付大大小小的考試測驗,中考、高考,一路過關斬將,父母總勸說,上個好大學,人生就成功一大半。可是,上了大學的小馬卻發現自己必須為找到好工作費心費力。工作了以後,沒想到還有更多更大的難題等著——職場競爭,買房買車,結婚養娃……總以為走過了這個坎,人生就是happy ending,轉角就是幸福,但現實卻是,快樂滿足總是短暫的,只有掙扎和求而不得是常態。

  • 診斷語:

  • 叔本華應該是最有名的悲觀主義哲學家——「人生就是一團慾望。當慾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當慾望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

    意志是無限的,而意志的滿足卻是有限的。沉溺於慾望和願望之中,我們永遠不會享受到持久的幸福和靈魂的安寧。一個慾望獲得了滿足,隨即又會產生新的慾望。當我們消除了一個痛苦之後,滿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了,可是新的痛苦又接踵而至。根本來說,人生的真正現實就是痛苦。快樂和幸福只是一種消極的東西,也就是說,是痛苦的暫時缺席。

    叔本華的思想與他的個性特徵及其所處的時代有著緊密的關係。他所有的人生追求,即試圖擺脫痛苦並渴望過一種沒有紛擾的安逸生活,正好反映了一個討厭社交生活和逃避一切社會責任的抑鬱寡歡的遁世者的謹小慎微和自私自利。難道所有的幸福都是消極的嗎?一個人經歷了辛辛苦苦的庸碌一生,當他面臨死亡時,難道他就不會心存恐懼嗎?

    叔本華

  • 推薦藥方: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 在世界之中的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憂慮,如海德格爾所說,就是煩(Sorge)。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煩忙、操心。人的這種煩儘管是由於其他東西,由於他周圍的存在物,由於「現成在手的東西」(Vorhandene),由於「器具」(Zeug) 或「上手的東西」(Zuhandene)而引起的,但是,實質上,煩是由人自己的存在方式引起的。

    首先,人不得不存在,他別無選擇。人的存在是此在,不僅如此,人的存在始終也只是關涉他的這個此在的。存在首先必須尋求自我實現,所以,此在就是「籌劃」(Entwurf),或者說,此在就是被拋狀態下的籌劃。人的基本生存體驗就是畏懼(Angst)。這種畏懼並不是由於特別害怕其他存在者而產生的,而是由於自己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或者確切地說,是由於自己不在的可能性。這種畏懼是一種殘酷無情的經驗,在這種經驗中人完全脫離開了存在,他將與他自己的死亡照面。但是,死亡並不是從外部與此在照面,死亡是歸屬於此在的:此在就是走向死亡的存在(Sein-zum-Tode)。

    人的此在的真正意蘊和緊迫性就來源於他與自己的死亡的照面,因為死亡是此在的徹底終結。倘若我們能夠擁有無限長的時間,那麼就沒有什麼東西是緊迫和重要的了。通常我們會在(人終有一死)這樣一個事實面前閉上眼睛,我們會忘記,面對死亡我們應該實現自己那獨一無二的生命的價值。我們會跌入一種非本真的和冷漠的「人」的狀態。但是思想能夠教導我們認清這樣一個事實:死亡會喚醒我們去獨自承擔自己的生存,死亡會啟發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決定是不容撤回的,死亡還會喚醒我們在自由和自我負責的條件下過一種真正的屬於自己的生活。

    海德格爾

    【病症4:自我異化症】

    作為藥物公司最出色的銷售人員,小剛可謂廢寢忘食,為了提高公司研發新葯的訂貨量,他沒早沒晚地往醫院、藥房跑,應酬更是家常便飯,即使生病了也不管不顧。終於,有一天,他暈倒在了醫院的走廊。檢查報告顯示,晚期胃癌。公司只支付了部分醫療費,上司跟同事也來過幾回,但就再也沒消息了。此刻,他覺得,以前賣力拿到的那些大額訂單,那些漂亮的業績,其實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在生命的黃昏,小剛才突然醒悟過來,自己從來沒好好思量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麼,此前曾隱隱有些疑慮,卻好像總有什麼屏蔽了心眼。

  • 診斷語:

  • 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在工業生產活動中,就看到了資本主義對勞動者的「異化」作用。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秩序中,製造者單獨佔有物質的生產資料。僱傭勞動者在這裡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有雙重含義:他的人身是獨立的,但是他也不佔有生產資料,因此他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像出賣商品那樣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也就是說,勞動者生產出來的東西並不屬於他自己,產品、生產過程都與他毫無關係,生產活動只是勞動者謀生的手段,而勞動者本身也只是一種工具。

    在勞動中,人創造一種異己的東西,他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這種異己的東西不僅作為一種獨立的存在,還會控制人並阻礙人實現其真正的使命。這個使命就是自由。這首先表現在國家現象中,國家現在已經成為社會的當然目的。這與人類社會的真正理想是相矛盾的,因為國家不應該是一種與人相對立的陌生的官僚機構,而應該幫助人實現其自我價值並成為一個真正的公民,馬克思稱之為「真正的民主」。

    卡爾·馬克思

  • 推薦藥方:馬克思《資本論》

  • 如何治自我異化這個病?目前為止,似乎沒有靈丹妙藥,可以實現藥到病除。馬克思曾提出一個解決方案,把消除異化寄望於生產資料的公有化。一百多年後的我們再看這個辦法,或許會覺得有點遙不可及。可在當時,它點燃了多少人的希望。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統一必須通過生產資料的社會化……在此以前生產資料是歸資本家個人所有,現在它應該歸社會所有。

    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完成將生產資料社會化的革命,因此,在無產階級完成這項任務之後將不會再用一種新的階級鬥爭來代替舊的階級鬥爭。由於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所有,社會主義社會中將不再存在階級鬥爭和剝削。未來社會將是一個無階級的社會。

    |

    以上文字根據《世界哲學史(第17版)》整理

    [德] 漢斯·約阿西姆·施杜里希 著

    呂叔君 譯

    理想國,2017年1月出版

    推薦閱讀:

    在上海,花一千萬購買只值30萬的戶型是什麼感受?講真,或許這類戶型真的不適合您!
    買房要買第幾層?學問可大了
    婚後買房一定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嗎
    注意!用這樣的國籍買房當心觸雷
    2017年房市回顧:買房的中國人賺了多少?

    TAG:人生 | 哲學 | 買房 | 藥方 | 哲學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