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分封的悲劇殷鑒不遠,為何西晉的開國皇帝還要大肆分封藩王?
如果從滅吳之日算起,統一的西晉帝國僅僅存在37年便土崩瓦解,成為與秦、隋一樣短命的王朝。
西晉為何如此短暫?八王之亂通常被歸結為罪魁禍首。如果沒有這一皇室內部的瘋狂撕逼帶來的元氣大傷,就不會讓馳騁在帝國邊疆的少數民族有可乘之機,進而發生了滅亡西晉的永嘉之亂,並最終釀成了慘絕人寰的五胡亂華悲劇。
然而,為什麼會有八王之亂呢?
有人認為是晉武帝立嗣的問題,誰能想到他會立一個白痴做太子(雖然現在有人說他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白痴,只是智商不夠高而已,但他無法處理複雜的政治局勢是無可置疑的),有這樣的皇帝,國家不亂才是小概率事件。
也有人說,要怪就怪那個惡毒的皇后賈南風,正是這個女人的貪權和愚蠢親手葬送了整個帝國。
上面的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不過,歸根結底,如果不是晉武帝對宗室子弟大肆分封,生產出一個個手握實權的藩王,又哪裡會有八王之亂呢?
晉武帝何以要封建諸侯呢?對此,來自《晉書》的官方說法是,曹魏因為不封宗親使得三代而亡,晉武帝為了避免這一局面重演故而封建藩王,以求拱衛中央。
魏武忘經國之宏規,行忌刻之小數,功臣無立錐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實傳虛爵,本根無所庇蔭,遂乃三葉而亡。有晉思改覆車,復隆盤石,或出擁旄節,蒞岳牧之榮;入踐台階,居端揆之重。
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
固然,曹魏之所以被司馬氏輕易取代,與曹氏缺乏皇室宗親作為藩王出鎮地方有很大關聯。可是,西漢分封制的危害乃至七王之亂的教訓仍殷鑒不遠。再者,東漢從未實行分封也存在兩百來年,不也是一個顯著的事實嗎?
難道晉武帝只知道近現代史而從不學習古代史嗎?
不難推論,晉武帝的分封恐怕是內有玄機、別有洞天。
事實上,晉武帝最初的分封,與其說是為了帝國的穩定而主動為之,不如說是無可奈何下的不得不。怎麼講?
表面上看,晉武帝是西晉的開國皇帝,可實際上,晉武帝不過是繼承父業的富三代罷了。在魏晉嬗代的創業過程中,司馬懿、司馬孚打下最初的基業,司馬懿長子司馬師是勞苦功高的第二代。
司馬師死後,為了保證權力的穩固,司馬氏一族的主導權轉移到其弟司馬昭的手中。此後,司馬昭又苦心經營多年,逐漸將忠於曹魏的勢力橫掃一空。到了最後,他便開始積極謀劃著禪讓事宜,以至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可惜的是,在禪讓工作正在進行中時,年僅四十五歲的司馬昭卻突發疾病而死,留下了一個「爛尾工程」。
正是在這一情況下,晉王太子司馬炎接手了司馬家族的大權,時間在咸熙二年八月。四個月後,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西晉就此建立。
可以說,司馬炎的建國純粹是個「摘桃子」的行為。
從他本人被立為王太子的咸熙二年五月,到即位稱帝的當年十二月,期間不過七個月。如此短暫的時間間隔,使得他根本來不及打造自己的政治班底。
而在此之前,他既沒有向曹丕那樣擔任過如五官中郎將一類關鍵性的行政職位,也沒有領兵作戰立下軍功的經歷,因此,無論是在政府還是軍中,他都沒有太多聲望。
一無聲望,二無政治班底,司馬炎之所以能掌控大權,憑藉的只不過是他的長子身份。而且,還是在賈充、裴秀等重臣的大力擁戴下才最終坐穩了世子身份。
所以,雖然頂著開國之君的名頭,但司馬炎是一個實打實的受成之君,依賴的是父輩遺留下的政治資源。
因此,建國伊始,晉武帝只能做一個弱勢的開國皇帝,在司馬昭原有的政治格局下「無為而治」。
什麼政治格局呢?便是功臣元老與宗室貴族並重的雙頭政治。前者代表如賈充、裴秀、羊祜等,後者代表如司馬孚、司馬望等。於是,當司馬懿由晉王前進一步變成晉武帝時,他自然也要對群臣給予相應的豐厚獎賞。
其中,以石苞、賈充等十一位異姓重臣被封為公爵,而宗室方面,則是二十七位宗室子弟被分封為藩王。在這二十七位同姓藩王之中,不僅沒有一人是司馬炎的子孫,甚至司馬懿這一支的封王人數也不如司馬孚一支。
由此不難看出,在司馬氏家族中帝系力量的弱小。
總而言之,由於司馬炎稱帝之時缺乏足夠的政治資本,而司馬氏各支系在魏晉嬗代過程中居功至偉,晉武帝不得不通過封建諸侯的方式將權力果實分配給各宗室成員,以安撫這些家人。苦果自此釀下。
推薦閱讀:
※西晉最後的軍事支柱劉琨:和祖逖一起支撐起晉
※西晉·張協詩全集
※西晉後十六國到底是怎麼回事,三、西涼、後涼簡介
※西晉第三位皇帝,被俘後卑躬屈膝乞求活命卻依然被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