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300句(4)
中華國學300句(4) |
15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譯文】一塊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話,不會成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學習,不會通曉一些道理。 152、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禮記·學記》)【譯文】雖然有好的熟魚肉,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極高明的道理,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正確。 153、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學記》)【譯文】一個人單獨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就會學識短淺,見聞不廣。 154、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禮記·學記》)【譯文】一個君子如果知道教化人因何而起,又知道教化人因何而廢的話(即知道教育的目的以後),然後就可以做人的老師了。
155、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禮記·樂記》)【譯文】重大的音樂活動,必定是(講規格而不講排場)的簡易活動;重大的禮儀,必定是(講規格而不講俗套)的簡樸活動。 156、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禮記·樂記》)【譯文】音樂推行以後,人間的倫理便清楚了。(人們聽到肅穆、高雅的音樂後)耳聰目明,心情和平,便可以達到移風易俗、天下太平的目的。 157、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禮記·祭義》)【譯文】惡意的語言不從口中說出來,別人對你忿恨的話就不會返回到你身上了。 158、子曰:「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禮記·坊記》)【譯文】孔子說:「一個君子往往不先說話(而是先干實事),而小人卻先說些大話(不一定干出實事來)。」 159、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 (《禮記·坊記》)【譯文】孔子說:「發現善事稱別人,出現過失自己承擔。這樣,百姓對你的怨恨便消失了。」 160、子曰:「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禮記·中庸》)【譯文】孔子說:「把人家的惡言隱藏起來(不要過分宣揚),對人家的善言大力提倡。抓住兩頭(進行分析,找出最佳方案)用不偏不倚的辦法對待百姓。」 161、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禮記·中庸》)【譯文】孔子說:「忠(盡己之心)和恕(推己及人)的品德離中庸之道不遠,用到自己身上也不願意的事,就不應該加到別人身上。」 162、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身居高位的人,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面的人,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行為,規規矩矩做事,不求別人,這樣別人便無怨恨之心了。(一個人應該)上不怨恨天,下不歸咎人。」163、子曰:「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禮記·中庸》)【譯文】孔子說:「求取君子之道的辦法,好比走遠路那樣,必須從近處開始;好比登高山那樣,必須從低處開始。」 164、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治理國家大事,首先要得到人才,選拔人才取決於他自身的品德修養,品德修養取決於(這個人)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決於(他有沒有)仁心。」 165、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喜歡學習的品格接近於智慧,努力行善的品格接近於仁愛,知道羞恥的品格接近於勇敢。一個人懂得這三點,也就懂得如何修養自己的品德了……」 166、子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世間事物很多)要從多方面學習研究;學習研究遇到疑難,要認真仔細地請教別人;請教之後,自己還要作一番思考;思考之後,還要判斷出是非得失;事事明確後,就切切實實地去做。」 167、子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真誠是天理賦予的)所以由內心真誠而達到明曉事理,這叫做先天的本性;由明曉事理而達到內心真誠,這叫做後天的教化。做到內心真誠,一定會使人明曉事理;明曉事理,也一定會使人內心真誠。」 168、子曰:「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誠心用形象表現出來,形象表現出來便很顯著,顯著的表現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現便見諸行動,見諸行動後不斷地變,變了以後便能達到高的境界(出神入化)。只有天下最大的誠心能達到這種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169、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君子尊崇天賦予的道德本性,又通過求教和學習,使自己的道德既進入寬廣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細妙之處;既有極端高明的修養,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170、子曰:「居上不驕,為下不倍。」 (《禮記·中庸》)【譯文】孔子說:「身居高位的人不驕傲跋扈,下面的人便不會背離他。」 171、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譯文】世間的萬物一起生長而不相互傷害,各種規律共同存在而不矛盾。小的道德很多,都在分別推行著,大的道德卻在一直支配著人們,從這裡就可表現出天地之大(無所不容)了。 172、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禮記·中庸》) 【譯文】一個君子的主張和作為,看來平淡但不令人厭煩,雖然簡約但卻文雅,溫和中顯出道理來。能知道由遠及近的道理,風向來自何處,從一點小事上能看到大事。這就可以說進入道德之門了。 173、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禮記·表記》)【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人的舉動沒有不得體的地方,對人的表情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對人的言語也沒有失禮的地方。」 174、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禮記·表記》)【譯文】孔子說:「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講求義的人為天下定下規制。」 175、子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禮記·緇衣》)【譯文】孔子說:「君主因為有民眾而存在,(如果不行正的話)也因為人民的叛離而滅亡。」 176、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禮記·緇衣》)【譯文】孔子說:「說話實實在在,行為循規蹈矩,所以活著的時候志向堅定不移,死了以後也不會影響他的好名聲。」
177、(子曰:)「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禮記·儒行》)【譯文】(孔子說:)「說話必須首先體現信,行為一定要持中端正。」 178、(子曰:)「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禮記·儒行》)【譯文】(孔子說:)「不以金玉為寶物,而是以忠信為寶物。」 179、(子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身體可能出現危險,但他的意志卻不可改變。」 180、(子曰:)「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禮記·儒行》)【譯文】(孔子說:)「推舉人才時對內不避自己的親屬,對外不避曾經怨恨過自己的人。」 18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禮記·大學》)【譯文】大學的原理,在於使人發揚光明的德性,在於親近百姓,在於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 182、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禮記·大學》)【譯文】事物有根本有枝葉,辦事有開始有結束。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這就能接近道(自然規律)了。 183、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大學》)【譯文】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志才能真誠;意志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以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184、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禮記·大學》)【譯文】財富能裝飾房屋,道德能修養品性。胸襟寬廣,體態自然安詳,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185、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禮記·大學》)【譯文】君子尊重賢明的人,親愛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利為快樂,整日為得利奔走。 186、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譯文】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做到每天都新,新了還要再新。
18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禮記·大學》)【譯文】(一個當政者)應該喜歡民眾所喜歡的,應該憎惡民眾所憎惡的,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官)。 188、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禮記·大學》)【譯文】道德是根本,財富只是枝節。 189、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禮記·大學》)【譯文】發財致富有一定的道理。生財的人要多,耗財的人要少,謀財的人要勤奮,用財的人要節儉。這樣,國家的財富就會經常保持充裕了。 190、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譯文】像天體那樣不斷剛健地運行一樣,君子一直奮發圖強,永不休止。 191、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周易·乾卦》) 【譯文】知道進卻不知道退,知道存卻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知道喪失,(一心打如意算盤的人)能稱得上聖人嗎?(這種人不能稱為聖人)知道前進和後退、生存和滅亡而又不失掉正確原則的人,能稱得上聖人嗎?(這種人可稱作聖人) 192、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乾卦》)【譯文】像大地敞開廣闊的胸懷一樣,君子把一切可以接納、包容的東西都吸收進來。 19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周易·乾卦》)【譯文】積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會有很多善的報應;積累不善(惡行)的人家,一定會有許多惡的報應。 194、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乾卦》)【譯文】君子看見好事馬上跟過去學習,發現錯誤急速改正。 195、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繫辭下傳》)【譯文】《易》這門學問,走到盡頭就要變化,變化以後就能通達,通達以後便能(使你的事業)長久。
196、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周易·繫辭下傳》)【譯文】如果不積累下善事,便不會落下好名聲;如果不積累下惡事,便不致於喪失生命。 197、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周易·繫辭下傳》) 【譯文】君子安定的時候不忘記可能出現的危險,生存的時候不忘記可能滅亡,國家大治的時候不忘記可能出現的禍亂。所以,就能使本人身體安寧,國家也得以保全了。 198、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周易·繫辭下傳》)【譯文】(如果一個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卻謀慮很大,力量很小卻擔負很重的任務,那就很少能辦成事情了。 199、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周易·繫辭下傳》)【譯文】君子對上級交往時不獻媚討好,對下級交往時不驕橫誤事。 200、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勸學》)【譯文】青色是從藍草中提取出來的,可是它比藍草精美得多;冰是由水結成的,可是它比水寒冷得多。 |
推薦閱讀:
※國學原典·集部·全唐詩(上)·卷八十四
※國學大師的經驗之談:做人不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國學原典·集部·全唐詩(上)·卷一百一十三
※黃詩煊在終南山下專訪國學大師張豈之教授
※國學常識200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