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AC 2012】 腹型肥胖與動脈粥樣硬化新證據
格格gg
- 1樓
2012年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年會於7月5~8日在山東濟南召開。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包玉倩教授彙報了腹型肥胖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以下是包玉倩教授撰寫的論文《腹型肥胖與動脈粥樣硬化新證據》,現報道如下:
(包玉倩 教授)
肥胖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肥胖及段相關疾病對人體健康構成巨大危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導致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成人常見代謝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險因素,是代謝綜合征(MS)的核心組份。
由於肥胖的程度與表現類型受種族及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因此,在2005年同際糠尿病聯盟( IDF)定義及2009年IDF/美國心臟學會(AHA)/美國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聯合定義中提出,以腰圍判斷腹型肥胖時應根據不同性別、種族採用不同的切點、然而,判斷腹型肥胖的精確方法是應用核磁共振(MRI)或計算機斷層掃描(CT)技術測量腹腔內脂肪含量。
為此,我們在中國人群中並展了應用MRI評價腹型肥胖的研究,見到腹內脂肪面積(VA)達到80 cm2時,可聚集2項及以上代謝綜合征組分,故可作為腹型肥胖的精確診斷標準,其相應的腰圍切點為男性90 cm,女性85 cm。該腰圍切點可以作為臨床診斷腹型肥胖的適用指標,己被2007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所採納,在新的MS工作定義中作為腹型肥胖的診斷標準。
在一項7,8的隨訪研究中也迸一步證實了腹型肥胖是預測糖尿病的獨立風險因素。另一項應用各種MS定義預測心血管事件的上海社區人群5年前瞻性研究見到,以上述腰圍切點修訂的我國MS的診斷標準較IDF和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 NCEP)診斷標準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更重要的預測價值。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測量可以定量表示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C-IMT每增加1mm將顯著增加心肌梗死和(或)腦血管意外的風險。我們對上海社區人群的研究結果見到,與總體脂相比,腹型肥胖與C-IMT的關係更為密切,且無論總體脂肪含量是否增加,VFA大於80cm2可以反映C-IMT增加的風險,進一步證實了腹型肥胖與心血管病變的密切關聯。
推薦閱讀:
※064 銅鋅鈣鎂4種微量元素與動脈粥樣硬化
※載葯球囊在下肢動脈疾病中的應用
※有一種高血壓叫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
※腦血管病科普知識-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治療下肢動脈閉塞告別血管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