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易嫁」的社會之痛
作者:斯涵涵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深圳近日上演真實版「姐妹易嫁」,當事人劉麗外出打工,留在老家的丈夫與妹妹產生了感情,並發生關係,劉麗與丈夫離婚後與妹夫「同病相憐」,兩人漸漸也走到了一起,最終結婚。就這樣,姐妹互換丈夫後分別再婚,並相安無事。(2月21日重慶日報)
「姐妹換夫」「再婚奇情路」 「劇情堪比狗血劇」各種奪人眼球的標題下,這則新聞被當做茶餘飯後的奇人逸事予以解讀。
兩地分居,聚多離少,日久生情、家庭重組。若非婚姻關係不明導致孩子上不了戶口,這樁被當事人難以啟齒的「家醜」、被外人視作亂來的「姐妹易嫁」也一直潛伏於平靜生活之下。
不由得想起今年除夕發生的震驚全國雲南慘案滅門慘案,還有年前媒體報道的春節回家探親時的農村「閃婚潮」——數以千萬計在都市務工的青年男女回到農村,在短暫的假期中頻繁相親,兩三天內倉促定下終身,並約來年辦婚禮時間,再溯及去年人大代表農民工人大代表劉麗提出的打工族家庭中悄悄出現的「臨時夫妻」現象,……一系列新聞看似毫無關聯,其實「一脈相承」。
據統計,我國存在2.6億「家裡農村人在城市裡」的的農民工家庭,一人外出,一人留守,夫妻長期分居,婚姻功能缺損,生理性饑渴、情感寂寞,親情缺失,導致一系列的問題,也產生多見不怪的婚姻「故事」以及奇形怪狀的家庭重構。深圳版的「姐妹易嫁」,還算是各得其所,相安無事,倘若一方失衡,性格乖戾,未必不會發生雲南慘案之類的報復?而每年那些「急訂終身」的青年男女,倉促之間建起的家庭感情基礎又有幾何?又如何應對長期分離的漫長、孤獨的生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婚姻是最複雜的人類學分支,它牽涉到個體、家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夫妻關係的正常與否、婚姻關係的穩固與否決定了整個社會關係的和諧程度。「臨時夫妻」「露水姻緣」「泡麵愛情」「姐妹易嫁」,呈現於眾的不僅僅是婚姻的錯位,情感的失衡,道德的潰敗,更是一種社會之疾、時代之痛。
每一個樣本都具有社會意義,透過「姐妹換夫」的荒誕,離奇,我們要看到平靜河面下的滾滾暗流,並對症下藥,給出解決之道。降低打工家庭團聚成本及城市生活的門檻,打破社會保障流動中的城鄉壁壘,全方位維護農民工的權益,關注分居群體性饑渴和性心理得不到滿足的問題,拿出有效措施減少和消弭因此發生的時空距離、情感迷失和婚姻疏離度,為打工群體提供切實貼心的政策關懷和人性溫暖,將他們從性壓抑、情感饑渴的泥譚中拉出來,這才是「姐妹換夫」這則花邊新聞下的沉重思考。(斯涵涵)
[責任編輯:宋雅娟]
推薦閱讀:
※春風行動,蛋願你懂……
※我是個缺愛的人,別人對我稍微好點,我就忍不住對他掏心掏肺,我該如何自救?
※現在借錢的都是大爺嗎?
※《小豬佩奇》里的恐怖故事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知乎用戶把自己當作上帝?
TAG: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