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文化消費總量偏低 人人享受文化意識普遍
參與互動(0)1
文明古國的文化消費如何迎來一次「井噴」?
——「百姓心中的文化民生之路」問卷調查解析(下)
文化發展應如何滿足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如何以文化發展增進人民的幸福感?為此,半月談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於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間,依託遍布全國的民情觀察員隊伍,以入戶面訪的方式,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百姓心中的文化民生之路」大型調查。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667份,基本涵蓋了不同地區、年齡、行業和收入水平的各個層次。
逐步提升文化消費水平
有研究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時候,文化消費會快速增長;而當人均GDP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進入「井噴時代」。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382美元,理論上已經接近文化消費「井噴時代」的臨界點,然而事實並不樂觀。儘管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但居民文化消費卻總量偏低。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標是恩格爾係數。在國際比較中,一般用恩格爾係數來表示食品消費在居民消費支出中所佔的比重。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總體上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呈現下降趨勢。
截至2009年,我國城鎮和農村地區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6.5%和41%,這表明居民消費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然而,本次調查顯示,超過60%的居民人均文化消費佔人均總消費的支出的比重不到6%,說明我國居民真正用於文化休閑方面的有效支出還相對較少。
我國文化消費的「井噴時代」能否來臨,還有多遠?對此,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新聞系主任呂藝分析認為,僅從文化消費角度而言,現存的國際經驗其實主要是歐美國家的發展經驗,其前提是社會發展的相對平衡。因為國情的不同,我們不能簡單套用。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整個社會正處在由整體性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等一時難以消除,對於部分人群來說,文化消費仍然屬於「奢侈消費」,他們寧願將個人資源更多地投入到可以提高個人競爭力或獲得生活安全保障的領域,例如教育、就業、醫療保健、養老等。
因此,我國文化消費的「井噴時代」不會隨著人均GDP是否接近甚至超過5000美元這一國際標準而到來,而只能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逐步實現。
加快文化設施建設
在「百姓對公共文化建設的期待」調查中,「進一步加大力度培養文化建設人才」「加大對農村、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建設的投入,促進文化服務均等化」「加強鄉村、社區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三項獲選率最高,分別佔到受訪者總數的54.0%、53.9%和37.3%。
這表明回應百姓的期盼,必須增加政府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市民文化廣場等,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使經濟、文化發展的成果能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這是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保障民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當務之急。
然而,開展文化活動、推動文化發展不能僅體現在讓老百姓有必要的文化活動場所。調動百姓的文化參與熱情,營造文化參與的良好氛圍,使老百姓真正參與到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來,這也是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落實文化惠民政策的重要內容。從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說,後一點更加重要,也更具有挑戰性。
調查顯示,有超過6成的受訪者希望「參與文化方面的公益組織及公益活動」(62.9%),此外,「參與本地文化活動的組織工作」(40.5%)和「參與文化產品的創作」(31.1%)也是民眾較為強烈的訴求。
這表明百姓的文化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意識正在不斷加強,通過「人人參與文化」實現「人人享受文化」已經成為百姓的普遍共識。只有在公共文化的「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方面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實現文化惠民。
文化設施的建設與百姓的文化參與,應如何平衡,如何協調?北京大學佟新教授認為,文化民生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文化設施的完善和民眾文化參與都是題中應有之義,而文化民生建設的關鍵在於向百姓提供他們真正需要、能夠深入人心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平衡好這兩點,不能忽視的是文化發展「軟環境」的建設:一是要為百姓的文化參與建立制度上的保障、提供有效的參與渠道;二是要注重引導,提高民眾的文化參與意識,特別是參與到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來,從而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質。
開掘文化民生的多重價值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持。文化是民生產業。在百姓眼中,文化建設的重點首先在於道德建設(73.1%),其次在於思想引領(62.8%),再次在於知識傳播(55%),選擇這三項的受訪者均超過半數,這為我國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啟示。
儘管「大眾娛樂」「文化產品創新」「拉動經濟」等也十分重要,但是文化建設的一大重點應是尋找道德依歸,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此基礎上,文化建設的「思想引領」「知識傳播」等功能和重點也將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採訪中多位專家指出,建設文化民生具有多重價值和意義:
首先,文化民生的建設有利於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在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升,百姓消費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的背景下,文化產品的供給數量和質量已經成為影響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根本目的就是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優質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建設文化民生也有助於提高社會整體的凝聚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加強文化建設,能夠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為人提供精神的寄託,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三,文化建設也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上樹立我國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顯著提升,讓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已經愈發重要。(《半月談》2012年第7期,記者 許小丹 祝偉)
推薦閱讀:
※八個有價值的消費者心理
※彭博通訊社 中國沒有真正中產階級消費者
※即將開啟的聖誕消費模式 「主要看氣質」·杭州日報
※娛樂圈前任女友們分手後消費著前男友個個活得瀟洒精彩
※教育消費 飲茶處處皆學問,健康消費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