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脫位
06-20
醫藥資料庫中心中醫論壇疾病名稱(英文)dislocation of knee joint拚音XIGUANJIETUOWEI別名西醫疾病分類代碼關節疾病與損傷中醫疾病分類代碼西醫病名定義組成膝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對位關節稱膝關節脫位。通常依據脛骨移位的方向而分為五類,即前側、後側、內側、外側與旋轉脫位。其中以前脫位較常見。旋轉脫位又分為前內、前外、後內及後外側脫位。中醫釋名西醫病因膝關節脫位由強大的直接暴力及間接暴力引起,而以直接暴力居多。多為強大的暴力直接作用於脛骨上端或股骨下端,以及股骨下端在固定的脛骨上端上強力旋轉所致。而單純的外傷性髕骨脫位和髕腱斷裂則很少見。中醫病因膝關節脫位由強大的直接暴力及間接暴力引起。但以直接暴力居多。如從高處跌下、車禍、塌方等直接撞擊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間接暴力則以股骨下端固定而作用於脛骨的旋轉暴力多見。季節地區人群強度與傳播發病率發生率僅佔全身關節脫位的0.6%。發病機理膝關節是人體,結構最複雜的關節,負重大且運動多,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和髕骨構成,屬於屈戍關節。借關節囊,內外側副韌帶,前後十字韌帶,半月板等連接而加固,周圍還有堅強的韌帶和肌肉保護。腘動脈主幹位於腘窩深部,緊貼股骨下端,脛骨上端,位於關節囊與腘肌筋膜之後。腓總神經在腘窩上外側沿股二頭肌腱內緣下行,越過腓腸肌外側頭後面,行於股二頭肌腱與腓腸肌腱之間貼近關節囊,並向下沿腓骨小頭後面繞其頸部,向前內穿腓骨長肌起點,分為深淺兩支。膝關節接觸面較寬闊,周圍由於有強有力的肌肉、韌帶和關節囊保護,結構堅固,因此很少發生脫位。如因強大的外力而造成脫位時,則必然會有韌帶損傷。 由於膝關節受到直接暴力引起膝關節強力過伸側屈或扭轉所致的脛股關節分離,並發膝內、外韌帶和關節囊的廣泛損傷,有的還引起腘窩血管和神經的損傷。 由於腘動脈的上端發自內收大肌肌腱的裂孔,遠端穿經跖肌的腱弓,兩端均較固定。同時,腘動脈在胸部發出5個分支,軟組織覆蓋很少。因此,脫位時易造成腘動脈或其分支的損傷。在前或後脫位尤其容易牽拉腘動脈而使之斷裂。腓總神經雖不似腘動脈固定,但因其自股骨外髁向下繞經腓骨頸,所以在前脫位時也可能受到腓骨頸的牽拉而造成損傷。中醫病機病理旋轉脫位者交叉韌帶、側副韌帶和關節囊多有廣泛的撕脫,半月板也往往受到損傷。有時可合併有脛骨棘骨折或脛骨結節撕脫骨折。前脫位者主要是後關節囊及交叉韌帶撕裂,而後脫位者則易有伸膝系統的損傷,例如髕腱斷裂。前或後脫位時很少造成側副韌帶斷裂。撕裂的關節囊有時形成扭扣孔,卡住一側股骨髁而影響複位。後外側脫位時,關節囊的裂孔易將股骨內髁套鎖而難以閉合複位。病理生理中醫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根據脫位後,脛骨上端所處位置及暴力作用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內側脫位、外側脫位和旋轉脫位;根據股骨髁及脛骨髁完全分離或部分分離可分為完全脫位和部分脫位;其中以前脫位最常見,內側、外側、旋轉脫位較少見。西醫診斷標準西醫診斷依據①膝部疼痛、腫脹、活動嚴重受限。②明顯的畸形,脛骨上端向前、後或側方移位。③異常活動。前脫位時有過伸活動,側方脫位時有側方異常活動。認真檢查股骨下端與肱骨上段的位置關係,不難診斷。但確診為脫位,還應進一步檢查有無神經、血管損傷,配合影象學檢查,可以確診。發病病史外傷史或嚴重的外傷史。癥狀體征一、膝關節後脫位:1.嚴重外傷後膝關節劇烈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下肢功能喪失。2.脛骨上端下陷,髕骨下緣空虛,腘窩部可觸及向後突出的脛骨平台後緣,有明顯的異常活動。3.膝部畸形,前後抽屈試驗可為陽性。二、膝關節前脫位:1.嚴重外傷後膝關節劇烈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下肢功能喪失。2.膝部前後徑增大,髕骨下陷,在腘窩部可觸及突出於後側的股骨髁後緣,髕腘前兩旁可觸及向前移位的脛骨平台前緣。3.膝關節畸形,有異常活動,前後抽屈試驗可為陽性。三、膝關節側方脫位:1.受傷後膝關節劇烈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下肢功能喪失。2.內外側脫位,關節橫徑增大,側向活動明顯;內側脫位時,在外側可們及股骨髁下緣,在內側可捫及脛骨平台上緣。外側脫位時在外側可捫及肱骨平台外上緣,在內側可捫及股骨下段。3.膝關節畸形,側向試驗陽性。四、旋轉脫位1.傷後膝關節疼痛、腫脹、膝關節活動受限,下肢功能喪失。2.膝關節畸形,有明顯異常活動,側向及抽屈試驗陽性。3.脛骨上端與股骨下端關係異常。體檢電診斷影像診斷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可以確診,並顯示脫位的類型及合併骨折與否。動脈造影只在術前作為定位用,但不作為常規。實驗室診斷血液尿糞便腦脊液其他診斷免疫學組織學檢驗西醫鑒別診斷膝關節脫位應與脛骨平台骨折,股骨髁間骨折相鑒別。雖然三者均有膝關節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下肢功能受限,及異常活動等癥狀,但股骨髁間骨折,局部壓痛明顯,並可捫及骨擦音;脛骨平台骨折,可有膝內、外翻畸形,有骨擦音;而膝關節脫位往往側向試驗(+),抽屈試驗(+),拍攝膝關節正側位片可以確診。中醫類證鑒別療效評定標準預後對血管損傷診斷的延誤或治療不及時,往往會帶來截肢的後果,因此必須認識到其嚴重性。併發症脫位常合併骨折,如脛骨結節、脛骨棘、肱骨髁和股骨髁等的撕脫或擠壓骨折較為常見,同時也常伴隨側副韌帶、十字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和股動脈、靜脈及腓總神經等損傷,半月板也多同時受累。西醫治療一旦診斷確定,必須作急診處理,一般均可閉合複位。為使肌肉放鬆,最好使用腰麻。一般閉合複位不困難,順縱軸牽引,同時根據脫位的方向推壓或提拉脛骨上端即可複位。複位後以長腿石膏將膝關節固定於屈曲15° —20°位,共6—8周。一開始即應積極練習股四頭肌。有關節囊撕裂的扭扣孔卡住股骨髁而閉合複位困難者,以及有肯定的腘動脈損傷時,應手術複位,修補血管。神經損傷多為牽拉傷,可允許閉合複位後進行觀察。脫位後廣泛的韌帶損傷及關節囊損傷應考慮修補。關節不穩定者易導致創傷性關節炎,乃是影響療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非手術療法:(一)膝關節前脫位:1.手法複位:一助手抱住患者大腿,另一助手握住患肢踝部或小腿遠端作對抗牽引,術者站於患側,一手把持大腿下端後側向前提,另一手置於小腿上端前方向後壓,同時用力,或兩手拇指按壓,脛骨近端向後,余各手指置於腘窩從後向前撫股骨下端,同時用力即可複位。2.固定方法:長腿夾板或長腿石膏托固定屈膝20~30°位。(二)膝關節後脫位:1.手法復法:兩助手先作對抗牽引,術者站於患側,一手托住小腿上端後方向前托,另一手置於大腿下端前面向後壓,或雙拇指按股骨遠端向後,雙手餘四指托脛骨近端向前同時用力,膝關節即可複位。2.固定方法:長腿夾板或長腿石膏托固定屈膝20°~30°位。(三)側方移位:1.手法複位:兩助手先作對牽引,若向內側脫位,術者一手置於大腿下端外側,另一手置於小腿上端內側。外側脫位時則相反,術者一手置於大腿下端內側,另一手置於小腿上端外側,同時兩手反向用力,即可複位。2.固定方法:長腿夾板或長腿石膏托固定屈膝20°~30°位。四、旋轉脫位:1.手法複位:在對抗牽引的同時,術者一手握住大腿下端,另一手握小腿上端向形成脫位力量的反方向用力,或兩手同時握持小腿上端,在近端牽引的助手固定大腿,術者向脫位反方向旋轉而複位。但此時一定要充分拔伸牽引,有足夠的間隙使骨端活動。2.固定方法:長腿夾板或長腿石膏托屈膝20°~30°位固定。二、手術療法:根據具體情況而選擇適當的手術治療,以重建膝關節的穩定性。常用的手術方法有:1.切開複位,長腿石膏托外固定。2.切開複位,十字韌帶重建術,長腿石膏托外固定。3.切開複位,關節囊緊縮,韌帶重建,石膏托外固定。4.膝關節融合術。5.人工膝關節置換術。6.切開複位,腘動脈探查修補術。7.切開複位,腓總神經探查,修補術。中醫治療一、複位方法、手術方法均參『西醫治療』欄。二、固定方法:複位後,用長直角夾板或大腿石膏托將患膝固定於160°左右伸展中立位,4~6周。三、練功活動:詳見『康復』欄。四、藥物治療:內服藥物:早期腫痛明顯,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方用活血止痛疏肝湯加木瓜、牛膝;中期宜通絡活絡舒筋,用丹梔逍遙散加獨活、牛膝、川斷、木瓜;後期可補肝腎,壯筋骨,宜選用補腎壯筋湯加川斷、五加皮。外用藥:脫位整復後,早期可外敷活血止痛膏以消腫止痛,中期可用消腫活血湯外洗以活血舒筋,後期可用蘇木煎洗熏,以利關節。中藥針灸推拿按摩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康復固定後,即可作股四頭肌收縮與,趾關節屈伸,4~6周後,可在夾板固定下,扶雙拐不負重下地鍛煉,6周後可解除外固定。先在床上練習膝關節屈伸,待股四頭肌肌力恢復及膝關節屈伸活動等穩定後,才能逐步負重行走。預防歷史考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膝關節損傷後疼痛和運動障礙的原因
※??養護膝關節的十大黃金法則
※膝蓋痛千萬不能忍,一文搞定膝關節炎!
※膝關節的自我康復訓練(二)
※你的膝關節行不行,捏捏這塊肌肉就知道,別讓它受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