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喊你一聲「孫悟空」,你敢答應嗎?| 大聖的身世之謎

按:最近,先是有了「六小齡童今年春晚的節目被斃」的假新聞,後又得知央視從未考慮過在猴年春晚請我們的正統「大聖」六小齡童,群眾們的神經就這麼被挑逗起來了——大家非要看六小齡童上猴年春晚。

1986年央視播出《西遊記》後,六小齡童的孫悟空形象成為經典。從此,這個獨特的造型深入人心,在不少人心中,一說到孫悟空,就會想到這隻毛髮金黃,穿著虎皮裙,抓耳撓腮,經常眨眼的猴子。六小齡童在一則最近播出的廣告視頻里說自己想要「把快樂帶給千家萬戶」。然而當代的影視改編在帶給觀眾快樂的同時,也使觀眾離孫悟空的原始形象越來越遠。其實,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設定到底來自於取經和尚,中國猴妖還是印度猴神,他的性格到底是玩劣不堪還是佛性十足,一切都尚待爭論……

大聖的身世到底是什麼?——孫悟空原型考

《西遊記》第一回寫道:「花果山山頂有一塊仙石。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這個石猴就是火眼金睛,本領高強,無往不勝的孫悟空……然而,為什麼作者會創造出一隻從石縫中蹦出來的,神通廣大的猴子呢?這隻猴子的原型又是什麼?其實,孫悟空的形象設定源流一直是學界爭論的話題,形象也經歷諸多演變,才成為我們如今所熟知的樣子。

悟空從哪來

由魯迅和胡適的孫悟空「國籍」之爭說起

1922年,魯迅先生在1922年8月21日致胡適的信中說,《納書楹曲譜》 所摘《西遊記》雜劇「兩提『無支祁』(也作巫枝祁)……作《西遊》者或亦受此事影響。」總而言之,魯迅先生認為孫悟空乃是正宗國產,來源為上古妖猴無支祁。

無支祁曾被諸多古代典籍所記載,相傳為淮渦水怪,面貌類似猿猴,火眼金睛,經常在淮水一帶興風作浪,危害當地百姓,大禹治水時無支祁作怪,惹惱大禹,於是大禹命令神獸夔龍將它擒住,並用鐵索將其鎖住,鎮壓在了龜山之下。與《西遊記》一書中孫悟空大鬧天宮後被如來佛祖鎮壓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節頗為相似。

淮渦妖怪無支祁

無支祁的外貌 「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李湯》中記載的故事是這樣的:楚州刺史李湯偶然間把鎮壓無支祁的鐵索搬動,結果驚浪翻湧,冒出來一隻巨獸,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闖然上岸,從眼眶、鼻子、耳朵等七竊處水流如泉,唾沫腥穢,使人們不能近前。巨獸蹲了一會,閉目養神,正當人們仔細觀察時,它突然睜開雙眼,目光如電如炬,環顧四周,顯出將要暴發狂怒的樣子。岸上眾人見狀不妙,奔走逃亡,無支祁才又徐徐入水而去,不再出來。

然而胡適卻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孫悟空乃是「舶來品」。1923年,胡適於在《<西遊記>考證》中列舉了《羅摩衍那》(Ramayana,胡適譯作《拉麻傳》)中記載的印度猴神哈奴曼事迹並說:「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此前他還推測「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

哈奴曼是印度教神話中最著名的猴子,面如紅寶石,毛色金黃,身軀高大,尾奇長,吼聲如雷,力大無比,可移動山嶽,可捕捉行雲,可倒空江海。哈奴曼得道於始祖大梵天的真傳,善於騰雲駕霧,聰明非凡,其面容和身軀還可隨意變化,功夫與法力舉世無雙,天地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無法與他匹敵。

印度神猴哈奴曼

1986年陳邵群、連文光發表《試論兩個神猴的淵源關係——印度神猴哈奴曼與中國神猴孫悟空的比較》一文,聲援「進口孫悟空」的說法,還比較了孫悟空故事和《羅摩衍那》的劇情相似性。如哈奴曼曾經變成一座濕婆廟,用尾巴化作一座護身的堡壘。而孫悟空在與二郎神的鬥法中也有變成一座土地廟的細節。又如哈奴曼曾用鑽進妖怪肚子的辦法殺死過女羅剎西彌迦,而孫悟空也用同樣的方式制服了鐵扇公主。再如,哈奴曼不把天神的任何權威放在眼裡,面斥羅婆那。而孫悟空則大鬧天宮、擾亂冥府,罵玉帝、怒如來。

此外,孫悟空和哈努曼還有其他相似的地方:

哈努曼 1. 風神之子,母親本是神界的歌女,被貶人間成為母猴(並非凡猴)2. 太陽似的眼睛放射萬道金光,能辨識妖魔3. 虎頭如意金棍孫悟空 1. 花果山上仙石,感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見風化作一個五官俱備,四肢皆全的石猴(並非凡猴)2. 火眼金睛,能夠看穿妖魔原型3. 如意金箍棒

由此可見,哈奴曼與孫悟空的形象有不少共通之處,很難說是巧合。然而,魯迅先生等研究者也根據歷史資料提出,在《西遊記》創作時代,哈奴曼的形象應該還沒有傳入中國。孫悟空到底是因為相近地域文化重疊而在巧合下同時產生的神猴形象還是引進自外國宗教經典的「山寨版」,至今仍是一個謎。也有不少學者折中了兩種說法,認為孫悟空是一個「混血」。例如,中國神話研究家袁珂先生就指出:「大抵哈奴曼既為印度民間艷傳之英雄,其事迹復經演為戲劇,則流傳中土,作者取以為本主角造像,亦屬可能。又緣承恩生長淮安,而無支祁神話之產生地復正屬淮泗區域,則作者從而獲得暗示,以創此一偉大神話英雄,亦在情理之中。」

六小齡童版《西遊記》之「真假孫悟空」

佛家故事背後的潑猴

孫悟空藝術形象變遷史

《宋高僧傳》卷第三曾記載一名僧人,叫做釋悟空。他是京兆雲陽人,原姓車,名奉朝,是後魏拓跋的遠裔。他從小天資聰穎、孝順父母,出家之前即官拜左衛涇州四門別將。他奉命護送罽賓國(漢西域國名,今中東克什米爾一帶)使臣回國,在賓國都城突患疾病。他病中發願,痊癒之後即出家為僧,並在各地流浪,遍訪名寺名塔。到龜茲的蓮華寺之後,他潛心翻譯,將《梵本十地迴向輪十力三經》翻譯成中文。貞元五年,六十餘歲的悟空才回到京師,進上佛牙舍利,入章敬寺修行。悟空取經的故事被不少人看作是孫悟空取經這一設定的可能的源頭之一。

高僧釋悟空畫像

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唐僧取經話本中「猴行者」的名字聯繫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吳承恩生活在一個佛教思想極其盛行的年代,而《西遊記》中也有不少關於佛教哲理的隱喻。比如古人常用猿猴的攀緣跳躍形容心念不安分,「心猿意馬」一詞即可見一斑。孫悟空被不少人看作是「心猿」的象徵(在《西遊記》中「心猿」兩字出現次數多達三十三次)。為了修行和約束動蕩的心性,孫悟空帶上了頭箍。還比如《西遊記》第十四回,孫悟空認了唐僧為師,護他西天取經的路上遇到六個毛賊——「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這六個毛賊的名字乃是佛經中六根不凈的表現,被孫悟空全部打殺。最後,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後,頑劣不堪的心猿悟空已六根清凈,修鍊為「斗戰勝佛」「。

可以看出,《西遊記》中的大聖是一個由」猴「到」人「,由狂野粗俗到圓滿領悟的修行者。然而,孫悟空的形象卻並非一貫如此,而是有著令人驚異的變化。

唐僧取經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之後,各朝各代均有不同版本的話本。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其中猴行者為主要人物,有過偷蟠桃等」劣跡「,一般被認為是大眾所熟知的孫悟空的前身。

故事說的是西行取經的法師遇到了一個白衣秀才,秀才攔住法師問他是不是取經,並說:「我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法師回答:「果得如此,三世有緣,東土眾生獲大利益。」於是,當時就改稱秀才為「猴行者」(「行者」在佛語中指的是出家而未經過剃度的佛教徒)。然後行者即與法師一起共往西天。

與宋代相比,元代是《西遊記》成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這一時期除了有《西遊記平話》等話本之外,還有不少戲曲,如金院本《唐三藏》、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元末明初楊景賢《西遊記》雜劇等。

楊景賢雜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家裡人口眾多:「大姊獅山老母,二妹巫枝祇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這個版本中的孫悟空是「通天大聖」,「齊天大聖」是孫悟空的哥哥。他們全家「喜時攀藤攬葛,怒時攪海翻江」,過得逍遙自在。孫悟空尤其無法無天,閑時 「盜了太上老君煉就的金丹九轉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晴,靝石屁眼,擺錫雞巴」 。後來,雖然玉帝派天兵天將圍剿他,他卻一直英勇奮戰,不倒旗鼓。戰敗受俘,被壓山下後,仍然反心不泯。當唐僧把他救出來時,他立刻想回花果山去。不僅如此,這個孫悟空妖氣尚在,又色性未泯。他和金鼎國女子結為夫妻,還在路過火焰山時調戲了美貌的鐵扇公主,致使鐵扇公主發怒,不肯借扇子給他。

邪惡的孫悟空形象

從這個角度上看,《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也並非」正統「,乃是對民間各色傳說的一種綜合與改編。而後世各種看似荒誕離奇的西遊惡搞和演繹,不管對紫霞仙子」動了凡心」的孫悟空還是為了救小孩江流兒變身大聖的孫悟空,倒未必有那麼離譜了。

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中,孫悟空和紫霞仙子有一段戀情

總而言之,孫悟空這一形象所承載的感情和文化,著實太多。而無論喜歡的是「哪一款」孫悟空,人們或許都會感慨於有一隻自由自在的猴子曾經豪邁地說:「一自開天闢地,兩儀便是吾身。曾教三界費精神。四方神鬼怕,五嶽鬼神嘖。……九天難捕我,十萬總魔君。」


推薦閱讀:

孫悟空職場成長史
豬八戒的法力為何在取經路上越來越低?是因為孫悟空和其有過商量
武神和孫悟空相比較哪一個更厲害?
孫悟空為何沒有被邀請參加蟠桃會?挖坑的高人竟然是他!

TAG:孫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