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崔浩真能「預知天意」嗎?

原文地址:崔浩真能「預知天意」嗎?作者:

崔浩被稱為北魏第一謀士,歷經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三個時期,拓跋珪時任著作郎,拓跋嗣時任博士祭酒,到拓跋燾時任司徒,可謂三朝元老,他對政局以及戰事發展的預見之精確度很高,在北魏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智囊,崔浩「料事如神」的奧密,令人深思。

在拓跋嗣時代,崔浩的官職是博士祭酒。史書上說:「崔浩為魏主嗣講《易》及《洪範》,嗣因問浩天文、術數;浩占決多驗,由是有寵,凡軍國密謀皆預之。」也就是說崔浩那些事後「多驗」的預見,是因為他知「術數」,善「占卜」而預知「天意」。崔浩懂得天文,善於「占卜」不假,但要說預知「天意」,卻是很玄。對此,他自己就曾有所表示。劉裕即將稱帝之時,「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經北斗,絡紫微,八十餘日而滅」。拓跋嗣問「諸儒、術士」說:「今四海分裂,災咎之應,果在何國?朕甚畏之」。崔浩就直言不諱:「夫災異之興,皆象人事,人苟無釁,又何畏焉?」並明明白白地說:「晉室陵夷,危亡不遠;彗之為異,其劉裕將篡之應乎!」此言日後被驗證。拓跋嗣得知劉裕「受禪」為帝時對崔浩說:「卿往年之言驗矣,朕於今日始信天道。」其實,崔浩只是對東晉末年皇室衰落,君位虛設,劉裕早已一言九鼎之政局瞭然在胸而已,哪裡是因為占卜而預知天意。

或許是時尚所使,那個時候,信術數讖書占卜的著實不少。拓跋嗣時的遷都問題也是這樣冒出來的。北魏連年霜旱,民多飢死。太史令王亮、蘇坦向拓跋嗣提出:「按讖書,魏當都鄴,可得豐樂。」崔浩與特進京兆周澹卻不想「按讖書」言事,他們對拓跋嗣說:「遷都於鄴,可以救今年之飢,非久長之計也」,並詳述「非久長之計」的理由,說的全是「人事」。只因「倉廩空竭」,等不到「來春」更不待說「秋熟」,方才又提出「簡飢貧之戶,使就食山東」的權宜之計,拓跋嗣聽取崔浩之議,親自「躬耕藉田」,並命有關部門「勸課農桑」,一年之後,年成大熟,「民遂富安」。

拓跋燾的時代,北魏討伐夏國,兩軍對陣,恰恰碰上風雨大作,「頗曉方術」的宦官趙倪對拓跋燾說:「今風雨從賊上來,我向之,彼背之,天不助人;且將士饑渴,願陛下攝騎避之,更待後日。」崔浩嚴厲駁斥這位方士的「天不助人」之說:「是何言也!吾千里制勝,一日之中,豈得變易!賊貪進不止,後軍已絕,宜隱軍分出,掩擊不意。風道在人,豈有常也!」拓跋燾聽取了崔浩的意見,身先士卒,決死力戰,以至「身中流矢,奮擊不輟」,終使「夏眾大潰」。

北魏要討伐「蠕蠕」(即柔然)之時,也有從夏國投誠的太史令張淵、徐辯以「天意」阻止,崔浩也以「天意」駁之,張淵、徐辯又說「人事」,大致是「蠕蠕,荒外無用之物,得其地不可耕而食,得其民不可臣而使,輕疾無常,難得而制」,崔浩於是說:「淵、辯言天道,猶是其職,至於人事形勢,尤非其所知。此乃漢世常談,施之於今,殊不合事宜。」崔浩所言「漢世常談」,當為東漢興起的「讖緯」之學,他毫不留情地說:世人都說你們兩位「通解數術,明決成敗」,那麼,請問:統萬——夏國首都——未亡之前,有無敗征?「若其不知,是無術也;知而不言,是不忠也」。此時,夏國的亡國之君赫連昌也在坐,知道他們「未嘗有言」,張淵、徐辯自然也是「慚不能對」,啞口無言。

崔浩的許多「神機妙算」,並非來自「天意」,而得益於對「人事」的準確把握。

推薦閱讀:

[轉載]養氣與修心
轉載教授觀點:案例應該怎麼研習?
[轉載]《命理成數》7200——7299 
(645)[轉載]八字常用的祿馬羊刃查法
轉載 淺談薯類的營養保健

TAG:轉載 | 預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