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醫療:美國人怎麼做

過度醫療幾時休

今年的希奇事情比較多,先是年初《南方周末》報道的2009年中國醫療輸液104億瓶,13億人平均8瓶,遠超國際平均水平;再就是曝光中國醫院濫用抗生素嚴重,平均用量比世衛組織公布的平均值高一倍;後來是一位做父母的微博爆料,一患普通感冒的女童被醫生要求去做穿刺和CT;再後來,幾千塊錢的支架賣到患者手裡可以翻9倍 的利,堪比販毒,暴利驅使的結果就是各地的醫院頻現「瘋狂的支架」。彷彿最多的一次在病人心臟放了7個支架!!!嚇人啊,真正的鋼鐵巨人。

過度醫療不僅僅是中國的專利

所有這些,都是目前國內炒得熱熱鬧鬧的過度醫療問題的冰山一角:過度醫療包括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和過度護理。遍觀美國歐洲,過度醫療已經成為一場流行病,絕不僅僅是中國醫療界的專利。根據美國國家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公布的數據,美國醫療保健系統2009年至少為此支付2100億美元的巨額開支。平均算下來,美國每年在每個人身上投入了8000美元左右的醫療費用——這比挪威和瑞士高出了50%左右。在美國,住院費比其他不少國家都更昂貴,平均每人次花費為1.8萬美元左右,相比之下,瑞典、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和德國的同類花費為不到1萬美元(摘自網路)。

說一個 Raven 女兒的故事吧,貝貝18個月左右時曾經在三個月內連續兩次高燒驚厥,當時把寶貝爹媽嚇得不輕,第二次驚厥時媽媽更是打電話把911的急救車都叫到了家裡,好在貝貝很快就緩了過來,急救的警察建議等天亮後帶孩子去醫院徹底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器官病變。

結果呢,負責任的兒科醫生一聽說貝貝三個月內高燒驚厥兩次,而且發生驚厥的時候體溫並不高,才38度左右,馬上嚴肅起來。跟寶貝爹媽說俺家貝貝有癲癇的可能性,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是炎症還是腦部有病變,聽著嚇人不?結果剛剛經歷了高燒驚厥的貝貝,迷迷糊糊的被醫生折騰了個溜夠:先初步檢查了貝貝的心、肺、肝臟等等各方面,沒發現有問題,於是又建議抽血,驗尿,也沒有發現細菌感染,於是醫生大人大筆一揮,咱們接著來,再檢查一項X光看是不是有肺部感染!可憐的貝貝又被帶去專門做X光的診所一趟,還是沒查出問題。小傢伙這個時候已經筋疲力竭了,驗血的時候還會大哭,檢查 X 光的時候變成了聲嘶力竭止不住的嚎哭,等到好容易做完這一系列檢查,再回到醫生診所時,貝貝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軟綿綿的趴在爸爸的背上,昏昏欲睡。

根據排除法,醫生認為貝貝是癲癇的可能性很大,繼續給俺們開檢查處方:做一下腦電波圖,如果再查不出來,咱們繼續做核磁共振(MRI)和CT。看著醫生的一臉正氣,Raven 不是不緊張,不過等扭頭再看看俺家可憐巴巴的妹妹,一想到她半夜發燒驚厥,後來就一直跟著爸爸媽媽奔波在各類檢查的路上,不得安寧,媽媽就怎麼也不忍心繼續再做檢查了。更何況核磁與CT,都有輻射,媽媽無論如何也不能不考慮18個月的孩子,是否需要接受這種檢查?是副作用大還是檢查結果重要?最主要的,如果女兒真的確診是癲癇,媽媽會不會讓她馬上吃抑制神經系統的藥物?如果不是,我們為什麼要做這種檢查?想來想去,寶貝爹媽最終決定:我們不檢查了,不能為了一個可能性,再繼續折騰可憐的孩子。既然我們不會馬上給孩子吃藥,就不需要一定知道孩子到底為了什麼高燒驚厥。

醫生當時很遺憾,也告訴我們不檢查就會承擔一定的風險,也許會錯過孩子最佳的治療時機。Raven 跟她說,如果孩子真的是癲癇,那麼她還會繼續發作,那麼我們下一次做也不遲。更何況,我家貝貝還不到兩歲,治療癲癇的藥物多多少少都有抑制神經的作用,我們也不願意給孩子吃,既然檢查結果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太大的改變,我們就不可能不考慮檢查的副作用,那麼為什麼要做?事後 Raven 接到的賬單,貝貝的一個高燒花掉了保險公司近千元的檢查費用!這還不算腦電波,核磁共振和CT這些被 Raven 拒絕做的,如果總共算下來,Raven 估計幾千元都不止。

回想起來,這是 Raven 第一次對醫生說不,實際上後來我家貝貝確實再也沒有發生過高燒驚厥,那麼這之前要求的各類檢查顯而易見的就是過度醫療。在美國,過度醫療的例子還很多,美國《紐約時報》今年舉辦了一項網路系列報道,專門請讀者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據報道,有超過1000人做出響應,曝光了一系列聽起來稀奇古怪,但事實上就發生在我們中間的形形色色的過度醫療例子。象我家貝貝這樣的,還真不少見。不過即便如此,象國內這樣動不動一個感冒就要花費幾百元,孩子發燒動不動就打吊瓶的事情還是很少,仔細想來,這也許跟兩個國家的醫療體系的不同有關係:

在美國醫與葯是分家的

所謂醫藥分家是指處方跟藥物分離的法律規定。在美國醫生有處方權不假,不過病人領葯卻是在分散在各地獨立於醫院的藥房,根據醫生的處方,藥房的藥劑師會為病人提供必要的藥理知識和替代藥物的選擇。醫生和藥劑師由不同的監管部門負責。藥劑師為公眾提供預定的藥品,也可以根據醫生的處方單,向病人推薦相同配方,不同廠家的藥物,這裡面差價很大,比如名牌藥廠的產品就比普通品牌的要貴很多。就拿寶兒常吃的過敏葯仙特明(Zyrtec)來說,以前這個是處方葯,到現在也差不多1美元1粒,而同樣的產品,Walgreen 生產的 Wal-Zyr 價格差不多是 Zyrtec 的三分之一,對於病人來說多一個了解的渠道和選擇的權利。更主要的,藥店賣葯,價格由市場決定,這家藥店價高我們可以換到另一家,這一點絕不像是在中國,醫生處方,醫院給葯,醫院壟斷價格,價格完全由醫院決定。

↓不需要醫生處方的藥物,不同廠家在同一家網上藥店的兩個產品價格:

美國病人看病先找家庭醫生

Raven 在美國多年,所用的醫療保險都要求看病要先去家庭醫生診所,如果需要,由家庭醫生開單推薦才可以去見專家。這些年 Raven 除了生孩子住院,基本上沒邁過大醫院的門檻。感冒發燒頭疼腦熱,都是在家庭醫生的小診所幾分鐘就解決。Raven 來美後還真沒有排隊一上午等醫生看病的經歷。想直接見專家?可以呀,不過需要換一種保險,需要自己支付大約20%的診療費。一般身體健康沒有慢性病的人,都不會選擇。小診所醫生水平不高?其實對於西醫來說,對每一種疾病的診斷治療基本上都是程序化的,到哪個醫生那裡看都一樣,至少在 Raven 看來看一個感冒是不需要找專家門診的。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在於合理使用醫療資源,有效防止病人直接擁堵於有限的幾個大醫院,造成店大欺主的現狀。

多重監督防止醫生濫開藥物和檢查

在美國選醫生,病人要根據自己保險公司提供的醫生名單選擇,最後的診療費也是由保險公司和病人共同承擔。對於醫生開的明顯不合理的診療費用,保險公司可以拒付,嚴重的甚至沒有保險公司願意為這位醫生付保。可想而知這醫生以後的錢途會多麼無亮。

對於病人也是一樣,保險公司願意支付的藥物百分比根據不同的品牌是不一樣的。就拿幾個星期前的事情來說,寶兒的家庭醫生開了一種治療過敏的新型眼藥水,結果 Raven 取葯時才知道這種新葯保險公司只付50%,想想看一瓶 5 ml 的眼藥水俺們要付120塊錢......這個,未免有點而誇張!於是 Raven 先打電話給醫生要求換另一種二類眼藥水,我們只需付60元,對於醫生自己來說,病人用什麼葯他拿不到任何好處,幹嘛不同意?不想等我們到了藥店,藥劑師給我們換成了更便宜的大眾品牌的眼藥水,我們只需要付10塊錢。這樣的一路算下來,其實皆大歡喜:保險公司付得少,病人自己更是省錢,對醫生和藥劑師的收入沒有任何影響,至於藥效,由於成分是一樣的,所以治療效果並不差。

普及醫療知識,患者有知情權

在美國看病,跟中國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醫生有義務對患者普及醫療知識,包括為什麼要做這個檢查,檢查會有哪些步驟,出現什麼樣的問題等等。基本上患者對治療本身有什麼疑問,醫生都有義務解答清楚;所有醫療記錄,只要患者要,醫院就有義務提供;不耐煩?張口斥責患者:你不懂?好吧,等著被投訴吧,而且,保險公司一旦發現這醫生不能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也有權利不再替病人付款。

過度醫療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只不過近年來國內醫患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老百姓付的醫療費用越來越多,促使人們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據國家衛生部的統計,中國衛生總費用2010年為19600億元,2005年衛生總費用僅為8000多億元。過去5年間年均增長13.6%,遠遠超過GDP的增長速度。

在這種情況下,您,還敢生病么?


推薦閱讀:

教你怎麼挑選風水好的樓盤
圍巾要怎麼配怎麼裹才不辜負大衣的美?(內附編輯真人秀)
你家的門面怎麼裝?35款玄關案例告訴你!
一個愛字怎麼寫
歸秀法:怎麼樣的八字利考學?

TAG:美國 | 醫療 | 美國人 | 怎麼 | 過度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