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林語堂病逝 一生信仰路的得與失

「歷史上的今天」林語堂病逝 一生信仰路的得與失

基督時報 鄭欣榮 更新時間:2012年03月26日 15時35分59秒

1976年3月26日,林語堂病逝於香港。林語堂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對中國當代歷史和文學影響頗深。

他的一生頗為曲折,而其中最為曲折的也許算是他的信仰之路。他本身出生於基督教世家,父親就是牧師,他本身從小耳濡目染,自然也接受了基督教,但後來逐漸成長成為人文主義者,後最終由回到基督信仰。從基督徒、到異教徒、再到基督徒,他的一生真實的上演了路加福音中「浪子的比喻」。而同時,他的信仰經歷和觀點亦有許多文化基督徒的色彩,從中亦可以對牧養文化基督徒帶來一些借鑒。

林語堂的信仰迷失與回歸路

林語堂出身於牧師家庭,他小時候也接受基督信仰,但成年後,開始對中國聖哲思想深切愛好,極其推崇樂天知命、清靜無為的生活境界,逐漸遠離了基督。經過幾十年的艱苦跋涉,最後又回到主的懷抱里。但他的妻子廖翠鳳始終是虔誠的基督徒,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參加教會侍奉。1959年1月26日,美國《時代》雜誌報道林語堂在美國紐約麥迪遜街基督教長老會教堂介紹他信仰基督的體驗,在青年時代未接受基督,但到後來才深刻理解並接受,他說:「基督是力量,是生命的力量。神是愛,使我們今生今世有更充實的生命,所以基督是生命的根基。」

林語堂40歲時,曾用犀利的詞鋒強調「沒有永生」、「沒有天堂」、「塵世是惟一的天堂」。凡是不信耶穌而看過林語堂的著作《生活的藝術》的人,都認為他有淵博的知識、敏銳的思想和深奧的見地,他那種入世而清醒的哲學令人佩服和感動。那時,他相信死就是整個的完了,他強調我們只有這一生,而沒有永生。他認為這樣是很好的,可知道人類的壽命有限(當時很少能活到70歲以上),這樣人們必須把生活調整,在現實的環境下,盡量過快樂的生活。然而過這樣的生活,心中必有困惑、猶豫、彷徨、失望和灰心。但20年後,這位自稱異教徒的林語堂,終於肯定了基督信仰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基督發出的威嚴大光,使他變成基督徒。

林語堂在他的《信仰之旅》(英文寫作,書名《從異教徒到基督徒》)序言中說:「我獲得宗教,走的是一條難路,而我認為這是惟一的路;我覺得沒有任何其它的路是更妥當的,因為宗教自始至終是個人面對那個令人震驚的天,是一種與神的事;是從個人內心發出來的東西,不能由任何人來『給與』」。他一生尋求真理,從中國的哲學到西方的存在主義,從東方的佛教到西方的各種思想和基督教,最後他在基督的大光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林語堂講他從人文主義回到基督信仰的理由是:人類為著自身的生存,需與一種外在的、比人本身偉大的力量相聯繫。他願意回到那由耶穌以簡明方法傳布出來的上帝之愛和對他的認識中去。他說,他重新體會到耶穌那簡明、純樸、可敬畏而發人深省的教訓,歷史上從來沒有人說過像耶穌說過的話,也沒有人以這樣的愛心說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他說,上帝已不再是虛幻的,他已從耶穌基督身上具體地表現出來。……沒有任何一種宗教能給予這種從上帝而來的親切感力。建立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乃是基督教的無比貢獻。

林語堂在《信仰之旅》中說:「30多年來,我惟一的宗教是人文主義,相信人有理性的指引就什麼都不假外求,而只要知識進步,世界就會自動變得更好。可是在觀察20世紀物質主義的進展後,我發現人類雖然日益自信,卻沒有變得更好。人越來越聰明,卻也越來越缺少在上蒼之前的虔誠謙恭。我不知不覺地逐漸轉向童年時代的基督信仰。我好像初次悟道一樣,重新發現耶穌的教訓簡明純潔得無以復加。沒有人說過像耶穌那樣充滿憐憫的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或者如此微妙玄通的話:『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18:5)這是多大的啟示!是無可比擬的教訓!我極受感動,覺得這是主的教訓。我的探索圓滿結束了!神不再是無形的,他經由耶穌變成具體可見了……聖經中有耶穌溫柔的聲音,同時也是強迫的聲音,一種兩千年來浮現在人了解力之上的聲音……耶穌傳達了對神的直接認識和愛慕,而進一步把對神的愛和遵守他的誡命,就是彼此相愛的愛,視為相等……把耶穌放入一切人類教師中,他那種獨特的、炫目的光是從哪裡來的呢?是來自他教訓的態度和聲音,及來自他個人的示範。」

林語堂說,耶穌與其他賢哲相比,就好像太陽與蠟燭,他說:「耶穌的世界是陽光下的世界,我們都願走進這個世界,沐浴神慈愛威嚴的大光,驅趕我們心靈中的蒙昧,再造一個智慧和豐盛的生命。」他讀著耶穌的話,就跪下來說:「你是我的救主,我的主。」是耶穌的愛即宇宙之主的愛,打動了他。

林語堂在佛、道、儒、基督教等多種思想中遨遊、碰撞,最後定位在基督教,認為這是絕對真理、惟一真理。傳統的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是由佛、道、儒三家所塑造,雖然它們有可取之處,但更有不足之處。主要的問題是對人的罪性認識不足,總認為可通過教育、修養來改造。聖經告訴我們,人不能自救,必須通過耶穌的救贖才能得救,才能得到新生命。當人藉著聖經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時,精神和物質必然會發生極大的飛躍。

有人說:「中國知識分子容易把基督教當迷信,而一般群眾又容易把迷信當宗教。」林語堂晚年時的領悟,也是許多知識分子尋道者共有的經驗。他們在追尋真理的路上跋涉千山萬水後,終於發現道路、真理、生命的答案就在耶穌身上。耶穌在世時,所有接觸他的人,都因他的言行有所改變。要不就拒絕他,要不就接受他;要不就反對他,要不就降服在他的主權下。他所帶給人類的,不是一種新宗教,而是一種新生命。這生命使人與永恆的神結合,從神那裡領受無盡的智慧、能力和慈愛,這不是任何以人為中心的哲理、宗教所能比擬的。正如林語堂所說,建立個人與神的關係,是基督教的特質,耶穌正是建立這關係的惟一道路。兩千年來,有無數的古今中外人士已對這獨特的基督,作了最正確的抉擇,他們一生因而截然不同。

林語堂重視個人與上帝關係但卻忽視教會生活

林語堂先生晚年回到了上帝的愛與恩典之中,他也以基督徒的身份宣告自己,但他不願意去教會,過正常的教會生活,並且他對神學也表示輕視的態度。

林語堂說,「我已觀望了多年,相信上帝,但覺得難於參加任何教會」。之所以不想參加任何世俗教會,也許更多是他們強調「信仰是個體性的」。林語堂說「因為宗教自始至終是個人面對那個令人震驚的天,是一件他和上帝之間的事」。他認為,  林語堂認為宗教信仰是個人在生存論上的決斷,是個體的精神事件。因此,「上帝」不能「救國」、「救民」,只是拯救個體的精神信靠。

教會的確有很多不完美之處,歷史上教會也有很多黑暗時期,但在基督徒信仰中,教會是不可或缺的,聖經中耶穌也教導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的元首,而且基督徒的信仰成長和實踐離不開教會生活。

林語堂先生早年受過正統的改革宗神學教育,但是他後期對神學表現出反感和厭惡的態度。他反對任何學院式,信條化,教義化,系統化的神學。他說「基督徒最令東方人震驚的是,差不多所有基督教神學,都對宗教作學院式的研究」。在忽視神學這一點上,林語堂非常強調對耶穌本人的仰慕和敬愛。他還認為「在事實上,中國從來沒有人因教義而信基督教,中國人信教,都是因為和一個基督徒人格有過親密的接觸,而那個基督徒是遵守基督『彼此相愛』的教訓的。」由此可以看出,林語堂先生非常看重基督生命的自然流露,而並非只是教義性理性的說教。但由於個人信仰經歷而完全摒棄神學的態度可以說有幾分因噎廢食。

但也由此看出,對於文化基督徒、知識分子來說,我們在給他們傳福音、或者牧養這個群體時,更需要的給他們宣講十字架和復活所帶來的生命改變。誠如試圖保羅所說:「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推薦閱讀:

今天我們為什麼立家規
人生都從今天開始
??今天是2016年11月8??8888888??8888888??越快打開越好!
今天11.11,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祝福你!一定要打開!
歷史上的今天(2013年05月27日 農曆四月十八)

TAG:歷史 | 信仰 | 林語堂 | 一生 | 歷史上的今天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