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哀」與「樂」(四)
06-20
「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初建路網的夢想破滅令我抱恨終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1919年4月,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為中國的鐵路事業勞瘁成疾,自知來日不多在從哈爾濱回漢口家鄉途中,抱病站在長城上瞭望著祖國大好河山的浩嘆,向國人傾訴出的他壯志未酬的悲憤,與打破列強的技術壟斷,開闢中國鐵路自建新紀元的欣慰。令國人蕩氣迴腸,感動時人,激發來者。如其在他享譽世界的傑作——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詹天佑銅像一樣,在中國鐵路建設歷史豐碑上銘記下他的赤子情懷與偉績。京張鐵路這一歷史版的「中國製造」的偉大創舉,在貧窮落後備受列強欺凌蔑視的當時中國,無疑極大地激發起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發奮圖強的進取精神,並給被列強誣衊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掙了口氣。 話題再回到1905年,清庭擬議修建京張鐵路。清庭的計劃剛一擬就,沙俄和英國便嗅出了味道,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皆想拿下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承辦權。然而,像「過猶不及」這四字哲論闡述的道理一樣,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夾在沙俄與大英帝國中間,兩個列強都不敢得罪。在俄、英兩國各顯神通,相互爭執不休的雙重壓力之下,清庭無奈之中只好誰也不給,以自辦為金蟬脫殼的之計,使雙方列強的覬覦都落了空。 這原本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但正是這個無奈之舉,卻使中國鐵路實現了從「洋專家」到自己工程師一大跨越,成全了一個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中國最早留學生的鴻鵠之志,演繹了一段歷史佳話,打破了列強企圖在中國長期依靠壟斷鐵路技術巧取豪奪中國巨額財富的美夢,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詹天佑,原籍安徽省(今江西省婺源縣),1861年3月17日,出生於廣東南海縣。1872年(同治十一年),年僅12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了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1878年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中學的課程,考取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鐵道工程學。188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大學,獲學士學位,並於同年回國。在清朝政府封建保守落後意識下,洋務運動剛剛在醞釀倡導起始階段之中的中國,鐵路建設更因清朝政府迷信修築鐵路會「失我險阻、害我田廬,驚我龍脈,妨我風水」,而頑固拒之。回國後詹天佑學無所用,只好又入馬尾船政學堂學習,學成後派往福建水師旗艦「揚武」任炮手,參加了馬尾海戰。戰後被調入黃埔水師學堂任教習。一個出類拔萃的洋務新型人才,就這樣在封建頑固派極力反對修造鐵路貽誤下,以致英雄無用武之地,被迫改學駕駛海船,耽誤了黃金年華的他本人事業前途七八年,更可惜的是斷送了我們中國鐵路發展或許改寫歷史的寶貴時光。 1887年,「中國鐵路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二年,經留美同學鄺孫謀推薦,詹天佑才得以實現其夢寐以求的願望,進入他精通的鐵路工程工作本行,成為中國第一名鐵路工程師。開始負責修築塘沽到天津的鐵路,僅用70多天就完成鋪軌工程。後又參加修築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需要在灤河修一座鐵橋,面對英、日、德工程人員建造這座鐵橋的相繼失敗,他毅然挺身承擔造橋任務,最後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工程。1905年,擔任京張(北京——張家口)鐵路總工程師。這條路穿山越嶺,全長200多公里,工程之艱巨為它處所未有。他親自勘察,選定路線。在北京青龍橋東溝,採用人字形軌道,用兩台大馬力機車調頭互相推挽的辦法,解決坡度大機車牽引力不足的問題。又與工人一起,採取各種措施,解決隧道工程中滲水、塌方等困難。京張鐵路於1909年竣工,比原計劃提前兩年,總費用只有外國承包商索價的五分之一。從此名聲大振,連曾經對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極盡奚落諷刺的列強「洋專家」亦刮目相看。京張鐵路建成典禮後受聘川漢、粵漢鐵路會辦或總理兼總工程師。辛亥革命後,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督辦等,克服種種困難,修建了從武昌至長沙365千米的鐵路。晚年編寫出版《京張鐵路工程紀要》、《京張鐵路標準圖》等工程技術書籍,以及《華英工程辭彙》這部我國最早的土木工程辭典。 1919年逝世。中華工程師學會為該會第一任會長詹天佑在青龍橋車站建了一座銅像,永遠紀念這位傑出的愛國鐵路工程師。(待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泰國批准與中國鐵路協議 費用近750億
※一種自供電系統來改進鐵路的安全性
※你好,清晨的大連站
※前CRH時代的天朝幹線動分(非完整版)
※華東市郊鐵路排頭兵-金山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