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八章 五陰(1)
14 第八章 五陰(1)
第一節 「觀無常」就是如實正觀 雜 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陰」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佛法裡面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所以佛陀在這方面也花不少的時間來做解析。「五陰」,有時候稱「五蘊」或是「五盛陰」。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注意一下:佛陀在這裡說,正觀就是當觀色無常。這個「色」代表所有現象界你看得到的有形的物質。「當觀色無常」就是你要去體悟到無常的法印,無常的法印非常重要,剎那生滅變異,如是觀者,則為正觀——佛陀說這才是真正的正觀啊!
你說你去參話頭、參念頭、參什麼公案,那個「參」事實上你只是把你的心鎖住在一個問題上,但是你縱然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能夠讓你體證到無常法印嗎?它能夠讓你看到大自然的法則嗎?如果沒有的話,那你只是去悟到一個問題的答案這樣而已。
你認為你找到了、開悟了,那這些對你的斷「我慢」有具體的展現嗎?有具體的幫助嗎?如果你的開悟對那十個「結」的斷除,對「我慢」的斷除沒有幫助的話,那個都不是真正的開悟,那些只是一些禪相,然後你以為你見到光,你看到什麼了,但那都只是一些禪相,一些幻象,不要把重點放錯了。
參話頭那個「參」、悟,事實上就是這裡所講的「觀」,「觀」就是身心靜下來有深度地去體悟,有深度地去求證。你真正需要有深度地去體悟、去看的就是要去看到「無常法印」。如果你真的能夠這樣去觀,那麼「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則喜貪盡。」
因為你看到了實相,看到過去因為不了解大自然的法則,所以常常在背道而馳。大自然的法則就是「無常」跟「無我」, 「無常」跟「無我」這是實相、這是真理,佛陀也不是講了這個「無常」跟「無我」的法印,然後讓你們盲目的相信就好。佛陀是希望:「我跟你們講這是我體悟到的宇宙的實相、真理,那麼你們要去求真、求證,在你還沒有求真、求證以前,對這個法印,我體悟的是我的,我心安、我沒有苦,這是我的,因為你不了解,所以你還是有苦,還是在苦海中,你的苦要止息,一定要透過你自己去實修實證。」
一般人就是對這個無常的法則、法印不了解,所以常常去抓個「常」;不了解「無我」,所以一直去抓這個「我」,也就是說你所抓的跟這個實相是在背道而馳,你所抓的一切都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在背道而馳,所以那個「苦」就是因為你不了解這個實相,然後你一直在構築你夢幻泡影的世界,這就形成一個人的「苦海」。你的那個苦海就是因為不了解實相,然後去抓,偏偏你所抓的跟這個實相又是背道而馳,所以你的願望不會實現的。你就一直在那裡趨樂啊、避苦啊,一直去抓你要的,然後這個實相一出來你又不要,你又一直逃避,就在那裡不斷地趨樂避苦,活在不斷地抓取、追逐、逃避的世界,這就是眾生的苦海,因為不了解這個實相。
當有一天你了悟這個實相之後,你會全然地接受。因為無常法則是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夠改變的,就算你成佛,你也不可能去改變這個無常法印。如果你認為成佛之後,就會法力無邊,可以改變這個無常法印,那麼無常法印就不存在,你那個佛就很特別、很厲害,你就可以否定「無我」,你就可以成立一個「大我」。因為你很厲害,你可以改變無常、無我的法則,但這都是狂傲,是不了解啊!你的武器再怎麼厲害,光是黑洞這一關你就通不過。宇宙天文也是一樣,在天文裡面只要你是有形質的東西,你沒辦法逃得了黑洞的吸引力的,這樣知道吧?
所以,唯有你認清這個自然的法則之後,遠離顛倒夢想,這時候你不會去抓這個「常」跟「我」,你會厭離過去的顛倒夢想,看到過去因為不了解宇宙運轉法則,都是抓來一些「苦」在束縛自己,讓自己背著一大堆的石頭,卻以為是背了一大堆你所要的好東西,結果在那裡苦。所以這裡的「厭離」,就是當你有看到實相,你有看到過去的那種顛倒夢想,所以你是很歡喜地要放下,厭離過去的那一種顛倒夢想的作為。所以當一個人能夠正觀的話那就會「生厭離,厭離者,則喜貪盡」,你就不會去貪愛那些,因為你會看到貪得越多,包袱也就越多,你的苦、你的牽掛也就越多,所以喜貪就會盡。「喜貪盡者,則說心解脫。」這樣的人他就能夠逐步地邁向解脫。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無常。地、水、火、風組合出我們這個身體,然後又有「空」的配合,當因緣條件具足,我們的生命體才會產生,因為有這個正常的有機生命體存在,因緣具足之後,才會有 「受、想、行、識」這些心理的作用,所以這個心理方面一樣是隨著這個身體的地、水、火、風的變化而變化,包括我們「六根」跟「六塵」接觸的不同的剎那變化心理跟著變化。你每天的心情、情緒都是來自於你的「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所產生出來的。
「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一個人他見到法,了悟實相真理之後,因為他放下種種的欲貪、抓取,所以,他的很多包袱也沒有了,束縛也沒有了,他就能夠解脫自在。那像這樣能夠解脫自在的人,他是「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意思是:他就可以知道自己體證到幾果,他對自己是否證到「阿羅漢」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所以是「則能自證」。當他證到阿羅漢果之後,他會體證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是真正到達彼岸的解脫者很有自信的一個宣言。他會體證到「我生已盡」,體證到「無生」。一般修行人會認為要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或者要做什麼……這是因為沒有了悟宇宙的實相、真理,還沒有了悟「無我」,對於生命深層的核心還不敢放,也就是說你縱然修行到「萬法歸一」,但是你還不知道「一歸何處」,所以那個生命核心它還抓著,那個「一」還抓著不敢放。對不起,我們這個不是批判哦。
等到有一天你真的體證到這些法印之後,又體證到「空」,你是那個「一」,你就知道歸何處,你就會進入「無所在、無所不在。」這時候就會體證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沒有再生生死死的那些,沒有頭出頭沒的那些。有的人他不了解,因為對於一般眾生來說,這幾句話從文字上面是沒辦法真正體會到它的深意的,這一定要實修、實證的,即使是「初果」、「二果」的時候,你都還體會不到這裡面的深意,你只能夠從文字去解讀。
很多還沒有證初果以前的人,往往會從文字上面負面地去解讀,所以有的人他就認為證阿羅漢的人既然是「我生已盡」,然後自知「不受後有」,他就不會要再來投胎轉世,那麼他以後對這個世間就沒有什麼貢獻了,然後就把這個斷定是消極、自了漢。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好像一個人成佛、解脫成阿羅漢之後,他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很多人認為不要學這個小乘的,這只是為自己,只是自了漢。這是真的不知道什麼叫做「解脫者」啊!連證「初果」都還沒有契入到。
如果你真正有證到初果的話,你不會怕證阿羅漢果;如果說一個人還沒有證到初果,然後卻在批評阿羅漢的話,就好像一個人的眼睛是瞎的,但是去批評眼睛正常的人看到的光。瞎眼的人只是在頭腦裡面想像很多的光,然後認為他的這個光才是,他這裡面有七彩顏色,然後他這個光可大可小,這個光是多麼美麗、多麼漂亮,眼睛正常的人跟他講那個光,他覺得這個沒有什麼奇特,是假的。沒有實修、實證,僅從字面去解讀就會是這樣。
所以真的要實修實證,然後聞思具足,從初果、二果這樣逐步上來,你才會體證到什麼叫做「我生已盡」,在你還沒有體證到四果阿羅漢以前,那個生命的核心就是不敢放,所以初果到三果,你可以體證到「無常」,但對這個「無我」的法印可以理解到,但是還沒有真正做到。「理可頓悟、事必漸修,」你真正要做到「無我」,一定要經過很多境界的考驗。因為這個「我」要回到「無我」,你一定要大死一番,你沒有大死一番,你就是用「我」去理解「無我」,用「我」在宣說「無我」,所以有的人會修行越高越厲害的,都是在展現「我」的厲害,那個跟解脫道有點背道。當你真的大死一番之後,當有一天你真的體證無常、無我的時候,你就能夠體證到《心經》所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遠離顛倒夢想」的世界。
我們現在已經開始進入解析三法印裡面的無常法印,已經是進入甚深的法印裡面,現在嘗試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析這個無常法印。因為我們這裡在座的是知識分子比較多,大家也都算是高級知識分子,所以我們以現在的物理化學方面來跟大家做一個分享。物質代表的就是色、色界,我們現在來把物質做逐步的解析。
現在物理學家已經可以找到夸克的存在了。我們國內有一位得諾貝爾獎的丁肇中博士,他就是這方面的高能物理學專家,他以前得諾貝爾獎就是有找出這方面的粒子出來。
這一個圖形是一個原子的世界,這個黑的是代表電子,裡面的這是質子跟中子,這是原子核,然後這是電子。電子以30萬公里/秒的光速在跑,地球一圈四萬公里,所以光速一秒鐘跑地球七圈半。電子就是以這樣的速度在跑。所以從太陽射出來的陽光,它是有光子,光子就是用光速在跑的。從太陽出發的光子到達地球要八分鐘。就是從太陽到地球這個距離,然後用光速來跑會用八分鐘,也就說現在照到你皮膚的這個光,它是八分鐘前從太陽那邊出發,然後以每秒鐘三十萬公里的速度跑過來的。我們要知道電子它就是以這麼快的速度在跑,但是因為它跑得太快、太快了,沒有很精密的儀器的話,沒辦法測出它的速度。所以就變成「大動不動」,這樣知道吧?我們看這個桌子好像沒有在動,這牆壁好像也沒有在動,對不對?但是你如果把它解析出來,找到那個原子出來,用精密儀器去看,你就可以知道電子它就以這樣的高速在跑。
最初讓電子產生變化,產生易位,它會釋放出大量的能源出來,這是原子彈。原子包括「電子」跟「核子」,裡面的核子又是由「質子」跟「中子」組成,再把原子核打破,就形成「核子彈」,核子彈比以前的原子彈威力又更大。
每打破一層,它都會釋放出非常巨大的能量出來。所以原子彈、核子彈的那種殺傷力很強,不是說像普通的子彈那樣直接貫穿你的身體,它只要一爆炸之後,整個周遭的溫度都會升高,它的放射線都非常高,然後它改變整個氣溫環境,讓人類死亡。原子彈、核子彈它就是打破一層之後,然後讓它釋放能量出來,所以核子彈它會釋放比原子彈更大的能量出來。
那丁肇中他們又繼續再研究,把裡面的質子跟中子又繼續再打碎,本來是核子打碎而已,現在中子又可以打碎,所以又產生中子彈……你越打越微細的這些,也就是說物質解析到更微細的話,它會分裂出更大的能量。所以要知道一直地這樣打破、打破,然後它會釋放、轉變出能量來。
當中子打碎之後,人們從裡面又找到夸克。夸克最初是發現三種,現在證明到有六種的存在,質子跟中子都是由夸克所組成,但是因為這六種裡面它還是有不同,有分做U、D等好幾種,然後不同的組成就是組合成質子跟中子。質子、中子這些又分解到夸克、更微細的,這等於說進入到極微了,進入到物質存在的非常微細的這些,當我們每解析一層下來的話,它就會不斷地釋放能量出來,那現在的物理學家還不死心,要把這個「夸克」設法再擊碎,要看能不能找出更小的,到後來發現整個物質的存在就是能量。
物質要形成的話,它就需要巨大的能量。所以反推回來的話,要形成物質就要有巨大的能量,然後它逐步又形成最初那個極微小的微粒,極微小的微粒再形成夸克,夸克再形成質子、中子這些,然後有原子之後,再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分子出來,分子再透過排列組合又組合成萬事萬物出來,這樣知道嗎?
《心經》還有含意很深的部分,但是我們可以了解,物質可以把它理解為《心經》所講的「色」,物質一直打破、打破到最後,就是「空」,這樣知道嗎?所以物理學家發現質、能可以互換,而且質、能在這個宇宙中是不生不滅,質、能不滅。因為不管物質再怎麼轉變,它都會釋放出能量散播在虛空之中,當星球爆炸,黑洞要吞噬有形的這些太陽系、有形的物質之後,當物質進入黑洞然後一直消失的時候,它裡面就是一直在進行物質的瓦解,這個瓦解的過程就會釋放能量出來。
黑洞的另一邊因為會有大量能量釋放出來散播在虛空之中,只要它因緣又具足的話,只要有能量,它又會濃縮、凝聚形成物質出來。所以物質是由能量配合這個「空」——它一定要有「空」,能量本來就散播在虛空之中,然後加上物質形成的過程有「空」的存在,所以它會慢慢地形成出來。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包括電子、質子、中子,也包括夸克,你會發現它都是一直在變化,一直在流動、一直在跑……它們都是以一種波粒的形式存在,這個「波」就是說它隨時都是在動的,都是在跑的,所以它有時候以一種「波」存在,有時候以一種「粒子」存在,但是它都是在跑的。包括你能夠找得到的有形物質,它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跑、在動,這個跑、動就是佛教所講的諸行的「行」,一切都在行,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在變,只要它在動、在變,那麼就一定是無常的。
所以從原子一直打破到夸克、能量的過程,就好像物質的成、住、壞、空;但是當它釋放出能量在虛空之中,因緣成熟之後,它又會形成物質,然後又會開始生、住,又會異、滅,一樣都是無常變化。這些都是在詮釋諸行無常的法印,這方面能夠了解的話,以後對我們色身的無常就很容易可以體會到。
我們的受、想、行、識,是因為色身跟外境在每一個接觸的剎那所產生的心理。你的身體本身在生滅變化,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山河大地、聲音一樣也都是在波動,在流變,你的主體色身在變化,外面的聲音、陽光、山河大地一樣也都是由分子、原子組成,都是在變、在動。所以無常生滅變化的「主體」跟無常生滅變化的「客體」接觸後所產生的「識」怎麼會恆常不變呢?這個很深,以後大家要慢慢去理解,才會體會到什麼叫做無常法印,什麼叫做「無我」。
這是以現代科學方面比較容易了解的角度來詮釋無常,來詮釋「行」—— 一切都在動,那這個動是誰在決定它動?是誰在讓它動?
不是任何一個人在決定說要讓它動,這個動都是自然的法則,自然的緣生、緣滅,能量它本身散布在虛空裡面就是在流動,形成微粒、極微,形成夸克這些,它們一樣都是以波粒的形式存在,而且它們的顏色都可以找得到。
所以我讚歎佛陀提出這個無常法則真的是太厲害了,現在最頂尖的物理學家、化學家都沒辦法推翻這個無常法則,一切都在變、都在動,只要是諸行,那麼一切都在變、在動,它就是無常法則,它一定會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一定是這樣的。
小到一個粒子它也是以一種波動的方式存在;我們人也是有出生、有成長、有壯年、有衰老、有死亡——生、住、異、滅;所有任何東西包括整個太陽系一樣也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這個都在告訴我們諸行無常,去體會那個無常法印,你能夠真正深刻體會無常法印,你才會體證到「無我」。這樣知道吧?
學員:老師,那個業識的轉移是不是也是用這種波粒轉成能量?這方面怎麼去轉移?
實相的存在是無我,但是當緣起之後產生萬事萬物以及眾生的時候,那你不了解實相,你就會抓住這個「我」,你抓住這個「我」的時候,因為在與實相對抗,所以你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對於「自我」你不敢放,然後當它緣盡的時候,它又會產生下一世的種子出來。
我們講比較粗淺一點大家容易了解的,當然這是比喻了。我們很多人的觀念都是要傳宗接代,我們的前輩、父母親他們都怕香火斷掉,要傳他們的下一代,這裡面就有「我的」、「我的」要延續,所以在有形方面,你有小孩就是在身外也播個種,小孩子這是你那個種。那本身呢?在你緣盡的時候,因為你不敢全然放開的時候,你那個生命的核心不敢放。因為你萬法歸一的那個「一」不知道應該歸何處,所以你不敢放,於是那個「一」又會形成一個種子出來,這個種子它不是一般人所講的靈魂,它就像那個芒果或是稻子成熟之後,然後它形成果實出來,果實裡面有種子,但是要知道這個種子它還是地、水、火、風、空組合而成,這個種子不是單純的「色、受、想、行、識」的那個「識」。有的人就認為說這是單純的靈魂去投胎,事實上不是那個單純的識,它一樣都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就像把稻穀或是種子剝開,裡面一樣含有地界、水分,裡面含有能源,尤其是種子裡面的能量都很高,那就是火界都存藏在裡面,種子裡面一樣都有空間。所以這個種子它都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然後它遇緣又會再現起,這樣知道吧?
學員:這個業識一般像西藏他們講的有一個中陰身這種講法是……
還沒有解脫的話,這個種子就是中陰身,你那個生命不敢放,你就還是會抓著,那還會有生有死,還會抓著這樣。
學員:就是剛才老師講那個波跟粒,現在高中的物理書它一直討論到光子的問題……
對。
學員:它說光子一般都用波的那個實驗,剛開始以波開始,那波不是被一般人所能接受,後來有人做實驗它又是粒子……
對。
學員:所以光子本身的話它有二元性,所以光本身又是波,又是一個粒子。
對啊。
學員:但是後來現在最新的科學家他是說我們現在人類都用我們已經知道的「波」的觀念跟「粒」的觀念來解釋光子,事實上是錯誤的,波的觀念跟粒子是用我們已知波跟粒子來解釋這個光子,事實上他說統統錯,這光子它有「波」也有「粒子」的性質,但是它不是我們認為的那個波,那個粒子。
不錯!你講到這個很好!
學員:那他關於這一個質子、中子的話就沒有討論那麼多,我就不知道因為他認為質子跟中子很多他是在做實驗的時候,他就用這些用一些電子,用一些阿爾發的……它去撞擊它,它本身的話應該是比較靜止的,它才能夠被它撞擊,那我這方面就沒看到了。
一樣,那個質子、中子、夸克,它都是波粒的一種存在。他剛才提出這個問題很好,就是說我們了解的波粒,是用人類能夠理解的那個角度去理解它,但事實上它還有更深的含意、更深的層面,這個很重要。也就是說為什麼一般的物理學家、一般的天文學家,他們能夠了解這些,但是未必他們就是解脫者,這樣知道嗎?你可以把物質解析得很精細,但是在這裡面找不到精神,知道吧?
有些人就著重在這個物質的解析,然後身體好像就是由這些有形的地、水、火、風組合而成而已,把身體也當作一部機器,這就是你只看到你所理解到的那個波粒,所理解到的有形的物質,這樣而已,你看不到「地、水、火、風」跟「空」——空就是無比玄妙的變化。所以我上次有跟大家講這一本書裡面也有提到「空」,但它是甚深極甚深,這樣知道嗎?
你剛才講出的那個很好,相當於我們講到這裡的時候,你又再把它做了一個詮釋,這很好。這些大家先了解,但是體證到無常法印之後,還要再體會到那個「緣起甚深」,它不是由一些死的元素組合而已,人體不是一部機器而已啊,所以是緣起甚深。大家怕「空」,我們眾生就是用一般所能理解的那個波粒概念去了解波粒,但事實上它含有更深的……
我們眾生一般了解的「空」是空洞、頑空、斷滅空、空性……事實上,「空」它是非常玄奧的,所以佛陀就把這些歸入涅槃、無為、空,那是「甚深極甚深」。我們要先看到有形的這些無常法印,以後再進一步地去看到這個「波、粒」,文字跟文字之間還有那個很微妙的空白,就是他剛才所講的還有很深的那些,眾生不容易體會到,不容易了解到的,我們要去體會到那個「緣起甚深」,體會到活生生的法,所以不是看到死板板的「法」而已,這樣知道嗎?
我們是用一般眾生理解的角度去怕「無我」,只要你有「我」,你就會有苦,當你徹見緣起,真的做到無我,你的苦就消失了,這就是出離苦海,到達涅槃彼岸。這些觀念大家了解之後,五陰這裡就很容易體會了,因為接下來整個五陰的部分都是要詮釋色界的無常,然後再更深一步地要去詮釋色、受、想、行、識中「識」的無常。
第二節 過去、現在、未來色皆是無常 雜 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你看這一句話很簡短,但佛陀就斬釘截鐵地講出來:「我所體證到的就是這樣,我告訴你們這些實相,希望你們能夠去實際體證到。」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所以——「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
色無常,受、想、行、識當然更是無常,所以我們這一本書裡面都有跟大家提到:真理它是超越時空,真理不受時間、不受空間的限制。不是說過去在佛陀的時代才能夠見到法,我們現在就不能夠見到法。不是說這個地球是苦海,這個地球是無常,我們只要跑到他方世界去,就可以在那裡找到一個「常」的世界,那都是夢幻泡影啊,那都是一廂情願的一些想法。
學員:是不是可以請問老師剛才我們講的說那個「色」是以目前的這種觀念來看這種無常,當然這個「受、想、行、識」是指一個心理的作用……
對。
學員:這兩個基本上怎麼能說這個東西是無常,可以體證到這個地方,心理的作用,這兩個要……這個要怎麼樣的由這個說明怎麼能夠影射到心理上面那個也是同樣的道理?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要講這個,我們先從這些來了解:我們這身體就是由地、水、火、風組合而成,所以我們要從六界方面開始講起,讓大家知道大地、流水,還有太陽、空氣都是不斷地在生滅變化,這還算比較粗的,我們今天晚上講的這個就是更深入、更微細了。
所以這個是很微細的這些無常生滅變化組合出來的,從分子組合出地、水、火、風、空,然後地、水、火、風、空再巧妙組合出來就是我們的這個色身——眼、耳、鼻、舌、身、意。你可以把生命裡面的這個再解析,你隨便拿一個出來,它都是一樣的一直在生滅變化、在跑,我們身體還是由各種分子、各種原子組合而成,對不對?這大家可以知道吧?所以我們的身體它本身的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都是不斷地剎那生滅變化,所以你的身體本身就是一個流體,就是個變化,因為你是由那些無常生滅變化的元素組合而成,你的身體怎麼會例外呢?
然後外面的山河大地,也就是「六塵」這些也是一樣,所有的東西它都是一樣由原子、分子這些組合而成,比如這一張桌子它本來也不是在這裡,它也是緣起而生,但是它不會永遠在這裡,不會永遠不毀壞,一定是有它的壽命期,汽車也是一樣。所以外面的色塵——山河大地、樹木也一樣都是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
由此可見:以一個變動的「六根」與外界變動的「六塵」、境界接觸,才會產生「識」,那你這個「識」都是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剎那的接觸所產生的,它這個識怎麼會恆常呢?這樣知道吧?
所以要體會到「六根」它本身就是無常生滅變化,而「六塵」也是無常生滅變化所組合,那麼所形成出來的「識」當然也是無常生滅變化的,而且它是每分每秒都隨著你與境界的接觸而產生,你跟境界一接觸,它就產生。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講,氫H跟氧O本身它的電子有沒有在跑?一樣在跑動,在流動、在變化,所以氫它本身一樣都是不斷地在變化、在流動,對不對?那氧也是一樣,它的原子裡面,它的電子、核子那些一樣都是在跑、在動,當這兩個本身在變、在動的元素加起來之後形成水,你看水有沒有在動?意思就是一個變動的東西加上另一個在變動的東西,這樣組合出來的它一定是變動的,這樣知道吧?
這個是舉一個例子,地、水、火、風加上空,然後會產生這個識,產生我們這個色身,我們的身、心一樣會隨著這些不斷地在變化,不會說無常的原因組合起來的,會成為一個常恆,這樣知道吧?
第四節 無常因 無常緣所生之物 亦是無常 雜 十一(十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這裡的意思就是地、水、火、風這些都是無常生滅變化的,那它組合起來的這些有機生命體怎麼會恆常不變呢?它還是一樣無常生滅變化。因為這些是由大自然的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那怎麼會例外呢?所以說由無常的因、無常的緣,也就是由這些無常的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的這些成品一樣是無常變化的。
一輛汽車它是不是要有很多零件、很多材料組合而成?那這些汽車的材料、元素它本身是不是無常的?所以那些材料一樣會損耗、會折舊,那麼由這些會損耗的材料所組合而成的汽車,就算你都不開、你把它放著,它也一樣會折舊,會生、住、異、滅的變化。因為組成這一輛汽車的元素本身就是無常。我們再把它細分下來,你看電子、原子、夸克這些都是剎那在流動變化的,這樣知道吧?
這個「色」是由地、水、火、風這些所組合而成,怎麼會有「常」呢?所以受、想、行、識當然也是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因為就像這個氫它本身就是在變動,氧本身也是在流動、變動,組合出來的水當然也是如此,所以「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
你了解這些宇宙的自然法則,慢慢地去體證到無常之後,你原來的那種顛倒夢想,那種希望抓一個「常」的心態就會大大地扭轉過來,這個扭轉過來就是你會厭離過去的那一種期盼常恆不變的想法,那一種顛倒夢想就會漸漸地遠離,所以就會有「厭、離欲。」「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厭」就是由於你了悟了這些實相,所以你放下過去的那些顛倒夢想的抓取。厭者不樂的「不樂」不是說悶悶不樂,也不是說很「苦」的那個不樂,而是你不會再樂於像以前那一種捕風捉影,去抓夢幻泡影。那一種不樂是表示你不會再喜歡過去那樣顛倒夢想的抓取,所以這樣的話,你就會「不樂則解脫」——因為你不再顛倒夢想,所以你就能夠解脫、解脫知見,你就能夠逐步地上來,而證到阿羅漢果———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後有。
幻燈片: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
我們現在來看幻燈片,因為我們現在已經要逐步地深入去體證「無常法印」,所以我們介紹的這一系列是有關於無常法印這方面的。
星球的誕生與死亡
包括一個星球的誕生跟死亡,大到整個星球、整個銀河系都是無常、生滅、變化,小到分子、原子、質子、中子、光子、電子,還有夸克都是一直地在「行」、在生滅變化。
我記得有一本書叫做《宇宙的極大與極小》,好像在1980年的時候,我坐在從台灣到金門的船上,我就在看這一本書,我對這一本書的印象很深,因為那時候就對宇宙的極大、極小這方面的知識很有興趣。這本書是以物理學與天文學方面配合在講。現在慢慢地去體會到真的是這樣,不管極大、極小它都是一直在透露著「無常法印」。
太陽的誕生與死亡
這張幻燈片就告訴我們:一個太陽就是這樣從原來的這個分子慢慢的凝聚星雲組合而成,它形成之後同樣也是會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過程——無常。當它形成有形的物質,一樣也是體現出無常法印,不會與無常法印脫離的。在這個之前它從最微細的那些粒子組合而成,在最初又是由那些能源這樣組合過來,所以我們講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由「空」然後組合、演變出「色」出來——空中生妙有;但是反過來「色」,也就是有形的這些物質它又會演變成為「空」。所以整個宇宙的現象界、這些物質能源都是不斷地在互換,不斷地在生滅、變化。
星球的爆炸
這一張講的是一個星球的爆炸,你看它一樣有生命的生、住、異、滅,我們人體也是一樣,不管最小、最大都是一樣。當一個星球爆炸的時候,它本身轉換成能量又釋放出來,又散播在這整個虛空之中。所以從一個片段來看,我們可以說這個星球它有生、有死,對不對?從一個現象來看我們說星球它有生、住、異、滅,然後爆炸掉,但是若從一個絕對、一個整體的角度來看,它有沒有消失掉?
學員:沒有,而是不斷地異、滅……
對!它沒有消失掉。它只是轉換成不同的形式散播在整個虛空。
黑洞與白洞
剛才有同修提到說要去體會那個「不生不滅」,你看一邊有「黑洞」,另一邊就有「白洞」,一邊有物質的死亡,物質的消失,另一邊它又會噴出能源來,這個能源出來以後,它又會散播在虛空中,只要因緣形成,這個能源又會冷卻、凝縮、凝結成粒子出來,這樣知道吧?所有的物質、所有粒子,它就是由這些能源冷卻、凝縮而形成出來。
老鷹星雲
你看這張就是巨大的能量,然後慢慢地凝縮形成出來一個很龐大的星雲,這裡面隨便的一片星雲就可以孕育出一個太陽系出來,這裡面一個白點就是一個太陽系要誕生。那這一片星雲的形成一樣是由能源轉換過來的,能源轉換出那個微粒、極微,然後再來到「夸克」,再來就是質子、中子、電子,這樣一直地演變出來。
太陽系的形成(1)
這些讓我們了解到:我們整個太陽系都是一樣,星雲就是由整片的、極微的那些粒子慢慢地凝聚、凝聚,當然之前就是因為附近一定有足夠的能量,它才會慢慢地形成粒子出來,粒子它又慢慢地組合形成一片可以看得到的星雲出來。我們現在從地球上一樣可以用肉眼看到火鳥星雲、獵戶星雲,可以看得到星雲都是不斷地在製造星球出來,製造太陽系出來。我們的太陽系就是這樣,由一片廣大的星云然後慢慢地形成今天的樣子。
因為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在變,只要有動的話,那麼它的能量、位能就會不一樣,只要有位差的話,能量不一樣的時候,然後它就會流動、旋轉,所以慢慢地經過幾億年的這些變化,它中間形成一個很龐大的凝聚力,越旋轉、越旋轉,它裡面的凝聚力就越來越大,大到後來,因為裡面的溫度越來越高,溫度高到一億℃的時候,會產生核融合反應。
太陽系的形成(2)
產生核融合反應之後,它就會燃燒,就會放出熱能、光出來,所以你看中間溫度夠高,而旁邊這些因為它的壓力、溫度不夠高,所以它沒有產生核融合反應,但它也一樣會慢慢地凝聚之後冷卻下來,那就是形成了行星。
地球
這就是我們的地球,你看由無常的那些元素、因子所組合成的這整個地球——包括從以前到現在,整個地球的地殼也在變動,海水也在動,雲層也都在動,包括地球也是一樣。
銀河系
整個太陽系在動,這是整個銀河系,你看,它有沒有明顯地告訴我們它是在旋轉、在動?所以你看在銀河系中,我們太陽系只是這個邊邊的一個小點,只是邊邊的一粒沙啊!你看太陽系在動,太陽系所在的這個大家庭——銀河系一樣也在動、在旋轉,銀河系不但本身在旋轉,整個銀河系在旋轉的過程中,它在宇宙的這個空間中一樣有沒有在移動?都在移動。
學員:銀河系有沒有一個大太陽,中間那是不是?……
這個中間不是說是有一個大太陽,而是說因為它中間的溫度非常、非常高,所以它會不斷地燃燒。
側面看銀河系
這中間的溫度非常高,因為它裡面的凝聚力、壓力、吸力非常大,所以旁邊這些才能圍繞它運轉。就像太陽有太陽的引力,九大行星才能夠這樣運轉。
地球的誕生(1)
我們再看看地球的誕生也是這樣,從雲層、從空然後慢慢地形成一個廣大的星雲,然後慢慢地旋轉、旋轉,一切都在轉、都在動,然後慢慢地形成太陽系出來了。當條件夠的時候,太陽就發光了,然後旁邊這些就形成行星。所以我們看地球的誕生也是一樣,都是這樣無常生滅變化。
高溫的地球
地球最初高溫、高熱,所以它裡面有熔漿。你看這些都是由微細的那些粒子慢慢地演變過來,但是當那些原子、分子它進行不同排列組合的時候,它會產生不同的元素出來,對不對?所以不同的元素,它們有不同的屬性,有的就比較重,有的成為金屬,有的成為水分,有的成為空氣,就是這樣一直地出來。
海洋的形成
因為它高溫、高熱的時候有很多的蒸氣、水分,氣體會上升,當這些氣體上升的時候,因緣條件夠的時候,它就會降雨下來,然後它又形成湖泊、陸地。
生命的起源
因為有海水、有陸地……也就是說有地、有水、有陽光、有空氣,地、水、火、風,然後加上有空間,所以生命就慢慢地孕育出來了,有機生命體也就慢慢地形成出來了。
生命的演化
你看這就是一個有機生命體的一個演變過程。
地球內部
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球內部溫度一樣非常高,所以火山爆發時它噴發出來的都是岩漿。岩漿的溫度都非常高,而且出來的是流體,所以地球裡面的這些你看它的溫度是非常高的。
地殼變動
剛才是講整個星系、地球的這些生滅變化,接下來我們再具體地來介紹地、水、火、風這些,我們眼前所能看到的那種無常現象。我們地球的地殼有沒有在變動?有沒有?既然那些組合它的元素本身就在動,都是以波粒的形式在動,那它組合出來的大地怎麼會不動呢?怎麼會不變呢?對不對?
這是「九二一大地震」中部的那個現況。
板塊擠壓
你看地殼一樣在變、在動,板塊在擠壓、在活動,假如說有一天整個地球的板塊都不動了,那表示這個地球是死的,因為它不再有火山、地震這些在活動、在變動。它是死的,就沒辦法孕育生命出來,所以地震是代表這個地球有生命的存在,代表它可以孕育這些生命。
我們要慢慢地去了解無常是中性的,它有負面的破壞,但是也有正面的建設。我們大家慢慢去了解無常法印之後,再更進一步地要去體悟到無常它是中性的。不要一聽到無常,就變成負面、消極悲觀,那是沒有去體會到無常也有正面意義的存在。一個解脫者了悟無常法印之後,他不是去對抗無常,也不會去抓什麼,而是順著這個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看當下展現出的緣起是什麼,他就珍惜每一個緣起,珍惜每一個當下。
地震後的馬路
你看大地都在變動,這本來是一條公路,地震之後整個路面都破壞掉了,這些柏油全部都破壞掉。
佳樂水
這是佳樂水。台灣的東部海岸是屬於什麼樣的海岸?有一種叫做上升海岸,有一個叫下沉海岸,那麼東部的海面它是屬於下沉海面,也就是說陸地是上升的海岸,這樣知道嗎?台灣東部的海岸地層是屬於上升,相對來說海平面是漸漸下降,事實上就是說我們台灣的陸地逐漸地在升高、升高。
這裡就是活生生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你看這些海岸都是被海水侵蝕過的,也就是說在幾萬年前海水是浸泡到這個高度(指山體上曾經被海水侵蝕的岩層),這樣知道嗎?這都是海水侵蝕的,然後因為經過板塊的擠壓,台灣慢慢地升起來、升起來,所以這裡的高度距離海平面大概有五十公尺以上,那你就知道以前的海平面是到這裡,現在海平面一直退退退,事實上就是我們台灣的陸地經過板塊擠壓一直在上升、上升,所以這也都告訴我們大地——「地界」它本身都是不斷地在變化。
水界
剛才是講「地界」,現在我們來看「水界」。你看水每分、每秒都是一直在動、在變、在流。
溪聲儘是廣長舌
我們說「溪聲儘是廣長舌」,這些溪水、溪聲、聲音它都是不斷地在告訴我們法印、真理,因為它一直都是在流動,在剎那生滅變化,這就是溪聲儘是廣長舌。從這裡要去體悟那個流動,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再來要體會到這個流動、變化是任何人在主宰,在操控它嗎?
學員:自然法則。
不錯!這是自然法則,大自然就是這樣,它在運轉、在流動、在變化,不是任何一個人在操控它,在主宰它。所以要去體會那個自然的法印,你慢慢去體會到這些,你才會體會到「無我」,才會真正地去體證到「無我」。因為自然法則不是任何人所能夠掌控、所能夠改變,所能夠扭轉的。
流水
流水一樣都是不斷地在流動,在剎那生滅、變化,所以這些都在告訴我們法,告訴我們真理。你有沒有去真正看到這些?或者只是在文字上面繞?你看不到這些實相的話,你會錯誤地以為說現在是「末法時期」,你現在就見不到法。法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如此的。
太陽
這張是太陽系,這是太陽,你看它每天不斷地在燃燒,太陽本身它有沒有在變動?都不斷在變動。而且太陽它不斷冒出熔漿,隨便冒出的這個都比我們地球還大呢!
燃燒自己,釋放能量
太陽本身不斷地在變,而且太陽它每秒鐘將四百萬公噸的質量轉變為能,它進行核融合的反應、燃燒後化為能量釋放出來。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不斷地這樣一直在燃燒自己,然後照亮我們這個地球的眾生,照亮這個虛空,當然受益的是我們這些地球上面的生命。
所以,我們地球上面的這些動物、植物的總電源、總能源都是來自於太陽。你能夠動,植物能夠生長,你的生命能夠存活,那個總能源都是來自太陽。
免費的燈泡
太陽不斷地提供給我們光明,這都是免費的燈泡,太陽從來沒有跟你收過錢,從來沒有說過你要繳費。這就是無我無私地默默奉獻,我們有去體會到它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嗎?我們都認為好像很自然、沒什麼,所以很少去感恩,很少去發覺太陽對我們生命的重要。
這方面我們要慢慢地去體會,這裡面有很深的啟示,我們要學習大地、流水、陽光、太陽對眾生無條件、無所求默默耕耘、默默奉獻的這一種精神。
看見風了嗎(1)?
這一張是要呈現出風的存在,有沒有看到風?
風雖然還是在色界裡面,但已經是慢慢地接近無色界,因為它的分子也蠻稀薄,所以你用幻燈片拍不出來。我們是透過荷葉的動,蓮花的動,然後來看到風每分、每秒都是在流轉、在變化,所以地、水、火、風的這個「風界」它是屬於風性動,有沒有一直在流動變化?
看見風了嗎(2)
這個幻燈片告訴我們,從樹葉的這種搖擺我們可以去看到風的動,這是用重複曝光的方式拍攝的,前一秒拍了,等兩秒後再拍,這是讓我們知道風一樣每分、每秒都在流動,在剎那生滅、變化,所以每分鐘流經你身體的空氣都已經不一樣了。
看見風了嗎(3)
這一張有沒有看到風在飄動?禪宗有一則公案說:到底是旛(旗子)在動,還是風在動?六祖惠能就講是「仁者心動」。事實上都在動,風在動、旗子在動,你的心也在動。你的心如果沒有動的話,你在當下沒辦法跟它接觸,你就感受不到它在動,這樣知道嗎?所以你要能夠感受到它在動,那麼一定是客觀的主體有在動,你本身的這個主體一樣有在動,是你的心裡有在動,你才能夠當下看到它在動。
看見空了嗎(1)
我們這個地球本身在自轉,也在公轉,所以地球每分、每秒所在的空間有沒有相同?不相同。
整個太陽系也有在轉動、移動,所以整個太陽系它又是在虛空裡面運轉,所以每一分、每一秒我們太陽系、地球所在的空間已經是不一樣的了。所以說時間跟空間都一直在轉、在變化、在流動,這樣知道嗎?所以我們現在每一個當下的存在,都是無限的空間與無限的時間這樣的一個交叉點,那麼這樣一個緣起、緣生、緣聚就是非常珍貴的,所以好好珍惜我們每一個相聚的因緣。
看見空了嗎(2)
沒有空間的話,這個植物怎麼能生長?這些高樓大廈怎麼能夠建立?這一張就是要讓我們去看到「空」。我們一般看的話會直接看到這些植物,看到這個大樓,你有沒有去看到這裡面的「空」?要慢慢去看到。因為植物、建築物這些都是屬於「色界」,然後你要慢慢去看到植物與植物之間的這個「空」,這就是無色界,有沒有去看到?字與字之間的空白含有很深的意義,有與有之間的空白含有很深的「空」,要去看到,要慢慢去看到「空」的存在、「空」的玄妙。
看見空了嗎(3)
空是非常深的,你慢慢了解「空」的時候,才不會怕「空」,我們眾生常說「無我」,但是卻怕「無我」,口說「空」卻是怕「空」,口說「無常」,骨髓裡面卻是怕「無常」,所以我們要慢慢去了解「無常」,去體證「無我」、去了解「空」。你真正了解它的實相,你就不會怕它們,最後才能夠溶為一體。
地、水、火、風、空
你看這就是地、水、火、風、空不斷地在變,這塊岩石就像一隻貓趴在海面上,有沒有?這有貓尾巴、貓的頭、貓的鼻子,這是貓的鼻頭,這也是它得名的一個原因。那你看這個地界在變,海水在變,雲也是一樣在變,地、水、火、風都是一直在流動、在變化。
聞思修證
大家要聞思,然後又進入更微細的實修,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去體證三法印。這個不是空洞的,透過你的實修實證,你就可以去體悟到。
地界的變化(1)
我們再來看展現在眼前現象界的,你看地界不斷地在變,地界無常生滅。
地界的變化(2)
這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南投集集的一個武昌宮,左上角這是它在地震前的情況,地震之後,它整個挑高的這些一樓全部都垮掉,全部都壓下來,要去體會無常法印。
海浪的變化(1)
剛才是地界,再來看水界,海洋、波浪有沒有停止過?你也許經常會到海邊看這個海浪,但是你有沒有看到它的無常生滅、變化?海浪都是一直在前浪、後浪不斷地在變,每一個浪都不同——潮起、潮落,都是這樣無常生滅、變化。從這些要慢慢去貫徹、去體證到一切都是無常生滅、變化。
海浪的變化(2)
你不接受這個實相,你就會去抓「常」,你就在跟這個大自然的法則對抗,就有苦;你能夠了悟這些無常法則,你就會全然地溶入、全然地接受,然後生命就像一個波浪起伏,因為波浪一樣有生命——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在變。
海浪的變化(3)
你看這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則的運轉,不是任何人在掌控,都是大自然在變化。
海浪的變化(4)
你看前面的一個波浪生、住、異、滅,消退了,後面的波浪又起來了。
所以要去體會到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要去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這些真理,要去看大地風雲經、無字天書,這非常重要,活生生的佛法在這裡,它是超越文字的。
曇花
這是什麼花知道吧?是曇花一現的曇花,一方面它在告訴我們無常,另一方面如果生命沒有好好珍惜的話,你就算八十年在這個世間,也會像曇花一現。所以學佛、解脫要趁現在,要好好把握現在。
玫瑰
這株玫瑰實際上有點透明,所以照出來是這樣的。那你看現在是盛開的花朵,但你有沒有去看到盛開的花朵周圍已經開始凋謝、或者已經凋謝的花所示現的無常?所以你看到這些無常之後,當你是盛開的花朵的時候,你就全然地盛開,你不會抓,也不會懊悔,你會全然地活在每一個當下——該開的時候就全然地開,凋謝的時候全然地接受。
有同修問到:「當遇到重大災難、疾病的時候,一個解脫者和普通人會有什麼不同?」解脫者他一樣會接受無常法印,他不會刻意去自找麻煩,但是當有事情來的時候他就是全然地去面對、接受,不會逃避。
掃墓
這張是清明節掃墓的時候拍的,今天你來這裡掃墓,十年、二十年後長江後浪推前浪……今天你住在高樓大廈,十年後你就住在墓地,所以要去體會大自然的無常法則、法印,你這樣才能夠活出生命的意義,才不會盲盲目目地跟人家來掃墓,掃掃回去,你還看不到生死問題,生死大事還是沒有解決,還不會體會到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這個問題。當你掃墓掃了一、二十年,三、四十年之後,哇!以後卻是換別人來掃你的墓。
所以這些都是天使,都在告訴我們法印、真理,要去體會無常的實相,才能夠把生命的意義找尋出來。如果我們盲盲目目地跟著人家這樣做,等到後來也是一樣盲盲目目地走進墳墓裡面。
花開花落
這張幻燈片就在告訴我們花有開、也會有落,花開、花落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沒有常恆不變的,所以你體會到無常法印,你就不會去抓「常」,也不會怕「無常」。
溪水
我們有時候要到溪邊,一方面聽這個「廣長舌」,一方面身心靜下來,然後去體會大自然處處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這些活生生的佛法大家要實際地去體會到、去看到,慢慢去體會大自然那種無條件、無所求的胸襟。當你溶入這些的時候,你的心胸也會因此而不斷地擴展、擴大,學習著無條件、無所求。
緣起甚深
當你的身心能夠慢慢靜下來的時候,你能夠活在眼前,活在每一個當下,你就可以去看到活生生的法。
剛才我們說地、水、火、風組合成物質,然後我們有一位學員就講到波粒方面。我們眾生往往從一個角度去了解波粒而已,但它含意更深。你看地、水、火、風不斷演變的這些元素,它可以組合出這麼漂亮的植物。它不是一個死死板板的一加一等於二,不是五個一加起來等於五,這就是緣起甚深。它那個因緣再配合、聚合之後,它會起很大、很深的這些變化。
學員:老師那你說最先的生命體是大自然法則形成的是吧?
對!
學員:有機生命體是這樣形成。
對!
學員:那第一個「我識」是怎麼來的?怎麼抓取的?
要問這個第一因,以後我們會講,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問題。
你看這個植物為什麼會形成紅色的?後面的為什麼會是綠色的?然後你看它又為什麼會這樣?這些都在告訴你生命的燦爛,既是無常,但它在每一個剎那,又是在告訴我們「緣起甚深」。
花開見佛悟無生
當我們能夠慢慢去了悟這些無常法印、了悟真理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真的見法——若見緣起則見法。看到緣起甚深,看到三法印,然後你就會「花開見佛悟無生」。你不會怕「無我」,不會怕「空」的。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你真的去體證到無常、無我,體證到「空」,就會有這一種信心出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這裡面絕對沒有「我慢」。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而已,要知道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如果你真的體證到三法印、體證到涅槃、無我、空這些的話,你一樣會體會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時候沒有「卑慢」,也沒有「我慢」,你會以平等心來尊重一切眾生,沒有你所不喜歡,所仇恨的敵人,那是泯絕二元對立的。「無上正等正覺」的「等」就是以無限平等的心來對待一切眾生,沒有卑慢,也沒有我慢。「卑慢」與「我慢」事實上它是一體兩面,你有卑慢就會有我慢,這個以後我們會再講。
這方面不是只有佛陀才能夠做到,只要你好好地去體證,你一樣可以做到。當你體證到這些的時候,你的生命處處都在開花。
日日春
這是日日春。真正有見法、證果,那你的生命就真正開出燦爛的花朵,你是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你沒有什麼需要去驅避的,這樣知道嗎?
第三節 「苦」是因為內心抗拒自然法則 雜 九(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現在開始要進入很重要的法義,也就是說法印的解析,首先是「無常法印」的解析。而且你了解「無常」之後,你也可以很具體地體會到「無我」,無常、無我都是一體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
注意這幾句話,劃線的這些雖然很簡短,但它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都是整個法義精華的濃縮。修行不是在禪相各方面越修越厲害,或是說在四念處方面,對身、受、心、法的這些看得多清楚,那都只是過程而已。包括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八萬四千法門的重點都是要來到去體證三法印,能夠體證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
你能夠體證到「無常」,這時候你可以體證到苦,當你體證到苦的時候,對於「四聖諦」的苦諦才能夠真正體會到,這個很重要。
為什麼說「色無常,無常即苦」?「色」就是代表一切的物質,如果以狹義的色來講,它就是指我們這個色身,或是現象界的這些有形物質;但事實上這個色不單指有形的物質而已,經文里常常以一個「色」代表五陰,受、想、行、識後面的那些它就只用一個「色」來代表。如果再擴展一些來講,「五陰」它也只是一個涵蓋而已,事實上還包括六入處、六界。
色:五陰 六入處 六界 身心、內外、宇宙、人生
這裡只是用「色」舉一個例子來代表而已,這是佛教比較專有的名詞,我們用現代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說:它雖然只是用一個「色」來代表,但事實上它整個詮釋的是五陰,五陰具體講就是身、心。後面講到「六入處」或是「六界」的時候,都是同樣的講這一種無常、無我的法印,意思就是說:整體來講,不論我們的身、心、內、外,還是整個宇宙現象界的一切,小至任何一個個體、個人,大至整個星球、整個銀河系,包括整個人生——人、事、物的一切這些都是。所以它只是點到為止,當講一個的時候,事實上講的就是整個全部。
也就是說他雖然是舉一個例子講出這個法印來,但你要把它推廣到全部,一切現象界都是,所以不要以為只是看一個小小的角度這樣而已,當它講一個色無常的時候,事實上就代表全部的這些都是,大家都可以去求證的。
我們跟大家講過包括原子、電子、質子、中子,還有夸克,從最大到最小都是一直在剎那生滅 、變化,它們都是以一種波粒的形式存在,所以它們每分、每秒都是在這個時空之中一直變化、一直動,它們本身在變、也在動。
西德的一位物理大師海森堡跟他的老師確立證明了一個「測不準」的原理。以前都認為可以很精準地測出來,當現在儀器更精密之後,竟然發現測不準。為什麼測不準?因為變化。最主要的就是因為一切物質的位置本身都是在動,那本體也是一直在變、變、變,這事實上講的都是同樣一個無常、生滅、變異。
我們上一次已經從物理方面讓大家了解所有現象界的存在都是一直地在無常、生滅、變異。現在最頂尖的這些物理學家已經能夠確立出這個測不準的原理,因為他們發現到一切都一直在變、在動,這就是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則。你看身心、內外、宇宙、人生這些哪一種不是從最微細的波粒所組合而成?全部都是。所以最基本的元素它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那組合起來的這些物質它怎麼會不變化呢?所以這就是「色」都是無常的。
「無常」即苦,這裡我們要注意一下,因為在這裡他講出一個連貫性,他說: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非我」就是無我,「非我所」就是無我所,關鍵是:我們要了解為什麼說無常就是苦呢?
無常→ 苦→ 無我 無我所
「無常即苦」但並不是說無常就等於苦哦!為什麼說無常即苦?這個大家要去思惟、要去了解,為什麼佛教會講「苦諦」?為什麼佛法法義的核心竟然是要建立在四聖諦的「苦諦」上?為什麼說「無常即苦」?對這個苦諦如果沒有清楚了解的話,那麼你對四聖諦就沒辦法了解,只是懂一些名相而已。
為什麼說無常即苦?為什麼?
學員:一般人執著常,那本質是無常,所以產生互抗,所以才產生苦。
不錯,他有講出這個……還有沒有?
學員:不自在。
不自在,這也是,再來還有沒有能夠解釋?
學員:有我,執著一個我。這本來就是一種自然的法則,它是一個中性的,那麼為什麼會有苦呢?就是因為我們執著有一個我,所以會有苦。
不錯!這也是,還有沒有?
學員:會有壓力。
那壓力來自哪裡?不錯!是有壓力,那壓力來自哪裡?
學員:如果對人來講的話,身心方面都是無常,生老病死,心中的無常那都是苦。
身心不斷的變化都是一種無常的顯現。
學員:如果對環境來講的話,環境也是一種變化。
我希望就是你再把為什麼這些變化、這些壓力會產生苦的關鍵挑出來。關鍵在哪裡?
學員:因為抓不住。
抓不住,更具體講就是說你在抗拒無常,你怕這個無常法印的顯現,這樣知道嗎?無常它是個法則,是自然法則、自然現象的存在,事實就是如此。但是你會去抓「常」,你一直希望它能夠符合你的意思,你怕它無常變化,所以你對這個現象界方面就會想去抓,當你一抓,你就是要抓「常」,但是這個事實卻不能夠符合你的意思,不能滿你的意願,所以你的苦就會產生。
也就是說你的抓取裡面、背面,是在抗拒這個「無常」, 你要知道那個苦是來自於抗拒,這樣知道嗎?這是蠻重要的心態,你要去把它抓出來,要看到。你內心的所有那個苦、不安,眾生所有的苦、不安都來自於一直要去抓「常」。你不接受這個事實,不接受這個實相,所以你一直在抗拒這個自然的法則,抗拒無常,所以產生苦。
學員:老師我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已經在苦中,知道這個苦會過去、無常的,那會變成心裡比較快樂,就比較釋懷。
對!那就是說你能夠接受,你接受的時候你的心是全然放開的,你接受這個自然法則,沒有那個抗拒、拉扯,苦就會消失了。這樣知道吧?事實宇宙的存在本就如此,你如果是無明的話,就會跟這個事實、法則在對抗,就會跟這個無常的法印對抗,這個就是苦。因為你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你要的,它偏偏不符合你的意思,偏偏要不到;你不要的,它偏偏又會來,這都是苦。
無明→對抗無常→苦;明→全然接受→苦消失
所謂的把「無明」轉為「明」就是:你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你了悟了這個真理、事實的存在,你清楚地知道任憑你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去改變無常的法則,知道說再多的努力都只是庸人自擾,都只是多餘的。這時候不是無奈哦!無奈是你還沒有真正「明」,還沒有真正了解。你真正了解的時候那個「我慢」才會消失,我慢消失,這時候你才會真正全然地接受,當你真正全然接受的時候,苦才會消失,你可以跟這整個大自然的法則是一體的,這樣知道喔?
所以,要知道這個苦它的原因來自哪裡,因為這是講到很重要的深層心理,這方面要去看到。為什麼說「無常」會導致苦?就是來自於你不了解實相,然後跟它對抗,所以產生苦。
為什麼說苦即非我?「非我」就是無我,為什麼?
學員:我也不斷地在變化,我也不斷地在變化……
你也不斷在變化,這個我、這個主體也是不斷地在變化……還有呢?為什麼?這個大家要把它釐清出來,不然的話這個永遠都只是個名詞,只是頭腦裡面的一個名相、一個知見。經文很簡短,但是含意卻非常深,你要能夠看出那個字與字之間的空白,要能夠看得到為什麼說無常就會產生苦?然後苦又可以推理到無我?
大家要去想、去思惟,因為再來我們要解析什麼叫做「無我」。我在另外一個地方上課,不是上到這裡,還在前面而已,然後他們就說:「奇怪,那說無我、無我,那到底有沒有『我』?」他對這個「無我」的深意都還沒辦法了解。這個三法印我們現在就要正式進入來解析。
為什麼無我?為什麼說苦?為什麼說「無常即苦,苦即非我」?
學員:這個因緣生的時候或是因緣滅的時候,根本後面沒有一個主體去操縱它,沒有一個能主導的主體可以……那就叫「無我」。
還沒有講到重點,還有更具體的。你是有講到一點,但是還有更具體的能不能講得出來?
學員:我想苦是一種感受,這個感受也是五蘊裡面的受,既然五蘊是空的話,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既然是空的話,當然就包括無我。
這樣講大家還是聽不懂,因為這樣還是比較抽象,還沒有真正把無我的重點講出來。好,當我們講「無我」之前,要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到底什麼才能叫做「我」?要符合哪些資格才能夠稱為「我」?
學員:常、主宰。
常,主宰也是不錯,還有一個,有三個重點,現在講兩個,還有一個。
學員:獨立存在。
我:常、主宰、一(獨立存在)
對!不錯,大家把這三個重點都有講出來,佛陀就講如果要能夠稱為有「我」的話,你要符合這三個條件,這樣才可以稱作有「我」,你從這裡再去推論能不能真的做到這些?你能不能掌握到?如果你掌握不到,那麼你就可以很清楚地去體會什麼叫做「無我」。所以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來推論回去,這樣知道嗎?
要能夠稱為「有我」的話,第一個你要能夠符合「常」,也就是說我要能夠把這個宇宙的無常法印改變,我能夠讓這個無常法印消失,我能夠讓這個無常改變成為「常」,只要我一出生出來,我就可以永遠不死,我要多麼年輕就可以多麼年輕,這樣知道吧?就是可以維持「常」、維持恆常。因為自然的法則是無常,但是我不服你這個自然法則,我要去改變你這個自然法則,我要一個「常」。
第二,這個「我」表示他能夠主宰,你有這個「我」,表示說你能夠主宰,但是你能夠主宰得了大自然法則嗎?你能夠主宰得了你本身的生老病死、無常變化嗎?還有很多事情、很多現象方面,包括動物、植物,以及萬事萬物的生長,你能夠做得了主嗎?你能夠說我不要依靠什麼,你們只要跟著我,然後你們就不愁吃、不愁穿,我可以用我的神通無中生有變化出一大堆的稻米讓你們吃,你們都不會餓著嗎?所以「我」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我可以主宰、我可以掌控、我可以怎麼樣……
如果你要稱為「我」,一個是它要符合常,一個是主宰,再來就是這個「一」,這個「一」又是很有含意的。我們要把這些佛學的名相從一個知見、名詞上解開,要真正去懂它的意思,不然你看再多的名相,你還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到它的深意。「一」代表什麼?
學員:一代表以我為中心。
還不是,怎麼樣?
學員:獨立存在,不依賴其它條件。
對!對!對!還有嗎?
學員:不共、排它。
不是那個,他講的那個對。「一」代表說我能夠獨立存在,我可以不需要依賴大自然的東西,我可以不需要依賴任何人,我要怎麼樣就能夠怎麼樣,這樣知道吧?這個「一」,我不需要空氣,我不需要踩在地上,我不需要喝水。如果說你的生命活著,你需要大地、需要流水、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的話,那你就不是能夠獨立存在的,你的生命存在需要很多的因緣支撐,這樣知道嗎?
你如果要建立這個「我」的話,佛陀就講它必須要符合常、一、主宰。
學員:我知道我們在人生裡面有生老病死,我們也知道這個宇宙的變化、自然的變化,那我也不認為說我可以獨立存在,我也不認為說我可以主宰,但是我還是一直有我的感覺耶……
不錯,不錯,這就是說:現在你還只是有一個知見上面的了解而已,你還沒有真正去進入到實修、實證。因為眾生學佛有很多相同的心態,認為我可以了解這些,但我還是會看到我內心裏面仍然抓著那個「我」,那個我相、我是、我能還是存在。對不對?這就是表明只有在聞思的層面,你沒有進入實修、實證。
包括對「無常」都還是停留在知見裡面的無常,還沒有進入到實證的無常,當你進入實證的無常,你那個「自我」要消失的。「自我」要消失,你才能夠體證到無常,身心要很柔軟的,那你沒有真正體證無常的話,你說要了解「無我」,那都還只是頭腦裡面的知見而已。我們先把聞思的觀念建立起來,以後我們再找機緣來進入實修。
既然要符合「我」需要有這些條件,你就可以分析一下:這三項我哪一項能夠做得到?如果我可以做得到,我就可以說有「我」,我是、我能、我慢這些都可以;如果做不到,那麼你就乖乖地回到佛陀所講的這個無常法印,然後在這上面進一步地再去了解:為什麼「無我」?我能不能去改變這些?
現在我們知道大自然的法則是無常,抗拒的話就會產生苦,那麼,我對這個大自然的法則沒辦法主宰啊,我的存在沒辦法不靠大自然整個因緣的聚集、緣起而生啊,不是我個人所能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做這些衡量之後,我知道這些條件我沒有一個能夠存在、沒有一個能夠成立,你慢慢去體會那個無我法印,如果你跟這個事實在對抗的時候,苦就會產生。
一般眾生所處的在苦海中的三法印——無常、苦、無我,眾生不了解這個「無常」跟「無我」的法印,就會產生苦。一個解脫者他是了悟無常、了悟無我,所以不跟大自然的法則背道而馳,所以他能夠契入「涅槃寂靜」,這就是解脫者所處的三個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這個涅槃寂靜就是說:他就是順著大自然的法則,跟大自然的法則溶為一體,然後不在那裡背道而馳,不在那裡海中鑿河,這樣知道吧?這三個法印前後連貫性大家可以了解嗎?因為這是很重要的。
「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說:無我當然就無「我所」,你慢慢地去體會到這個「我」不能夠去改變大自然的法則,他也沒辦法主宰,也沒辦法不依靠這整個的因緣而存在,所以會進一步深刻地體會到:我自己都不能夠主宰了,我又能夠去主宰什麼?我又能夠去主宰誰?我自己都不能夠主宰了,我怎麼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怎麼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先生?怎麼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弟子?怎麼有能力去主宰別人?你自己都做不了主了,你又能夠去主宰誰?你太太或是你先生跟你在一起,大家是有緣在一起,那要互相尊重,彼此都不是誰的附屬品,這個「所」就是附屬品、我的東西。太太不是我的,先生也不是我的,你不要認為說我們結了婚之後,那你就是我的人,所以你理所當然就應該聽我的話,那個背後都是我們的一個「我慢」想去主宰對方,我們的「意思食」想去吃對方,所以當你慢慢去看到這些之後,你會以一個平等心來尊重對方,大家有緣在一起但是互相尊重、互相扶持。
「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佛陀在這裡指出什麼才叫做真正的「正觀」,要止觀雙運才能夠開智慧嘛!佛陀講如果你能夠把 「無常」----「苦」----「無我」----「無我所」的連貫性這樣徹底的了解,這才叫做真正的如實正觀。「如實正觀」不是說去觀想什麼樣的佛像出來,去觀想一個日輪出來,觀想一個陽光出來,觀到遍一切處了,就成就了,或是說一直去參一個話頭,然後參到後來看到什麼、體會到什麼了,疑團爆破了……那都只是一時的一些感受而已,或一時心裡的那些疑結的突破,這樣而已。而且你所去觀的那些,只要你是用有為法去觀、去創造出來的那些境、那些禪相,那還都是屬於夢幻泡影,屬於顛倒夢想的世界。
我們要知道佛陀所講的如實的正觀就是你要回來體悟這些法印,前面講的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六界、六入處都是這樣。
所以——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因為當你了悟這個實相的存在就是如此,你不服從大自然法則的話就只有苦啊!你不服從這個大自然的法則,你就只有苦,你在那裡背道而馳,就只有自討苦吃。
當有一天你慢慢體會到這個事實、這個實相是沒辦法改變得了的,這時候你的我是、我能、我慢才會真正地消失,因為你有看到這個實相,而且看到原來膨大得很大很大的「我」只是這個地球上的一個小細菌、一個小蟲,這個小蟲怎麼能夠有能力去扭轉地球讓它改變方向?所以那種很狂傲的「我慢」就會漸漸消失,因為你看到過去的這一種顛倒夢想,這時候你就會厭離於過去的顛倒夢想,所以「厭」就是看到自己過去在抓夢幻泡影,在顛倒夢想,所以這時候你就會放下,放下那些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抓取,所以這時你就會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
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因為你已經不再顛倒夢想了,所以你就能夠解脫自在,不會像以前這樣一直抓很多的石頭,然後背很多的石頭,背得很高興,結果到後來才覺得好累啊!怎麼這麼累?怎麼這麼多束縛?你不知道你所抓的就是抓一堆石頭,然後在那裡背得很樂的,最初是覺得很樂,然後到後來覺得很苦,所以你這樣就會放下過去的那一種錯誤的抓取。厭故不樂——「不樂」不是說心情悶悶不樂,而是說你不會再喜歡過去的那一種顛倒夢想的抓取。
厭故不樂,不樂所以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你能夠真的看到這些法印,真的放下,這時候你才會產生真實的智慧。也就是說你終於了悟了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這時候因為你的止觀雙運而讓你大徹大悟。這就是佛陀所講的覺者——覺悟的人,就是要覺悟到這個真理實相。
這一經看起來好像很短,但是含意都很深,你有這樣真實的智慧,也就是說你真的大徹大悟之後,證到四果阿羅漢,這時候就可以體證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們看後面法義分享這裡:從無常進一步去體悟到苦、非我、非我所。「觀」是指有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
注意這一句話,這個「觀」不是個人主觀的那一種臆測、推想,是要你有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所以這都需要止觀雙運。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膚淺的看,就像有人提到說:「我也了解無我這些,那為什麼還是會有這麼多的我、我是、我能?」這就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沒有寧靜下來,還沒有真正很深度地去體悟法印,這時的看只是散心膚淺的看,所以你看不到實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佛陀所開示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讓心澄靜下來,以便對於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如實體證而開悟而離系、解脫。
這裡標出我們修行上面很重要的關鍵:所有修行法門都只是為了讓你的心澄靜下來。所以不要迷失、不要執著在法門上面,這樣知道嗎?你的禪修、打坐、經行、持咒、念經、禮佛、拜懺種種這些都是方便法門,這些法門都只是讓你的心能夠寧靜下來,靜下來之後要止觀雙運,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觀察,而這個實相就是「無常」跟「無我」這兩個法印。你對這兩個法印不了解,苦就會產生,這就是「無明」,無明講的就是對這兩個法印不了解。當你了悟了就是「明」,「明」就是你清楚地見到、體證到無常、無我,因為那個「自我」消失,所以你就能夠處在涅槃寂靜、解脫自在。
第五節 對五陰的味、患、離如實知,才能遠離顛倒夢想。
雜 一三(一三)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色」就代表五陰、我們這個身心,還有所有境界。
佛陀在這裡問:「為什麼我要鼓勵大家應該放下對世間的種種抓取呢?」所有現象界的這些只要你有抓取,它就會帶給你煩惱、帶給你痛苦。因為只要你有抓取,你就有得、有失,你就有「要」,只要你有你想要的,就一定有你不想要的境界存在。
若色於眾生不為患——這個「患」就是痛苦、煩惱,「不為患」就是說不會帶來痛苦、煩惱,這句話就是說:所有現象界、境界的這些存在,包括我們身心的存在,如果說它不會帶來苦惱,不會帶來痛苦的話,那麼大家就不必放下,不必厭離這些。而事實上呢?因為「色」,也就是現象界的這些會帶來後患,會帶來痛苦、煩惱,所以佛陀才希望大家能夠看透了之後,然後放下那些抓取。所以說: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
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則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雖然是講五受陰,但是事實上蘊、界、處這些都是同樣的。這裡我們要注意看這兩邊的對比—— 一邊是對這些現象界的存在不如實知,一邊是如實知。
我們要弄清楚什麼叫做「味」,什麼叫做「患」,什麼叫做「離」。因為經文裡面常常會出現這樣的詞,味、患、離這三個有很重要的連帶關係,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那很不容易體會到這個「離」。一件事情的「味」就是你覺得它有可愛之處、可意之處,知道它正面的這些,也就是說它的好處。
「患」就是相反的一面——它會引來後患的,會引來很多副作用、負面的,這樣可以了解嗎?也就是說任何一件事情的存在它都會像銅幣的兩面,會有正面,也一定會有反面。每一件事情它都有正面的一面,也有它負面、後患、副作用的一面。一種葯它能夠幫你治病,它也會帶給你毒性、副作用的這一面。
包括結婚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壞處,不結婚也有不結婚的好處,也有不結婚的壞處;生小孩有生小孩的好處,也有小孩帶來的煩惱、苦惱,不生小孩一樣有不生小孩的好處,也有不生小孩的孤單、孤獨,這樣知道吧?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正、反兩面。
我們以前習慣性的都只看到一面而已。你喜歡的事情就一直看它的「味」這一面,只有看到它的好處這一面。當在戀愛的時候,都盡量看對方的優點;當吵著要離婚的時候,都盡量看對方的缺點。對於你所不喜歡的事情、不喜歡的人,你對他一旦有成見之後,你就會把事情一直往負面的去看。所以說我們眾生都習慣於只看一面,你看一面的話,你就落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你是沒辦法「離」的,因為沒有這個離的力量。
這個「離」它是包括一种放下,包括一種「舍」,而「離」它更深層的意思就是超越二元對立,你要能夠超越這二元對立,就必須兩面都要看得到。
味: 可愛之處、可意之處、正面的、好處……
患: 後患、副作用、負面的、壞處……
離: 舍、放下、超越二元對立
我們現在舉個例子來講一下在實際中怎麼樣去操作這方面、怎麼去應用?如果一件事情它對你很有吸引力,你很想抓取這方面的,然後你就要去考量、要去看到它的負面、它的副作用,你不要只看一面而已,你要去看到它的另一面,你要做個綜合性的評估。然後這個「離」也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因為有很多事情,你做一個評估之後還是要去做,這時因為你會站在一個比較超然、比較客觀的立場來看,所以你對這些都能夠了解、都能夠接受,這樣知道吧?你對你決定之後所做的這些會全然地承擔、全然地接受,因為你不是一種盲目的決定,你是有看到正面,有看到反面,然後你決定了之後,也能夠承擔、接受你的決定,對後果一樣全部接受,這樣知道吧?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很討厭一個人,這個人好像是你的眼中釘,總之你很不喜歡他,一想到這個人,你就覺得他好像一個惡魔,好像是你很不喜歡看到的一面鏡子。但是你能不能換個角度去看到他的優點?當你一直在瞋恨一個人的時候,你要知道你的心也是被這個境界抓住、束縛住,這樣的話,你的心跟那個境界是沒辦法「離」的。你要能夠跟那個境界「離」的話,你必須要能夠去看到它的味,也就是去想想它的好處,去想想它的正面,這樣才會有一個綜合性的思考空間出來,這樣你才會從味、患的這種二元對立中慢慢的「離」出來。
所以這不是說哲學上、佛學上的一個了解而已,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常常要應用的。你要能夠看到此時你的心著重在哪一方面,那麼,對於另一方面你就要去看到,這樣你才能夠真正慢慢地走在中道上。離開兩邊,你才會真正走在中道上,這個中道不是抽象的。
佛陀在這裡跟我們講:如果我對現象界的這些存在、身心內外的這些不如實知它的味、患的話,那麼我就沒辦法離,沒辦法放下、沒辦法超越,這樣的話我就永住顛倒,因為都一直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這樣沒辦法解脫的。
佛陀接下來又說:正因為我能夠如實知現象界的一切,我對它們的正反兩面都能看到,所以我能夠離,能夠放下,能夠走在中道之上,所以各種境界對我來講都不會有束縛、系縛。所以我就能夠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六節 法印、真理超越時間、空間 雜 二三(二三)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
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睺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如是,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
尊者羅睺羅到佛陀這裡問佛陀一個問題: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
他這個問題問得很深、非常好,我現在用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白話來講一下,尊者羅睺羅問佛陀:我怎麼樣才能夠知道、怎麼樣才能夠見——這個「見」不是用眼睛看到,這是用心眼去看到,也就是體證到。他問佛陀:我怎麼樣才能夠從各個角度體證到我這個識身,也就是我這個身心跟外境界一切相即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這些一切相,沒有「我」、沒有「我所」?怎麼樣才能夠斷「我慢」呢?它後面重點就是在這裡,也就是說我怎麼樣才能夠真正體證到無我、無我所?怎麼樣才能夠真正斷「我慢」?
於是,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諦聽!就是說:你問得很好。「諦聽」就是要你身心柔軟很專心的聽,事實上佛陀講的這些話都是在實際禪修的時候,因為以前他們都是專修人員,大家都是在叢林道場禪修,所以在你的身心很寧靜的時候,然後再告訴你這些深層的法義,你很快就可以體會到。
我們今天的社會因為大家要上班,是環境時空的關係,我們不能像以前這樣在一個很單純的叢林裡面,所以今天大家有因緣先來聽聞,但是以後我們在實際禪修的時候,會講到很重要的一些關鍵,很重要的一些體會的那種角度,大家在身心寧靜、靜止的情況之下,就可以去深刻地體悟到法印,這時候才叫做真正的品嘗到。
所以要:諦聽!善思……羅睺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正觀。……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
所有諸色就是包括我們剛才所講的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這些,不管是過去、未來、現在都是。這裡已經告訴我們真理實相的存在它是超越時間;再來,這個遠、近告訴我們超越什麼?對,超越空間。真理的存在它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就是說我(佛陀)所體證到的現象界的這些一切,都是無我、無我所,「不異我」,也就是不相在。如果你能夠從現象界的一切——蘊、界、處,還有身心內外、宇宙人生不管你從任何角度,你都能夠去求證、去體證到一切都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那麼你就能夠如是平等慧正觀,這樣才能夠稱為平等慧。
如是受、想、行、識,就是其它的都以此類推,剛才前面講的「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這些叫做「十一行相」,這是總括的一個原則,意思是你從各種角度都要去體證到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的這個法印,無我所、不相在。
這就是平等慧如實觀,然後能夠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就是說:如果你能夠真的從任何角度去求證,都體悟到無常、無我、無我所、不相在的這些法印的話,那麼你就能夠真的止觀雙運而開智慧,這樣你就會對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體證無我、無我所,所以你的「我慢」就會真的斷除。
那什麼叫做平等慧如實觀呢?要破身見、我見、我慢,一定要對身心內外的一切粗、細、大、小、美、丑、好、壞、遠、近、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如實的觀察,去體悟現象界的生滅無常,再深入體悟無我、無我所。至於平等慧方面,「相在」方面,我們上次已經有講過了,那我們現在來看一下:什麼叫做平等慧?
我們上次有透過這個魚缸來跟大家講「相在」的含義,這個大家知道了吧?上次我們已經有講過什麼叫做「相在」,什麼叫做平等慧。 「相在」在文字上很容易了解,但事實上它的含意是很深的,因為這個很不容易突破。我們眾生常常會甘願淪為次等人民,你知道嗎?如果說「你」在「我」的裡面,這個會產生「我慢」,這是一個心態;再來,如果「我」在「你」的裡面,這個會產生「卑慢」。
我們還是再把這個講一下,因為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大家在聞思這一段期間下來,如果說你真的能夠體會到這裡的話,就已經很值得了,你會從「我慢」與「卑慢」的二元對立裡面超脫出來。一般宗教的很多情況,都是用這一種心態在掌控信徒,如果你認為我只是一條小魚,我在你這個魚缸裡面,你是我的大恩人,你是我的主宰,我什麼都要依靠你、仰賴你……這時候你那個「卑慢」一定會產生,這樣知道嗎?
如果你認為說我是這個魚缸,所以你認為魚是在「我」裡面,這個我是、我能、我慢就會存在,這個就是「我慢」。這個就好像你現在站在魚缸的立場,認為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那你們是要看我臉色的,因為我養你們,所以你們在我這公司裡面就要聽我的話,這就是因為他認為你在「我」裡面,所以這裡面是「我慢」。
如果你認為我們只是個小職員,我們在這個大公司裡面,今天處處都要看老闆的臉色,我們處處要受人主宰,所以是「我」在「你」裡面,你展現出來的就會是一種「卑慢」。
為什麼「自卑」的裡面還會有「慢」?因為你現在沒辦法用平等心來面對你的董事長,沒辦法用平等心來面對你的總經理,你今天是有一種「卑慢」的心態存在,因為你今天是委屈的,有一天當你鹹魚翻身,當起老闆的時候,你就會展現出「你」在「我」裡面,當你媳婦熬成婆的時候,就會又變成這樣,知道嗎?今天的你如果不能以平等心來面對你的上司,將來的你就很難以平等心來面對你的員工,這樣知道吧?
今天如果我們是個員工,為什麼我們不用自卑呢?因為對方雖然是董事長,雖然是總經理,而我只是個職員、員工,但是你有你要做的事情,我也有我要做的事情,我會把我這一份工作認真盡責地做好;你固然有你要扮演的角色,有你該做的事情,你為公司盡一份你的心力,而我也會是盡心儘力在做,雖然我們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事實上我們都是平等的。
即使一個人當到了總統,他有他要做的事情,但是你絕對沒有比他渺小,你也不用卑躬屈膝,不用逢迎巴結,這些都不用。我們感謝他默默地在承擔很多重責大任,但他扮演他的角色,我一樣在扮演我的角色,我們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樣而已,但都是平等的。
如果今天當你處於普通人的位置,可以以平等心面對上司,當有一天你成為董事長、成為總經理,或是成為行政院長、成為總統,一樣,你就會以平等心來面對你的屬下,面對你的員工,你不會有氣勢凌人的心態,不會的。你會有一種感恩的心:今天我雖然是董事長,但是我們大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都是一體的,雖然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大家都是同等的重要,你會以平等心來善待一切眾生。
這就叫做平等慧,這樣知道吧?平等慧就是要超越「卑慢」,超越「我慢」的這種心態,你能夠真的體會到這些的話,在修行上也會有一個很重要的體會——你跟佛陀完全都平等,你沒有比佛陀渺小。同樣的,如果是基督徒的話,你沒有比耶穌渺小,你跟耶穌完全是平等的,這個就是超越二元對立,來到「平等慧」。
佛陀成佛以後,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那個「正等」就是完全平等。當他成佛之後體會到跟一切的眾生完全都是平等,沒有誰大、誰小,沒有誰優、誰劣,沒有卑慢、沒有我慢。
為什麼說你跟佛陀、跟耶穌、跟所有的眾生都是平等呢?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是大自然、宇宙各種現象因緣聚合之後所產生的,大家都是來自「緣起」啊!每一個人也一樣都是隨著無常、無我的這種自然法則運轉,沒有任何人能夠例外的。
只是當你不了解的時候,就是無明的眾生,在跟這個大自然法則對抗,自討苦吃,在苦海裡面浮浮沉沉,就這樣而已。佛陀他是一個覺悟者、一個徹悟者,他跟眾生不同之處並不是說多長了三頭六臂,而是他因為了悟了這些實相之後,不再跟大自然的法則背道而馳,溶入這整個大自然裡面,跟整個大自然的法則完全一體的運作,這就是平等慧。
你沒有比佛陀渺小,你也沒有比阿彌陀佛渺小,所以你也不要向佛陀乞求什麼。你不用當乞丐去跟佛陀乞求什麼,你也不用當乞丐去跟阿彌陀佛乞求什麼,你也不用當乞丐去跟耶穌、跟上帝乞求什麼,因為你本來就沒有欠缺什麼。
佛陀成佛也沒有比你多出什麼,這樣知道吧?
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因為你覺得欠東、欠西。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為什麼他常知足?因為他體會到沒有欠缺什麼,眾生就是沒有了悟,覺得欠缺很多、欠東欠西,所以沒有知足。
剛才所講的這些都是學佛上面很重要的心態觀念,如果你真的能夠體會到的話,那要超越、要突破就會很快、很快,你不要淪為次等人民,然後一直在向心外去求,而是要來到平等。
第七節 何為真正的「法師」?何為真正的「法次法向」?雜 二六~二九
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於色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如是於受、想、行、識,於識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
這就是佛陀對於什麼叫做「法師」的一個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說 他對現象界的這一切已經有體證到,所以他產生厭、離欲、滅盡、寂靜,內心寂靜,也就是體證到這些三法印,體證到無常、無我跟涅槃寂靜。像這樣的話,才有資格稱作「法師」。
第二點是說什麼叫做「法次法向」?法次法向就是——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這個「色」它只是一個代表而已,意思是說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都能夠逐漸地去體悟,而導向厭離、離欲、滅盡,也就是體證「三法印」,然後解脫自在,按照這個次第步驟逐步地進入,這個叫做「法次法向」。
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這個「見法涅槃」的「見法」就是現法,現在、現世解脫,佛陀、佛教所講的真正的開悟、真正的見法就是你要從不同的角度,都能夠去看到三法印,然後你真的能夠契入涅槃寂靜,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這樣的話,才能夠叫做真正的開悟,你能夠這樣你就能夠現世解脫自在。
見法——你一定是活在現在、活在當下,你才能夠見到法,「現法涅槃」就是現世解脫,所以原始佛法講的都是現在的,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的。
若比丘於色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前面一段是對「法師」的一個定義,後面是說「說法的法師」,你這個法師要跟人家講經說法,你講的是什麼?就是要講到這個。
那個「厭」就是遠離顛倒夢想,若你說的法能夠引導大家去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你要引導大家去體證法印,然後遠離顛倒夢想,說厭、離欲、滅盡,這樣才是真正的說法,這樣知道嗎?這個定義都很簡短,但都很重要,含意也都很深。
像「法師」、「法次法向」,還有「見法涅槃」這些的定義都是很重要的,大家要去消化、去體會。
第八節 佛陀對「無明」與「明」的定義 雜 三三(二五六)
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
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這兩行文字很簡短地把「無明」跟「明」定義出來。前面是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後面是知、見,也就是不管你從蘊、界、處,從身心內外任何角度,如果你不了解「無常」跟「無我」這個法印的話,這個就叫做「無明」;你要開發智慧,真的大徹大悟,就是把這些「無明」轉為「明」,你能夠體證三法印。
這都在告訴我們整個修行解脫的重點在哪裡。所以我們不要錯用功,不要把目標弄錯了,不要把生命浪費在外緣上,不要在一些方便法上面繞,要儘快契入到核心。
前面這一行說: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無」就是沒有,「無間等」是說現觀,「無無間等」就是說未能現觀,也就是你沒辦法活在當下來看到法,沒辦法回到當下、回到現在來見到活生生的法,像這個都是屬於「無明」。
第九節 離二邊,行於中道 雜 三九(二六二)
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這一節很重要、很精彩,但是這個很深,這一節跟下一節都是屬於比較深的,我們講到比較深的法義的時候,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比較難懂一點,但是大家要盡量慢慢去消化。講到很深的這些法義,要先了解、先去聞思,然後慢慢去消化,再來實修實證的時候,我們要實際去親證這方面。
在這節經文中,闡陀比丘告訴阿難尊者:「曾經有比丘對我說——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但是我那個時候就跟這些比丘講,不錯,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也知道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他們跟我說的這些我好像都知道了,但是——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這裡的意思就是:你們跟我講的那些我都知道,但是我卻看到我的內心裏面還是沒辦法接受,沒辦法認同這些,我看到我的內心在抗拒「一切諸行空寂」,你們跟我講「空」,理論上我固然可以理解,但是我的內心裏面卻是在怕「空」;理論上我可以了解「無常」,但是我的內心裏面還是在怕「無常」;理論上我可以了解「無我」,但我的內心裏面還是在怕「無我」。所以是: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這就是說理論上我都知道,但實際上對這方面我真的還沒有做到,既然你說無常、無我,那麼: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跟我講說一切都是無常、無我,那麼到底是誰在修呢?到底是誰在證、誰能證呢?明明這個「我」在這裡,我有苦,我可以修行,我可以證果,不是有這個「我」在嗎?那你怎麼說「無我」呢?
所以,雖然你跟我說無常、無我,但是我覺得還是沒辦法體會,因為這個「我」還是在,我有苦,我可修、可證,如果說沒有「我」,那到底是誰在修?誰在證呢?
這裡是很重要的,可以幫助眾生釐清內心裏面那個癥結問題。闡陀比丘跟阿難反映出他的問題,然後阿難就回答他。因為阿難這時候雖然是佛陀的侍者,聽聞過很多開示,但是他當時還不是阿羅漢,所以他本身沒辦法講出自己實修實證的證量,他就只能像錄音帶這樣轉述佛陀所講的。所以阿難就很實在、很如實的說:「你這個問題我曾經聽佛陀向另外一個人開示過、解答過,我這樣如實的轉告讓你知道,好嗎?」
所以,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因為佛陀曾經教過摩訶迦旃延此類的問題,重點內容就在這裡。)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注意,佛陀在這裡就很簡潔明了地講出來:只要一個人他還不是一位解脫者,就都是顛倒依於二邊,「依於二邊」就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繞啊!都只是抓一邊、追一邊,都只是抓他的要,排斥他的不要。
若有、若無——不是抓「有」,就是抓「空」,不是抓這個,就是抓那個,都是只在抓一邊。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眾生遇到各種境界的時候,然後心就被那個境界黏住了。遇到可意境,你就一直地在貪、在抓,就被這個境界抓住,成為境界的奴隸;遇到不可意境你就起瞋,在逃、在避。
你不要以為你在逃、在避的時候,就不是被那個境界抓走,你不要以為說因為在瞋、在逃、在避,也沒有去抓,所以你就不是被這個境界抓住。錯了!因為這個境界對你來講就是會礙住你,這個「礙」是礙著、礙到,你的心如果常常被這個境界礙著,心實際上是被它綁住了,這樣知道嗎?
世人取諸境界就是當他遇到各種境界的時候,面對可意境、不可意境,他的心都常被這個境界綁走了,於是心便計著,這是一般眾生。
佛陀又對迦旃延說: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什麼叫做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怎麼樣才能不受影響?也就是你要能夠對每一個境界都看到它的「味」跟「患」,對於正面、反面你都要能夠看得到,這時候你才能夠「離」,你才有那個中道的力量出來,才能夠超越二元對立。所以如果要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你一定要見到法;你如果沒有見到法,你沒有看到「無常」,沒有看到「無我」,沒有看到味、患,你沒辦法不受那個境界影響的。
所以說理論上知道說要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問題是你要真正做到這些,你就一定要見到法,一定要有深度地去看到它的味、患,這樣才能夠超越二元對立。如果你真的有這一種力道出來的話,那麼你會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
此苦生時生、滅時滅。這一句話就是說那個苦它是代表一個境界,順境、逆境這些都是,無常境界這些都是,也就是說這個境界生時生、滅時滅,當自然現象它要發生的時候,你就全然地接受,這樣知道嗎?就好像說颱風要來,這個颱風不是你去招惹來的,你也沒有能力去把它趕走,你如果在那裡對抗那個颱風,不希望颱風進來,你的心偏要跟颱風在那裡對抗,那你的心面對這個境界時,就有抗拒,也就是有迎、有拒的心,這樣的話,你就沒辦法讓境界自然的生、自然的滅。
如果你能夠站在比較超越的一種立場的話,你就能夠讓境界,讓「此苦生時生、滅時滅」。包括颱風、地震,或是這些自然的現象,都是一樣讓它自然生、自然滅,因為你沒辦法去扭轉,你沒辦法去主宰,你沒辦法讓地震不發生,不管你修行境界有多高,不管你再做幾百、幾千場的大法會,你都沒辦法讓地震不發生的,如果你可以做到,那麼你就可以改變無常法印,你就可以推翻佛陀所講的無常、無我,這樣知道嗎?
佛陀因為了悟這些,所以他從來不去做這些啦!這樣知道吧?因為這是大自然的現象,你不可能去改變,你想要去改變大自然的現象、法則,這就是「我慢」,到最後還不是一樣照常發生?所以大家要去深入了解,這樣才不會把我們的生命浪費在那些不必要的方面,浪費在那些本末顛倒上。
佛陀接著說: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佛陀對迦旃延說:你只要對我剛才所講的這些能夠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這個「自知」的內容就是我剛才跟你們講的無常、無我的這些法印,「自知」就是說你能夠親自體證到這些法印、真理,佛陀說這個才叫做「正見」。真的正見一定要自己去親證到才算,不由於他而能自知的「不由於他」就是說:我佛陀所體悟到的還是我的,如果你只是聞思,而沒有去實證的話,你還是沒辦法真正體會到。
我們恭敬、感恩佛陀協助我們、告訴我們一條明確的路,但這一條路我們要自己去走,要自己去做。這個就叫「不由於他而能夠自知」,親證之後,這就叫做正見。
……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注意這裡蠻重要的,這個「集」告訴我們就是「緣起有」,也就是現象界,所以這一句話不容易了解,你能夠如實正觀到世間的所有這些現象界、這些緣起有的話,那麼「則不生世間無見」,就不會產生斷滅見。你如果看到這個世間的緣起有,看到現象界這些的話,那麼你就不會產生「斷滅見」,不會落入頑空,這樣知道吧?
因為世間眾生不是在那裡執著「有」,不然就是在那裡執著「空」,所以有的人修行沒有正確的體會,就會陷入悲觀、消極,覺得落入空,到最後覺得人生都沒有什麼意義,有沒有?那個意思就是他又落入斷滅空了,這是因為沒有正確了解法義。如果你能夠如實正觀世間集,也就是現象界,那麼,則不生世間無見,你就不會陷入斷滅空、頑空。
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這裡的「滅」是什麼意思?是緣起滅,也就是說你要能夠去看到世間的無常生滅。前面是講如果你看到現象界的「緣起有」,那麼你就不會落入「斷滅空」、「頑空」;後面說如果你能夠看到現象界本身它一樣都是無常生滅、成、住、壞、空,那麼你就不會產生「世間有」的見地,那個「有」代表常見,你就不會產生那一種恆常不變的觀念——常見,這樣知道吧?這就是說:如果你能夠看到現象界「緣起有」的這些,那麼你就不會否定這個現象界的存在,你不會落入頑空、斷滅空,你的人生也不會悲觀,不會消極的;如果你對於現象界緣起有的這些現象,也能夠去看到它的無常、生滅、成、住、壞、空的實相,那你也不會落入「常見」,不會去抓恆常。
也就是說:一般眾生容易不是抓有、就是執空,這個「空」不是真正的空,是斷滅空的空。一般眾生就是容易落在這個頑空、斷滅空裡面,要不然就是去抓恆常、恆有,不是在「空」,就是在「有」,總是落入兩邊。
那我們看佛陀是怎麼樣呢?如來是離於二邊,說於中道。「離於二邊」就是超越這兩邊,超越二元對立,說於中道也就是走在中道上。
然後佛陀跟大家講什麼叫做「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而有行。歸納出來就是說整個現象界它都是有因、有緣,這個生起也是因為緣聚而生,緣起的現象它也會因為緣盡而滅。既然是緣聚而生,你就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但它會緣滅,你也不能夠去抓它的恆常不變,這樣知道嗎?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有人就認為《心經》里講五蘊皆空,佛經也說四大皆空……好吧!你如果認為什麼都空,這個也不要賭氣,我們是舉例,如果你真的敢從六樓跳下去,你的身體都絲毫無傷,那我說你真的全部都空了,你這樣知道嗎?六樓跟地面它還是有它的落差,這個房子它不是頑空,房子還是有房子的存在,你跳下去還是會死,這樣知道嗎?你在那裡講很多的空,一大堆的空,一個木槌把你敲下去,你的生氣、憤怒就都出來了,就不空了。
所以就是說一般眾生都喜歡在這個常、無、有、空裡邊繞,那個都沒用,你要真的去體會到什麼叫做「緣起有」,什麼叫做緣生、緣滅。你看當阿難這樣跟這位闡陀比丘說過之後,他就「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遠塵離垢」就是他能夠「歸零」,把過去的錯誤的知見全部都放下、能夠歸零,也能夠放下過去的抓取。「得法眼凈」這就是《阿含經》所講的開悟、見法、證果,但是他證到幾果這個還不一定,不是說這樣他就徹底了悟,不可能,因為阿難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他只是憑記憶「播放」佛陀的講話而已,所以他可以了悟這些法,也有可能證到「初果」。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宇宙永恆的三法印。注意,這是宇宙永恆的三法印,但是,若不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而與之抗爭,「苦」就會產生。這裡還有一點要跟大家交代一下,我們說「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是宇宙永恆的三法印,因為實相的存在就是如此,但我們一般常聽到的三法印是:無常、苦、無我,這個就是一般在苦海中的眾生的三法印,這是一般眾生所處世界的三法印。
無常、無我它是實相的存在,但是因為不了解、不了悟——無明,所以就產生「苦」,沒有解脫的眾生就是這樣;而一個解脫者他就是了悟無常、無我,所以他從苦海中出離了,所以他的「苦」消失了,對解脫者來講這個苦他是熄滅了,他是涅槃寂靜。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苦」它不是永恆不變的三法印,這樣知道嗎?
有的人認為三法印就是無常、苦、無我,事實上不是這樣,這是苦海中眾生的法印,因為事實實相的存在是「無常」跟「無我」,這是不管到哪裡都存在著的,而且這個是中性的。我們上次有講過「無常」跟「無我」它是中性,以後我們還會再講解,再播放一些幻燈片來讓大家更具體地了解,為什麼說「無常」跟「無我」它是中性。
現在大家慢慢了解,以後才不會怕這個「無常」跟「無我」。眾生就是不了解無常、無我是中性,所以會怕、會抓。一般人就是因為不了解這個,跟這個現象在對抗,所以產生苦,當你了解「無常」跟「無我」這個實相之後,你的苦海就消失了。
如果「苦」它是永恆不變的法印,那你就不可能出離了,因為你到哪裡都是苦。有的修行人他從文字上去理解,認為經典里講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那麼,「無常」跟「苦」就可以划上等號,於是認為無常就是苦,既然這個世間遍一切處都是無常,宇宙到哪裡也都是無常,所以這整個宇宙的存在就是苦海,所以把這整個世間、整個世界都解釋成是苦海。
學員:老師請問一下,那個涅槃寂靜是不是中性?
對!對!涅槃寂靜是中性,無常、無我也是中性,這個更是不用說,這是更深的。有的人他誤解了,以為無常就是苦,所以到哪裡都是無常,到哪裡都是苦,事實上,這些是不能夠划上等號的。我們今天有講到「無常」跟「苦」之間來自於一個關連——來自於你不了解實相的時候,你會背道而馳,這個苦才會產生,所以,當你了解之後,這個苦諦它就會消失,所以佛教講的出離苦海到達涅槃彼岸,就是指你認清了這個實相之後,你的苦就消失了,這樣才能夠叫做解脫自在。
解脫自在不是到他方世界去,因為他方世界還是一樣無常、無我。不要向心外去求法,這整個世間都是無常、無我的實相存在,但這個世間的境界不會礙著你,只是在於當你沒有認清真理實相的時候,你自己在背道而馳,在自討苦吃。當你了悟之後,自然就會遠離顛倒夢想,那個「離」——厭離的力量就出來了,你就能夠涅槃寂靜。
不要把這個娑婆世界認定為客觀的苦海,事實上娑婆世界它講的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間,但不是說整個世界客觀的存在就是苦海,而是說因為在這個世界裡面的眾生沒有見到法,沒有了悟真理實相的話,就都是在苦海裡面,這樣知道吧?
在這個地球上現在有七十億人,能夠出離這個苦海而到達解脫的不多,絕大多數的眾生就在這個苦海裡面,但不是說它本來就存在,不是說這個無常它就是苦海。
這是這一經蠻重要的一節,我們要知道苦是怎麼產生的,這樣你才會掌握到如何讓那個苦消失,所以你的目標不要放錯了,不是放在外面的世界上面,不要到外面去祈求、去乞討。
許多修行人雖然很會宣說無常、無我,但事實上骨髓裡面卻是很怕「無我」,很怕「空」,偏偏《阿含經》卻處處都是在針對眾生的這個根深蒂固的心態針針見血地在刺。很多眾生他就是怕無常、怕無我,所以遇到這個經典,就認為這個是小乘的,這個是自了漢的,這個是不好的……要知道:在排斥《阿含經》的時候,他那個背後的心態在怕的是什麼?就是他內心的深層裡面在怕無常、在怕無我,也就是說他還沒有真正體證到無常、體證到無我,他還有這個「我」,所以他會建造一個大的山頭。
如果讓《阿含經》存在、成立的話,那他會怎麼樣?他的山頭會動搖,會一直搖晃,會一直地震。怎麼辦?怎麼可以呢?所以他會繼續抓,然後會排斥,認為說這個是不了義。但是佛陀就講這沒辦法,我只是告訴世間這個實相而已。
第十節 按照方法、次第老實用功,解脫就會水到渠成。雜 四○(二六三)
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譬如伏雞,生子眾多,不能隨時蔭餾,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安穩出殼。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穩出殼。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餾,冷暖長養子故。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何等?謂不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穩出殼。所以者何?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
「念處」講的是四念處;「正勤」即四正勤;「如意足」就是「四神足」;「根」代表五根;「力」代表五力;「覺」就是七覺支;「道」是八正道。這裡所講的剛好就是三十七道品。佛陀講一個人如果沒有腳踏實地好好地去實修實證,那他是不可能解脫的,你只是在那裡高談闊論,或是要速成,或老是要在那裡求頓悟,不管你怎麼樣,只要你不腳踏實地的去做,你就不可能解脫自在,因為你要頓悟一定是來自於你的漸修,你一定要有漸修的基礎。
所以一個人他不能夠到達涅槃彼岸的解脫,就是因為他不修習,不修習哪些?就是不想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地實踐三十七道品。佛陀就比喻:譬如伏雞,生子眾多。「生子眾多」是講生了很多個雞蛋,也就是說他像母雞生很多雞蛋這樣,但是卻不能隨時蔭餾,消息冷暖。也就是說這個母雞很懶惰,不實實在在地去孵蛋,或是出去玩,或是在旁邊等——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你不實實在在地去孵,卻在那裡等小雞自己出生。
母雞生了蛋,卻不實實在在地去孵,只是在那裡等小雞自己出生、自己孵化、自己啄破蛋殼出來。對於這種做法,佛陀就說:「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穩出殼。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餾,冷暖長養子故。」
也就是說這個母雞雖然生了很多的雞蛋,但是卻不好好地孵,不去孕育,不去孵化,這個雞蛋能夠自己長小雞出來嗎?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沒有腳踏實地好好地修行,而是投機取巧,沒有聞思修證,沒有解行合一,只想快速,只想速成,佛陀說這是沒辦法實現的事情——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一個人如果不腳踏實地修行,卻想要快速到達解脫的彼岸,佛陀說沒有這回事!
佛陀接下來又說:如果一個人他願意認真、腳踏實地的修行,願意依照法次法向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地去做,去聞思修證。那麼,雖然你沒有想過什麼時候會解脫,但是時間到了,自然也會解脫。這樣知道嗎?
只要你能夠腳踏實地的聞思修證,依法次法向、依阿含解脫道的次第逐步地去修、去做,你不用刻意去求一個解脫,解脫的品質自然就會呈現出來——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
那麼,你要怎麼樣認真修行,具體要修哪些呢?就是所謂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你好好認真地去實修實證這些,就是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意思是說就像一隻母雞很認真地在孵化它的雞蛋,「隨時蔭餾」就是隨時都能夠在孵化,使雞蛋「冷暖得所」。則——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意思就是說:就算你沒有想要證果,但是就像得到妥善照顧的雞蛋,小雞會自然出殼那樣,你自然也會證果。只要能夠腳踏實地好好地修行,自然就會解脫。
所以者何?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因為你能夠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地修,實實在在地用功,自然會水到渠成。
所以,我們在法義分享里說:頓悟來自於漸修。高樓大廈要落成,一定來自於深厚的地基與堅固的逐層建築。若不如此,那種快速建起來的大樓不是夢幻世界的空中閣樓,就是空有外殼的危險大樓。
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地依阿含解脫道而行,必然水到渠成,自然漏盡、心得解脫。
有的人喜歡高談闊論或是談空說玄,想直接契入涅槃、契入空,喜歡從果地起修,越快速越好,你要講我們需要依著法次法向,按照三十七道品這樣實實在在的修,他就會認為你這個太慢,你這個不切實際,你這個是小乘、是二乘的。要像他們這樣直接契入涅槃、契入空,要從果地起修,才是高、才是厲害。
像這樣的話,對於何為真正的解脫道,何為世間法的修行,你能夠覺察得出來嗎?沒有聞思基礎的話,往往會落入在世間法的修行裡面,越修越厲害卻不容易覺察到。所以說依照聞、思、修逐步地來做,是非常重要的。頓悟,一定是來自於漸修。
雞蛋要孵出小雞來,一定要有一個孕育的過程;一座大樓要落成,也一定要先有建設的藍圖,然後打好地基,逐層扎紮實實地建築起來才能夠落成。所以頓悟它是來自於漸修的,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地依阿含解脫道而行,必然水到渠成,自然漏盡,心得解脫。
推薦閱讀:
※3大生肖,4月14、15、16號開門遇喜,賺錢無數!餘生福享不盡!
※社交網路50條。
※14、眉毛痣相看「大災大難」
※奇門遁甲各項取用神12、13、14、15
TAG: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