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兩袖清風」鄭板橋 「蘭香竹影」譜家書

文/中央紀委網站

「臣家江淮間,蝦螺魚藕鄉」,這是鄭板橋眼裡的家鄉興化。千畝油菜、萬頃森林、一方荷塘,如水墨畫般書寫在時光的記憶里。詩書畫大家、一代廉吏鄭板橋就出生在這裡,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44歲中進士才離開,晚年辭官又回歸故里。

鄭板橋像(資料圖 圖源網路)

鄭板橋的一生命運多舛,境遇不佳。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載征途發達遲。「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一路艱難走來,鄭板橋從未放棄「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理想。乾隆七年(1742年),鄭板橋已經50歲,才任范縣(今屬河南)縣令,後又調任濰縣(今屬山東)。

鄭板橋為官清正,不謀私利。他曾說「宦貧何畏,宦富可惴」「吾既不貪,爾亦無恚」。有一年,鄭氏族親中有人想進衙門供職,修書一封給鄭板橋,鄭板橋沉思良久,提筆寫道:「豈能為私人謀枝棲」,鄭板橋的廉潔自守,由此可見一斑。

鄭板橋為官更關心民間疾苦,時刻為百姓著想。「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首創作於濰縣知縣任上的詩,便充分反映了他的愛民之心和勤政之意。

當時,濰縣趕上百年未遇的大饑荒,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鄭板橋看在眼裡、痛在心上,毅然決定開倉放糧。但按照清代律令,凡動用官倉里的糧食,必須有朝廷批文。鄭板橋說:「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遣,我任之!」擲地有聲的話語,體現了他為官勇於擔當、敢於負責的可貴精神。

鄭板橋辭官回鄉時,「百姓遮道挽留」,走後「家家畫像以祀」。為民請命,不畏權貴,終換得百姓真心。對懷揣民本思想的鄭板橋來說,不求官有多大,但得百姓銘記便是最大的福澤。

鄭板橋一生清正廉潔(資料圖 圖源網路)

鄭板橋老年得子,極為開心。但他在外為官,擔心在家主持家務的弟弟過於溺愛,便在公務之餘揮筆叮囑,留下了影響深遠的《板橋家書》。家書內容涉及讀書治學、人品修養、家庭教育等,情真意切,讀來如話家常,誠如鄭板橋所言「十六通家書,絕不談天說地,而日用家常,頗有言近旨遠之處」。

「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這是鄭板橋家書《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中的一段話。家書中,鄭板橋對「愛子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能讓兒子欺負傭人的子女;「凡魚飧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這些教誨折射出鄭板橋正直忠厚、與人為善、平等待人的品格。

鄭板橋畫竹(資料圖 圖源網路)

鄭板橋愛書如命、讀書成痴。在家書中,他囑咐後輩要多讀書,只「四書」「六經」「二十一史」等就「終身讀不盡,終身受用不盡」。但強調不要死讀書,不要被書本束縛,要有自己的見解。他說:「誠知書中有書,書外有書,則心空明而理圓湛,豈復為古人所束縛,而略無主張乎!」

鄭板橋雖然並不富裕,但樂善好施、樂於助人,每遇別人有困難時,往往慷慨解囊,所得俸祿「隨手散盡,愛人故也」。在寫給弟弟的信中,他說「汝持俸錢南歸,可挨家比戶,逐一散給」;對「貧家之子,寡婦之兒」要傾注一份愛心,如果沒錢買紙筆,「當察其故而無意中與之」。「無意」二字,體現了鄭板橋對處於弱勢之人心情的體恤和人格的尊重,可謂用心良苦。他還特地在家書中吩咐:「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可見其內心的柔軟與細膩。

鄭板橋故居(資料圖 圖源網路)

蘭香竹影伴書聲,濃墨淡彩畫世情。不管是書畫藝術,還是為官做人,鄭板橋都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鄭板橋故里興化,鄭板橋已經成為興化人精神世界的一個標識,深深印記在血液里,為後人所傳承。

《中國家規》書影

節選自|《中國家規》,中國方正出版社授權發布,版權歸出版社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收聽語音版文章播報請上微信搜【騰訊儒學】(ruxue_qq),關注公號,點擊菜單欄「語音播報」按鈕,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推薦閱讀:

鄧穎超的一封家書:不為親屬謀"特殊"
旅行中你會遇見的「24座城,24家書店」
【名家書法】★ 〓【清】錢灃*楷書《洞庭春色賦》〓 ★
藜閣家書(196)

TAG:家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