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代歷史 DM

金代歷史http://jinshi.baike.com/category-65198.html金朝歷代皇帝簡介金代開國皇帝是完顏阿骨打。姓完顏氏。女真族。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建國。號大金,史稱金。天輔七年(公元1123年)八月戊申,上崩於部堵濼西行宮,年五十六。九月癸丑,梓宮至上京。乙卯,葬宮城西南,建寧神殿。丙辰,諳班勃極烈即皇帝位。天會三年三月,上尊謚曰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立原廟於西京。天會十三年二月辛酉,改葬和陵,立《開天啟祚睿德神功之碑》於燕京城南嘗所駐蹕之地。皇統四年,改和陵曰睿陵。五年十月,增謚應乾興運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貞元三年十一月,改葬於大房山,仍號睿陵。金太宗完顏晟,本諱吳乞買,世祖第四子,母曰翼簡皇后拏懶氏,太祖母弟也。遼太康元年乙卯歲生。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正月己巳,上崩於明德宮,年六十一。三月庚辰,上尊謚曰文烈皇帝,廟號太宗。乙酉,葬和陵。皇統四年,改號恭陵。五年,增上尊謚曰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貞元三年十一月戊申,改葬於大房山,仍號恭陵。金熙宗完顏亶,本諱合剌,太祖孫,景宣皇帝子。母蒲察氏。天輔三年(公元1119年)己亥歲生。皇統九年十月被弒,帝崩,時年三十一。海陵王稱帝,降帝為東昏王,葬於皇后裴滿氏墓中。貞元三年,改葬於大房山蓼香甸,諸王同兆域。大定初,追謚武靈皇帝,廟號閔宗,陵曰思陵。別立廟。十九年,升祔於太廟,增謚弘基纘武庄靖孝成皇帝。二十七年,改廟號熙宗。二十八年,以思陵狹小,改葬於峨眉谷,仍號思陵。太祖下三世。金海陵王完顏亮,字元功,本諱迪古乃,遼王宗干第二子也。(1122-1161) 母大氏。天輔六年(公元1123年)壬寅歲生。忽土、阿里等弒示立亮。追皇考為德宗。後為臣下所弒,降為海陵王。金世宗完顏雍,本諱烏祿,太祖孫,睿宗子也。趁海際人王伐宋,在東京即位並改元大定。母曰貞懿皇后李氏。天輔七年(公元1123年)癸卯歲生。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正月癸巳,上崩於福安殿,壽六十七。皇太孫即皇帝位。己亥,殯於大安殿。三月辛卯朔,上尊謚曰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皇帝,廟號世宗。四月乙酉,葬興陵。太祖下三世。金章宗完顏璟,小字麻達葛,顯宗嫡子也。母曰孝懿皇后徒單氏。世宗嫡孫,他以皇太孫即位,尊其父母暈宗。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生。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十一月丙辰,崩於福安殿,年四十一。大安元年春正月,謚曰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英孝皇帝,廟號章宗。二月甲申,葬道陵。太祖下五世。金代衛紹王完顏永濟,小字興勝,更諱允濟,章宗時避顯宗諱,詔改「允」為「永」。世宗第七子,母曰元妃李氏。以衛王奉遺詔即位。後來宦官所弒。宣宗即位,貶為衛王謚曰紹,故史稱衛紹王。太祖下四世。金宣宗完顏珣,本名吾睹補,顯宗長子,母曰昭華劉氏。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癸未歲生。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十二月庚寅,崩於寧德殿,壽六十有一。謚曰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皇帝,廟號宣宗。三月庚申,葬德陵。太祖下五世。金哀宗完顏守緒,是金代的最後一個皇帝。初諱守禮,又諱寧甲速,宣宗第三子。母曰明惠皇后王氏,賜姓溫敦氏,仁聖皇后之女兄也。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八月二十三日生。天興三年即公元1234年正月,金蒙古所滅,金哀宗為亂兵所殺。末帝與群臣謚曰哀宗。太祖下六世。金代從公元1115年建國,至公元1234年國亡,歷在120年。傳九皇帝六世。完顏亮殺堂兄即皇位後定都北京完顏亮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金朝四世皇帝。公元1149年12月,他弒殺金熙宗完顏亶奪取皇位,時年28歲,在位12年中,最大政績是1153年將金朝開國京都從上京會寧府(黑龍江省阿城)遷都到今北京(遼朝時的燕京),定為新國都。完顏亮詔定曰中都,首開了以北京為中國一代王朝國都的歷史,意義深遠。

圖片 2完顏亮決策遷都中原完顏亮當朝伊始,金國已是立國34年雄強的王朝。金太祖自1115年正月建立金國後,用兵10年,滅亡了契丹貴族所建的遼國,盡占故遼領地。繼之,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用兵兩年,於1127年俘獲宋徽宗與宋欽宗父子,滅亡了北宋王朝,宋高宗趙構逃向江南,在臨安(杭州)建立偏安南宋王朝,再經金太宗與金熙宗對南宋十餘年的攻戰,最終於1142年(金皇統二年,南宋紹興十二年)簽訂「紹興和議」,停戰友好相處,形成金與南宋對峙的「南北朝」局勢,金王朝至此奠定入主中原的大業。從此後南至淮河以北,西至大散關以東,即東起山東,經安徽、河南、湖北、陝西、山西,西至甘肅、寧夏,原屬北宋王朝和遼國所有的大片良田沃土,盡為金王朝新佔有的領地。因為女真貴族入主中原,致使金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重心也隨之南移中原,而金朝開國時首都上京會寧府,因地處金國極北區,難於有效轄控中原大地。於是在金國內呈現出領土「方疆廣於萬里,以北則民清而事簡,以南則地遠而事繁」的極不協調局面,其政治弊端則是「使命苦於驛頓」,「期月而周知」,「州府申陳或至半月而往複」,行政效率極低,甚至失時誤事。其在經濟上的惡果,因南方財源、糧食、布匹要大量北運,必然「人拘道路之遙」,「供饋困於轉輸」,不能及時供達,且要在運送途中蒙受巨大耗費。完顏亮鑒於諸此弊端,為了適應金國所面臨的新的嚴重形勢,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統轄中原大地上新建立的各級地方政府,在經濟上獨掌金國所有財源,便決策遷都中原,最理想之地是遼國時的陪都燕京。外部軍事原因促使遷都完顏亮決策遷都也是有著外部軍事原因的。自從12世紀30年代以來,在金國北疆從東到西漫長的邊境線外,新崛起一支騎射皆優的游牧人,即前蒙古族類的韃靼部族,多次南下攻打或搶掠金國,成為金國新的致命勁敵。這些野蠻人,兇猛強悍,「以好動刀子馳名」。人數也眾多,僅塔塔兒一部就有7萬多人。他們以草原為家,以向南搶掠金國為主業。早在金熙宗當國(1135—1149年)之初,即曾指派都元帥完顏宗弼(俗稱金兀朮)統領大軍北伐韃靼部族,竟是用兵連年「卒不能討」,只好「分兵據守要害」而已。當金熙宗有所準備之後,再指令完顏宗弼統領他在中原所教練的8萬神臂弓手,前去征討,也是「連年不能克」,金熙宗無奈於1146年8月,遣派奚族籍官員蕭保壽前往韃靼住地議和,約定向韃靼部族「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圍寨與之,歲遺牛羊米豆」,方才換得短暫平安。完顏亮當政伊始,韃靼部族愈加南下攻掠金國,連年不斷。當完顏亮遷都至中都,將以地近韃靼之利,再以中原的軍力和物力,及時而有效地防範或反擊韃靼部族南下侵掠金國。完顏亮圈定燕京為金國新國都,還是要大力修建一番的,因為燕京並未曾是遼帝國的國都,只是遼廷治下五大京都制之中的一處陪都。故此完顏亮於1151年3月,特令尚書左丞相張浩前往燕京,仿照北宋汴京(開封)原有宮城模式,全權主持修建燕京新國都。歷時兩年多,即修建成一座輝煌雄偉的皇城與宮殿。而完顏亮又在燕京宮城施工的緊張時刻,於1152年2月5日,親率舉朝文武百官,離開上京會寧府,踏上了開赴燕京的遷都之行,一路上巡察邊事,又直接過問地方政務;調整中樞班子,也懲辦不法官吏。5月到達原遼朝上京臨潢府(內蒙古林東)。9月至原遼朝的中京(內蒙古寧城),在此全力準備進燕京事。1153年2月1日離中京城,直赴燕京,3月22日全員勝利抵達,完成了從上京遷都到燕京的偉業,詔令新國都為中都,將1153年的天德五年,改元為貞元元年。新國都真正成為金國「中心」完顏亮決策遷都完滿成功,徹底擺脫了女真族守舊勢力的羈絆,丟棄了女真族頑固勢力的老基地,也最終解決了因舊京城地處極北偏遠所致的一切弊端,使金王朝的新國都真實地成為金國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的中心。更使金國由一個地處北國邊陲的女真割據小邦,轉為雄據中原統一多民族的大金帝國,拉進了氏族制或奴隸制的女真族同封建文明的距離,開始全面接受漢族固有的封建制度,從而加速了女真族封建化的歷史進程。尤為重要的是,中都「地處衝要」,北部環山,據有居庸、古北口、松亭、榆林四處關隘,「易於據守」,對於防範韃靼部族南下侵掠,極為有利。完顏亮可以坐鎮中都,隨時調動軍隊,打退北方強敵,較好地減緩了北部邊庭的外患之憂。向南,更是能夠洞觀南宋趙氏王朝復仇反攻金國之勢,適時而有效地防範和抗擊南宋北伐金王朝。故此完顏亮在定都中都之後,便以「若坐堂隍,俯視庭宇」之地理優勢,積極借鑒漢族封建文明成果,推行了諸多加速女真族封建化的改革。如發展金國女真族教育,首創女真族國子監(太學);大行科舉,以經義、詞賦取士,首開金國殿試製;改革軍制,撤除金國都元帥府,改設樞密院,完顏亮獨掌軍權;推行尚書省一省六部制,加強金國中央集權制;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經濟;鑄造金國新銅幣——正隆通寶。終使完顏亮一朝各項事業有發展,金國呈現出盛世景象,足證完顏亮遷都至中都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首開了北京作為一朝國都的歷史,對上開歷史之先河,對下足為後世幾代王朝效法。元世祖忽必烈以北京定為元朝國都,名為大都;明成祖朱棣以北京為明朝國都,恢復舊名為燕京;清世祖福臨以北京作為新國都,定名北京,直至今日還沿用,可見完顏亮明智決斷遷都,經得起歷史驗證。女真漢化為什麼如此徹底?金朝中期,世宗和章宗為了遏止女真人的漢化趨勢,發起一場女真文化復興運動,企圖保存乃至發揚女真民族傳統,但卻未能達到其預期的目的,最終不得不放棄了對漢文化的抵抗。(1)蒙元初期,人們曾以「金以儒亡」說來解釋金朝的亡國原因,說的就是女真漢化過甚,喪失了本民族剽悍尚武的風習,才導致對蒙古大軍沒有了抵抗力。

圖片 1有些西方學者及日本學者認為,除去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等特例之外,中國歷史上的北族王朝,如契丹人的遼朝,女真人的金朝,蒙古人的元朝,滿族人的清朝等等,都始終沒有被漢文明所同化,從而保持了「征服王朝」的特色,這些民族被稱作「騎馬民族」。近半個世紀以來,這種觀點主宰了歐美各國的東方學界和日本、韓國的東洋史學界。與上述觀點形成尖銳對立的是中國學者的立場。對於「征服王朝」、「騎馬民族」之類的說法,中國學者歷來是採取排斥的態度,根本沒有商榷的餘地。我們的主流觀點是,歷史上入主漢地的任何北族王朝,最終都無一例外地要被先進的漢族文明所「同化」,──換一個比較策略的說法,就是「融合」。就大多數中國學者來說,恐怕就連「涵化」(Acculturation)這樣的概念也是不大容易接受的。我們就面臨著這樣一個困難的處境:幾乎沒有對話的可能。一方是強調文化衝突,不能接受游牧民族被農耕民族同化的事實;另一方是強調文化融合,不能容忍北方民族抵制漢族文明的說法。觀點的分歧源於各自立場場的不同,顯然這已超出了學術的範疇。事實上,北方民族的漢化是一種無可否認的歷史趨勢,幾乎所有的北族王朝都被漢族文明同化了,或者說是大部同化了,沒有同化的部分便顯得突兀刺眼,而在1949年以後,這種刺眼的現象也幾乎消失。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漢化的還是比較徹底的,其中主體部分,也就是說進入山海關以內的女真族基本漢化了。女真民族形成時期就是半農半牧在遼、金、元、清四個北族王朝中,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屬於典型的漢化王朝。女真人的漢化程度,用「全盤漢化」四個字來概括是並不過分的。生活方式是決定北方民族漢化程度的首要因素。常見的公式是:與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的差異越小,漢化就越容易、越徹底;與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的差異越大,漢化就越困難、越膚淺。女真人主要生活在白山黑水(包括松花江、牡丹江、呼蘭河)的森林邊緣地帶,這種地理環境使他們與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有著明顯的區別。他們的生活方式兼有漁獵、農耕和畜牧三種形態。需要說明的是,女真人的畜牧業與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據宣和七年(1125年)出使金朝的宋人鍾邦直描述說,金源內地會寧府一帶,「一望平原曠野,間有居民數十家,……更無城郭,里巷率皆背陰向陽,便於牧放,自在散居」。這是對定居畜牧業的描述。當然,女真人早期的生活方式曾經有過游牧生活,那是起碼在建國建國前一百多年的事情了。史稱生女真「舊俗無室廬,……遷徙不常」。但到了獻祖綏可,從牡丹江流域「乃徙居海古水,耕墾樹藝,始築室,有棟宇之制,人呼其地為納葛里。"納葛里』者,漢語居室也。自此遂定居於安出虎水之側矣」。獻祖時代大約相當於十一世紀初葉,從這個時候起,女真人開始定居生活,並且有了農業經濟。從文獻材料中可以找到有關女真人農耕生活方式的不少證據。《高麗史》卷六靖宗八年(1042年)四月條,有東女真酋長向高麗索求耕牛的記載。金太祖天輔六年(1122年),宗翰派人向宋使馬擴交待說:「傳語童太師(即童貫):昨來海上曾許水牛,如今相望甚近,欲覓千頭,令送來。」這說明海上之盟時金人曾向宋朝索要過水牛。據南宋歸正人介紹說,金朝初年,女真人有「每春正擊土牛」的習俗,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耕牛在女真人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關於生女真的農耕生活,宋人有這樣的描述:「其地則至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鑿為業,不事蠶桑。」金初,宋使前往會寧府時,沿途所見的景象是:「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金朝初年,專門針對以女真人為主的猛安謀克實行了牛頭地制度,可見當時女真社會中普遍存在著農業經濟。(2)向以漢族為主的居住地移民,是女真漢化的主要途徑。生女真的傳傳統居住區域是「金源內地」。金源內地在金朝初年包括上京一帶,就是今天的阿什河、呼蘭河、牡丹江、松花江,後來人口向東京府(遼陽)和咸平府(今開原)兩路擴展。隨著金朝的軍事擴張,女真猛安謀克以軍事屯田的方式逐步向原遼朝的地域遷徙。金太宗時雖然滅掉了北宋,但沒有長期佔據中原漢地的意圖,所以先後扶植起偽楚、偽齊兩個傀儡政權。但由於漢人的傀儡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無法與南宋相抗衡,於是金朝只好改變策略,對中原漢地實施直接統治。這樣一來,就勢必要讓部分女真人移居中原。從太宗末年起,開始將女真猛安謀克大批遷往長城以南漢地,宋代文獻有「金左副元帥宗維(即宗翰)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漢地」的記載,這是天會十一年(1133年)的事情。金熙宗皇統初年,當金朝從南宋手中重新奪取河南、陝西之後,又將大批猛安謀克遷入中原屯田,「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隴之北俱有之」。這可能是金代女真人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海陵王正隆間,為了加強對女真貴族的控制,「不問疏近,並徙之南」,除了少數安置在長城以北的北京路之外,其他均遷入中原漢地。

圖片 2

圖片 1至海陵末年,猛安謀克的人口分布區域已從金初的上京、東京、咸平府三路擴展到上京、東京、咸平府、北京、西京、中都、河北東西、山東東西、大名府、南京等十二路。我在《金代猛安謀克人口狀況研究》一文[20]中,曾對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猛安謀克人口在全國各地的分布數量做過一個粗略的估計,其中長城以南各路的人口估計為360萬左右,約佔全部猛安謀克人口的47% 。這個數字大致可以代表金代女真人移居漢地的比例。如此眾多的女真人進入中原漢地,自然給女真族的徹底漢化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機緣。遷居中原的猛安謀克多為永久性移民。女真人原有以其所居之山川命名的習俗。及至入居中原後,便多以中原地名命名,如完顏燕京、蒲察燕京、完顏絳山、裴滿河西、蒲察西京、完顏鄯陽、烏古論兗州、粘哥荊山、尼龐古華山、徒單渭河等等,這說明他們並沒有客居異土它鄉的感覺,一種新的鄉土觀念很快就已經在他們的頭腦中紮根。若是與契丹人和蒙古人相比較的話,女真人確實很容易融入漢人社會。這仍然可以用生活方式來加以解釋,因為漢人的生活方式與女真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才會有那麼多的女真人遷入漢地並且長期定居下來。(3)建國以來的大量考古成果也為女真人的農耕生活方式提供了許多物證。在生女真的活動區域內,南起松花江,北至黑龍江,西起大興安嶺東麓的金東北路界壕邊堡,東至三江平原,都發現了大量的金代農業生產工具。如1958年在黑龍江肇東縣清理的一座金代城址,出土鐵器700多件,其中就有各式農具50餘件。有人統計,黑龍江省境內歷年來出土的金代鐵器多達數萬件,其中以農具最為普遍。《金史》在記載金太祖稱帝建國的儀式時有這樣一段文字:「收國元年春正月壬申朔,諸路官民耆老畢會,議創新儀,奉上即皇帝位。阿離合懣、宗翰乃陳耕具九」,「祝曰:"使陛下毋忘稼穡之艱難。』太祖敬而受之」。1985年至1986年,筆者參加了金皇陵的調查與試掘,當時就出土了鐵制農具。2001——2002年發掘金睿陵,出土了大小9件農具。睿陵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陵墓,是從黑龍江遷徙而來,說明這些出土的農具也是來自於原葬地。這無疑說明了從金太祖建國時開始,金朝農業經濟已經是主導經濟了。[13]不少論著都以這條史料為據,謂金朝建國之初即以農業為本。我覺得這個結論未免有些造次。《金史》里的這條史料源於《大金集禮》,[14]而根據我們所了解的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來看,與其說它更接近於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毋寧說它更接近於漢民族的農業定居生活方式。姚從吾先生曾經有過這樣的感慨:我們常有一種感覺,女真這個北方民族竟沒有一種自成套數的自有文化,比如像契丹人的捺缽文化那樣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實這就是一個生活方式的問題,由於女真人的生活方式與漢人的生活方式差異不大,所以就不像契丹人那樣有一套迥異於漢文化的東西。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女真人接受起漢文化來就顯得非常自然和特別容易,不存在什麼先天的障礙。這就是女真人全盤漢化的基本背景。向以漢族為主的居住地移民,是女真漢化的主要途徑。生女真的傳傳統居住區域是「金源內地」。金源內地在金朝初年包括上京一帶,就是今天的阿什河、呼蘭河、牡丹江、松花江,後來人口向東京府(遼陽)和咸平府(今開原)兩路擴展。隨著金朝的軍事擴張,女真猛安謀克以軍事屯田的方式逐步向原遼朝的地域遷徙。金太宗時雖然滅掉了北宋,但沒有長期佔據中原漢地的意圖,所以先後扶植起偽楚、偽齊兩個傀儡政權。但由於漢人的傀儡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無法與南宋相抗衡,於是金朝只好改變策略,對中原漢地實施直接統治。這樣一來,就勢必要讓部分女真人移居中原。從太宗末年起,開始將女真猛安謀克大批遷往長城以南漢地,宋代文獻有「金左副元帥宗維(即宗翰)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漢地」的記載,這是天會十一年(1133年)的事情。金熙宗皇統初年,當金朝從南宋手中重新奪取河南、陝西之後,又將大批猛安謀克遷入中原屯田,「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隴之北俱有之」。這可能是金代女真人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海陵王正隆間,為了加強對女真貴族的控制,「不問疏近,並徙之南」,除了少數安置在長城以北的北京路之外,其他均遷入中原漢地。至海陵末年,猛安謀克的人口分布區域已從金初的上京、東京、咸平府三路擴展到上京、東京、咸平府、北京、西京、中都、河北東西、山東東西、大名府、南京等十二路。我在《金代猛安謀克人口狀況研究》一文[20]中,曾對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猛安謀克人口在全國各地的分布數量做過一個粗略的估計,其中長城以南各路的人口估計為360萬左右,約佔全部猛安謀克人口的47% 。這個數字大致可以代表金代女真人移居漢地的比例。如此眾多的女真人進入中原漢地,自然給女真族的徹底漢化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機緣。遷居中原的猛安謀克多為永久性移民。女真人原有以其所居之山川命名的習俗。及至入居中原後,便多以中原地名命名,如完顏燕京、蒲察燕京、完顏絳山、裴滿河西、蒲察西京、完顏鄯陽、烏古論兗州、粘哥荊山、尼龐古華山、徒單渭河等等,這說明他們並沒有客居異土它鄉的感覺,一種新的鄉土觀念很快就已經在他們的頭腦中紮根。若是與契丹人和蒙古人相比較的話,女真人確實很容易融入漢人社會。這仍然可以用生活方式來加以解釋,因為漢人的生活方式與女真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才會有那麼多的女真人遷入漢地並且長期定居下來。金朝建國之初,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實行女真傳統的「勃極烈」制度,對於所佔領的遼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舊制。如太祖收國二年(1116年)佔有遼東京州縣以後,「詔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就是不管是系遼籍女真,還是漢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區別,「率用猛安、謀克之名,以授其首領而部伍其人」。但一到進入燕雲漢地,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甚至引起了動亂和暴亂,於是,只好對新佔領的地區,實行原有的漢官制度。史稱「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時奉行女真舊制和漢制的雙重體制。金初的所謂「南面官」,亦即漢地樞密院制度,故《金史》謂「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於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與此相對的「北面官」,主要指當時實行於朝廷之內的勃極烈制度,也就是貴族議事制度。初期的二元政治存在於1123至1138年。漢地樞密院最早設於天輔七年(1123年),地址在營州廣寧(今河北省昌黎縣),後遷平州,再遷燕京,天會年間一度分設燕京和雲中兩個樞密院,後又歸併為一。至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結束了雙重體制並存的局面,這是熙宗漢制改革的結果。早在金太宗天會初期,就有一些女真貴族的上層人物積極主張摒棄女真舊制,全盤改用漢制。《金史》卷七八《韓企先傳》曰:「斜也、宗幹當國,勸太宗改女直舊制,用漢官制度。」斜也即太祖弟完顏杲,太宗時為諳班勃極烈,與國論勃極烈宗幹同主國政,可見當時支持漢化的勢力已經相當強大。不過終太宗一代,仍維持著二元政治的局面。《金史》里雖有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建尚書省的記載,但人們一般認為當時的尚書省是設在燕雲漢地,與後來中央朝廷建立的三省制度無關。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天會十二年(1134年)正月,在宗干、斜也的壓力下,金太宗「初改定製度,詔中外」。由於太宗一年後就死去了,所以實質性的漢制改革是在熙宗朝進行的。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甲寅,「頒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自金初以來實行二十餘年的女真勃極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廢」,以三省六部製取而代之。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這不只是簡單地改換一個名稱而已,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漢地樞密院是作為雙重體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台尚書省則只是中央尚書省的派出機構。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標誌著二元政治的終結和金朝政治體制的一元化。一般研究者將「天眷新制」和金熙宗聯繫起來,實際上,熙宗即位才十六歲,是不可能主持如此大規模的改革的,實際主持人就是完顏宗干。因為當時斜也也已經去世。熙宗朝的漢制改革,從天會末年至皇統初年,大約持續了八、九年之久。改革的內容極為廣泛,涉及中央職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法律制度、勛爵制度、禮制、儀制、服制、曆法、宗廟制度等等,除了猛安謀克制度以外,女真舊制大都已被廢棄,故宋人謂金朝「政教號令,一切不異於中國」。這無疑是金朝走向全盤漢化的重要一步。(4)金人曾明確指出遼金兩國國家本位的差異:「本朝與遼室異,遼之基業根本在山北之臨潢,……我本朝皇業根本在山南之燕。」遼金兩朝漢化程度的不同,這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遼朝始終堅持草原本位,而金朝在海陵王時代就已確立了漢地本位。

圖片 1金朝前期,定都於金源內地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據說從太宗時起,執掌朝政的宗翰就有遷都燕京的打算。《大金國志》卷二四《宣宗皇帝》(上)有此一說:「初,忠獻王粘罕欲贊太宗都燕。」卷二二《東海郡侯》(上)亦云:「初,忠獻王粘罕有志於都燕,因遼人宮闕,於內城外築四城。」這兩條文字均抄自《金人南遷錄》,雖然《南遷錄》是一一部出自南宋人之手的偽書,但這種說法值得注意。熙宗改制以後,金朝出現政治重心南移的傾向。從天眷三年(1140年)至皇統元年(1141年),熙宗駐蹕燕京長達八九個月,當時漢制改革的一些舉措就是在此期間制定實施的。皇統二年與南宋訂立和議後,金朝已佔有大半個中國,在此情況下仍定都於遠在東北一隅的上京,確實有諸多的不便。故熙宗時期不得不為此採取某些權宜措施,如官員銓選的地點,《金史》里有這樣一條記載:「凡省選之制,自熙宗皇統八年以上京僻遠,始命詣燕京擬注,歲以為常。貞元遷都,始罷是制。」重要的官員考選制度都在燕京進行,無疑,此時的燕京已經成為金國的重要的政治中心了。海陵王發的政變稱帝後不久,即於天德二年(1150年)十二月廢罷行台尚書省,中央朝廷撤銷了代表重要政府的機構,這表明他已決意遷都中原。次年四月,「詔遷都燕京」,同時派人擴建燕京舊城,營建宮室。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金朝正式移都燕京,並改燕京為中都。海陵王的遷都大概遭到了部分女真舊貴族的抵制,比如在遷都燕京之後,徒單太后就仍然留居於上京會寧府,這是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跡象。為了徹底剷除保守勢力的根據地,海陵王採取了非常決絕的措施:「命會寧府毀舊宮殿、諸大族第宅及儲慶寺,仍夷其址而耕種之。」將祖宗陵寢也從遙遠的上京遷移到燕京,如此堅決的態度,恐怕只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可以相比。遷都燕京不過數年,海陵王又有了進一步南遷開封的打算。這一計劃與侵宋的戰爭準備有關。據《金史·海陵紀》,正隆六年(1161年)正月,海陵王對宋使宣稱他將前往河南巡幸,並說不會在南京開封久留;是年四月,「詔百官先赴南京治事,尚書省、樞密院、大宗正府、勸農司、太府、少府皆從行,吏、戶、兵、刑部,四方館,都水監,大理司官各留一員」。雖然海陵王否認他將遷都開封,但這可能只是為了不引起宋人的警覺罷了;我想,海陵王的本意大概是準備在統一全國後正式定都於開封。據說海陵王曾對吏部尚書李通說過這樣的話:「朕欲遷都汴京,將宮室重修,加兵江左,使海內一統。」另外從宋朝方面的文獻來看,當時南宋朝野輿論普遍認為金朝將遷都開封。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校書郎王十朋上高宗劄子說:「竊聞道路洶洶,咸謂虜情叵測,有南下牧馬、巢穴汴都、窺伺江淮之意。」[39]同年四月辛未,南宋「遣周麟之使金賀遷都」,這說明宋人確實是將海陵王的「南巡」理解為金朝國都的南遷。及至海陵王對宋開戰,世宗稱帝於東京遼陽之後後,圍繞著國都的選擇問題,又發生過一場爭議。時「阿瑣殺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離只,遣使奉表東京,而群臣多勸世宗幸上京者」,這說明當時有相當多的女真貴族並不贊成海陵王的漢地本位政策,主張還都於上京。但由於李石、張玄素、獨吉義等人的勸說,世宗最終還是決定進據中都,仍舊堅持漢地本位。可以說金朝的漢化方向在熙宗和海陵兩朝就基本上已經決定了。如上所述,猛安謀克的大規模南遷主要是熙宗朝的事情,金朝政治體制的一元化也完成於熙宗時期,海陵王完顏亮則確立了金朝的漢地本位政策。所以後來清朝統治者在總結金朝亡國的經驗教訓時,總是把責任算到熙宗和海陵兩人的頭上,指責他們「循漢人之俗」、「效漢人之陋習」、「盡失其淳樸素風」。客觀地說,清人並沒有平白無故地冤枉他們。完顏亮殺堂兄即皇位後定都北京女真漢化為什麼如此徹底?1女真漢化為什麼如此徹底?2女真漢化為什麼如此徹底?3女真漢化為什麼如此徹底?5女真漢化為什麼如此徹底?6女真漢化為什麼如此徹底?7女真漢化為什麼如此徹底?9女真漢化為什麼如此徹底?10女真漢化為什麼如此徹底?11金朝中國歷史—(金)金朝_百度百科歷史人物完顏亮 DM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241——金朝概況金朝和西夏金朝的宮廷政變
推薦閱讀:

選擇皇太子的終極測驗——十位處子
歷史上真的有甄嬛嗎?她的一生究竟是怎樣的
一首說明明末歷史變遷的歌謠
多倫多的歷史
【轉載】英媒:中俄天作之合極其可怕 奧巴馬犯歷史性大錯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