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歷史、方法、視野:關於《學術研究入門手冊》的對話

葛兆光:歷史、方法、視野:關於《學術研究入門手冊》的對話140

富書部FRC32012-09-29 22:11樓主葛兆光(點擊進入百度百科),男,原籍福建,1950年生於上海。1968年上山下鄉,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貴州省凱里縣磚瓦廠、農藥廠、供銷社當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本科畢業,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任江蘇省揚州師範學院(今揚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92年至2006年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古代中國的宗教史和思想史,歷史學,專門史及歷史文獻學。

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1986)、《道教與中國文化》(1987)、《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1989)、《唐詩選注》(1994,1999)、《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1995)、《葛兆光自選集》(1997)以及《中國思想史》兩卷本(1998、2001)等。正派、認真、不媚不俗構成了他鮮明的個性。他查資料,一定要找儘可能完整和獨特的資料;他寫文章,就一定要寫出自己的風格;課程已教了多年,講義內容卻在不斷更新,哪怕是只加一個小小的典故,他也都「精雕細刻」,「認真得近於刻板」。也許正是這一鮮明個性,才使得他在出版了《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想像力的世界》、《晚唐風韻》、《中國經典十種》、《中國禪思想史》、《中國古典詩歌基本文庫·唐詩卷》等一系列在海內外頗具影響力的專著後,又花了近四年的時間,推出了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著作《中國思想史》權威人士評價讀書「突破了以往描述觀念的歷史嬗變的思想史寫法,試圖從知識、思想與信仰三者的經緯交錯中、從精英與世俗之間觀念的互動中揭示中國文明構成及發展的複雜底蘊。」第一卷1998年5月出版,初版的一萬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售罄,各地仍需求甚殷,而且引發了「怎樣重寫學術史」的討論,從理論上對史學傳統與歷史詮釋等一系列重要課題提出了挑戰,開創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篇章。認真、勤奮、嚴謹、創新,構成了「熱愛」的全部內容。暢暢快快地讀書,一部一部地「啃書」,認認真真地教書,精益求精地編書,嘔心瀝血地寫書,成了葛兆光的全部事業。在他那簡樸的兩室一廳的房子里,有一間半裝滿了書籍。讓人感到「奢侈」的只有用於工作的一部台式計算機和一部筆記本式計算機及一排排精美的原版日文書籍。燕園和清華園在世人的眼裡是一流學府的棲息地,葛兆光有幸在北大度過了7年的學習時光後,又沐浴在清華大學的「營養」艙內。如果說北大自由凝重的學術氛圍為他鋪設了厚厚的研究功底,那麼清華「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則點燃了他的學術思想之薪火。熱愛,成為他不懈拼搏的動力。據說堅持寫日記,成為他治學的一劑「靈丹妙藥」。說是寫日記,其實就是把一天來的所讀、所思、所感、所想如實地紀錄下來,其中絕大部分是工作日記。「你把做學問是當成自己的樂趣,還是當成職業?這有本質的差別。」葛兆光是在很少有人問津的一摞又一摞的故紙堆中磨練出了自己的意志,為寫一部書而讀了上千本書,把研究當成了最大的樂趣,在與古人和哲人的對話中,使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一步步得到了升華。1997年下半年至1998年上半年,葛兆光到香港又東渡日本,應邀分別在兩地作了一年的客座教授。到國外,對普通人來說是度假,是消遣,然而對肩負著上百萬字寫作任務的葛兆光來說,卻是難得的梳理思想、收集資料及寫作的大好時機。日本京都大學的圖書館成了他的又一個「工作室」;在香港浸會大學裡上班最早的還是葛兆光。「要做成一件事,就要犧牲好多東西。要跟國際上學術界對話,就不能急功近利。」圖書的真正靈魂是學術含量,書籍的永恒生命源於質量。善於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博覽群書中及時掌握中外研究動態,是葛兆光思想活躍的關鍵所在。「愛吵架」,是其思想活躍的又一個代名詞。「思想自由是學術的靈魂,個性獨立是繁榮學術創作的根本」。翻開葛兆光的任何一本書,都不能不令你在其獨到的見解中有所感悟。葛兆光:歷史、方法、視野:關於《學術研究入門手冊》的對話張洪彬,2007-12-30 0:33:00發表,點擊上述標題進入原文。跨入「學術研究之門」可以可能?在我們由「研究生」通向「研究者」的漫漫征途上,我們將經受重重考驗:修習課程學分、撰寫課程文章、接受中期考核、發表學術論文、進行開題報告、寫作畢業論文、智闖論文答辯……這一路上,如果你不能拿出做回「研究僧」的勇氣、不能生成「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決心、不能做好 「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準備、不能內置「青燈、黃卷、一書蟲」的圖景,你就可能永遠找不到「學術研究之門」,除非你是個天才。葛兆光先生說「研究生教育不是教天才,而是保證一個底線」。如果你是天才,可以無師自通,跨入「學術研究之門」於你或許就如跨過自家的「大門」那樣簡單。如果你不是「天才」,找尋起那扇通往象牙塔高層的「准入之門」,也許,就非易事。你需要自己「努著力」,更需要導師在上面「指著引」、同道在身旁「鼓著氣」、師弟、師妹在樓下「加著油」……傅傑先生回憶起自己的讀研生涯,他說那時選擇「讀研究生」也就是選擇了「學術人生」;葛兆光先生在清華學習時,會去圖書館的夾層翻閱自己的前輩所撰寫的畢業論文,一次他發現了陳寅恪先生給學生論文所留下的批註:如果你不講清楚這點,你就導致兩個後果……楊澤波先生在復旦求學時,發現了復旦文科圖書館的「三樓半」,大量原先在外面根本看不到的書籍讓他突然發現「中國哲學原來還可以這樣做」……「自身的努力」永遠是第一位的、「自身的努力」是三位先生由當年的「研究生」轉變為今天的「研究者」的根本保障。但他們又不僅僅是「研究者」還是「教育工作者」。葛兆光先生承認「現在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的水準有些下降」。但是,他並沒有責怪學生的意思,而是更多地將責任攬在了自己的身上:當老師的要反省自己給了學生什麼?老師要給學生本學科研究領域的歷史、方法、視野。於是葛先生萌生了出版一套《學術研究入門手冊》的想法。想法得到了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復旦大學出版社等的鼎力支持。2007年9月23日,在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復旦大學出版社的聯合倡議下,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社科院等數十所高校、社科院的近30位知名學者齊聚復旦大學,為 《學術研究入門手冊》的編撰工作出謀劃策。編者就研究生如何跨入「學術研究之門」、如何編撰《學術研究入門手冊》等話題分別採訪了葛兆光、傅傑、楊澤波三位文史哲領域的專家。相信三位先生講述的「學術人生」、編者與先生們的對話能對大家的研究與學習工作有所幫助。(宋偉)歷史、方法、視野:關於《學術研究入門手冊》的對話宋偉 劉堃研究生教育不是教天才,而是保證一個底線記者:您是如何想到要策劃《學術研究入門手冊》這套書的?您策劃這套書的目的是什麼?葛兆光:其實我們關注教材,關注教科書已經很久了。我以前也寫過關於歷史教科書的文章。因為,教科書是爭論很多的一個領域,日本、韓國、台灣的歷史教科書都引起了較大的風波,我常講:「一打著作的影響,比不上一本教科書。」我想,教科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很多的年輕學者,從大學以來,他的成長是和教科書聯繫在一起的:他的學術生涯和學術基礎也許都是在教科書里發展起來的。包括我們學術研究的一些弊病,也是從教科書那裡來的。你看我們有些人寫的論文,就是教科書的一章、一節的放大,實在是沒有意思。但是,我們這次編寫的,似教科書,又非教科書,我們是想編一套給剛剛入學的碩士研究生一個研究入門的引導手冊。我們想了很多名字,「研究入門」,或是「研究手冊」,名字還沒有定,但是這個想法我們已經想了很久。我個人特別關心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是教師,當了多年教師,覺得教書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一直在關心這個事情。另外,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現在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地方很多,到處都在招收碩士。不像博士,門檻比較高一點,有些地方沒有設博士點,它就不能招。但是碩士點很多,可各個學校條件不一樣。有些學校的老師,視野寬一點,方法好一點,教的學生可能就好一點;有些就不行。有些學校,圖書館好一點,有些學校圖書館差一點,在一些學校,你研究的領域的很多東西,就看不到了。所以,如何使得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能夠有一個基本的規範性的訓練,這是我們正著力做的工作之一。有一個理念我一直很強調:研究生教育不是教天才,而是保證一個底線。就是說,天才我們教不了,天才是自己就出來了的,但是,老師的責任是使得所有學生包括最差的學生也能夠站在基本水準線之上。我們現在編這個教材、這個入門,目的就在於保證學術訓練的基本底線。記者:就如同木桶原理,要提高最短一塊板的高度?葛兆光:這還是有些不同的。最短的一塊板決定了木桶的容量,一旦短了,水就流出來了。碩士生教育不同,即使教得不好,也可以有天才的出現。但是,我們不能用天才來衡量我們的教育,而是應該以最基本的水準不低,來衡量我們的教育。這就是我們編這套書的目的。我是老師,老師就是把方法傳授給你。記者:您前面說似教科書,又非教科書,能不能在具體講一講?這套書的體例、大致內容是什麼呢?葛兆光:我們的書還不完全是教材,而是入門引導,研究手冊。所以,我們編寫的時候強調給學生三個方面:第一,你這個學科的歷史、研究的領域如何?第二,你這個領域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麼?第三,你應該有,或者希望你有的學術視野有多寬。這是我們要做的。所以我們在設計這套書的時候,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怎樣去編,怎樣才能使碩士一年級的學生,能夠接受一個比較全面的歷史、方法、視野的熏陶。所以,我們準備把書分成四大塊:第一,學術史。就是說你這個領域,過去和現在,國內和國外,都做了些什麼研究。例如你研究王陽明的學說,我們就從晚清到民初、日本到中國當時對王陽明思想學說的論述開始說起。因為你講了研究史之後,就可以使年輕的研究生知道,前人做了些什麼,還有哪些沒做,我可以去做哪些。因為現在很多研究生根本搞不清楚,或者說根本不願意搞清楚前人做了些什麼。什麼東西似乎都是我自己發明的。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情?以前我在清華大學,去翻30年代的大學生的論文,發現過陳寅恪先生的批註,大意是,如果你不講清楚這點,你就導致兩個後果:第一,你說明不了哪些是你的新發明;第二,你無法避免抄襲的嫌疑。也許你就是抄的,你把前人的東西都隱沒了,不說了。所以,你一定要有證據證明自己的研究有新意。所以,第一部分就是你研究的這個領域的歷史,簡單說就是學術史。學術史也要訓練,每一個學科的人都應該有學術史的意識,尤其是碩士,一進來就要有這個意識。第二,基本的研究方法。我覺得方法很重要,以前有句話說:「莫把金針度與人」,就是說不把方法交給你,你還得聽我的。但現在當老師不一樣,你就應該把方法交給人,「點石成金」,不是說給他金子,而是給他那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個是真重要的。我們現在當老師的,不是以前的戲班子的班主,教會了徒弟,就餓死了師傅,我們是現代大學的老師,就是把方法傳授給你。第三,研究示例。這一部分繼續講方法,但是講的是個案、是示範,因為我們針對的對象是碩士,碩士與博士不同,還很年輕,剛剛入這一行的門沒多久,所以,我們準備在第三部分選擇一些可以模仿的、也是最優秀的研究論著來介紹。比如,我們過去一百年裡面,有幾篇文章,或是幾本書,是最精彩的。你可以看人家是怎麼找材料,怎麼去切入,怎麼分析,怎麼得出結論。第四,學術視野。我們希望所有編寫者用比較大的篇幅來開參考文獻。這參考文獻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基本文獻」,一個是「進階文獻」。前者就是說,你最起碼這些論著要看過,不看不行;但是,如果你要更深入地研究,一些更專門、非常深的論著就要看了,我們再給你開第二個書目。這兩部分加起來,要佔到全書的三分之一。為什麼呢?各地的圖書館不一樣。有些圖書館裡沒什麼好書,但是,好在現在網路很發達,開了這個文獻之後,有些書萬一在圖書館裡找不到,可以通過網路去找。記者:大篇幅地看參考書目? 有必要嗎?葛兆光:很有必要。這個參考文獻有三個作用:第一、規範作用。看過參考文獻之後,你就知道哪些是基本文獻,哪些是參考文獻,哪些是偶爾參考的文獻。總歸有一個次序。我發現,很多學生沒有這個意識,有些很邊緣的、很零散、很犄角旮旯的資料都引用了,最基本的文獻卻沒看!這就不是專業人士,是業餘人士。我經常用下棋的比喻,就是會下棋的人,行棋的次序是不能錯的,你就是先守角後占邊然後再去圍肚子,這是基本方法,也是專業棋手必須訓練的最基本的堂堂正正的「內功」。出來一個業餘棋手亂殺一通,出邊鋒的,走怪招的,什麼都來了,那不行。你開出了基本文獻和進階文獻,這就能做到這一點。第二、釐清主次。讓他知道自己研究的這個領域有多大的範圍,有多少的論著,千萬不要以為這個領域,就是那麼幾個東西在那裡,你要知道更廣闊的。很多東西你都要知道。你不能說,我找不到,算了,我就看這一點,湊出篇論文。那不行。至少最基本的東西你都要看了。所以,你看我們比別人要正規一點,就是說,看的文獻還算比較全的,有次序的,有輕重緩急,主流支流還是分得清的。第三、開闊視野。我們對碩士生要求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我們也要求他們多知道點事情,現在中國人文學科的研究,已經不能是閉關自守,可以自己關起門來吃大鍋飯的時代了。你這個「文本」,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研究。所以,你一定要知道,要在華山論劍,而不是自己搞一小圈人在那兒,拿著竹劍、木棍在那兒隨便打一打,就算「我是東邪」、「你是西毒」了,好像都已經佔了山頭了。你得有這個氣魄,將來你讀到博士,或更高的學位,你的視野要寬闊。這樣整個書就分為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看起來沒有跟你講你要研究的東西,比如說你要研究宋代思想史,它並沒有跟你講宋代思想史,但是,它給你的是宋代思想史研究的歷史、基本方法、研究的視野和文獻。這樣它有點等於是帶點工具書性質的東西,這樣的東西,我們就想,它是不是應該叫「手冊」。讓學者都寫自己擅長的領域記者:這套書大概會出多少本?請多少位學者來撰寫呢?葛兆光:因為我們現在還在摸索,我們先在人文學科領域裡試驗,就是文史哲,我們先從這個方面開始。但是,我們不打算按照學科分類表上的那種分類方法,而是按照學者的專長,可大可小,根據自己熟悉的擅長的領域來做,這樣才可能寫得比較深入,他可以把他知道的方法、文獻等都講出來。所以,與其按照學科分類表獃獃板板的、好像面面俱到,還不如讓學者都寫自己擅長的領域。目前,我們有三十個左右編寫者,有復旦的,也有復旦校外的,有上海的,還有海外的。我們都統一要求,給學生一個示範性的東西。今天我還跟他們講,乾脆按照研究生院規定的學位格式,這樣我們現在寫的這個書的格式,就是研究生將來論文的格式,照著這個格式寫就行。記者:您打算寫哪一方面?葛兆光:我現在沒時間寫。我們請來那麼多好的教授來做,我的責任只是建議。記者:您既做「領隊」又做「運動員」不是更好?葛兆光:因為我想我可能沒有時間來做。但是,我會把我的所有想法隨時告訴大家,如果大家覺得我的想法可以接受,那麼,大家就按照這個方法,都朝著這個方向去做——因為我們目前研究生階段沒有什麼教材,我也不希望有什麼教材,我希望的是方法和引導,不要那種硬灌的教材,因為教材一旦搞得不好,你的思路就被框住了。記者:是不是可以給傳統教材一些新內涵?葛兆光:傳統教材需要兩種東西來補充。一種東西是方法、引導,一種是參考資料,給你編很多參考資料,就是文獻。過去我在清華,編過《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讓你看資料,有很多好處,第一,你接觸了原始文獻,不至於說人云亦云,而且你還是真讀書,讀很多文獻;第二,資料不限制你的思路,可是教科書,有脈絡,有結構在裡面,理解視野就被框住了;第三,參考資料是開放的,裡面有進一步延伸的閱讀。所以,一方面是參考資料,一方面是方法,兩者結合起來,比現成的教科書好。教科書,研究生不應該有,不需要。它應該是一方面是參考資料,一方面是方法。這兩個加起來好一點。學者不能只做學術研究記者: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成立之初,您曾說研究院的使命在於為中國尋找多面「鏡子」。這是一個很「崇高」的目標。最近,文史研究院的一些老師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經典100句》,你寫了序,現在又策劃研究生入門手冊。您如何看待研究院在文化普及和學術普及方面做的工作?葛兆光: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學者不能夠只把學術研究出來就完事,而是要把研究出來的學術,讓更多人知道。所以,一次我接受《南方周末》採訪的時候講了一段話,大意是說:現在的傳媒,有時水平很差,可是,你不能老批評它,你批評它,你的責任在哪裡?那個文章的標題是我自己定的。我說「要共同提升,不要一起沉淪」。就是說,我們得有責任讓這個媒體水準變得高點。所以,我不反對學者參與公眾傳播領域的一些活動。與其讓那些不通的人,讓那些歪門邪道的人去做,整天在電視上胡說八道,還不如你去出場,你應該去提升媒體的水準。其實,我講的那段話很多人誤解,認為我支持于丹,其實,我雖然不反對於丹這樣的說法,但是,我更希望有講得更好的人去講,你不能一棍子把于丹給打死了。你說我們這些學界的人有沒有責任?要去做點教材的工作,要做一點傳播的工作。我們有些老師,就自己研究的那一畝三分地,關起門來什麼都不管。可是,你作為一個學者,有沒有一個社會關懷?你要有社會關懷。如果你就只會指責人家,那怎麼行呢?你自己去做呀!對於教材,有人——我不這麼認為——但是有人這麼認為,最高明的學者,都不寫教材。寫教材的都是不高明的學者。那好,學生們看得都是不高明的教材,那還成什麼話?是不是?這個做法就不對。應該是一流的學者來寫教材。你想,Braudel算了不起吧,他也去做歐洲文明史的教材《文明的文法》。再比如說,以色列人研究猶太歷史,那麼多重要的學者,人家要研究專業的話,他研究死海古卷,那多專業呀!可是,人家一邊在研究死海古卷,回過頭來也寫以色列史,猶太史的基本教材。那裡面有很多促使今天的猶太人凝聚起來、形成一個文化共識的意義。我們的學者為什麼不去做一點教材呢?我們的教材真的不是很理想。改革開放以後,大家覺得寫教科書不算什麼,覺得它不能體現我個人的成就。其實是應該寫的,應該由一流學者來寫最基本的教科書。當老師的要反省自己給了學生什麼?記者:您認為當下部分碩士研究生甚至少數博士研究生難入學術之門的原因何在?葛兆光:我們現在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的水準有些下降,當然這個話不好一概而論。也有些博士就比較好。現在關鍵問題是水平參差太大,還有呢,我們可能要求偏松。有很多學生覺得我可能比較嚴厲。包括我參加答辯的時候,可能學生會覺得很狼狽。我要挑很多問題來問,而且我要挑的還不是細節問題,可能整個你的論文都要被推翻掉。有人就不願意找我當導師。找我當導師很慘,但是,事實上相處長了,學生會明白老師的苦心。我們的學生,尤其是畢業了的學生,事後會想到,哎呀,幸好老師要求嚴格一點,否則的話就……當然,我們也聽到學生說,好呀,我們老師連管都不管我們。可是「管都不管我們」有什麼用?你那個時候快活,日子好過,但是,答辯的時候就麻煩了,老師要使出渾身解數保他過關,這樣有什麼好?將來做什麼都不行。我是覺得,研究生的水準參差不齊有很多原因,老師的要求是一個,老師帶的學生太多也是一個,沒有很好的入門方法的引導也是一個,整個社會對於人文學科的漠視——好像很多好學生都不願意學這個——也有關係。還有,我們現在人文學科的學生,越來越技術化和專業化,缺少了問題意識和社會關懷,他在人文學科領域不大會有好的選題出來。這都是有關聯的,我們整個人文學科領域的水準,我不敢說它完全在下降,但是現在確實令人擔憂。我們要守住那個基本合格的底線,好像都不太容易了。我們要自我檢討,儘管制度的問題我們沒辦法改變它,但是,我們仍然要反省,我們當老師的,到底給了學生什麼,我們現在編這套書,起初的動機也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六壬入門的主要神煞,吉神和凶神
【網球】網球初學入門寶典
南美旅遊入門
-交誼舞快速入門.03.華爾茲
【易家書蟲】從入門到進階,交易必看的書單推薦!

TAG:學術 | 歷史 | 方法 | 對話 | 學術研究 | 視野 | 研究 | 關於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