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清)王先謙外篇第十六繕性
國學導航-莊子集解 | 首頁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專題 今人新著 |
外篇第十六繕性
繕性於俗,俗學以求複其初,崔云:「繕,治也。」郭云:「已治性於俗矣,而欲以俗學複性命之本。」案:宣本刪一「俗」字。據郭注,明有兩「俗」字也,然疑衍一字。蘇輿云:「案當衍一俗字,學與思對文。言性與欲皆已為俗所汙,雖學、思交致,只益其蒙。宣以『俗學"『俗思"句斷,似失之。」 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釋文:「知音智。」 宣云:「 定能生慧。」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智生而不任智,是以智養其恬靜。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知、恬交養,而道德自其性出矣。夫德,和也;道,理也。宣云:「道德止是和順。理,猶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道德生仁義。義明而物親,忠也;宣云:「是為實有道德。」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 成云:「雖複涉於物境,而恆歸於真情,所造和適,故謂之樂。」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實行於容體而順乎自然之節文,即是禮也。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釋文:「遍音遍。」郭云:「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俞云:「據郭注,是為『一偏"之偏,故郭雲然。釋文音誤。」案:本當作「偏」,唐時誤「遍」,故陸隨文作音,義不可通。宣本已改「偏」。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彼自正而蒙被我之德,是德與德相感,不以己之德強人而冒覆之也。若強天下而冒覆之,是以我正彼,則物之失其性者必多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混混芒芒,初分之時也。與一世而得澹漠焉。成云: 「恬澹寂漠,無為之道也。」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無所矯飾。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成云:「燧人變生為熟,伏羲畫八卦以制文字,作結繩而為罔罟,智詐萌矣,嗜欲漸焉,順黎庶之心,而不能混同至一也。」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成云:「神農有共工之伐,黃帝致蚩尤之戰,苟且欲安天下,未能大順群生也。」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 宣云:「失其源也。」□淳散樸,釋文:「□,本亦作澆。」成云:「 唐、虞設五典而綱紀五行,置百官而平章百姓,五行自茲而荒殆,百姓因此而澆訛,毀淳素而散樸質也。」離道以善,險德以行,險,危也。離於道以企善,危其德以制行,若務光、申徒狄之類是也。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宣云:「舍天性,用人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宣云:「人益巧偽。」俞云:「詩:『 不識不知。"『識知"二字連文,言必不識不知而後可定天下。諸家從識字斷句,非。」 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複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宣云:「以非道為道。 」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成云:「使聖人降跡塵俗,混同群生,韜藏聖德,莫能見用,雖居朝市,無異山林。」隱,故不自隱。宣云:「遭道隱之世,不必自隱而已隱也。」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複於至一之世而不見其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深固自然之根,保寧至善之極,以待時也。此存身之道也。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成云:「古人之行任其身者,不以浮辯飾小智。」不以知窮天下,成云:「不縱知以困蒼生。 」不以知窮德,成云:「知止其分,不以無涯而累其自得。」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郭云:「危然,獨正貌。」己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成云:「小識小知,虧損深玄之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樂全其性,即是得志。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郭云:「 全其內而足。」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成云:「儻者,意外忽來。」寄之,其來不可圉,圉,禦也。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肆志,放縱其志。不為窮約趨俗,不貶志以徇俗。其樂彼與此同,視軒冕與窮約無異。故無憂而已矣。故能處貴而無憂。今寄去則不樂,今人所同。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樂軒冕者,志荒於外。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向云:「以外易內,可謂倒置。」 |
|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推薦閱讀:
※《莊子》很有深意的十句經典(值得細品)
※《莊子》列禦寇
※莊子,一隻真正的蝴蝶
※《莊子》天運
※莊子集解(清)王先謙逍遙游第一
TAG: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