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學基礎》

《中醫護理學基礎》(3629)學習參考資料

緒論

1、奠定了中醫辨證施護基本原則的醫家是張仲景。

2、最早記載傷口沖洗和消毒的醫書是《五十二病方》。

3、中醫護理學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

4、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內涵是: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

5、中醫護理學診斷和護理疾病的基本原則是:辨證施護。

6、關於《傷寒雜病論》的描述中正確的是:形成了中醫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為中醫護理的辨證施護開創了先河;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

7、哪些醫學專著的成書,標誌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9、中醫護理學:是護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研究探討中醫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為主的一門學科。

10、整體觀念:即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同時也十分重視人與外界環境的有機聯繫。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和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為整體觀念。

14、辨證施護:就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病情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證候,從而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與護理措施。

15、同病異護: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個體或不同的階段會表現出幾種不同的證候,證候不同,疾病的本質特點就不同,應採用不同的護理方法。

16、異病同護: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過程中也可以表現出相同的證候,證候相同則疾病的本質特點也基本類似,因而可以採用相似的護理方法。

17、為什麼說人與外界環境密切相關?人類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情況下,人體通過內部的調節機能,以適應外界的變化,來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外界環境的變化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者人體本身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就會發生疾病。由於人與外界環境密切相關,所以因時、因地、因人施護,是中醫護理學的重要原則。

18、簡述辨證與施護的關係。辨證就是辨別疾病的證候,施護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原則和實施護理措施。因此辨證是施護的前提和依據,施護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證施護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護理疾病的過程。辨證和施護是診斷和護理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是指導中醫臨床護理工作的基本法則。

19、中醫護理如何理解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醫護理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將全身各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有機整體性還表現在形體與精神之間的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診治護理病人的過程中,就是根據這些有機的聯繫來指導疾病的防治及護理,即從整體出發,通過觀察病人的外在變化,從官竅、形體、色脈、神情等外在表現,來了解內臟病變。同樣是從整體出發,分清主次,進行護理評估,從而提出護理診斷/健康問題,制定護理計劃,採用護理措施,有利於疾病痊癒,身心健康。

第一章 陰陽五行精氣學說

1、能夠說明陰陽之間協調平衡關係的是:陰平陽秘。

2、能用陰陽的相互依存來解釋的是:陰損及陽。

3、在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中,陰陽的相對性表現為:陰陽的無限可分性。

4、可用陰陽的對立關係解釋的是:寒者熱之。

5、按照陰陽學說理論,描述屬陽的是無形的。

6、按照陰陽學說理論,描述中屬陰的是減退的。

7、用陰陽學說說明人體組織結構,不準確的是:背為陰,腹為陽。

8、關於「陰陽轉化」,說法不準確的是: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9、「陽勝則陰病」是指:陽偏勝的病變,必傷陰液。

10、「陰勝則陽病」是指:陰盛的病變,必須損傷人體的陽氣。

11、按五行配屬關係,肝胃屬於木。

12、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有條件的。

13、根據五行的理論,「肝脾不和」屬於木乘土。

14、「子盜母氣」是指:子臟不足,導致母臟亦虛。

15、「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病理傳變是:木乘土。

16、肝病及肺屬於相侮。

17、屬相侮關係的是:脾病及肝。

18、引火發元不是根據五行生剋規律確定的治法。

19、古代醫學家採用「比類取象」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與形態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不屬於金的是:五色之黑。

20、五行相剋的規律和次序錯誤的是:火克木。

21、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表現在: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雙方可以相互轉化;事物陰陽的無限可分性。

22、陰陽偏盛的治法包括: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23、對中醫學影響最為深刻的哲學思想是:五行學說,陰陽學說。

24、屬「母子關係」的是:木和火、水和木、水和金。

25、根據五行歸類,哪些徵象可作為心病的辨證依據:面見赤色,舌尖紅赤。

26、根據五行歸類,哪些徵象可作為腎病的辨證依據:耳鳴耳聾、牙齡枯槁。

27、應用陰陽學說說明人體病理變化的是: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重陽必陰,重陰必陽。

28、能用陰陽轉化的理論來解釋的變化是: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陰必陽。

29、用五行的乘侮規律來說明病理影響的是:脾病及肝、腎病及心、肝病及肺。

30、五行相侮關係中描述正確的有:金不中則木侮之;水不足則火侮之。

31、屬陰的特性有:抑制;減退;晦暗。

32、屬陽的特性有:溫熱、興奮、推動。

33、陰陽: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34、陽損及陰:陽損及陰指陽虛到了一定程度時,因陽氣不足,無力化生陰液,進一步出現陰液亦虛的現象。

35、陰損及陽:陰損及陽指陰虛到了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滋養陽氣,進一步導致陽氣亦虛。

36、陰盛則寒:陰盛,多指陰邪致病,或陰邪滯留體內導致功能障礙,表現出一派寒象,故日「陰盛則寒」。

37、陽盛則熱:陽盛,多指陽邪致病,或機體功能亢奮,表現出一一派熱象,故日「陽盛則熱」。

38、陰虛則熱:陰虛則熱是由於陰虛,無力制約陽熱,可出現虛熱徵象。

39、陽虛則寒:陽虛則寒是由於陽虛,溫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約陰液,可出現虛寒徵象。

40、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及與之相關的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和變化。

41、相生: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對於另一行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作用。

42、相剋:相剋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對於另一行事物具有制止、約束、削弱等作用。

43、相乘:相乘指相剋太過而為病。

44、相侮:相侮指反克而為病。

45、陰和陽的特徵是什麼? 陰和陽的特徵可概括為: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興奮的,都屬於「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屬於「陰"。

46、簡述陰陽的相關性、普遍性、相對性和可分性。陰陽的相關性,指用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應該是在同一範疇、同一層次或同一交點的,即相關基礎上的,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不宜分陰陽。陰陽的普遍性,指凡屬於相關的事物或現象,都可以用陰陽對其各自的屬性加以概括分析。陰陽的相對性,指各種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陰陽的可分性,指陰或陽之中可再分陰陽。

47、簡述五行生剋的規律和次序。五行相生的規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剋的規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8、五行的相剋與相乘有何異同? 相剋和相乘的共同點:兩者都是相剋關係。其不同點:前者是正常情況下的制約關係;後者是正常制約關係遭到破壞的異常相剋現象,即相剋太過。中醫學用前者說明生理現象而後者講的是病理關係。

49、簡述陰陽之間的相互關係。陰陽之間的相互關係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①陰陽的相互對立;②陰

陽的相互依存;③陰陽的相互消長;④陰陽的相互轉化。

50、舉例說明五行學說中的生克規律。按五行生剋規律:如肝(木)之氣太過,作為勝氣則過度克制脾(土),而使脾(土)之氣偏衰,土衰不能抑制腎(水)則水氣偏勝而加劇克制心(火),火氣受制而減弱克制肺(金)之力,於是金氣旺盛起來,把太過的肝(木)之氣克制下去,使其恢復正常。反之,若木氣不足,則將受到金的過度克制,同時又因木衰不能制土而引起土氣偏亢,土氣偏亢則加強抑水而水氣偏衰,水衰無以制火而火偏亢,火偏亢則導致金偏衰而不能制木,從而使不及的木氣復歸於平,以維持其正常調節狀態。

第二章 藏象

1、血液運行於經脈之中不致溢於脈外,是由脾臟所主。

2、各臟腑中,膽是奇恆之腑。

3、各臟腑中,三焦不是奇恆之腑。

4、心在液為汗。

5、肺在液為涕。

6、脾在液為涎。

7、藏血為肝所主。

8、脾的生理特點之一是:喜燥惡濕。

9、元氣運行的通道是三焦。

10、與發育、生殖關係最密切的臟腑是:腎。

11、與肺主一身之氣密切相關的氣是宗氣。

12、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機製為:脾主運化水谷精微。

13、調節呼吸的臟腑為:肺腎。

14、肺在體為皮毛。

15、具有通調水道功能的臟腑是:肺。

16、腦為髓海。

17、血之餘為發。

18、骨之餘為齒。

19、脾臟其華在唇。

20、血液的運行與腎臟關係不密切。

21、人體水液代謝與膽臟腑無關。

22、心臟的正常搏動,主要依賴於心之陽氣。

23、具有通行元氣和運行水液作用的臟腑是:三焦。

24、為全身陽氣之本的是腎陽。

25、腎臟「開竅於耳」。

26、能主二便有臟腑是腎。

27、既屬六腑,又屬奇恆之腑的是膽。

28、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主要指的是胃。

29、小兒因門遲閉、骨軟無力,主要與腎臟有關。

30、與氣的生成關係最密切的臟是:肺、脾、腎。

31、「氣不足便是寒」是氣的溫煦作用失常。

32、與宗氣運行最密切的臟是心、肺、脾、肝。

33、對津液輸布起主宰作用的臟是腎。

34、營衛之氣的共同點為來源相同。

35、「見痰休治痰而治氣」的理論基本是氣能行津。

36、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為滋潤和濡養作用。

37、與氣能攝血最相關的臟是脾。

38、與氣虛關係最密切的兩臟是肺與脾。

39、「奪血者無汗」的生理基礎是津血同源。

40、三焦通利不是血液正常運行所必需的條件。

41、營氣通過何途徑循行於全身十四經脈。

42、氣的出入運動不及而結聚於內稱為氣結。

43、嘔吐物不屬於津液正常排泄途徑。

44、肺臟與津液的生成關係不密切。

45、汗液、唾液、腸液均屬於津液範疇。

46、水濕不屬於津範疇。

47、與人體水液代謝關係最密切的臟腑是腎。

48、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是血。

49、與血液運行沒有直接關係的臟腑是腎。

50、推動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是心氣。

51、與氣的生成關係不密切的臟是心。

52、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現象,是氣的推動作用功能失常。

53、「氣有餘便是火」是氣的哪一項功能失常。

54、水谷精氣與清氣相結合關係到宗氣的生成。

55、與肺主一身之氣密切相關的氣是宗氣。

56、營氣的生理功能為:構成血液。

57、具有司腠理開合等功能的氣是衛氣。

58、元氣依賴於腎精物質而化生。

59、宗氣的生成與肺、脾臟有關。

60、元氣運行的主要通道是三焦。

61、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及臟腑功能活動的是:元氣。

62、具有推動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氣是指:宗氣。

63、能使血不溢出脈外而在脈中流動的功能是氣的固攝作用。

64、易患外感生疾病,是氣的防禦功能減弱所致。

65、與水液代謝關係最密切的臟腑為:脾、腎、肺。

66、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為:氣、血、精、津液、髓。

67、肝主疏池的生理作用是:調暢氣機、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維持氣血運行。

68、屬於五志範圍:喜、怒、恐、憂。

69、大腸的傳導功能,主要與臟腑的哪種功能有關:胃之通降、脾之運化、肝之疏泄、腎之封藏。

70、六腑主傳化物,主要對食物起何種作用:消化、吸收、輸送、排泄。

71、五臟主要儲藏:氣血、津液、精氣。

72、血液運行的最基本前提條件是:血液充盈、脈道滑利、心陽氣充沛。

73、心主血脈的生理作用有:主脈、行血以輸送營養物質。

74、肺主人一身之氣主要體現在:參與氣的生成;調節全身氣機。

75、肺主行不,是通過何種功能來實現的:肺氣宣發、肺主肅降。

76、肺主宣發的生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呼出濁氣、輸布津液精微、宣發衛氣。

77、肺主肅降的生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吸入清氣、輸布津液精微、清肅潔凈呼吸道。

78、肺氣失於宣發,可出現的癥狀有:呼吸不利、咳嗽、胸悶、鼻塞。

79、肺氣失於肅降可出現的癥狀有:呼吸短促、喘促、咳痰。

80、關於心的正確敘述是:開挖於舌;在液為汗;心藏神;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81、與尿液排泄障礙有關的臟腑有:腎、膀胱。

82、心與脾的生理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運行、血液生成。

83、腎的氣化功能失常可見:尿少、水腫、尿頻、小便失禁。

84、膀胱的儲尿和排尿功能全賴:腎的固攝、腎的氣化。

85、脾主運化水谷是指脾對水谷的吸收水谷精微、轉輸精微、化生氣血。

86、脾主運化水液,主要是指脾對不液的:吸收、布散、轉輸、調節。

87、肝主疏泄在消化方面的具體表現是:協調脾之運化、協調胃之受納、分泌膽汁。

88、血液對全身臟腑組織器官的作用是:營養、滋潤。

89、肝腎之間生理上的關係又稱為:精血同源、肝腎同源。

90、哪項不是心的功能所主:神志活動、血液運行、舌的味覺、面部色澤。

91、哪項是肺的功能所主:呼吸運動、宗氣的生成、皮毛的潤澤、鼻的嗅覺。

92、臟腑互為表裡,正確的是:腎與膀胱、肝與膽。

93、心的生理功能有:主血脈、主神志。

94、宗氣來源於:肺吸入清氣;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

95、脾主升清的功能包括:上升和輸布精微物質;維持內臟位置恆定。

96、通過肺主肅除的作用,能向內向下布散的有:清氣、津液、水谷精微。

97、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呼吸運動、水液代謝。

98、肺腎關係又稱之為:金水相生、肺腎相生。

99、肺腎之間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呼吸異常、水液代謝失調。

100、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肺與腎之間存在著標與本的關係,其肺為標、腎為本。

101、肝與脾的關係是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消化、血液循行。

102、肝與腎的藏泄互用關係主要表現在:月經生理、男子排精功能。

103、肝疏泄功能失常,在情緒方面可表現為:心情抑鬱、急躁易怒、失眠多夢。

104、肺與脾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氣的生成不足、水液代謝失常。

105、在重理狀態下,心與腎之間的動態平衡也稱為: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心腎相交。

106、心與肝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主要表現為:心肝血虛、心肝火旺。

107、六腑總的生理特點是:通、降。

108、飲食的消化吸收過程與哪些臟腑關係不密切:心、腎。

109、脾胃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納運失調、升降反常、燥濕不濟。

110、膽的重理功能有:儲存膽汁、排泄膽汁、主決斷。

111、有關五臟外華,錯誤的是:肺在華之皮、肝之華在筋。

112、胃的生理功能有:主受納、腐熟水谷。

113、骨的心理功能有:儲藏骨髓、支持形體、主管運動。

114、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則可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顫。

115、大腸的生理功能有:傳化糟粕;排泄糟粕。

116、小腸的生理功能有:受盛化物、泌別清濁。

117、膀胱的生理功能有:儲存尿液、排泄尿液。

118、髓的心理功能有:充養腦髓、滋養骨骼、化生血液。

119、奇恆之腑包括:腦、脈、膽。

120、下面關於奇恆之腑的說法,錯誤的是:均無表裡配合和五行配屬關係;內藏糟粕。

121、三焦的生理功能為:通行元氣、疏通水道、運行水谷。

122、參與知液形成的臟主要有:心、肺、脾、腎。

123、臨床治療大出血時,往往大用補氣之品,其道理是:氣能攝血、氣能生血。

124、構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津液、營氣。

125、營氣分布全身,主要通過的途徑為:十二正經、任督二脈。

126、血液的正常運行主要依賴於氣的固攝作用、推動作用。

127、氣的含義是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構成體的最基本物質。

128、氣的生成來源有:自然界之清氣、水谷之氣、先天之精氣。

129、與氣的生成密切相關的臟腑是:腎、脾、肺。

130、氣的推動作用體現在:促進津液的生成;推動水液代謝;促進血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激發臟腑的功能活動。

131、氣的固攝作用體現在:固攝汗液;固攝血液;固攝尿液;固攝精液;固攝唾液。

132、氣的分類依據是:分布部位、功能特點、組成成分。

133、宗氣的盛衰關係到:津液的布散、血液的運行、呼吸的強弱。

134、參與血液運行的臟腑組織有:心、脾、肺、脈、肝。

135、與血液的生成關係密切的臟腑是:肝、腎、脾、胃。

136、各項屬於津液功能的為:排泄代謝產物;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化生血液;滋潤和濡養作用。

137、津液的輸布主要由何臟腑來完成:三焦、肝、脾、腎、肺。

138、參與津液生成的臟腑是:大腸、小腸、胃、脾。

139、生成血液的物質主要有:營氣、津液、精。

140、津液包括:唾液、腸液、胃液、淚液。

141、臟象:臟象又作藏象。藏指隱於體內的臟腑。象其義有二,一指臟腑的解剖形態,一指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表現於外的徵象。因此可將其概念定為:是人體內在臟腑功能活動表現於外的徵象。

142、臟腑:臟腑是人體人髒的總稱,包括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143、「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合稱「奇恆之腑」。「奇者異也,恆者常也」。奇恆之腑,形多中空,與腑相近,內藏精氣,又類於臟,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故稱「奇恆之腑」。

144、精:精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臟腑功能的有形的精微物質的統稱。狹義之精是稟受於父母而儲藏於腎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質,又稱生殖之精。

145、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稱腎本臟之精,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是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

146、後天之精:後天之精又稱五臟六腑之精。來源於水谷精微,由脾胃生化並灌溉五臟六腑,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

147、精血同源:肝藏血,腎藏精,肝血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依賴肝血的不斷補充,肝血與腎精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精與血都化源於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稱精血同源。

148、元氣:元氣指人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根源於腎,是機體活動的原動力。

149、衛氣:具有保衛機體作用的氣。其行於脈外,具有剽疾滑利的特性。

150、宗氣:由水谷精氣與自然界之清氣相合而積於胸中的氣稱為宗氣。

151、臟腑之氣:臟腑之氣是構成臟腑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臟腑功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152、津血同源:津液與血液同源於水谷精微,而且相互化生,故稱津血同源。

153、血為氣之母:說明血對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血能養氣和載氣。

154、氣為血之帥:說明氣對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氣能生血、行血及攝血。

155、津液:津液是指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156、氣化: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各種變化的過程。

157、氣: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158、氣血生化之源:氣血生化之源指脾胃,因脾胃產生水谷精微,進而化生氣血,故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之說。

159、簡述心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脈,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於脈中;②心主神志,又稱心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

160、簡述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是:①肺主氣,既主呼吸之氣,亦主一身之氣;②肺朝百脈,協助心臟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③肺主行水,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作用;④肺主治節,輔助心臟治理調節全身氣、血、津液及臟腑生理功能;⑤肺主宣肅,指肺氣的向上升宣、向外布散和清肅、下降的功能,為肺氣機升降出人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

161、簡述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有:①脾主運化,使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②脾主生血統血;③脾主升清,將水谷精微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並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恆定。

162、簡述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是保證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如:調暢氣機、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維持氣血運行、調節水液代謝、調節性與生殖等。②肝藏血,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

163、簡述腎的生理功能。答:腎的生理功能是:①腎藏精,具有儲存和封藏人體精氣的作用;②腎主水液,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③腎主納氣,攝納吸人之氣而調節呼吸;④腎主人體一身之陰陽。

164、何謂氣機?氣的運動方式如何?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的運動方式為升、降、出、人。

165、簡述氣和津液的關係。①氣是津液生成的物質基礎和動力;②氣的運動變化是津液輸布和排泄的動力;③氣的固攝作用控制著津液的排泄;④津液是氣的載體,津液又可化為氣而布散於臟腑。

166、何謂津液?簡述其生理功能如何。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如胃液、腸液、淚、涕等。其功能有:①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②具有滋潤和濡養全身的作用;③可化生血液,調節機體陰陽平衡;④有排泄代謝產物的作用。

167、何謂元氣?其生成、分布與功能如何? 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由腎精化生,並得脾胃之資助,通過三焦布達周身;具有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激發臟腑功能活動的作用。

168、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有哪些?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維、意識、精神。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其二,主宰生命活動。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正常的生命活動。

169、「肺主一身之氣」的生理功能體現在哪些方面? 體現在兩個方面:①氣的生成方面。肺參與一身之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氣和水谷精氣在肺內結合聚於胸中,稱為宗氣。宗氣上出喉嚨,以促進肺的呼吸運動,貫通心脈,行血氣而布散全身,以濡養各臟腑組織和維持它們的正常功能活動,在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故肺起到主一身之氣的作用。②對全身氣機的調節方面。肺的呼吸運動,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表現。肺有節律地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肺主一身之氣功能正常則各臟腑之氣旺盛,反之則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和全身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表現出氣虛之候。

170、怎樣理解脾主運化? 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①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飲食人胃,必須依賴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將水谷化生為精微。其精微又靠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而上輸心肺,化生氣血而布散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②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脾在運輸水谷精微的同時,還把人體所需要的水液,通過心肺而運送至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濡潤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於體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主運化水濕和運化水谷的作用是緊密相聯的。一種功能失常可導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見。

171、為何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後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血的物質基礎;而飲食水谷的吸收和運化由脾所主,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脾失健運,則氣血虧乏。故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172、為何說「腎主生殖"? 男女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賴腎精的充盛,而精氣的生成、儲藏和排泄均由腎所主。腎藏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促進胚胎的形成,並維繫著胚胎的正常發育。人出生後,由於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的相互滋養,腎的精氣逐漸充盛,至青年時期,隨著腎精的不斷充盛,便產生了一種促進生

殖功能成熟的物質即天癸,此時男子能產生精液,女子則月經來潮,具備了生殖能力。以後隨年齡從中年進入老年,腎精也由充盛而逐漸趨向虧虛,天癸的生成亦隨之減少,甚至耗竭,生殖能力亦隨之而下降,以至消失。這充分說明腎精對生殖功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生殖繁衍之本,因此說:腎主生殖。

173、為何說「腎主水」? 腎主水,是指腎臟具有主持和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腎主水的功能是靠腎陽對水液的氣化作用來實現的。被臟腑組織利用後的水液從三焦下行而歸於腎,經腎的氣化作用分為清濁兩部分。清者,再通過三焦上升,歸於肺而布散於周身。濁者變成尿液,下輸膀胱排出體外。如此循環反覆,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動態平衡。在水液代謝過程中還有脾、肺、三焦、膀胱等臟腑的參與,但這些臟腑對津液的氣化,均依賴於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只有腎的氣化功能正常,這些臟腑才能各自發揮其生理作用,其中以肺為標,以腎為本。由於腎的氣化作用貫穿於水液代謝的始終,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故日:腎主水。

174、腎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腎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①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腎精決定著機體的生長發育,為人體生長發育之根。在人整個生命過程中,由於腎精的盛衰變化,而呈現出生、長、壯、老、死的不同生理狀態;腎精又是胚胎髮育的原始物質,能促進生殖功能的成熟,對人生殖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故有腎主生殖之說。②調節機體的代謝和生理功能活動。通過腎中精氣所含的腎陰和腎陽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對人體的五臟六腑、經絡、形體和官竅的代謝和功能,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③參與血液生成。腎藏精,精能生血,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和轉化的關係。

175、試論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的關係。先天之精來源於父母的生殖之精,後天之精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兩者來源不同,但卻同歸於。腎,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先天之精依賴後天之精的補充滋養,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後天之精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資助,才能源源不斷地化生。兩者相輔相成,在腎中密切結合而組成腎中所藏的精氣。

176、如何理解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 所謂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將經過其消化後的飲食物,分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將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飲食物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資吸收,把食物殘渣糟粕下輸大腸的過程。

177、為何說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是由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決定的,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肌肉發達豐滿,因此人體肌肉壯實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如脾氣虛弱,營養虧乏,必致肌肉消瘦,軟弱無力,甚至萎廢不用。

178、試述心與肺的關係。心與肺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氣與血的關係。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氣;心主血脈,肺主氣。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而積於肺部的宗氣,必須貫通心脈,得到血的運載,才能散布全身,兩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機體各臟腑組織的新陳代謝。在病理上,肺的宣降功能失調,可影響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運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調導致血行異常時,也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從而出現心肺虧虛,氣虛血瘀之證候等。

179、試述心與肝的關係。心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和精神情志兩個方面。①血液方面: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運行的樞紐,肝藏血,肝是儲藏和調節血液的重要臟腑。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血液的運行。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則肝有所藏,才能發揮其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而肝所藏的陰血,具有濡養肝體、制約肝陽作用。肝血充足,肝體得養,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則氣血疏通,血液不致瘀滯,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進行。②精神神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雖然主要由心主宰,但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則肝之疏泄正常,氣機調暢,氣血平和,精神愉快。在病理上,主要反映在陰血不足和神志不安兩個方面,表現為心肝血虛和心肝火旺之證候。

180、試述肺與腎的關係。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和呼吸運動兩個方面。①呼吸方面: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人體的呼吸運動,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氣必須下歸於腎,由腎氣為之攝納,呼吸才能通暢、均勻。肺腎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動。②水液代謝方面: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腎有氣化調節水液的功能,又主開合,肺腎兩臟密切配合,共同參與水液代謝的調節。肺腎之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呼吸異常、水液代謝失調和陰液虧損等方面,出現肺腎陰虛和肺腎氣虛等肺腎兩虛之證候。

181、試述肝與脾的關係。肝與脾的關係具體體現在消化和血液兩個方面。①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膽汁,幫助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斷地輸送和滋養於肝,肝才能得以發揮正常的作用。②血液方面:肝脾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統血,脾之運化,賴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賴脾之化生。肝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也主要表現在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的生成、運行方面。

182、試述肝與腎的關係。肝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精血同源」方面。①精血互生:肝藏血,肝血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依賴肝血的不斷補充,肝血與腎精相互資生相互轉化。②陰液互養:腎陰能滋養肝陰,使肝陽不致上亢,肝陰又可資助腎陰的再生。在肝陰與腎陰之間,腎陰是主要的,只有腎陰充足,才能維持肝陰與肝陽之間的動態平衡。③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腎主閉藏,兩者之間有著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相互調節的關係。肝之疏泄可使腎氣閉藏而開合有度,腎氣閉藏又可制約肝之疏泄太過,也可助其疏泄不及,這種關係主要表現在女子月經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面。肝與腎之間的病理影響,主要體現在陰陽失調、精血失調和藏泄失司等方面。

183、人體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與哪些臟器有關? 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關係到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是脾、胃、小腸、大腸、肝、膽等臟腑功能相互配合而進行的,其中與脾、小腸、胃的關係尤為密切。脾主運化,食物經過胃的腐熟後,下送小腸以分清別濁。濁的部分再傳大腸轉變為廢物排出體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運送全身,發揮營養作用。

184、脾與氣、血、津液在生理上有何關係?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生成來源有三個方面,其中,脾胃產生水谷精微進而生成人體之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若脾胃失健,則水谷不充,氣生無源。另脾胃居於中焦,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皿富含營養,全身各處,無處不在。血以脾胃為化源,以水谷精微為物質基礎。化源不足,往往導致血虛。同時脾統攝血液在脈內運行,維持正常血行。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與脾關係亦很密切。津液是脾、胃、小腸、大腸等綜合作用而生成,其中脾起主導作用。生成後,又經脾的輸送,或上至肺而貫於全身,或直接向四周布散全身。

185、試述氣和血的生理關係及病理影響。①氣能生血:一是指氣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二是指氣為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主要指營氣。所以,臨床上氣虛生血無能,可致血虛。②氣能行血:一是氣直接推動血行,如宗氣。二是氣有促進臟腑功能活動的作用,進而通過臟腑功能活動推動血行。總之氣行則血行,若氣虛、氣滯推動障礙或無力,可致血疲;氣逆可致出血。③氣能攝血:氣可固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若氣不攝血,可見出血之象。④血能生氣:氣存血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提供水谷精微。因此,血少可致氣虛。⑤血能載氣:血為氣之載體,血載氣以行。所以,臨床上大出血病人可見氣脫之候。

186、氣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變化如何? ①推動作用:指氣的激發和推動作用。其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二是激發推動臟腑、經絡等活動;三是推動血的生成、運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及排泄。當此功能異常時,可導致發育遲緩或早衰,臟腑、經絡功能減退或障礙,皿及津液的生成不足或運行遲緩等。②溫煦作用:指陽氣溫煦機體的作用。其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維持體溫的相對恆定;二二是溫養臟腑等;三是溫通血脈和溫運血及津液。此功能異常,有餘便生火熱,不足則為虛寒,並可致臟腑等功能低下及血行瘀滯,津液輸布和排泄障礙等。③防禦作用:指氣有保衛機體,抗禦外邪的作用。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防邪入侵;二是驅邪外出。此功能異常,可出現易於感邪或患病難愈等。④同攝作用:指氣有固護人體液態物質,使其不無故丟失的作用。其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固攝血液;二是固攝汗、尿、唾液等;三是固攝精液。此功能異常,可導致出血、自汗、多尿、流涎及遺精等。⑤氣化作用: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即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和相互轉化。其功能異常,可影響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汗、尿等的排泄。

187、試從生理和病理兩個方面詳述血液的運行與哪些臟相關? 心主血脈,指心有推動血液運行於周身的作用,是血行的最重要動力,其中心環節為心氣。若心氣不足,推動無力,可致瘀血。肺朝百脈,指肺有助心行血,促進和調節血液運行的作用。若肺氣不足,助心無力,可使血行遲緩。脾主統血,能.固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而不逸出脈外。若固攝無力,則會出血。肝主疏泄,氣機阻滯,可致疲血。肝主藏血,能防止出血和調節血量。若肝不藏血,可見出血。總之,心、肺及肝的疏泄作用體現為推動機制,脾及肝的藏血功能體現為固攝機制。推動與固攝力量協調平衡,維持正常血行。

第三章 經絡

1、氣血運行的主要通路是:十二正經。

2、十二經脈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手足、陰陽、臟腑。

3、十三經脈中同名經的交接部位在:頭面部。

4、足三陰經在內踝上8寸以上的排列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

5、具有調節肢體運動和眼瞼開合功能的是:陰蹺與陽蹺脈。

6、手厥陰經聯繫的臟腑是:心包。

7、手太陽經聯繫的臟是小腸。

8、十四正經是指十二經脈加:任脈、督脈。

9、足少陽經聯繫的腑腑是:膽。

10、陽氣最旺盛的經脈是:太陽。

11、與手太陰經相表裡的是:手陽明。

12、與手太陽經相表裡的是:手厥陰。

13、與足少陰經相表裡的是:足太陽。

14、與足少陽經相表裡的是:足厥陰。

15、「陰脈之海」指的是:任脈。

16、「十二經脈之海」指的是:沖脈。

17、經絡系統的組成是:經脈、絡脈、經筋、皮部。

18、手三陰經的走向為:胸走手。

19、足三陽經的走向為:頭走足。

20、手少陽三焦經的走向為:手走頭。

21、經絡系統的構成是: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別絡、經筋、皮部。

22、經脈包括:正經、十二經別、奇經八脈。

24、經脈的組成有:十五絡脈、浮絡、孫絡。

25、奇經與正經的區別有:沒有與臟腑絡屬關係;彼此無交往、流注關係;沒有表裡配合;奇經無手足之分。

26、與女子的經、孕功能關係密切的是:任脈、沖脈、帶脈。

27、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28、十五別絡:從十二正經及任脈、督脈各分出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路,共十五條,稱十五別絡。有加強表裡兩經在體表的聯繫和滲灌氣血的作用。

29、經絡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些:經絡循行全身、通達表裡、貫穿上下,具有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肢體,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其生理功能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運行氣血,營養臟腑組織;聯絡臟腑,溝通上下內外;調節機體陰陽氣血平衡。

30、試述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十二經脈的走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陰經與陽經多在四肢部交接;陽經與陽經(指同名經)在頭面部交接;陰經與陰經(即手足三陰經)在胸部交接。

31、試述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經絡學說在闡釋病理,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保健中皆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指導臨床各科的基礎理論之一。(1)闡釋病理變化:在疾病的情況下,經絡具有傳注病邪,反映病候的功能。其一,病邪可以通過經絡由表達里,或由里達表;其二,臟腑所生的病證可沿著經絡的通路反應到體表。五官九竅與內髒的關係以經絡為媒介,一旦經絡受病,則該經絡所過或所主的器官也必然會發生病變。四肢筋骨皮肉皆必須依靠經氣為養,所以經絡受病的結果,其所過的四肢部位的筋、骨、皮、肉也必然出現病變。(2)指導病症診斷: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它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可用於疾病的診斷。(3)指導臨床治療:經絡學說還用以指導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針灸、按摩和藥物治療。針灸治病主要是通過針灸刺激穴位,激發疏通經氣,恢復調節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4)指導預防保健:可以用調整經絡的方法來預防疾病,如保健灸法是自古以來的防病治病之術,古今把足三里作為防病治病的保健強壯穴等。

第四章 病因病機

1、六淫中最易傷人陽氣的是:寒濕。

2、瘀血疼痛和特點:刺痛。

3、病證的虛實變化主要取決於:邪正盛衰。

4、具有「善行」特點的病邪是:風。

5、燥邪最易傷肺。

6、在氣虛的基礎上表現以氣的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徵的病理狀態為:氣陷。

7、哪種病邪致病易引起病程長或反覆發作:濕。

8、導致「疏泄功能失常,膽氣上逆,血隨氣逆並走於上」的情是怒。

9、符合瘀血致病的病證特點是:刺痛。

10、陰盛格陽表現為:假熱。

11、病因有多種,下面哪一項不屬於病因陰陽失調。

12、你認為痰與飲的區別主要在以下哪一川:濃度較大較黏稠者為痰,濃度較小較清稀者為飲。

13、「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指:正氣不足,邪易侵犯人體。

14、先陰虛內熱繼而畏寒肢冷便溏屬於:陰損及陽。

15、六淫是指: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16、風邪的特點:其性開泄。

17、寒氣收引是指:使氣機收斂,經絡筋脈攣急。

18、久卧和勞力過度都會損傷:氣。

19、火熱邪氣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是:生風動血。

20、症見發熱,煩渴,四肢睏倦,胸悶嘔惡者為何邪致病:暑濕之邪。

21、濕邪侵犯人體常先影響脾。

22、外感何種病邪,可引起乾咳少痰,或痰液難咯,或痰中帶血:燥邪。

23、造成著痹的主要邪氣是:濕邪。

24、勞神過度主要損傷:心脾。

25、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取決於:正氣的強弱。

26、「實」的病機概念是:邪氣亢盛,正氣未衰。

27、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點是:易耗傷津液。

28、哪項屬於火毒為患:水火燙傷。

29、氣滯病機,主要是指:氣機不暢,流通受阻,臟腑經絡功能障礙。

30、「邪氣盛則實」中的「實」是指:邪氣亢盛而致的實證。

31、「精氣奪則虛」中的「虛」是指:指正氣不足而出現的虛證。

32、哪項不屬於結石的致病特點:多發於六腑。

33、陰陽失調的概念是:陰陽之間失去平衡協調。

34、真寒假熱證產生的機製為:陰盛格陽。

35、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36、病人因生氣後,覺胸脅痞滿,噁心嘔吐,暖氣不舒,其證屬:肝氣犯胃。

37、眩暈,面色白,唇白不華,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勞累即發,舌質淡,脈細弱,辨證為:氣血不足。

38、氣閉病機,主要是指:氣出入異常,氣不能外達,閉鬱結聚於內。

39、心血瘀阻所致心悸的臨床表現是:心悸不安,陣發心痛,唇甲青紫。

40、關於形成血虛的原因,不確切的是勞倦內傷。

41、肺氣上逆的病理表現,主要是指:咳嗽,氣喘。

42、狂症的原因是:痰火。

43、心氣虛、心陽虛、心血虛、心陰虛四證的共同臨床表現是:心悸。

44、熱極生風的病理表現,主要是:痙厥,抽搐,鼻翼扇動,目睛上吊等。

45、邪正盛衰何種情況,致使病勢迅速惡化:邪盛正虛。

46、氣血虛的臨床表現有:面色無華,倦怠乏力,崩漏,舌淡脈細弱。

47、發熱、胸痛、咳喘,痰稠而黃,鼻煽氣促,病機是:痰熱壅肺,肺失宣降。

48、脅脹痛,善太息易怒,是由於肝鬱。

49、症見惡寒、頭身疼痛,肢體屈伸不利等臨床表現,多由於感受寒邪。

50、有關飲食所傷的敘述不正確的是:過食辛燥可損傷脾胃陽氣。

51、濕性凝滯主要表現在:癥狀黏滯;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

52、陰陽失調的基本形式有哪些:陰陽偏勝;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

53、氣機升降失調包括哪幾種:氣逆、氣滯、氣閉、氣脫。

54、暑濕夾雜證的臨床表現有:發熱、煩渴。

55、易損傷脾胃的主要致病因素有:過飽、寒邪、濕邪。

56、六淫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如夏多暑病;冬多寒病;長夏多濕病。

57、七情對氣機的影響正確的是: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

58、形成瘀血的原則有:氣滯致瘀;氣虛致瘀;血寒致瘀;血熱致瘀。

59、燥邪耗傷津液可致:口鼻乾燥;大便乾結;小便短少。

60、痰飲的形成與哪些臟腑關係密切:肺;脾;腎。

61、飲溢肌膚可見:肌膚水腫;多汗;身痛而重。

62、引起疾病的常見病因是:六淫;七情;飲食勞倦。

63、以下屬外感病歷的是:六淫;癘氣。

64、目前根據病因發生的途徑、形成過程,將病因分為:外感病因;內傷病因;其他病因;病理產物形成的病因。

65、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是: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氣機;發為情志病;病情變化與情志有關。

66、過度安逸可致:化生氣血減少;氣血運行不暢;血液運行緩慢。

67、哪種不屬情志變化:志;意;自願。

68、六淫致病有哪些共同特點:外感性;季節性;環境性;相兼性;轉化性。

69、寒邪的致病性質和特點:寒涼、凝滯、收引的基本特性;易傷陽氣;阻滯氣血;多見疼痛,腠理、經脈、筋脈收縮拘急。

70、瘀血的病證特點:腫塊;發紺;出血;脈澀或結代。

71、痰飲和瘀血屬於:病理性產物;致病因素。

72、疫癘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哪些: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疫氣不同,發病各異;有一定的發生與流行條件。

73、水濕痰飲致病的臨床常見癥狀是:咳吐痰涎;水腫脹滿;腸鳴矢氣。

74、既屬於病理產物,又屬於致病因素的是:水濕痰飲;瘀血。

75、與痹證有關的外邪是:風邪;寒邪;濕邪。

76、陰陽格拒:指由於某些原因引起陰或陽的一方極盛,因而壅盛於內,將另一方格拒於外,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從而形成陰盛格陽或陽盛格陰的病理變化。

77、氣逆:是指氣機升降失常,當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過,臟腑之氣沖逆於上的病理狀態。

78、亡陰:是指機體內陰液突然大量地喪失,從而導致全身機能突然嚴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

竭,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

79、氣機失調:是指在疾病過程中,由於致病邪氣的干擾,或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的升降出人運動失常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可以概括為氣滯、氣逆、氣陷、氣脫、氣閉五個方面。

80、六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四季氣候變化。

81、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屬於精神致病因素。

82、簡述痰飲的形成,致病特點。痰飲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勞逸、七情內傷等多種因素導致肺、脾、腎及三焦的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液停滯而成。痰飲的致病特點:(1)與濕邪類似,易阻滯氣機,阻礙氣血運行。(2)致病廣泛,變化多端,痰停留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見症。(3)病勢纏綿,病程較長。(4)易擾亂神明:可見心悸、神昏、癲狂等。(5)多見滑膩舌苔。

83、如何理解「風為百病之長」? 長者,首領的意思,是指風邪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其餘五邪多依附於風邪侵犯人體致病,即風常為外感致病的先導。

84、何為病機?疾病發生的病理機制有哪些? 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制。臨床上疾病種類繁多,表現錯綜複雜,雖各自有其病理機制,但整體來說,離不開正邪相爭、陰陽失調和氣機失常等基本規律。

85、何謂癘氣?其致病特點如何? 癘氣,是一類具有強傳染性的病邪,其致病特點有:傳染性強,易於流行,發病急劇,病情危重,一氣一病,癥狀相似。

86、簡述七情與五髒的關係。肝主怒,過怒則傷肝;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悲主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主恐主驚,過驚過恐則傷腎。

87、如何理解「怒則氣上」? 氣上指肝氣上逆或肝陽上亢。肝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若大怒傷肝,則肝氣過於升發而上逆,出現胸脅脹滿,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甚則肝血失藏,血隨氣升而出現昏厥、嘔血等症。

88、何謂亡陰、亡陽?試述其病機主症和治法。亡陰、亡陽的概念:是指機體內陰液或陽氣突然大量地喪失,從而導致全身機能突然嚴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1)亡陰症見:汗出不止、汗熱而粘、身熱肢暖、煩躁不安、口渴喜冷飲、舌質紅干,脈急數無力,系陰液將竭所致,治以救陰固脫。(2)亡陽症見:大汗淋漓、冷而清稀、身涼、畏寒、四肢厥冷、神疲倦卧、口淡不渴、舌質淡潤、脈微欲絕,系陽氣欲脫所致,治以回陽救逆。

89、七情內傷對臟腑氣機有何影響?請具體闡述。七情致病主要是影響臟腑氣機,導致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發病。(1)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而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上常見頭痛頭脹,面紅耳赤,嘔血,甚則昏厥卒倒。(2)喜則氣緩: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平靜、舒暢。但暴喜過度,可使心氣渙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的癥狀。(3)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損傷肺氣,使肺氣消耗,意志消沉抑鬱,從而出現氣短聲低、倦怠乏力、精神委靡不振等症。(4)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上出現二便失禁,甚至昏厥、遺精等癥狀。(5)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嚇,損傷心氣,導致心氣紊亂,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臨床出現心悸、驚恐不安等癥狀。(6)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鬱結,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從而出現脘腹脹滿,納呆、大便溏瀉等癥狀。

90、案例分析。某病人,女,30歲,於2天前因夏日貪涼引起感冒。現症見:發熱,微惡風,汗少,周身疼痛,頭重如裹,鼻塞流濁涕,咳嗽痰黏,心煩,口渴不多飲,胸悶,噁心欲嘔,飲食不振,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中醫診斷為感冒,暑濕證。試從病因病機對該病人的證候進行分析。本病起因為外感暑濕。因暑濕傷表,表衛不和,故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痛:風暑挾濕上犯清空,則頭昏重脹痛;暑熱犯肺,肺氣不清,故咳嗽痰黏,鼻流濁涕;暑熱內擾,熱灼傷津,則心煩,口渴,小便短赤;濕熱中阻,氣機不暢,故胸悶;暑濕中阻,則見噁心欲嘔吐、食欲不振;舌苔薄黃膩,脈濡數,為暑熱挾濕之證。

第五章 四診

1、氣味不屬於中醫望診的內容

2、望神重點觀察的內容不包括:皮膚。

3、痿軟舌的成因多為:氣血懼敗。

4、面色青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寒凝。

5、熱極生風能導致舌體顫動。

6、小兒指紋紫紅多見於里熱證。

7、舌質淡白震顫多見於:血虛生風。

8、肝氣鬱結不會出現裂紋舌。

9、舌邊紅赤多見:肝膽熱盛。

10、苔質的潤燥反映的是:津液之存亡。

11、舌淡胖嫩,苔滑多為:陽虛寒濕。

12、滑脈有脈象是:脈來流利,應指圓滑。

13、肝鬱化火多見:弦數脈。

14、兩顴潮紅者多屬於:陰虛火旺。

15、營分熱盛可見:舌紅絳。

16、心火上炎多見:舌尖紅赤。

17、淡白舌主病多為:虛證寒證。

18、舌苔光剝,舌面光滑如鏡屬於鏡面舌。

19、舌苔厚膩而黃者,多主濕熱內蘊。

20、寒濕內停不屬於燥苔的主病。

21、黃苔主病多為里證熱證。

22、與脈象形成關係最密切的臟腑是心:

23、小兒頭形過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腎精不足。

24、痿軟屬於觀察舌態的內容。

25、陰虛便秘的特徵是:便干,舌紅苔少,脈細數。

26、實脈可見:三部脈舉按均有力。

27、膩苔的特徵是:苔質顆粒細膩緻密,揩之不去。

28、吐舌的特徵為舌伸出,久不回縮。

29、舌苔由厚變薄為:正氣漸復,病情好轉。

30、患者咳嗽日久,氣短而喘,動則更甚,痰多稀白,納少腹脹便溏,舌淡,脈細弱,證屬肺脾氣虛。

31、脾胃在舌上分屬部位是:舌中。

32、咳嗽陣發,連聲不絕,咳嗽終止時有一聲深吸氣聲,如鷺鷥叫,這是百日咳。

33、病人咳嗽痰黃稠,口乾咽痛,微惡風寒,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應診為:風熱犯肺。

34、少氣懶言不是神亂的臨床表現。

35、肝膽病、痛證、痰飲證常見的脈象是:弦脈。

36、疹的臨床表現不包括:顏色青紫。

37、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證。

38、望舌不屬於望五官的範疇。

39、芒刺不屬病理舌態。

40、入睡時出汗,醒後則汗止為盜汗。

41、數而時止,止無定數為:促脈。

42、神氣衰敗之象:失神。

43、灰苔主里熱甚,里寒甚。

44、神志不清,語言重複,時斷時續,聲音低弱者為鄭聲。

45、遲脈主寒證。

46、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走盤為:滑脈。

47、望動態的要點應除外頭頸外形。

48、腎的病變部們理:舌根。

49、舌面捲縮不是望舌的注意事項。

50、舌色淡紅、舌體柔軟、舌苔薄白均可見於正常人。

51、四診包括:望、聞、問、切。

52、澀脈主:氣滯、血瘀、精傷、血少。

53、突見片狀脫髮多見於:血虛生風、痰瘀阻滯;氣血不榮。

54、腐苔常見於食滯、痰濁。

55、黑苔主:里熱極;里寒極。

56、不在經行期間,不規則陰道流血,無痛無塊常見於:中氣下陷、沖任虛損、脾不統血。

57、脈來遲緩力弱,時發歇止,止有定數,主臟氣衰微、風證、痛證、驚恐、跌仆損傷。

58、黑色主:腎虛證;水飲證;瘀血證。

59、小兒指紋色青的主病有:疼痛;驚風。

60、病理苔色有哪幾種:白苔;黃苔;灰苔;黑苔。

61、小兒指紋觀察主要包括:浮沉、色澤、部位、淡滯。

62、青紫舌的形成原因多為:陰寒內盛,陽氣不宣;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氣滯血瘀。

63、淡白舌的主病:氣虛、血虛、氣血兩虛、陽虛寒證。

64、形成紅絳舌的主要因素有:邪熱亢盛,氣血沸涌;熱入營血,耗傷營陰;陰虛火旺,虛火上炎。

65、膩苔的主病為:痰飲、濕濁內蘊、濕溫。

66、可使舌苔染成黃色、黑色的因素多是:橄欖、烏梅、黃連、枇杷。

67、失神的表現有:神昏譫語,循衣摸床;座倒神昏,手撒遺尿;言語不清,瞳神獃滯。

68、少神的臨床表現有:動作遲緩;精神倦怠。

69、吐血鮮紅或紫暗有塊,夾有食物者,多屬:胃有積熱;胃腑血癖;肝火犯胃。

70、咯血多見於:肺陰虧虛;熱毒蘊肺;肝火犯肺。

71、鄭聲:指神志不清,語言重複,時斷時續,聲音低弱者,屬於心氣大傷,精神散亂的虛脫之證。

72、癃閉:小便不暢,點滴而出為癃;小便不通,點滴不出為閉。一般統稱為「癃閉」。

73、盜汗: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見於陰虛證。

74、遲脈:脈來遲緩,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鐘脈博在60次以下):主寒證。

75、診法:中醫診察疾病、收集病情資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聞、問、切四法,簡稱「四診」。

76、促、結、代脈有何異同:促、結、代脈都是屬於節律不整而有歇止的脈象,這是三者的共同之處。但結脈、促脈都是不規則的問歇,歇止時間短;而代脈則是有規律的間歇,歇止時間較長,這是促、結脈與代脈的不同之處。結脈與促脈雖然都有不規則的間歇,但結脈是遲而歇止,促脈則數而歇止,這又是結、促脈的異同點。

77、試述斑與疹的區別?有何臨床意義? 斑疹多系血分受邪而致的皮膚改變。斑與疹不同,「斑"形如錦紋,點大成片,散見於皮膚下,色紅或暗紫;「疹」形小如粟粒,高出皮膚,撫之礙手,色紅或淡紅。斑疹可見於溫熱病和內傷雜病。溫熱病見之,系因邪熱郁於肺胃不得外泄,內迫營血,外發肌膚所致,內傷發斑,或為臟腑蘊熱,迫血妄行,或因氣虛不攝,血溢肌膚。一般而言,斑較疹為重,若斑疹同見,則系邪盛病重之徵。

78、何謂望小兒示(食)指脈絡?有何臨床意義? (1)望小兒示(食)指絡脈:是通過觀察小兒示指內側絡脈的形色變化,以診察疾病的方法。古稱「望小兒指紋」,此法適用於3歲以內的小兒。(2)小兒正常示指絡脈,隱隱顯露,色淡紅略紫。病變時應根據其出現部位、顏色和形態的異常變化,察知病邪的性質和深淺,判斷氣血陰陽的盛衰,推測疾病的輕重吉凶等。

79、簡述正常舌象的特徵。正常舌象可概括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質淡紅明潤,胖瘦適中,柔軟靈活,舌苔薄白均勻,乾濕適中,不黏不膩。

80、簡述淡白舌的特徵及意義。淡白舌為舌色紅少白多,色澤淺淡,多為陽氣衰弱或氣血不足,使血不盈舌,舌失所養而致。

81、紅舌、絳舌各有何特點? 紅舌色鮮紅或正紅,主熱證,多由熱邪熾盛,迫動血行,舌之血脈充盈所致;絳舌舌色深紅,甚於紅舌,主邪熱熾盛,主瘀。

82、形成脈象的原理及診脈的臨床意義是什麼? 脈象與心臟活動密切相關,因心主血脈,心臟將血液排入血管,形成脈搏。而肺朝百脈,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脾統血,肝藏血,主疏泄,以調節循環血量,腎藏精,精化血等,故脈象的形成與各臟腑有密切關係。所以,根據脈象的變化,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關係、病情輕重及其預後情況。

83、試述五色豐病。五色即青、赤、黃、白、黑。五色變化見於面部,可反映不同臟腑的病變及病邪的性質。①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證,為氣血不榮,脈絡空虛所致;②黃色:主虛證、濕證,與脾虛氣血化源不足,或脾虛濕蘊有關;③赤色:主熱證,為血液充盈於脈絡所致;④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驚風,為氣血不通,經脈瘀阻所致;⑤黑色:主腎虛證、水飲證、瘀血證和寒證,是陽虛寒盛、氣血凝滯或水飲停留所致。

84、病案分析。某病人,女,2l歲。因突發腹痛1小時就診。為搜集病史資料,應如何對該病人進行問診? 1.採集現病史要詢問。(1)發病的誘因,有無飲食不慎,有無寒熱不調等情況。(2)腹痛的性質,如冷痛、灼痛、脹痛、刺痛、隱痛,疼痛喜按或拒按,是否有放射痛,疼痛的持續時間,疼痛有無規律,疼痛加重或緩解的情況。(3)是否有惡寒身蜷、手足不溫、煩渴引飲、便結尿赤、神疲氣短、形寒肢冷、噯腐吞酸、厭食、痛竄兩脅、痛引少腹、尿血有塊等伴隨癥狀。(4)有無嘔吐、腹瀉、排便改變等情況。2、採集相關病史要詢問。(1)月經情況,是否能排除婦科疾病。(2)有無闌尾炎、尿路結石等外科疾病史。(3)有無排赤白膿血便、上吐下瀉、腹部包塊等情況。(4)既往有無類似病史,家族中有無類似疾病史,有無腹部手術史。是否到醫院做過腹部B超、腸鏡、鋇餐等檢查?結果如何?用過什麼止痛藥物治療?使用方法如何?是否有效?有無食物、藥物過敏史。

第六章 辨證與護理

1、脈服不屬於少陽病的癥狀。

2、亡陰病人出汗,多為熱汗。

3、辨證總綱是指:八綱辨證。

4、患者眩暈,耳鳴,頭痛目脹,面紅目赤,赤躁易怒,脈弦數,證屬:肝陽上亢證。

5、乾咳無痰,痰少而黏,唇舌口鼻咽乾燥,證屬:燥邪犯肺。

6、食少納呆,口淡無味,腹脹便溏,四肢倦怠面色萎黃,脈緩弱,證屬脾氣虛。

7、眩暈欲仆,頭痛而搖,項強肢麻,肢體震顫,其證屬:肝陽化風。

8、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眼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辨證為:腎陰虛。

9、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形寒肢冷,陽痿,辨證為:腎陽虛。

10、胸痛,潮熱,咳痰帶血,盜汗者,屬:肺陰虧虛。

11、手足震顫,肌肉潤動,關節拘急不利,肢體麻木,眩暈耳鳴,面色無華,爪甲不榮,證屬:血虛生風。

12、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口鼻咽乾燥,或身熱惡寒頭痛或胸痛咯血,舌紅少苔,脈服數或細數,其辨證屬於:燥邪犯肺。

13、口舌生瘡不是痰迷心竅證的表現。

14、心氣虛和心陽虛的共有癥狀是:心悸氣短,活動加重,自汗,脈細弱或結。

15、汗出耐黏,呼吸短促,身熱,手足溫,煩躁不安,渴喜冷飲,面色潮紅,舌紅而干,脈細數,證屬:亡陰證。

16、虛證是指:人體正氣不足。

17、胸中煩熱,頻頻嘔吐,腹痛喜暖喜按,大便衡溏為:寒熱錯雜。

18、腹痛,泄瀉穢濁,或下痢膿血,里急後重,其辨證應屬大腸濕熱。

19、寒濕困脾與濕熱蘊脾均可見到的癥狀是:脘腹痞悶。

20、脅肋脹悶疼痛,善太息,精志抑鬱,食慾不佳,可見於何證:肝脾不和。

21、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證的區別是:有汗與無汗。

22、腹滿嘔吐,食欲不振,腹瀉,腹痛陣發,喜溫喜按,口不渴,證屬:太陰病。

23、病人納少,腹脹、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脈緩弱,證屬:脾氣虛證。

24、屬於陽氣虛的辨證要點是:形寒肢冷。

25、心悸氣短,動則尤甚,或有自汗面白,舌淡苔白,脈虛無力證屬:心氣虛證。

26、午後潮熱,盜汗,顴紅,咽干,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證屬陰虛。

27、大汗淋淳,面色蒼白,精神淡漠,手足厥冷,舌淡,脈微欲絕,證屬亡陽證。

28、心悸,怔忡,心胸憋悶或刺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舌質紫黯或見瘀點瘀斑,脈細澀或結代,證屬心血瘀阻。

29、咳喘無力,動則氣短,面色白光白無華,舌淡,脈虛弱,證屬:肺氣虛。

30、風熱犯肺與痰熱壅肺共同的癥狀是:咳痰黃稠。

31、哪些敘述是正確的:辨證是中醫學認識和診斷疾病的方法;辨證的過程即是診斷的過程;辨證是將四診收集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診斷疾病的過程;辨病必須與辨證相結合。

32、哪些描述是正確的:八綱辨證是概括性的辨證綱領;人體的皮毛、肌腠、經絡在外,屬表;五臟六腑在內,屬里;里證是表示病變部位在臟腑所致的證候;八綱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絕對對立、靜止不變的。

33、哪些描述準確:表證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的特點;里證可由邪氣直接侵入臟腑所致;里證以臟腑證候為主;表證常以發熱惡寒或惡風,舌苔薄白,脈浮為主。

34、關於熱證辨證要點的正確說法是:身熱、煩躁;口渴、咽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面紅目赤。

35、虛證形成的常見原因是:疾病耗損;後天失調;先天不足;精氣不足。

36、哪些描述符合熱證:面色紅赤;四肢熱;口喝喜冷飲;便秘或泄瀉熱臭。

37、哪項是心血瘀阻證的表現:心悸,怔忡;心胸憋悶或刺痛;脈細澀或結代;舌質紫;面唇紫暗。

38、肺陰虛、心陰虛、肝陰虛、腎陰虛諸證臨床共同表現是:陰虛潮熱;盜汗顴紅;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39、哪幾項屬於少陰寒化證:畏寒蜷卧;脈沉微;四肢厥冷。

40、耳鳴耳聾可見於:腎陽虛;腎陰虛;腎氣不固;腎精不足。

41、里證:是指病變部位在內,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42、八綱:即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

43、寒證:是指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所表現的證候。

44、陰虛證:是指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而無以制陽,滋潤濡養等作用減退所表現的虛熱證候。

45、亡陽:指體內陽氣極度衰微,而表現出陽氣欲脫的危重證候。

46、什麼是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是用通過四診所取得的資料,根據病位的深淺,病邪的性質及盛衰,人體正氣的強弱等多方面的情況,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八類不同的證候。

47、什麼是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結合八綱、病因、氣血等理論,通過四診收集病人資料,對疾病的證候進行分析和歸納,藉以推究病機、判斷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狀況的一種辨證方法。

48、簡述亡陽證與亡陰證的基本表現。亡陽證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氣微,面色蒼白,脈微欲絕;亡陰證者汗熱而黏,手足溫熱,呼吸短促,面色潮紅,脈細數疾。

49、陽虛證的臨床表現的特點如何? 陽虛證的臨床表現是:畏寒,四肢不溫,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自汗,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

50、脾氣虛證與脾不統血證、脾氣下陷證如何區別? 三者在臨床上均有脾氣虛證的表現,即脾失健運及氣虛證的表現,如食少腹脹、納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弱。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致使血溢脈外所表現的證候,除脾氣虛證的表現外,還應有氣不攝血導致的各種出血癥狀,如便血、尿血、崩漏下血、月經量多等。脾虛氣陷證是因脾氣虛弱,升舉功能減弱,脾氣不升反降所致,因此除脾氣虛證的表現外,還應有脘腹重墜作脹,肛門重墜,甚或脫肛、子宮脫垂等臟器下垂的表現。

51、案例分析題。某病人,女,1 4歲。5天前不慎受涼後起病,感咽部疼痛,伴惡寒、發熱、口乾,自服「氨苄青黴素」「維C銀翹片」後發熱漸退,咽痛減輕。2天前晨起出現眼瞼浮腫,水腫來勢迅速,1天前逐漸雙下肢也出現浮腫,皮膚光亮,按之凹陷,恢復較易,腰部酸脹疼痛,咽痛,食慾不佳,小便量也減少,大便尚調,發熱,微惡寒,遂來就診。查:舌質偏紅,舌苔薄黃,脈浮滑數。結合實驗室檢查,該患者診斷為水腫。

52、請結合病史為該病人辨證分型。陽水——風水相搏證。

53、簡述護理要點。(1)觀察水腫消長情況,有無胸腔、腹腔、心包積液的表現;有無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現;有無劇烈頭痛、噁心、嘔吐、視物模糊、甚至神志不清、抽搐等高血壓腦病的表現。出現上述異常應通知醫生及時處理。記錄24小時液體出入量。監測尿量的變化,如經治療尿量沒有恢復正常,反而進一步減少,甚至出現無尿,提示嚴重的腎實質損害。同時密切監測尿常規、腎小球濾過率、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漿蛋白、血清電解質等變化。(2)避免著緊身的衣服,卧床休息時宜抬高下肢,增加靜脈迴流,以減輕水腫。囑病人經常變換體位,用軟墊支撐受壓部位,並適當予以按摩。協助病人做好全身皮膚黏膜的清潔,囑患者注意保護好水腫的皮膚,如清洗時勿過分甩力,避免損傷皮膚,避免撞傷、跌傷等。嚴重水腫時應避免肌內注射,可採用靜脈途徑保證藥物準確及時的輸入。(3)病室宜偏溫,保暖防寒,預防外邪侵襲而加重水腫。急性期卧床休息。不要用物理降溫,以免寒性收引,閉塞毛孔,使外邪不能從腠理而出。(4)應嚴格限制水、鈉的攝人。飲食宜清淡,外感癥狀未改善時給予半流質。(5)中藥湯劑不宜久煎,宜熱服,葯後可給熱飲料,或蓋被安卧,以助汗出解表。長期使用利尿葯可出現電解質紊亂,如低鉀、低氯血症,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6)注意觀察病人的心理反應,傾聽其對疾病的態度,向病人解釋疾病發生的原因、轉歸、預後等情況,使其對自己的疾病有正確的認識,積極配合治療。(7)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親屬出現水腫的原因,如何觀察水腫的變化,以及如何保護水腫部位的皮膚等,解釋限制水鈉對水腫消退的重要性,與病人一起討論制訂符合病人治療要求、而又能為病人接受的飲食計劃。

第七章 防治與護理原則

1、脾虛不適合用下法。

2、汗法又稱為解表法。

3、治病求本是指: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4、邪實而正氣未衰的實性病證適用於:單純祛邪。

5、外感病中的往來熱之少陽證適用於和法。

6、適用於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的病證的治法是:汗法。

7、通因通用屬於反治法。

8、外感熱病,表邪已解而里熱熾盛者用於清法。

9、未病先防的準確准義是:在發病前做好預防,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10、同病異治法不屬於調整陰陽的範圍。

11、誤食毒物病人適用於吐法。

12、運用具有補益作用的方葯扶助正氣、消除虛弱證候的一種治法是:補法。

13、和法不屬於祛邪。

14、扶正的正確含義不包括:祛除邪氣,使邪去正安。

15、臨床運用標本治則時須遵循的原則不包括補益法。

16、和法不適應於邪已入里而陰陽熱盛者。

17、虛證出現虛象的治法是:補法。

18、真熱假寒證的治療藥物是:寒性葯。

19、因病不屬於三因制宜。

20、潤下不屬於清熱法治療作用。

21、三因制宜是指:因地、因時、因人。

22、損其偏盛的方法是:寒因寒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則瀉之。

23、哪些證適合用溫法:中診斷虛寒;陽衰陰盛;寒凝經脈;亡陽欲脫。

24、屬於反治法的是: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5、屬於逆治法的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26、運用標本治則應遵循的原則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同治。

27、清熱法可分為: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清熱養陰;清臟腑熱。

28、治護原則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相因制宜。

29、未病先防必須從哪些方面入手:增加人體正氣;防止病邪侵害。

30、吐法主要適用於:誤食毒物尚在胃中;宿食停留胃腕不化;痰涎壅盛,阻塞氣道。

31、正治:是指在疾病臨床表現的性質和其本質相一致時,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治則,又稱「逆治法」。

32、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藥物治療假寒癥狀的病證。

33、汗法:又稱解表法,是運用解表發汗的方葯開泄腠理,驅邪外出,解除表證的一種治療大法。

34、扶正:即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35、下法:又稱瀉下法,是運用具有瀉下作用的方葯,通過瀉下通便,以攻逐實邪,排除積滯而治療里實證的一種治療大法。

36、中醫的基本治療方法中八法是哪八法? 中醫的基本治療方法包括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

37、中醫的防治原則是什麼? 中醫的防治原則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調整陰陽與氣血,扶正祛邪,相因制宜等。

38、怎樣才能做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必須通過增強人體正氣和防止病邪侵害兩方面人手。

39、試述正治和反治的區別和聯繫。正治,是當疾病的臨床表現和其本質相一致時,採取逆其病勢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又稱「逆治法」。常用的正治法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反治,是當疾病的臨床表現和其本質不一致,表現出一些假象時,採用順從其假象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又稱「從治法」。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正治法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變化,實質仍是針對疾病本質進行治療的方法,因此正治和反治均屬於「治病求本」的範疇。

40、案例分析題。病人甲,男,35歲。病人於2年前開始間斷出現左腹疼痛,以左下腹為主。近1月來腹痛綿綿,腸鳴活躍,便溏有黏液,無膿血便,飲冷受涼後明顯,無泛酸,無嘔吐,神疲乏力,納差,喜熱飲,寐欠安。查: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病人乙,男,32歲。病人於1年前因急性闌尾炎進行手術治療,近1年來常感腹部刺痛,以夜間為甚,痛處固定。以右下腹為主。曾服多種止痛藥無效。痛苦面容,腹部輕壓痛,腸鳴音稍弱。查: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澀。兩位病人的中醫診斷均為:腹痛。請問在護理上述兩位病人時,措施相同嗎?為什麼?並簡述護理要點。不同。因為兩位病人的證型不同。病人甲為中臟虛寒證,而病人乙為氣滯血瘀證。病人甲護理要點為:(1)病室溫度應偏高,避免風寒。(2)飲食宜溫熱、易消化、營養豐富,應少量多餐。多食溫中健脾之品,如牛奶、雞蛋、龍眼肉、大棗等。忌生冷、寒涼及肥膩之品。(3)中藥湯劑宜溫熱服,葯後宜進熱粥或熱飲,以助藥力。(4)遵醫囑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闕等穴。病人乙的護理要點為:(1)注意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及有無出血等。若出現急腹症的臨床表現,應立即聯繫醫生,積極救護。並隨時注意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等的變化,做好詳細的記錄。(2)疼痛嚴重時應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熱敷,以疏通氣血,減輕疼痛。(3)遵醫囑針刺陽陵泉、足三里、中脘、內關等穴,以瀉法為主。

第八章 方葯基礎知識

1、四氣是如何總結出來的:是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

2、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其藥性一般屬於:寒、涼。

3、五味是指藥物的:五類基本作用。

4、五味的陰陽屬性,屬於陽的一組是:辛、甘、淡。

5、辛味藥物的藥用是:行氣、活血。

6、甘味葯的作用:緩急止痛。

7、與澀味藥物作用相似的藥物是:酸味。

8、苦味葯的作用:通泄、降泄。

9、性味苦寒的藥物大多具有的功效是:清熱燥濕。

10、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的趨向性。

11、作用趨向沉降的藥物氣味多是酸、苦、寒。

12、歸經的依據是:臟腑、經絡理論。

13、某種藥物有安神功效,能治神昏、心悸等病症,該葯:歸心經。

14、中藥配伍七情中,臨床用藥時宜充分利用的是:相須、相使。

15、中藥配伍七情中,在應用毒性葯或劇烈時必須考慮選用的是:相畏、相殺。

16、大黃與芒硝的配伍關係是:相須。

17、配伍關係屬相惡的藥物是:人參與萊菔子。

18、配伍中屬於「十九畏」的藥物是:人參與五靈脂。

19、配伍中屬於「十八反」的是:蕪花與甘草。

20、反烏頭的藥物是:白蘞。

21、中藥用量,5歲以上的兒童,一般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

22、嘔吐病人服藥的方法應是:小量頻服。

23、辛濕解表葯最主要的功效是:發散風寒。

24、桂枝的功效是:既能發汗解表,又能溫經通陽。

25、既能發汗解表,又能理氣安胎的藥物是:紫蘇。

26、既能發汗解表,又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藥物是:生薑。

27、既有疏散風寒之功,炒炭又有止血之效的藥物是:荊芥。

28、有「風葯中之潤劑」之稱的藥物是:防風。

29、治療熱毒瀉痢,宜選用:白頭翁。

30、黃芩、黃連、黃柏的功效共同點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31、功能為疏肝解郁的藥物是:紫胡。

32、功能清熱解毒,息風止痙,化痰開挖的葯是:牛黃。

33、既能祛風濕,又能強筋骨的藥物是:威靈仙。

34、活血均是厚朴的功效。

35、茯苓、薏苡仁的功效共同點是:利水滲濕,健脾。

36、功能為溫脾止瀉的藥物是:砂仁。

37、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的藥物是:附子

38、善治尿血的葯是:小薊。

39、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的藥物是:牛膝。

40、跌打損傷均是化痰葯的主治病證。

41、北京參與麥冬都具有的功效是:養肺胃之陰。

42、功能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藥物是:白茅根。

43、醋制能增強止痛作用的藥物是:延胡索。

44、善治濕痰的葯是:半夏。

45、治療心肝陰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多夢,宜首選:酸棗仁。

46、入湯劑宜烊化沖服的藥物是:阿膠。

47、治療脘腹或四腳攣急疼痛,常選用:白芍。

48、益母草尤其善治:婦科瘀血證。

49、功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葯組是:桑白皮、葶藶子。

50、磁石具有的功效是:鎮驚安神。

51、杜仲、續斷都具有的功效是:補肝腎,安胎。

52、白朮與蒼朮的功效共同點是:燥濕健脾。

53、桑葉具有而菊花不具有的功效是:潤肺。

54、紫胡與升麻共同的功效是:昇陽舉陷。

55、既能祛風止痙,又能明目退翳的藥物是:蟬蛻。

56、既能清熱生津,又能清肺潤燥的藥物是:天花粉。

57、牲丹皮和赤芍的共同功效是:清熱涼血。

58、具有軟堅瀉下作用的藥物是:芒硝。

59、長於治療下半身風濕痹痛的藥物是:獨活。

60、治療魚骨梗喉,可選用:威靈仙。

61、治療濕阻中焦,嘔吐腹瀉宜選用:木瓜。

62、佩蘭氣味芳香,其化濕和中之功與下列哪味藥物相似藿香。

63、止痛不是白豆蔻的功效。

64、治療黃疸應首選菌陳。

65、在補氣血的方葯中,常加入何葯,能鼓舞氣血、增強補益肉桂。

66、香附的功效是: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67、具有納氣平喘作用的藥物是:藿香。

68、婦女斷乳時傷食,胸脅脘腹脹痛,用麥芽是因為它能:消食回乳。

69、傳統認為不能與白及同用的是:烏頭。

70、血熱所致的便血、痔血,宜首選:地榆。

71、治療外傷出血、癌腫疼痛,宜首選三七。

72、虛寒崩漏下血,月經不調,宜道選:艾葉。

73、具有消腫生肌作用的藥物是:乳香、沒藥。

74、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的安神葯是:柏子仁。

75、治療急慢驚風均適宜的平肝熄風葯是:羚羊角。

76、只入丸散,不入煎劑的藥物是:牛黃。

77、既能固表止汗,又能安胎的藥物是:黃芪。

78、既能補腎陽,又能祛風濕的藥物是續斷。

79、既能殺蟲止癢,又能益火助陽的藥物是:硫黃。

80、方中不可缺少的藥物為:君葯。

81、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屬於臣葯的含義。

82、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稱為臣葯。

83、君臣佐使變化不屬於方劑的組成變化。

84、輔助君葯、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是屬於:卧葯的含義。

85、湯劑的特點是:吸收快,能迅速發揮功效,特別是能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隨證加減。

86、散劑的特點是:節省藥材。

87、便於隨證加減不是丸劑。

88、丸劑一般適用於慢性虛弱病證。

89、將藥物粉碎,混合均勻,製成粉末狀製劑即散劑。

90、湯劑的特點不包括不受消化系統影響。

91、中藥炮製的目的是:消除藥物的毒性;改變藥物的性能;純凈藥材;便於服務;便於儲藏。

92、中藥的性能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

93、臨床應當避免的七情配伍關係是:相畏;相反。

94、生薑具有的功效是:解表散寒、溫肺止咳、溫肺止哎。

95、治療熱痢,可選用:黃苓、黃連、黃柏、金銀花、白頭翁。

96、具有清肝熱功效的藥物是:夏枯草;龍膽草。

97、橘皮主治:脾胃氣滯;濕痰咳嗽。

98、萊菔子具有的功效是: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99、炒炭能止血的藥物有:梔子、大黃、荊芥、黃芩。

100、甘味葯具有的作用是:緩急、補益、和中。

101、葛根的功效是:發表解骯、透發麻疹、生津止渴。

102、生地黃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103、蒼朮的功效是:燥濕健脾;祛風濕。

104、附子可治:亡陽證;寒濕痹痛。

105、功能為化瘀止血的藥物有:三七、蒲黃。

106、功能清瀉肺熱的藥物是:黃芩、地骨皮、石膏。

107、具有潤腸通例功效的藥物有:火麻仁;苦杏仁;郁李仁;桃仁。

108、既可平肝陽,又可息肝風的藥物是:羚羊角;天麻;鉤藤。

109、中藥配伍的目的是:增強療效;減輕毒性;擴大治療範圍;適合複雜病情。

110、七情配伍中表示減毒的配伍關係是:相殺、相畏。

111、麻黃可用治:風寒表實證;肺氣不宣的咳喘;水腫兼有表證。

112、梔子具有功效是: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清心除煩。

113、獨活主治:風寒濕痹;外感風寒。

114、茯苓具有的功效是:健脾;安神;利水。

115、雞內金功能:固精止遺、化堅消石、消食化積。

116、川芎具有的功效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117、屬於佐葯含義的有:協助君、臣葯以加強治療作用;消除君、臣葯的毒性與烈性。

118、屬於藥味加減的變化是:臣葯的加減;佐使病的加減。

119、臣葯的含義有:輔助君葯加強治療主病;輔助君葯加強治療主證。

120、關於方劑組方原則的正確敘述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引經葯是使葯。

121、關於君葯的正確敘述有:針對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用;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藥力居中之首;是一個方中不可缺少的藥物。

122、關於佐葯的正確敘述有:佐助葯;佐製藥;反佐葯;作用小於君、臣葯。

123、關於方劑組成變化的正確敘述有:藥味增減變化不包括君葯的增減;藥量增減變化;劑型更換變化;藥物的配伍變化。

124、既可外用又可內服的劑型有:湯劑;散劑;膏劑;酒劑。

125、四氣五味:四氣指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五味是指中藥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種藥味。

126、配伍:根據病情需要和用藥法度,把兩味或兩味以上的藥物配合應用,稱為配伍。

127、解表葯:凡能發散表邪,以治療表證為主的藥物稱為解表葯。

128、清熱解毒藥:凡能清熱解毒,以治療熱毒諸證為主的藥物,稱為清熱解毒藥。

129、君葯:針對主病、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葯。

130、劑型:方劑組成後,根據病情需要與藥物特點製成一定形態,稱為劑型。

131、四氣有何臨床意義? 四氣是中藥主要性能之一,掌握了藥物的四氣,就可根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選擇合適的藥物用於臨床。如性溫熱的藥物,多具有溫陽、祛寒等作用,一般用於陰證、寒證;寒涼性的藥物,多具有清熱、瀉火等作用,一般用於陽證、熱證。

132、清熱葯根據其主要性能可分幾類?各寫出兩味代表藥物。根據清熱葯的主要性能可分為清熱瀉火藥、清熱燥濕葯、清熱涼血葯、清熱解毒藥、退虛熱葯五類。清熱瀉火藥如:石膏、知母;清熱燥濕葯如:黃芩、黃連;清熱解毒藥如:金銀花、連翹;清熱涼血葯如:生地黃、玄參;退虛熱葯如:銀柴胡、地骨皮。

133、簡答理氣葯的臨床應用範圍。理氣葯適用於氣機不暢所致的氣滯、氣逆等症。氣滯者常見悶、脹、痛等症;氣逆者常見嘔惡,呃逆或喘息等症。此外,又可用於肝氣乘脾,肝脾或肝胃不和,以及脾肺氣滯,咳喘納少等症。

134、止血藥分幾類?有何適應證?每類各舉兩味藥物。止血藥共分四類:(1)涼血止血藥,用於血熱出血證,如小薊、地榆;(2)收斂止血藥,用於多種出血證而無外邪及血瘀表現者,如仙鶴草、白及;(3)化瘀止血藥,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用於血瘀出血,如三七、蒲黃;(4)溫經止血藥,用於虛寒性出血,如艾葉、伏龍肝。

135、簡答化痰止咳平喘葯的使用注意。應用化痰止咳平喘葯時需注意下列情況,①咳嗽兼咯血者,不宜用強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葯,以免促進出血;②麻疹初期的咳嗽,一般以清宣肺氣為主,不宜止咳,尤不宜用溫性或帶有收斂性質的化痰止咳藥,以免助熱或影響麻疹的透發。

136、試簡答重鎮安神葯與養心安神葯有何異同。重鎮安神葯是指金石類葯、介殼類質重而具有鎮靜、安定神志,治療心火肝陽偏亢之心神不寧的藥物。養心安神葯是指植物類葯為主,具有滋養心肝安神之功,治療心肝陰血不足,心悸、失眠等的藥物。兩者皆能安定神志,不同的是,重鎮安神葯多為治標之品,多用於實證;養心安神葯則多兼有補養作用,多用於虛證。

137、夕卜用藥使用時其具體的用藥形式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外用藥具體的用藥方法主要有敷貼、塗、熏洗、吹喉、滴鼻、點眼等。

138、什麼是君葯? 君葯,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較作為臣葯或佐葯應用時要大。在一個方劑中,君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

139、佐葯的含義有幾種,各是什麼? 佐葯,有三種意義,一是佐助葯,即協助君、臣葯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癥狀的藥物;一是佐製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葯的毒性與烈性;三是反佐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葯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葯的藥力小於臣葯,一般用量較輕。

140、湯劑的優缺點有哪些? 湯劑優點:吸收快,能迅連發揮藥效,特別是能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隨證加減,適用於病證較重或病情不穩定的病人。缺點:某些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揮發散失,不適於大量生產,亦不便於攜帶。

141、在使用止血藥時熟悉藥物歸經有哪些好處?舉例說明。使用止血藥應熟悉藥物歸經,以便針對病位,選擇恰當的藥物。若肺經損傷咯血、咳血者,則應選用人肺經的止血藥,如白及、藕節、白茅根、側柏葉等;若胃經胃絡損傷之吐血、嘔血,則應選人胃經的止血藥,如三七、白茅根、血餘炭等;若由心、膀胱經疾患引起的尿血,則應選歸心、膀胱經的止血藥,如白茅根、小薊、蒲黃等;若大腸經損傷之便血,則應選用歸大腸經的止血藥,如槐花、地榆、灶心土等;若肝火犯肺的咳血或咯血,則選用歸肝經的涼血止血藥,如茜草、大薊、小薊、槐花等。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藥物才能事半功倍。

142、開竅葯適用於神志昏迷之證,此話對嗎?試述其理。開竅葯適用於神志昏迷之證之說是不完善的,因此不對。因為神昏有虛、實之分別。實證即閉證,多見口噤,握拳,脈來有力。閉證又有寒閉、熱閉之分。寒閉多見面青,肢涼,苔白,脈遲;熱閉多見面赤,身熱,苔黃,脈數。虛證即脫證,多見冷汗、肢涼、脈微欲絕。因而在治療中,脫證宜回陽救逆,益氣固脫,不宜用開竅葯;閉證則可用開竅之品,寒閉者當溫開,熱閉者當涼開。此外,尚須根據病證的不同,予以適當配伍。如涼開者,宜配伍清熱解毒之品;溫開者,宜配伍祛寒行氣之葯。

143、案例分析題。某病人,女,45歲。因頭痛反覆發作5年,加重1個月前來就診。中醫診斷為頭痛,肝陽頭痛。治法為平肝潛陽,方用天麻鉤藤飲。請寫出天麻鉤藤飲的組方並分析該方中各葯的作用。天麻鉤藤飲的組成是:天麻、鉤藤、石決明、黃芩、梔子、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益母草。其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石決明性味咸平,平肝潛陽,除熱明目,與天麻、鉤藤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功;牛膝引血下行;梔子、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熱不致上擾;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第九章 中醫一般護理與養生

1、七情過極,可採用以情勝情法,若憂傷肺,應採用:以喜勝之。

2、薰洗療法時藥液的溫度宜為:40℃-50℃。

3、煎者砂仁時,應後下。

4、秋季起居方面應遵循:早卧早起。

5、脾病患者應忌食:酸味食物。

6、進補的最好時機是:冬至。

7、健脾益胃藥宜何時服用:餐前。

8、七情過極,可採用以情勝情法,若恐傷腎,應採用:以思勝之。

9、夏季起居方面應遵循:晚卧早起。

10、「天人相應」體現的護理基本原則是:順應自然。

11、「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體現的護理基本原則是:平衡陰陽。

12、祛風濕葯宜用什麼送服:黃酒。

13、病室適宜的溫度是:18℃-20℃。

14、使住院病人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指:怡情快志。

15、具有發散,行氣,通經脈,健胃等作用的食物是:辛味食物。

16、蜂蜜,飴糖,山藥,大寒屬於:甘味食物。

17、某病人泄痢反覆發作當採用:酸味食物。

18、鯽魚屬於:甘味食物。

19、沉香宜沖服。

20、攻下,逐水葯宜清晨空腹服。

21、溫補主要適用於:陽虛。

22、飲食宜疏利,消導,一般不宜施補的是:實證。

23、因時施食時春季飲食宜清潤平淡。

24、冬季氣候嚴寒進食宜:溫補。

25、熱病後期,患者口苦咽干,慎用禁用的是:溫補類食物。

26、病人平素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當用:溫熱助陽類食物。

27、適用於各類病症,尤其是恢復期的食物是:平補類食物。

28、能補腎壯陽,通乳,托毒的食物是:蝦。

29、春季適宜進食的食物是:百合。

30、病人身熱,頭痛,微惡風寒,有汗,咽痛,宜食:蘆根。

31、適用於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病證的方法是:汗法。

32、病人脘腹脹滿,暖腐吞酸當採用:消食法。

33、指用溫熱食物振奮陽氣,祛除里寒的方法是:溫法。

34、病人身大熱,口大渴,汗大出脈洪大當採用:清法。

35、鴨肉食物屬於清補的。

36、石膏在煎煮時應先煎。

37、蜂蜜的煎煮時應烊化。

38、琥珀粉在服用時需:沖服。

39、病人突然四肢厥冷,小腹劇痛,服藥時間需多次頻服。

40、消食導滯葯宜:餐後服。

41、生活起居護理與養生的基本原則是:順應自然;平衡陰陽;起居有常;勞逸適度。

42、哪種環境比較適宜居住:空氣新鮮、通風整潔、居室光線充足、居室安靜。

43、情志護理與養生的基本原則包括:精神內守;情緒平和;豁達樂觀。

44、情志的自我調護包括:清凈養神;養性修身;怡情快志;平和七情。

45、食物按性質可分為:熱性食物;溫性食物;寒性食物;涼性食物;平性食物。

46、常用的飲食調護方法有:消食法、汗法、清法。

47、屬於熱性食物是:白酒、蔥、辣椒、羊肉。

48、冬季適宜的食物是:羊肉;狗肉;胡桃;龍眼肉。

49、平素口苦咽干,易發潰瘍,大便秘結,宜進食:苦瓜;萵筍;茶葉;綠豆。

50、屬於涼性食物是:李子、芒果、檸檬、梨。

51、術後創口久潰不愈不宜進食:豬頭、雞頭、蘑菇、芫荽。

52、飲食調護的基本原則是:飲食有節;飲食有方;謹和五味;葷素搭配。

53、痔瘡患者禁忌的事物是:白酒、蔥、大蒜、花椒、燒烤類食物。

54、因人施食中肥胖之人宜食:清淡之食、化痰之物。

55、平和七情包括:思慮有度,以靜制動,以宣解郁,慎避驚恐。

56、起居有常: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要合乎自然界以及人體生理的正常規律,以使機體陰陽兩方面始終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57、順應自然:根據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從順應自然的角度制定出不同的護理和養生方法。

58、慎避外邪:指根據季節、氣候、地域和生活居住環境等各方面的情況而採取相應措施,以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

59、情志:是指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

60、運動養生:是指用傳統的運動方式進行鍛煉,我國傳統的運動鍛煉強調練形、練氣和練意的協調統一,是具有「形神合一」特色的自我身心鍛煉方法。

61、氣功:是我國特有的養生健身術和文化遺產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疲勞、疾病、衰老進行鬥爭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自我身心鍛煉的保健方法。

62、順應四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1)氣候:外感六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氣候變化對病人的影響。(2)季節:季節的交替變換也使人體的生理活動隨之變化,所以要做到春防風,夏防暑,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3)晝夜:對於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也必須與之適應。

63、簡要回答環境適宜包括哪些方面。(1)自然環境:氣候適宜,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水源潔凈,景色秀美。(2)居室環境:保持安靜,避免噪音;通風整潔,保持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光線適度。

64、情志護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關心體貼;言語開導;移情易性;情志相勝;順情解郁。

65、什麼是移情易性? 移情,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點轉移它處,在護理工作中,主要使指將病人精神的注意力,從疾病轉移到其他方面。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消除或改變病人的某些不良情緒、習慣或錯誤意識,使其能恢復正常心態或習慣,以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66、簡述飲食調護的定義及意義。飲食調護是指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或在對健康人的保健方面,進行營養和膳食方面的調護和指導。意義:合理的飲食調護,十分有利於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對正常人而言,正確和科學的飲食是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

67、簡述飲食宜忌的原則。①辨證施食;②辨葯施食;③因人施食;④因時施食;⑤特殊忌口。

68、什麼是補法? 補法,即補益法,是用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以補氣養血,滋陰助陽,強身健體的一種方法。亦稱為食補,分為溫補(主要適用於陽虛證),清補(主要適用於陰虛證),平補(主要適用於氣虛證、血虛證,也通用於其他各類虛證以及正常人養生保健進補)。

69、簡述氣功的作用原理。氣功能起到培養正氣,平衡陰陽,協調臟腑,疏通經絡,活躍氣機的作用,是一種以改善人體整體功能為目的的自我身心鍛煉法。通過調身,調息,調神等方法使機體的「精,氣,神」達到和諧統一。

70、什麼是形神共養? 人身有「形"有「神」。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外在表現,形神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養形,主要是指對人們的五臟六腑、氣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應以適當的休息和運動,提供良好的醫療、物質條件等來實現;所謂養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調養,應以各種方式調節人情志活動,在精神上為其提供愉快的氛圍,以達到怡情快志、心平氣和的境地,從而使其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有利於疾病的康復和健康的維持。人不僅應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應重視精神的呵護,兩者不可偏廢。要做到形神共養,相輔相成,才能達到形體強健、精神充沛、形神兼備的境地。

71、請比較安神類葯與補益類葯的服法與護理的區別。答:(1)補益類葯:應於餐前空腹服用,以利於藥物的吸收;脾胃虛弱而食滯不化者應慎用,或應同時配以消導葯;外感期間不宜食用此類葯;服藥期間忌油膩、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食品。(2)安神類葯:應於睡前半小時服用,病人的病室應保持安靜;應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做好精神護理,保持平常心態;飲食宜清淡平和,忌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還應注意服藥時,晚飯不宜過飽。

72、案例分析題。病人,女,32歲。因嘔吐、胃脘部脹滿不適2天就診。自訴於2天前因赴宴飲食過量,之後感覺胃脘部脹滿疼痛,噯氣,嘔吐,嘔出物為酸腐食物,得食愈甚,吐後反快,大便溏薄,酸腐穢臭。舌苔厚膩,脈滑實。診斷為嘔吐。(1)請結合病史為該病人辨證分型。飲食停滯證。(2)如何從飲食方面對該病人進行辨證施護:嘔吐時不宜止吐,應鼓勵病人盡量將胃中積滯之食吐出。吐後不宜立即進食,待胃中感覺舒適,可讓其先進流質,食後不吐,再逐漸改進半流質、軟食。忌硬固、不易消化之食物。即使病人食慾好也應限制食量,食物以偏溫熱為宜。可給消導之品,如山植、卜等,以達到消食化滯的目的。

第十章 中醫常用傳統療法

1、腧穴總體上可歸納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

2、現有經穴數目是:361個。

3、經穴是指:歸屬於十四經上的穴位。

4、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歸屬於十四經系統。

5、「以痛為穴」指的是:阿是穴。

6、手三陰經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胸部疾病。

7、手三陽經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疾病。

8、足三陰經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前陰病。

9、以臍為標誌,臍中即為神闕穴,屬於:固定標誌定位法。

10、橫指同身寸法中,以病人何指何處橫紋為標準,將四指的寬度作為3寸:中指中節。

11、在骨度分寸法中,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是:5寸。

12、掌側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的腧穴是:太淵。

13、四神聰屬於:經外奇穴。

14、胸骨上窩正中的穴位是:天突。

15、取頭、面、胸、腹部、上下肢部分腧穴宜採取:仰卧位。

16、取頭項、指、腰、臀部以及下肢後面有腧穴應選擇的體位是:俯卧位。

17、在針刺操作過程中,平刺的角度應為:15度左右。

18、治療時可以適當增加留針時間:頑固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痙攣性疾病。

19、關於行針輔助手法正確的一組是:震顫法、彈針法、刮柄法。

20、行針的基本手法是:刮柄法;彈針法;搖針法。

21、主要適用於皮肉淺薄處的毫針進針方法是:提捏進針法。

22、舒張進針法適用於:皮膚鬆弛部位。

23、溫和灸屬於艾條灸。

24、有關灸法的注意事項,敘述不正確的是:先灸胸腹部,後灸背腰部。

25、不宜用灸療的病證是:陰虛發熱。

26、毫針刺法的針前準備包括:選擇針具;選擇合適體應;消毒;針前教育。

27、針刺體位選擇的原則是:病人舒適、便於醫者操作。

28、造成斷針的原因有:針身鏽蝕;針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針用力過猛;彎針、滯針未及時處理。

29、暈針的主要原因有:病人虛弱;精神緊張;大汗;大出血;施術手法過重。

30、灸法的作用正確的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消腫散結;回陽固脫;保健康復。

31、能用艾灸法治療的有:寒哮;胃痛;脫肛;遺尿。

32、關於艾灸順序的陳述正確的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頭身,後灸軀幹;壯數是先少後多。

33、拔罐療法的適應證有:風寒濕痹;外感頭痛;胃痛;毒蛇咬傷。

34、拔罐療法的禁忌證有:皮膚過敏者;嚴重心臟病者;孕婦腹痛;長有毛髮部位;大血管走行位置。

35、推拿時常用的介質有:紅花油;滑石粉;麻油;蔥姜水;冬青膏。

36、推拿法操作後護理評價主要有:所選的部位及手法與病證是否對應;體位選擇是否合理;按摩皮膚情況;病人的感受。

37、可做日常刮痧工具的有:瓷湯勺;硬幣;銅錢;小貝殼。

38、辭痧的正確方向是:由上至下;由內至外。

39、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

40、十四經穴:簡稱經穴,即分布於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稱、固定的位置和歸經,且有主治本經病證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41、奇穴:又稱「經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這些腧穴對某些病證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

42、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示兩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撐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示兩指之間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膚鬆弛部位腧穴的進針。

43、提捏進針法:用左手拇、示兩指將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皮膚上端將針刺人。此法主要用於皮肉淺薄部位腧穴的進針。

44、夾持進針法:即用左手拇、示兩指持捏消毒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人腧穴。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45、平刺:即橫刺,也稱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進針。

46、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即針刺人腧穴得氣留針後,將一段艾條插在針柄上,或將艾絨捏於針尾上點燃後施灸。適用於既需要留針,又適宜於艾灸的病證。

47、腧穴的主治作用有哪些? 主要表現為本經腧穴能治療本經病,表裡經腧穴能治療互為表裡的兩經病,鄰近經穴配合能治療局部病。各經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其主要表現:①近治作用,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即指能夠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部位、器官的病症,如眼區各穴均能主治眼科疾病,耳周疾病可以選用耳旁各穴;②遠治作用,這是十四經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一切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症,而且還可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響全身的作用;③特殊作用,指針刺某些腧穴時,由於機體的狀態和針刺手法不同,可起著雙相的良性調節作用。此外,有些腧穴的治療作用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

48、什麼是奇穴? 奇穴是指沒有歸屬於十四經的腧穴。因為這些腧穴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如印堂穴治療驚風,四縫穴治療小兒緒疾,所以稱為奇穴。又因為這些腧穴是在臨床實踐中逐漸被人發現的,尚未列入十四經系統,所以又稱為經外奇穴。經外奇穴一般都有明確的位置和固定的名稱。

49、試述肺俞穴的定位、主治與操作。定位:俯伏,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氣喘,咳嗽,痰

多,骨蒸,胃脘痛,吐瀉,蕁麻疹,腰背痛。操作:斜刺0.5寸,可灸。

50、試述外關穴的定位、主治與操作。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主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脅肋疼痛,上肢痹痛。操作:直刺O.5~1寸。

51、為什麼大椎穴可以退熱? 大椎穴屬於督脈,而督脈主要行於頭項背部,從陰陽的角度看,背屬陽,所以督脈屬陽主表,大椎穴又為全身諸陽經之會,故督脈能統帥一身之陽經,有陽脈之海之說。外感熱病,其病均在陽經,針刺大椎穴可以激發諸陽經氣,通陽解表而退熱。

52、合谷穴的定位是什麼?為什麼合谷穴對頭面部的疾病比較擅長? 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橈側之中點。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從手走頭。其中有一分支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挾口兩旁,左右交於人中,至對側鼻翼旁。加上大腸經的絡脈和經筋的分布,其聯繫範圍更廣。故合谷穴對頭面部疾病的治療很擅長。

53、風池穴的定位與主治病證是什麼? 定位:位於項後,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治療病證有:①發熱、頭痛、鼻塞、頸項強痛等外感表證;②中風、眩暈、目赤腫痛、耳聾、耳鳴等肝火上亢證;③風池穴屬於足少陽膽經,故可治療邪在半表半里的瘧疾;④癭氣。

54、為什麼少澤穴能通乳?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手太陽小腸之經脈、經別及絡脈皆入於心,手少陰經「伏乳里」,心主血,乳為血化,心血不足或氣血郁滯,則可引起乳汁不通。少澤為小腸經之井穴,可通達氣血而通乳汁。

55、水溝穴的定位、主治證及操作如何? 定位:位於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的交界處。主治:昏迷,口眼歪斜,小兒驚風,腰脊強痛,癲狂痛。操作:向上斜刺O.3~O.5寸,可灸。

56、命門穴的定位、主治證及操作如何? 定位: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陽疾,遺精,帶下,月經不調,泄瀉,腰脊強痛。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7、針灸前的準備工作有哪些? 針灸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針具的選擇,必須根據病情及病人的性別、年齡、胖瘦、體質、病位、腧穴情況,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二是病人體位的選擇,病人在針刺時體位否得當,對腧穴的正確定位,針刺的施術操作,持久的留針以及防止暈針、滯針、彎針等都有很大影響,應根據腧穴的所在部位,選擇適當的體位,既有利於腧穴的正確定位,又便於針灸的施術操作和較長時間的留針而不致疲勞為原則;三是消毒,針刺前必須進行消毒,以防感染,包括針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術者手指的消毒。

58、如何選擇針刺時病人的體位? 針刺時選擇適當的體位,以既有利於腧穴的正確定位,又便於針灸的施術操作和較長時間的留針而不致疲勞為原則。對於初診、精神緊張或年老體弱及病重者,均應採取卧位。其中仰卧位適宜於取頭、面、胸、腹部、上肢、下肢部分腧穴;側卧位適宜於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伏卧位適宜於取頭、項、脊背、腰部、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適宜於取前頭、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適宜於取頭和項背部的腧穴;側伏坐位適宜於取頭部的一側、面頰及耳前後部位的腧穴。

59、臨床上常用的進針手法有哪些? 臨床上常用的進針手法有: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

60、在針刺時,我們根據什麼來掌握進針的深度? 針刺時,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人人體內的深淺程度。每一腧穴針刺的深淺度需遵循下列原則:在體質方面,身體瘦弱者宜淺刺,身強體肥者宜深刺;在年齡方面,年老體弱及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滿處的腧穴宜深刺。

61、常用的行針手法都有哪些? 有提插法、捻轉法、刮柄法、震顫法。

62、灸法包括哪些內容? 灸法的內容有:①艾柱灸又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②艾條灸包括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③溫針灸。

63、什麼是暈針?說明暈針的原因、處置。暈針是指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暈厥的現象。其發生常因病人體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飢餓或大汗、大瀉、大出血,或施術手法過重等所致。其處置是:應立即停止施術,使病人平卧休息,用指掐或針刺人中、內關、足三里、關元等,也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神闕等,若病情急重,也可考慮配合現代急救措施。

64、案例分析題。某病人,女,40歲。因受涼後頭痛發作。醫囑予推拿治療。(1)請問應取哪些穴位,能運用哪些手法? 取穴:印堂、頭維、太陽、魚腰、百會等頭部穴位;風池、風府、天柱及項部兩側膀胱經穴位。手法:一指禪推法、揉法、按法、拿法。(2)請簡述操作方法。(1)病人坐位。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前額髮際至頭維、太陽,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魚腰、太陽、百會等穴。再用五指拿法從頭頂拿至風池,最後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經拿至大椎兩側,往返4~5遍。時間5分鐘左右。(2)病人坐位。用一指禪推法沿項部兩側膀胱經上下往返治療3~4分鐘後,按風池、風府、天柱等穴。再拿兩側風池,沿項部兩側膀胱經自上而下操作4~5遍。時間5分鐘左右。


推薦閱讀:

玄空大卦風水基礎
【律詩的基礎知識】
(1)[轉載]2012.2.7..八字基礎部分
中華詩詞學院基礎一年級講義 (5)
手縫基本針法及拼布基礎

TAG:護理 | 中醫 | 護理學 | 醫護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