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體質學說與養生
(一)
人是形與神的統一,人體既臟腑經絡,形體器官,精氣血精液等相同形質和功能活動,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動,這是人體的生理共性。體質學說,在養生保健和防止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體質的含義
體質是稟受於先天,調養與後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等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徵——「形神合一」。理想的體質是人體在充分發揮先天稟賦潛力基礎上,經後天積極培育,使機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以及對環境適應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具有相對良好的身體素質狀態。
二、體質的形成
1、先天因素:父母的遺傳,是體質的基礎,是人的體質強弱的前提。
2、後天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良好的生活環境,合理的飲食起居,穩定的心理情緒,可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
三、體質的分類的方法
(一)、按陰陽平衡原理分類:
1、理想體質:陰陽無明顯的偏盛偏衰,對致病刺激之反應無過亢與不及。此型稟賦特厚,體壯力強,面色皮膚明潤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開朗、隨和,夜眠安和,白天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自身調節能力和對外適應能力強,胃納佳,能耐寒暑,口微干,二便通暢,脈有力,舌象正,一身少生病,得病多為外感。後天調養得宜,一般可長壽。
2、偏陽體質:具有偏於亢奮,偏熱,多動體質。特徵為:多見形體偏廋,但較結實,面色多偏紅或微蒼黑,或呈油性皮膚,性格外向,喜動好強,易急躁,自制力差,食量較大,消化功能健旺,平時畏熱喜冷,動則易出汗,喜飲水,唇、舌、偏紅,精力旺盛,動作敏捷,這種體質的人,多動少靜,得病多熱證,實證,易陰虛,皮膚易生瘡,易發眩暈,頭痛,心悸,失眠等病症。
3、偏陰體質:偏於抑制,偏寒,多靜等特性體質。其特徵為:形體偏胖但較虛弱。易疲勞,面色偏白而欠華,性格內向,喜靜少動,食量較小,消化功能一般,平時畏寒喜熱,精力偏弱,動作遲緩,反應較慢。受邪多表現寒證,虛證。容易發生濕滯水腫痰飲淤血等證。
(二)、按臨床癥狀,脈色特徵,以臨床機能變化,形體結構與生理代謝分類
1、正常質:陰陽無明顯的偏盛偏衰,對致病刺激之反應無過亢與不及。體重標準。面色皮膚明潤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開朗、隨和,夜眠安和,白天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自身調節能力和對外適應能力強,胃納佳,能耐寒暑,口微干,二便通暢,脈有力,舌象正,一身少生病,得病多為外感。
2、晦澀質:膚色晦滯,口唇色紫,眼眶暗黑,爪甲枯槁,肌膚甲錯,絲縷斑痕,脈沉澀弦緊舌質瘀。發病後多見痞悶作脹,痛有定處,或有時出血或午後潮熱。臨床多見出血易阻之人。
3、膩滯質:形體肥胖,口甜而粘,身重如裹,口乾不飲,大便不實,舌苔多膩,可見嗜酒者,發病多見中脘痞滿,胸滿昏眩,肢節疼痛,滯濁淋漓,延綿難清。中醫臨床所見痰濕易盛者。
4、燥熱質:形體消瘦,面頰紅,口燥咽干,內熱便秘,陽興遺精,尿黃短少,喜涼飲而飲不解渴,五心煩熱,耳鳴耳聾,脈細數,舌紅少苔,發病常見內熱熾盛,易入里化熱傷津者,臨床多見津易虧者。
4、遲冷質:形體白胖,形寒怕冷,唇淡口和,四肢怠倦,肌冷自汗,面色不華,大便稀溏,毛髮易落,夜尿頻頻而清長,喜熱飲,脈沉遲無力,舌淡胖嫩有齒痕,發病後常見外寒較盛,易從寒化而傷陽氣。臨床多見陽易衰者。
6、倦 質:面色 ,氣短懶言,乏力眩暈,心悸健忘 ,動輒出汗,子宮下墜感,脫肛感,手易麻,月經淡少。脈細弱無力,舌淡。發病後抗病力差,常易虛脫。臨床氣血易虛者。
四、體質學說的臨床應用
1.說明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一般而言,偏陽體質易受風、暑、熱之邪而耐寒,感受風邪傷肺腑,感受暑熱傷肺胃及肝腎之陰。偏陰體質,形寒怕冷,易受寒邪而寒病,寒邪入里,傷脾腎之陽氣。「胖人多痰濕,善病中風,眩暈,瘦人多火,易癆咳。老人腎衰,多痰飲咳喘」。
2.指導辯證論治
1、正常質:平補陰陽強質法。無需用藥,無所謂治,只有攝生保養而已;主要小兒生長應採用食補,促進生長發育。二是產後婦女氣血驟虛,也應補充足夠的營養,及時調補體質;三是更年期與老年期亦稍服補腎陰腎陽之品,延緩衰老進程。
陰陽無明顯的偏盛偏衰,對致病刺激之反應無過亢與不及。體重標準。面色皮膚明潤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開朗、隨和,夜眠安和,白天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自身調節能力和對外適應能力強,胃納佳,能耐寒暑,口微干,二便通暢,脈有力,舌象正,一身少生病,得病多為外感。
2、晦澀質:行血消瘀活質法。由於氣血運行失調,血脈瘀滯不暢引起的臟腑組織血液循環代謝障礙,調理上,活血辦法使之暢通。注意三點:一是強調「氣帥血行」觀,二是區分血虛血實,三是鑒別寒熱,應戒虛虛實實之誤。
膚色晦滯,口唇色紫,眼眶暗黑,爪甲枯槁,肌膚甲錯,絲縷斑痕,脈沉澀弦緊舌質瘀。發病後多見痞悶作脹,痛有定處,或有時出血或午後潮熱。臨床多見出血易阻之人。
3、膩滯質:除濕化滯利質法;由於濕濁留滯於體內的頑固傾向,治療上,除濕是根本,調治須以濕為出路,「治濕利小便,治濕分三焦」,濕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此乃為治濕大法。
形體肥胖,口甜而粘,身重如裹,口乾不飲,大便不實,舌苔多膩,可見嗜酒者,發病多見中脘痞滿,胸滿昏眩,肢節疼痛,滯濁淋漓,延綿難清。中醫臨床所見痰濕易盛者。
4、燥熱質:滋陰清熱潤質法;由於人體真陰不足,因此滋陰為首務,陰不足多有內熱,故同時應加用清熱法,長期陰不足易燥,燥者宜潤,故滋陰清熱潤燥法。
形體消瘦,面頰紅,口燥咽干,內熱便秘,陽興遺精,尿黃短少,喜涼飲而飲不解渴無心煩熱,耳鳴耳聾,脈細弦數,舌紅少苔,發病常見內熱熾盛,易入里化熱傷津者,臨床多見津易虧者。
4、遲冷質:壯陽祛寒溫質法;由於元陽不足,以溫補為主。
形體白胖,形寒怕冷,唇淡口和,四肢怠倦,肌冷自汗,面色不華,大便稀溏,毛髮易落,夜尿頻頻而清長,喜熱飲,脈沉遲無力,舌淡胖嫩有齒痕,發病後常見外寒較盛,易從寒化而傷陽氣。臨床多見陽易衰者。
6、倦 質:益氣升血健質法;由於氣血兩虛,或以元氣須累及血虛,或血虛累及元虛,也可氣血同時受累。均以益氣升血為治。
面色晄白,少氣短懶言,乏力眩暈,心悸健忘 ,動輒出汗,子宮下墜感,脫肛感,手易麻,月經淡少。脈細弱無力,舌淡。發病後抗病力差,常易虛脫。臨床氣血易虛者。
五、指導養生
善於養生,修身養性,形神共養。增強體質,預防疾病,身心健康,根據不同體質選擇合適的方法,注重飲食調養。中醫學注重:「順時攝養,調攝精神,起居有常,勞逸結合,飲食調養及運動鍛煉」。
1、順時攝養:,中醫理論講究順時調養:「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2、飲食方面:偏陽者宜涼忌熱,少食辛辣,宜清淡;偏陰者宜溫補忌寒涼;形體肥胖者多痰濕,宜清淡忌肥甘;陰寒者多食溫補之品等。
3、精神方面:保持心理平衡,增進心理健康。氣鬱者多抑鬱不爽,多愁善感,注意情感疏導,消解不良情緒。陽虛者多萎靡不振,神情偏冷漠,多自卑,應樹立生活信心。
(二)體質與年齡
養生首要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遵循規律,及時調節好心態,以平和的心理對待自己的身體變化,主動應對自己體質的變化,及時調理,延緩衰老進程。現將體質與年齡關係表述如下:
體質形成於先天,更重要也在於後天調養,主要影響較大的有:地理環境,年齡、營養、房勞、疾病、鍛煉與藥物。體質常與年齡而變化。
體質主要由年齡影響極大,其規律為:「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發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藏血不足,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怠,故好卧;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廢氣衰,魄離,善言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
《內經》對人體規律和腎的精闢論述為:「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葵至,任脈通,月事以時下;三七腎氣平均,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健壯;五七陽明脈衰,面皆焦,發始墮,六七陽脈衰干於上,面始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充脈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形壞無子」。「男子八歲,腎氣實,齒更髮長;二八腎氣盛,天葵至,精氣益瀉陰陽和;;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干於上,面焦,髮鬢須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葵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三)不同年齡體質特徵與養生
臨床將人的一生分成三個階段:小兒期、成人期及老年期;兩個轉折期是:青春期和更年期。其特點為:
1.小兒時期體質:形體脆弱,血氣未定,易虛易實和易寒易熱等特點。治則上,苦寒傷陽,溫燥傷陰,過寒過熱都不宜。另一特點「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消化機能差,對營養要求高,餵養不當,易肌易飽,畏弱肌瘦為疳為積。小兒神經系統功能尚未完善,易興奮,抗病能力差,易感外邪而發熱,導致抽風。
2.青春期是人生第一個重要時期,是從性不成熟和不能生育轉變為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的過渡時期。青春期體質調整強弱對日後身心發展起極為重要的作用,小兒體質較差者,能在青春期注意調養,一、二年內可變成健壯青年。反之,進入以後體質弱差多病。進入成年期體質類型較穩定,變化緩慢。
3.更年期的轉變是人生第二個重要時期,是中年走向老年一個漸進性衰老過程,此時,陰陽氣血失調可能性較大,因此,更年期注意調其陰陽,補其氣血以及及時糾正病理體質形成尤為重要,將是進入老年後期延年益壽的要訣。
善於養生,修身養性,形神共養。增強體質,預防疾病,身心健康。中醫學注重:順時攝養,調攝精神,勞逸結合,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起居有常,加強運動鍛煉,根據不同體質選擇合適的方法,配以藥物,靈活運用,及時調整,注重飲食調養。
4、老年體質的特徵
老年體質及機理可歸納六條:
(1)陰陽失調:陰陽變化是生命差生髮育與衰老的根本。「人年四十,陰氣自半也」,「人年五十,陽氣日衰,心力漸退」。
(2)氣血漸衰:氣和血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人生六十、七十,精血俱耗」,氣血兩虛為主者,見氣短懶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談、脈細弱。若氣滯血瘀者,除氣短懶言外,更見心胸刺痛,肢體麻木,或癱瘓,有腫塊,面色青紫,舌有瘀點等。
(3)五臟衰退:
五臟隨年齡與日俱增,五臟六腑功能則日漸衰退,年三十,五臟功能到達高峰,五臟功能衰退過程有先有後,有規律,也有個體差異。
①.腎氣腎衰
保精是老人體質強弱的關鍵。「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老年人腎陽不足則見下焦虛寒,以致腎失秘藏之極而見精液血遺。腎陽虛氣不達於四肢,畏冷。不達外府則腰冷,不能養宗筋而陽痿不舉,元陽不能衛外,風濕如邪筋骨而致痹病。腎陽不振更見神衰而筋力軟弱,疲乏無力等神氣虛衰表現。另外一種腎虛陰虧,多見虛火旺,內熱壅盛而致心煩,口渴與內熱化燥。精損不能化氣,氣虛而上不制下,見尿少色黃,熱傷陰液,臟腑乾枯。腎開竅與耳,老人腎虛耳鳴。
②脾胃強弱變化
老年人首要護脾胃。老年人脾胃虛寒,多責之脾胃陽虛,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主水,常聚水為腫,或晨起臉虛浮,或日暮腳腫,或水阻脾絡而上凌心肺而見痰飲咳喘,治宜健脾開胃,壯陽利水。故老年人應多顧脾胃。
③肝氣衰退
「人至五十,肝氣始衰」,精氣不能上注於目而見肝虛目不明,或為遠視,或內障,或眼暗弱視,年過五十則種種眼病接踵而至。另一體質,「肝陽多有餘」,因腎水多虧水不涵木,致虛陽上亢,為風、為眩、為震顫麻木,甚至虛風內動,氣血相異。常見筋脈不利,筋骨攣急,腰膝以下疼痛,或痛無定處,時作時止。甚見骨質疏鬆,易骨折,以肢骨、頸處為多見。由於老年肝腎俱虛,筋骨俱耗所致。骨老年人呈老態龍鍾而步履艱難。
④肺氣不足
肺氣不足在六十歲左右已相當可見。老年性支氣管炎及咳嗽,發病年齡較早,可能與吸煙及空氣污染有關。另一方面,由於年輕時,腎精有傷,致下不制上,氣不歸根而見腎不納氣,上氣喘咳而氣急,此時,常見有腰酸背痛,頭暈耳鳴等腎陽虛,多見遲冷質體質者。肺燥咳喘多見於燥熱質,脾虛不運而見肺氣不宣,水夜運化失常,遇寒凝而見胸肋支滿及氣急症,多見膩滯質。總之,老年人多見「肺氣不足」。
⑤心陽不振
老年人往往思慮過度,易傷心氣。經常熬夜,易耗心陰,腦失所養而水火不濟,多見少眠健忘,心悸,耳鳴耳聾,腦轉眩暈等心氣不振。由於心氣不足,心陽不振,血運失暢,每致氣虛血瘀,或見胸悶,胸痛。
(4)形體虧損
形體虧損,望而知之。「人四十,腠理始疏,發華頹落,髮鬢斑白」,「五八面始焦,發始墮」。年老皮膚失水,彈性喪失,皮紋增多增深,面容憔悴,皮脂腺功能減退而皮膚乾燥,出現瘙癢等症。老年人骨質疏鬆,皮質萎縮,脊柱受壓變矮、變彎,步履日益艱難。老態龍鍾之態。「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年六十,陽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眼輪肌肉鬆弛致涕淚常流,老眼昏花。耳鳴目暗,視物不清,聽而不聞,肝筋失養,雙手握物不準,書寫緩慢,震顫」。
(5)心態失養
老人性情怪癖,人際關係,尤其與兒孫關係緊張者,「咨煎背執,等閑喜怒,性氣不定,止如小兒」,「若憤怒一作,血氣虛弱,中氣不順,因而飲食,便成疾患」。「老人之性,必持其老」,另精神特徵,引導老人正確對待一切,心態平和處理一切。
(6)老年病並非老年時才得病,多為青壯年時期埋下禍根,常見:①胸痛---冠心病,心肌梗塞是遺傳,飲食有關的慢性病。②癃閉——前列腺肥大是一個漸進過程或房室不節有關。③喘嗽——肺氣腫與有抽煙有關。④糖尿病——飲食,生活習慣有關。⑤頸椎病、白內障,關節軟組織多為過用性慢性損傷的結果。因此,採取養生防老與延年益壽的有效措施,改善老年人體質極為重要。宜早不宜遲,更應持之以恆,才能日久見效。具有未老先防的思想。
推薦閱讀:
※經期血量 透露女性體質
※餃子吃啥餡兒?體質告訴你!
※不同體質的人夏季如何養生
※水果分寒熱,根據體質吃最養生!(附無敵全水果手冊)
※中醫體質辨識:陽虛體質與灸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