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如何突破「和平發展」——警惕日本右翼崛起
納粹崛起的背景
1918年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11月11日,德軍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各國於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
凡爾賽和約對一戰後德國的和平發展做了諸多限制,主要有以下軍事條款:設立萊茵非軍事區、陸海空軍規模限制、進出口武器限制、化學武器限制、廢除徵兵制。但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納粹德國建立後,希特勒利用國際力量的分化組合,一步一步的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限制,走上了軍國主義發展和對外侵略的道路,悍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毀滅性災難。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時世界的主要國家中,英國法國的綏靖政策,美國的中立政策,歐洲小國的麻木不仁,邊遠國家的置身事外,西方國家的禍水東引,蘇聯俄國的禍水西引,最終引來了納粹德國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凡爾賽條約——一戰後德國「和平發展」的保證
1919年6月28日德國外長赫爾曼?穆勒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為了保證德國在一戰後能夠和平發展,和約主要有以下限制條款:
(一)軍事限制條款主要內容:
1、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2、陸軍被限制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
3、海軍員額限制在15,000員以下,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並不准擁有潛水艇。
4、不得組織空軍。
5、不得進出口武器。
6、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
7、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徵兵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12年、軍官25年,且軍官員額不得超過4,000人。
(二)疆界限制條款主要內容:
1、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2、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3、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4、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5、割讓歐本及馬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6、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7、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併。
8、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9、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係,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最終中國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10、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二、魏瑪憲法——納粹興起的法律漏洞
《魏瑪憲法》是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1919年—1933年)的憲法,也是德國歷史上,第一部實現民主制度的憲法。它建立了一個議會民主制、聯邦制的共和國。然而魏瑪憲法含有數項弱點,令諸如納粹黨勢力容易建立獨裁政權:
1、總統(Reichspr?sident)的職位被認為是「替補皇帝」(Ersatzkaiser),意指雖然廢除了帝制,帝國總統卻依舊擁有相當於皇帝的權力,從而弱化了政黨政治的角色。魏瑪憲法第48條賦予總統在「公眾秩序與安全受到嚴重騷擾或威脅」時候可以「採取任何必須的政策」。雖然第48條作為緊急法令,但在1933年前它常常被用來在沒有議會的批准下通過法案,令納粹黨更容易完成一體化(Gleichschaltung),例如納粹黨就以第48條為基礎通過了國會縱火法令。
2、完全的比例代表制選舉制度意味著得到任何規模的支持之政黨都可以得到議會議席。結果,很多包括極端政黨的小政黨都按照這制度建立政治勢力。在戰後的德國聯邦議院中,只有得到5%以上票數的政黨才可以得到議席。不過,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採取多數制,而議席的分配則與共和國的雷同。
3、德國國會(Reichstag)可以在未能決定總理繼任人時把總理革退。這種不信任動議令總理更替頻繁,令政治不穩定。故此,西德的基本法規定議會一定要預先選出繼任人才可以投票令現任總理下台。(參看建設性不信任動議)
4、憲法也規定,當總統辭職或死亡後,帝國總理會兼任總統,擁有總統的權力,直到選出新任總統為止。故此,1934年興登堡逝世後,希特勒兼任總理與總統。不過,當時希特勒的獨裁政權已經固若金湯,所以上述規定不應被視為引致納粹黨上台的單一原因。
三、魏瑪防衛軍——納粹興起的人才儲備
國家防衛軍(德語:Reichswehr)是指1919年至1935年魏瑪共和國的正規武裝力量,下轄有陸軍、海軍和秘密設立的空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協約國提出的《凡爾賽條約》,德國僅保有一支規模極小的軍隊,並在裝備上有極為嚴格的限制。然而德國軍方為了未來的戰事與重整軍備,在人事、戰術與裝備上加以訓練和研究,成了當時世界上平均素質最高的一支軍隊。存在僅16年時間的國家防衛軍由於納粹黨的掌權而被德國國防軍所取代,在阿道夫·希特勒激進的重新武裝政策下,德國軍對由原先的十萬多人增長到數百萬之多,而威瑪時期的軍官團則成了新德軍的核心領導層,造就了後來二戰爆發後,德軍於初期的高素質與節節勝利。
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3月6日頒布法令,建立了臨時國防軍(Vorl?ufigeReichswehr),包括臨時國家陸軍(Vorl?ufigeReichsheer)與臨時國家海軍(Vorl?ufigeReichsmarine)。陸軍人數有大約四十萬男性。9月30日,軍隊被重新組織為「過渡性軍隊」(übergangsheer),直到1921年1月1日政府按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建立「國家防衛軍」為止。
國家防衛軍從來不支持民主,但始終忠誠於民主的共和政府。基於軍隊的「非政治」態度,魏瑪政府能夠在不受軍方干預下發展民主,但弊端就是難以用軍隊對抗諸如納粹黨一般的極端主義勢力。1933至1934年間,就任德國總理的阿道夫·希特勒秘密開始了國家防衛軍的擴充,並在1935年公開計劃,將國家防衛軍改名為德國國防軍。
雖然德國軍隊的規模受到限制,但德國軍方仍然繼續研究在一戰中的失敗,並與蘇聯紅軍合作,研發測試秘密新武器。而且,縱使軍方被禁止成立參謀部,但他們設立了軍隊辦公室(Truppendienst),並讓它擁有如參謀部一般的功能。這個時候,很多後來如海因茨·古德里安一般成為防衛軍領袖的人,早已構思出一些在幾年後大派用場的軍事計劃。
漢斯·馮·塞克特在1920至1926年擔任國家防衛軍的領導人,對國家防衛軍發展影響甚大。國家防衛軍從1913年的七十八萬人大幅減至後來的十萬人,但其實令國家防衛軍的實力提高,因為只有精英分子才可以加入軍隊。而且,軍隊規模之小,也促使國家防衛軍研究新式戰爭模式。馮·塞克特與古德里安更提出現代化、迅速、流動性高的戰術,是後來後者發明的閃電戰之先聲。
四、納粹如何逐步突破凡爾賽條約「和平發展」限制
1、納粹上台——政壇的右翼化傾向
在1932年的聯邦選舉後,納粹黨成為了國會最大黨,佔有230席。在1933年1月30日,魏瑪共和國第二任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1934年8月2日,總統保羅?馮?興登堡病逝,緊接著並未舉辦總統選舉,取而代之的是由希特勒內閣通過一項法案宣布總統職權暫時中止並將該權力轉授予總理,使希特勒成為元首兼帝國總理。希特勒也成為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德國所有官兵向希特勒宣誓。
1933年3月,主要論述由時任外交部次長BernhardWilhelmvonBülow所提出,包含德奧合併、回復1914年時的邊界、反對凡爾賽和約第五部分、拿回失去的殖民地及德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2、迷惑政策——納粹的民間基礎
在納粹德國初期階段,他的經濟措施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陰影,也因此獲得低下層民眾的支持。希特勒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初期(1933年——1938年)已實現了,從而使更多人擁護希特勒。對他不滿的評論,一般是針對二戰爆發後,他與德國的國策。
3、退出國聯——國際監督的失效
在1933年10月,希特勒決定退出國際聯盟及世界裁軍會議,外交部長紐賴特表示法國的國防需要將成為德國外交的主要絆腳石。
4、擴軍備戰——軍事限制的失敗
1935年3月,希特勒拒絕凡爾賽和約第五部分,將德國軍隊擴大至60萬人(六倍於凡爾賽和約所定的數量),包括新成立的空軍及擴增的海軍。縱使英、法、以及國際聯盟譴責,卻無採取任何實際行動。
5、擴大海軍——世界老大的縱容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軍協定的簽署,允許德國海軍的總噸位為英國海軍的45%。希特勒說到「這是他生命最快樂一天」,他相信這是德英聯盟的開始。該協定簽前並未知會法、意兩國,又撇開國際聯盟的運作,且明文簽定破壞了凡爾賽和約的規定
6、占萊茵蘭——非軍事化的突破
1936年,納粹軍隊佔領萊茵蘭,破壞凡爾賽條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協約國聯軍佔領萊茵蘭西部,並根據凡爾賽條約把該地非軍事化。
7、西班牙內戰——境外參戰的開始
1936年7月,佛朗哥請求德、意兩國援助西班牙國民軍,希特勒允諾並指示了三個主要的軍事行動干涉西班牙內戰。在1936年11月,希特勒運送了3500人的禿鷹軍團軍隊參與戰鬥,又提供92架戰機給西班牙國民軍,禿鷹軍團的行動直至1939年5月西班牙內戰結束,佛朗哥取得政權。
8、德奧合併——大德意志的開始
1938年3月12日,德國軍隊跨越德奧邊界,同月14日成功進入維也納。隔日,希特勒進入維也納受到奧地利人的歡迎,宣布「這個日耳曼人的古老土地成為德國最新的一部份」。
9、入侵捷克——大德意志的繼續
1938年9月,英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在德國慕尼黑簽定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蘇台德區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德軍不費任何力氣越過了德捷邊境,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赤裸的在德國大軍之前。1939年3月,希特勒邀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伊米爾?哈克前往柏林會談,希特勒刻意的拖延,終於在15日凌晨會見並告訴哈克德軍幾小時後將侵略捷克。清晨四時,哈克被迫將捷克交給希特勒治理。同日早上進軍並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希特勒抵達布拉格。英國首相張伯倫大為吃驚並開始防止希特勒之後的擴張行為。
10、入侵波蘭——一戰失地的收復
1939年9月1日發動戰爭,德軍大量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和空軍,很快的就擊潰尚未動員完成的波軍。但盟軍並未發動大規模攻勢,僅法國發動薩爾攻勢以作為支持波蘭的象徵性行動。在波蘭戰役結束後,約有半年時間無大規模的戰事而這段時間被稱為**戰。
11、橫掃歐洲——歐陸的統一計劃
入侵波蘭後,英法對德宣戰,但是一敗塗地。1940年春,德軍僅用6周時間打敗英法聯軍,佔領丹麥和挪威,並繼續橫掃歐洲。
12、美蘇宣戰——統治世界的開始
1941年6月22日,300萬德軍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過蘇德邊界進軍蘇聯,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蘇德戰爭。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四天後希特勒向美國宣戰。
推薦閱讀:
※會不會有現實中的復仇者聯盟出現?
※【全球化】王輝耀:提升和完善全球化能讓世界保持和平
※在這動蕩世界,什麼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優秀的父母和平庸的父母的八大區別
※古特雷斯人權日致辭:沒有人權就沒有和平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