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導艦炮世界領先射速比國外裝備高1倍|艦炮|反導|反艦導彈

中國反導艦炮世界領先射速比國外裝備高1倍2013年01月15日 13:37科技日報 我有話說(80人參與)

海軍裝備研究院某所所長邱志明少將

資料圖:中國海軍730近防炮

  邱志明,海軍裝備研究院某所所長,專業技術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身材魁梧,臉上總是帶著自信的微笑。正是這位儒雅的將軍,帶領著一群同樣出色的科技工作者,讓素有「戰爭之神」之稱的火炮在艦艇上重振雄風,讓我國海軍的艦載武器系統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邱志明創造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紀錄——

  從事海軍裝備科研30年來,先後負責、主持承擔和參加完成了50多項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4項,先後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獎項。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也獲得了我軍首屆科技創新群體獎!

  心系裝備譜華章,碧海丹心鑄忠誠!邱志明和他的團隊用青春和汗水為中國海軍安上一柄柄克敵的利器,也為萬裏海疆裝上一道道禦敵的屏障!

  日前,記者走進了邱志明整潔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牆壁上掛滿的獲獎留念照。一張照片,一份榮譽,一串光環,不由得讓人心生敬佩!

  紮根沃土,讓「打狗棒」變得硬邦邦

  多年以後,已成長為我國艦載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領域知名專家的邱志明,依然忘不了初次上艦時的驚愕與沮喪。

  1979年,在海軍工程學院(海軍工程大學前身)不到一年的邱志明第一次上軍艦參觀實習。沒曾想,他卻看到這樣的情景——中國海軍竟然還在使用20世紀50年代半自動、甚至是人工手動的艦炮武器,許多環節必須靠艦員手動操作,與那時在雜誌上看到的全自動艦炮武器反差很大。

  邱志明看到的正是海軍指戰員心中的傷痛!

  「一個大國一定得是一個海洋強國,你考海軍院校吧。」高考填報志願前,正是父親的這句話讓這位來自沂蒙老區的縣一中高考狀元來到了海軍院校。那一刻,這句話又如鞭子般抽打在心上,一種改變我國艦炮武器落後狀況的責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大學四年,他分秒必爭。有的同學開玩笑,「讓邱志明看電影,除非是太陽從西邊出來。」大學20多門功課,他以平均95.3分的成績畢業,被評為當年僅有的3名優等生之一,並被留校任教。

  多年後,他成為這3名優等生里依然留在部隊,戰鬥在海軍裝備事業第一線的唯一一人!

  1982年,邱志明到工廠進行畢業實習時,了解到某型艦炮發射僅200發左右炮彈輸彈簧就發生斷裂,失去連射能力。這是該型炮在1966年設計定型和1975年生產定型時遺留的一個歷史「老大難」問題。憑著年輕人的闖勁,在畢業設計時,他毅然選擇了這個難題。有人勸他,「這個題目難度大,有風險,短期內難有結果,弄不好畢業設計就要砸鍋。」他嘴上沒說什麼,心裡卻在鬥爭,搞科研哪能沒風險,為了改進部隊裝備,提高戰鬥力,即使失敗,也豁出去了。於是,他一頭扎進課題,連續奮戰了幾個月,進行了大量分析計算,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寫出了題為《某型艦炮輸彈簧斷裂分析及提高彈簧壽命的措施》的論文,提出了改進的技術方案,受到院、系評委和導師毛炳祥的充分肯定,被評為優等畢業論文。

  理論是一回事,實際應用到底怎樣?他到工廠進行實際改裝。由於沒有專門經費,只能加工一塊火炮加速機模板,成敗在此一舉。試驗開始了,他的心也跟著提到嗓子眼兒。二百發、五百發、八百發,一直打到一千發!他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地,臉上露出成功的笑容。這項成果後來被海軍裝備技術部正式採納並投入生產,而這份成功的喜悅也連同他21歲的青春年華一同載入《當代中國》叢書「海軍卷」!

  這次硬碰硬的實踐使邱志明懂得了,「身為海軍人,要有海軍心。作為一名海軍科技幹部,只有站在海軍裝備現代化建設的沃土上,才能茁壯成長、葉茂根深。」

  艦炮,曾經是海軍艦艇的主要攻擊武器。但隨著艦空導彈和反艦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的大量應用,艦炮武器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於是,一場關於艦艇上要不要裝炮,以及裝什麼炮的爭論日益激烈起來。以英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甚至提出極端觀點:「現代軍艦可以不裝艦炮,艦炮可完全為導彈所取代。」

  我國也有不少人認為:在現代兵器家族裡,艦炮頂多算個看家的「打狗棒」。可艦炮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邱志明卻透過戰爭迷霧,看到了火炮這個「戰爭之神」在未來戰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艦炮是集機械、電子、液壓、光學於一體的綜合體,也是世界各國海軍裝備量最大、使用最廣泛的艦載武器之一,只要發奮創新,就能讓『打狗棒』硬邦邦!」

  在邱志明的書架上,擺放著一本厚厚的,已經發黃的大部頭。這是1985年海軍彙集10名編委編製的「艦炮武器系統射擊效力評定」41項系列標準。除了邱志明是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外,其他9名編委都已經是德高望重的知名專家學者。在41項標準中,20多歲的邱志明參加了10餘項標準編製起草任務。他一邊虛心向前輩們請教,一邊沒日沒夜地工作,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20多年來,這一系列標準得到了廣泛應用:現在論證的演算法以它為依據,試驗基地試驗以其為參照,地方工業部門用它來優化確定總體方案,院校教材以它為藍本,研究所培養研究生也開設了這門課。

  全力攻關,一切為了海軍戰鬥力

  對掠海導彈的攻擊,美國海軍4次3中,中國海軍8次8中!2004年9月,英國《簡氏年鑒》圖片配發的這段文字引起了世界關注。這裡面飽含著邱志明及其團隊的辛勤汗水。

  超高速、超低空、高突防、高毀傷,進入20世紀90年代,反艦導彈呈現出這樣的特徵,水面艦艇賴以生存的最後一道防線——末端防禦系統,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據計算,針對不同的目標速度,在武器系統精度不變的前提下,為保證全航路至少命中一發的概率,在有效攔截區段內火炮射彈數應基本保持一致。那麼,隨著來襲導彈飛行速度的增加,火炮射速也應相應提高,他們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

  攔截1倍音速的掠海反艦導彈,火炮射速要達到4200發/分,這對於現役的多型近防火炮問題不大。但此後的一組數據卻令包括美國「密集陣」、荷蘭「守門員」等在內的多數速射炮力不從心:攔截1.5倍音速的導彈射速要5597發/分,2倍音速要6713發/分,3倍音速要8386發/分,4倍音速則要到9579發/分……

  邱志明團隊有能力在超音速導彈的攻擊下,為艦艇打造一道安全屏障嗎?我國的工業水平能造出這樣的艦炮嗎?

  「不可能」不是邱志明的宿命!在他的帶領下,這個平均年齡30多歲的團隊開始全力攻關!

  「某反導艦炮超高射速技術研究」是決定艦炮性能的關鍵。邱志明主持研究所、工廠、軍代表室等組成的聯合課題組日夜研究論證,大家不眠不休,最終突破關鍵技術,在多變數的動態平衡中求得最優方案。試驗表明,由工廠按此方案試製、加工、調試的樣機「加特林」炮,射速比國外同類裝備提高了近100%,超高射速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2008年,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標、勤奮、實踐、創新」,這八個字就是邱志明成功的秘訣——

  多年來,無論搞哪一項科研,他瞄準的都是業界最高難度,目標都是世界一流;多年來,他幾乎沒有休過節假日,沒有在凌晨12點前睡過覺;多年來,他的任何一項成果都是為了直接提升部隊戰鬥力;多年來,他用持之以恆的科研精神,用無數個奇思妙想,為海軍裝備事業奉獻著力量!

  這八個字陪著邱志明一路走來,使我國海軍戰鬥力穩步提升!

  艦炮武器系統的最優化研究,因其演算法難度大且結果不定,沒有一個特定的計算方法和解值,一直是艦炮系統攻關一塊硬骨頭。然而,這塊硬骨頭卻對艦炮武器系統發展有著很深的影響。1987年,剛調到海軍裝備研究院某研究室的邱志明便下決心啃這塊硬骨頭。幾個月里,他幾乎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資料,並系統學習了最優化理論和方法。

  直到今天,大家都對邱志明搶電腦的事記憶猶新。當時,研究院只有1台VAX小型計算機,各單位的科研人員輪流上機。然而,進行最優化計算必須用計算機。他和孟慶德、張世英一起,編好程序後,每天早早地來,爭排第一個,帶著冷饅頭進機房。往往傍晚要下班了,機房管理人員要清人鎖門,可他還是求人家再寬限一會兒,這一會兒可就是幾個小時。

  那些日子裡,他放棄了所有節假日。別人盼著過周末,他也盼。因為,周末晚上他能痛快淋漓的干一個通宵,第二天可以無所顧忌地躺在桌子上大睡一覺。忙了一天,臨睡覺前,熱戀中的他都會抽出二三十分鐘時間,給遠在南京上學的女友寫上一封信,「彙報」當天的生活與工作,累並幸福著。

  半年時間裡,他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繁瑣推演和縝密計算。通過對艦炮系統的建模模擬,他和同事們探索出一套綜合應用多種計算方法的快捷途徑,創造性地解決了艦炮武器系統性能、參數的優化難題,奠定了艦炮武器系統總體性能、指標論證和參數優選重要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填補了國內空白,並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透視未來,從跟隨先進變為引領前沿

  未來海戰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全縱深、立體化、多維空間展開的海戰,艦載武器數量越來越多,密度越來越大,傳統的單一武器發射技術已嚴重製約了艦艇綜合作戰能力提高。近年來,一種讓艦艇既能發起也能抵禦全方位飽和攻擊的艦載多武器通用垂直發射技術,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這種技術可靈活編配不同艦載武器的比例,以遂行對空、對海、對陸及對水下目標的不同作戰任務,且可360度全方位攻擊,無發射方向盲區;反應時間短,發射速率高,火力密度大;模塊化水平高,適裝性好、全壽命周期費用低;隱身效果顯著,武器均裝備在甲板以下,簡化了艦艇總體設計。然而,這種技術難度極高,世界上也只有美國研製成功。

  在嚴密的技術封鎖下,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資料,一切只能從頭開始!

  邱志明的詞典里沒有「退縮」二字,他們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在他眼裡,每一個項目都好像是自己的孩子,都經歷了十幾年的「撫養」。這個項目也不例外。

  2000年,他帶領軍內外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艦載多武器通用垂直發射關鍵技術論證與研究」。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他們解決了多武器「冷、熱」發射兼容、共架混裝、通用發控、燃氣獨立自排導等技術難題,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突破該技術的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遇到和解決「冷、熱」發射兼容的國家。2012年,這個項目再度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必須不畏勞苦,奮勇攀登。然而,埋頭苦幹不意味著不抬頭看路。

  我國的大口徑艦炮總體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縮短、消滅這個「差距」,成了他和同事們畢生的奮鬥目標。這也意味著,他們不能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而要從高起點上創新,把三步並作一步跨!

  這些年,邱志明與研究室里的同志每提出一項科研課題,每立一個研究項目,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起點與國外同類技術相比如何?在未來艦炮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怎樣?幾年之後該項技術是否仍處在領先地位?

  20世紀90年代,國外某艦艇編隊在海上進行對空訓練時,由於火力不兼容導致的問題,竟然擊落了自己的艦載直升機,造成機毀人亡。

  「如果戰時,我們也發生這樣的事故,後果將不堪設想!」這起事故震驚了邱志明,也讓他把目光投向更加深遠的未來——武器技術日新月異,我們的研究能跟得上技術發展的腳步嗎?新軍事變革如火如荼,這套系統如何跟上信息化的浪潮?……一連串問題催促著他不斷前行。

  正是這樣的問題預設,十幾年裡,在老一輩毛炳祥、舒長勝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與團隊一起解決了多年來我國驅護艦多種武器同時使用時存在的火力交叉誤射誤傷的重大難題,解決了過去依靠人工口令指揮損失作戰時機的問題,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提高了全艦作戰能力。2010年,「新型驅護艦火力兼容自動控制系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新型驅護艦整體作戰效能的「倍增器」。

  正因為指導思想上的高起點,邱志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成果!

  從一個普通的科研人員,到擔任研究室主任,從擔任研究所總工程師,到擔任所長,如今的邱志明視野更加寬廣。

  在一些人的眼裡,從事論證研究課題周期長,工作辛苦,還不容易獲大獎。可邱志明認為,論證研究是裝備發展鏈條的第一道工序,是科學決策的前提。從武器到武器系統,從全自動武器系統到全艦作戰系統,再到編隊作戰系統,涉及到許許多多的技術問題,都需要深入論證和研究。

  作為課題責任人,邱志明主持完成了「九五」至「十一五」我國艦(艇)載兵器裝備規劃計劃論證和核潛艇、驅護艦等多型艦艇作戰系統論證。

  上世紀90年代末,海軍領導在綜合分析世界軍事發展趨勢時,預判信息化戰爭是未來戰爭的主要樣式,並試著向邱志明提出一個難題:咱們能否開海軍信息戰研究的先河?

  別看身處艦炮這個「夕陽行業」,但邱志明卻十分關注軍隊信息化進程。他當即調閱了國內外大量文獻和資料,調研了軍內外幾十家單位,經過一年多的研究,主筆撰寫了「海軍信息戰研究」報告。這是海軍第一次開展該領域的系統研究,一系列發展建設思路得到海軍首長的高度評價和採納,並在海軍機關師以上幹部的信息戰集訓和海軍參謀長集訓期間,作了彙報講課。因為上下形成共識,信息戰研究室也應運而生。同時,他參與的「現代條件下海軍電子信息裝備發展研究」成果也已經應用到海軍裝備發展的相關規劃之中。

  傾心裝備,為祖國打造裝備人才隊伍

  2011年12月,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身著白色軍裝的火炮室副主任崔東華站在第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領獎台上,光彩奪目。作為科研骨幹,她和邱志明一起主持了中國近程反導艦炮武器系統的論證和關鍵子系統研製的工作,成功解決了末端攔截超音速導彈的全自動作戰決策難題,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

  這一刻,邱志明興奮不已!

  崔東華是他一手培養出來的科研骨幹。上世紀90年代初,剛剛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的崔東華來到研究院攻讀研究生,而在室里負責帶她的就是邱志明。帶學生,他有絕活兒,「給年輕人壓擔子,但不能太重,要不斷地激勵他們,讓他們有信心。」

  邱志明微妙地平衡著「擔子」與「重量」,崔東華也在實踐中快速成長。幾年後,她就開始在「模擬訓練測試保障系統」項目中和老專家邵秀明一起負責某子項目,並最終成為這個子項目的負責人。

  培養人才,邱志明從來沒有門戶之見。火炮室副主任肖亮剛來到研究院時,他已經是所里副總工程師。一個偶然的機會,肖亮到他的辦公室辦事。邱志明就問他是學什麼專業的,了解他的工作情況。臨走時,還拿出一整套他參與編寫的關於指標體系論證軍標送給肖亮。一直到今天,這套軍標還擺放在肖亮的案頭,每次看到都會想起邱志明的無私幫助。

  「我是站在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在選擇專業發展方向時,是老同志幫我把了『舵』;在需要新知識新技術時,是老同志給我送來『糧』;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是老同志為我解了『圍』……」正因如此,邱志明對年輕人也是無私幫助。

  在邱志明的數十個獎項里,首屆全軍科技創新群體獎是他最為看重的。他常說,搞科研不能光靠單打獨鬥,只有和團隊一起,才會產生巨大的戰鬥力。

  有風險共同承擔,有成果共同分享,有困難共同克服,有問題共同解決,有餘量共同掌握。這「五個共同」就是他帶領團隊的準則。更新觀念把方向的能力,解放思想謀發展的能力,自主創新解難題的能力,狠抓骨幹帶隊伍的能力,提高質量求效益的能力,統籌協調抓落實的能力,這「六個能力」就是他心目中團隊領軍者必須具備的能力素質。

  邱志明常說,一個課題組就像一條大船,船走得快,不僅要靠舵手把握方向,還要有團隊成員的齊心合力才行。最重要的是,只有帶頭人將方向把握好,團隊才能走在前面,才有生命力。

  除了高超的管理技巧,他還有著突出的個人魅力。高級工程師張纓告訴記者:「邱所長身上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能感染大家、帶動大家,讓周圍人相信困難可以克服。」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說的再好,都不如領導以身作則。

  「他有兩個愛人,第一個是妻子,另外一個就是艦炮武器事業。」談起丈夫,妻子沒有任何怨言,對他的工作給與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妻子懷孕,妊娠反應特別嚴重,但他卻承擔著3項科研任務,一連兩個多月都住在辦公室,給妻子僅有的安慰就是每天晚上打個電話;孩子出生後,他忙於科研,一直到7天後,他才第一次看到孩子;當了父親後,他也沒有盡到培育兒子的責任,由於工作繁忙,孩子從小就不得不寄養在山東老家,由老人撫養照看。

  邱志明本來是個身材健壯、喜歡運動的人,可多年的超負荷運作以及生活極其不規律,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和腰椎間盤突出。1994年,正在工作的邱志明突然噁心、頭暈,隨即一股鮮血從嘴裡噴射而出……同事們連忙把他送到醫院。經診斷,原來是長期生活不規律導致胃出血。在醫院的幾個月里,妻子和同事憂心忡忡,可他關心最多的卻是正在承擔的科研項目……

  他是個工作狂,他所帶領的團隊也是如此。

  記得「模擬訓練測試保障系統」進行攻關時,崔東華的孩子剛上幼兒園,丈夫不在家,而她也經常出差。每每這個時候,她就會遠程電話遙控孩子,「你用脖子上的鑰匙,插入鑰匙孔,往右擰兩圈就打開門了。冰箱里有媽媽給你留的菜,你把它放到微波爐里……」團隊里每個人都是如此,因為他們心中只有一個目標——為了中國海軍的裝備事業。正因如此,艦炮雖是「夕陽產業」,但邱志明卻帶領大家把它做得很「朝陽」!

  就是這樣,邱志明把大家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碩士博士占絕大多數的,科研能力很強、善於打硬仗、富有團隊精神的隊伍。

  1992年,他妻子公派到日本工作2年,月薪3000美金。而當時,邱志明月薪僅有100多元人民幣。由於工作出色,日本公司挽留她長期幹下去。妻子勸邱志明轉業,到國外和她一起發展。可他心系艦炮,對祖國的裝備事業近乎偏愛和固執,把妻子也勸了回來。

  30年來,邱志明不僅對艦載武器系統發展與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還打造了一支具有超強戰鬥力、善打硬仗的科研創新團隊。2007年12月,他擔任某研究所所長後,帶領團隊2008年被評為海軍從嚴治軍先進單位、2009年被評為全軍人才培養先進單位、2010年被評為海軍「四無」先進單位、2011年被評為海軍人才建設先進單位。面對祖國的召喚和父親的期望,面對建設海洋強國的偉大目標,他把全部的青春和才華奉獻給了我國海軍裝備事業,他無怨無悔!(本報記者張強 通訊員 余華梁黃華)

推薦閱讀:

沙特護衛艦被反艦導彈擊中,為什麼艦載反導系統沒攔截
60枚美軍導彈突襲敘利亞,為何俄制反導系統一枚也沒攔截下來?
俄方將在政治和防禦層面回應美在韓部署反導系統
美國盟友要訂購俄羅斯反導系統 普京態度堅決

TAG:中國 | 世界 | 國外 | 裝備 | 導彈 | 速比 | 反導 |